卷九
侵伐战围入灭取邑例第二十五
庄十年:二月,公侵宋。传:粗者曰侵,精者曰伐。战不言伐,围不言战,入不言围,灭不言入,书其重者也。
宣元年:楚子、郑人侵陈,遂侵宋。注:微者不得言遂。楚子遂也,不从郑人去遂者,尊者兼将。
襄十九年:晋士丐帅师侵齐,至穀,闻齐侯卒,乃还。传:还,善辞也,大其不伐丧也。大夫以君命出,进退在大夫也。
定四年: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娄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注:月而不举重者,善录义兵。
襄二十三年:齐侯袭莒。〔案:僖三十三年注:轻行疾至,不戒以入,曰袭。〕
桓四年: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传:从王,正也。
桓十二年: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传:战不言伐。言伐,避嫌也,嫌与郑人战也。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注:宋不出主名者,兵攻都城,与郎同义。
十四年:宋人以齐人、卫人、蔡人、陈人伐郑。传:以者,行其意也。
十五年:十有一月,公会齐侯、宋公、卫侯、陈侯于侈,伐郑。注:不举伐为重者,用兵重于会。嫌月为桓伐,有危举,不为义兵录,故复录会。
庄二年:公子庆父帅师伐于馀丘。传:邾娄之邑也。不系邾娄,国之也,君存焉尔。
九年:公伐齐纳纠。传:纳,入词也。伐而言纳,犹不能纳也。注:伐者,非入国词。
十四年:单伯会伐宋。传:后会也。
二十八年:三月,甲寅,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传:伐何以日?至之日也。战言伐,至之日也。《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使卫主之,未有罪尔。败不言师,未得乎师也。注:诈战者,不言战。言战者,卫未有罪,方欲使卫主,见直文。
三十年:齐人伐山戎。三十一年:齐侯来献戎捷。传:此盖战也,何以不言战?《春秋》敌者言战。桓公之与戎狄,驱之尔。
僖十七年:齐人、徐人伐英氏。注:《春秋》前黜称氏也,伐国而含氏言之者,非主名,故伐之得从国举。
十八年:正月,宋公、曹伯、卫人、邾娄人伐齐。五月,戊寅,宋师及齐师战于甗,齐师败绩。传:战言伐,宋公与伐而不与战,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不使齐主之,与襄公之征齐也。
二十六年:公以楚师伐齐,取穀。注:言以者,行公意,别鲁兵也。称师者,顺上文。
二十八年:晋侯侵曹。晋侯伐卫。传:再言晋侯,非两之也。不言遂,未侵曹也,致其意也。
文三年:晋阳处父帅师伐楚,救江。传:为谖也。
襄十一年: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伐郑,会于萧鱼。传:此伐也。其言会于萧鱼,盖郑与会尔。
哀十一年:公会吴伐齐。甲戌,齐国书帅师及吴战于艾陵,齐师败绩,获齐国书。注:战言伐者,鲁与伐而不与战。
桓十年:十有二月,丙午,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传:言来战,近乎围也。偏战不言师败绩。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注:鲁不出主名者,兵近都城,明举国无大小,当戮力拒之。
十三年: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传:后日,恃外也。内言战,从外也。不地,近乎围。郎亦近矣,犹可以地也。注:亲战龙门,兵攻都城,尤危,故耻之。绩,功也,取其绩聚师众,有尊卑上下,次第行伍,必出万死而不奔,故以自败为文,明当坐燕。战称人,败称师,重师也。言及者,明见伐者为主,故得汲汲败胜之文。
庄九年:八月,庚申,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传:内言败,伐败也,复仇也。曷为使微者?公也。不言公,不与公复仇,复仇者在下也。注:时实不能纳纠,伐齐。诸大夫以为不如以复仇伐之,非诚心至意,故不与也。复仇以死败为荣,故录之。
十年: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公败宋师于乘丘。传:言次,伐也。齐与伐而不与战。我能败之,故言次也。注:二国才止次,未成于伐,鲁即能败宋师。齐师罢去。故不言伐,言次也。明国君当强,折冲当远。鲁微弱,深见犯,至于近邑,赖能速胜之,所以强内,且明臣子当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僖十五年:十有一月,壬戌,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传:君获不言师,败绩也。
二十八年:四月,己巳,晋侯、齐师、宋师、秦师及楚人战于城濮,楚师败绩。〔见贬例〕
三十三年: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败秦于殽。〔见贬例月日例〕
文二年:二月,甲子,晋侯及秦师战于彭衙,秦师败绩。注:师敌君不正者,贱之,不嫌得敌君。
七年:戊子,晋人及秦人战于令狐,晋先昧奔秦。传:偏战不言师败绩,敌也。
十二年:戊午,晋人,秦人战于河曲。传:同上。
宣十二年: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
成元年:王师败绩于贸戎。传:王者无敌,莫敢当也。
二十六年:癸酉,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帅师,会晋郤克、卫孙良夫、曹公子手,及齐侯战于鞍,齐师败绩。〔见王鲁例内外例〕
十六年:甲午,晋侯及楚子、郑伯战于鄢陵。楚子、郑师败绩。传:败者称师。楚不称师,王痍也。不言师败绩,未言尔。
昭十七年:楚人及吴战于长岸。传:诈战言战,敌也。
二十三年: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胡子髡、沈子楹灭,获陈夏啮。〔见进黜表〕
隐五年:宋人伐郑,围长葛。传:邑不言围。言围,彊也。注:恶其强而无义,必欲得邑,故如其意言围。
僖六年: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伐郑,围新城。传:邑言围,彊也。注:恶桓公行霸,强非所以附疏。
二十一年:执宋公以伐宋。楚人使宜申来献捷。〔见讳例〕
二十三年:齐侯伐宋,围缗。传:邑言围,疾重故也。注:襄公为楚所败,诸夏之君宜杂然助之,反因其困而伐之,痛与重故创无异。
二十六年:楚人伐宋,围缗。传:邑言围,刺道用师也。注:以师与鲁,未至,又道用之,恶其视百姓之命若草木。
成三年:叔孙侨如帅师围棘。传:汶阳之不服邑也。言围,不听也。注:与围外邑同罪,得曰取,不得曰围。
襄元年:仲叔蔑会晋栾黡、宋华元、卫甯殖、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传:为宋诛也。
十二年:莒人伐我东鄙,围台。传:伐而言围者,取邑之辞也。伐而不言围者,非取邑之词也。〔见讳例〕
十八年: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同围齐。十九年:公至自伐齐。传:致伐未围齐也。言围,抑齐也,为其亟伐也。或曰为其骄蹇,使其世子处乎诸侯之上也。
昭二十六年:公围成。注:恶公失国,幸而得运,复扰其民。不从叛书者,本与国俱叛,不从定公以亲围下邑讥者,昭无臣子,又即如定公当致也。
定十二年:公围成,公至自围成。〔见致例〕
哀三年:齐国夏、卫石曼姑帅师围戚。传:伯讨也。
隐二年:五月,莒人入向。传:入者,得而不居也。注:凡书兵者,正不得也。外内深浅皆举之者,因重兵害众,兵动则构怨结祸,更相报偿无已时。诸侯擅兴兵,不为大恶者,保伍连帅,本有用兵征伐不义之道。
五年:卫师入盛。传:将尊师众称某帅师,将尊师少称将,将卑师众称师,将卑师少称人。君将不言帅师,书其重者也。
文十五年:晋郤缺帅师伐蔡。戊申,入蔡。传:入不言伐,言伐至之日也。其日,至之日也。
齐侯侵我西鄙,遂伐曹,入其郛。〔见讳例〕
襄十二年:季孙宿帅师救台,遂入运。注:讨叛也。封内兵书者,为遂举讨叛恶。遂者,得而不取,与不讨同。取运而自益其邑。
哀七年:公伐邾娄。八月,己酉,入邾娄,以邾娄子益来。〔见讳例〕
八年:正月,宋公入曹,以曹伯阳归。〔见讳例〕
灭迁溃叛例入诛绝例内外取邑并详讳例
隐四年:莒人伐杞,取牟娄。〔见建始例〕
六年:宋人取长葛。传:外取邑书,久也。注:古者师出不逾时,今宋更年取邑,久暴师苦,众居外,故疾之。不系郑举伐者,明因上伐围取也。
襄十九年:取邾娄田自漷水。传:以漷为竟也。漷,移也。注:诸侯土地本有度数,不得随水。随水有之,当坐取邑。
次戍例见讥例讳例
庄十八年:公追戎于济西。传:未有言伐者,其言追,大其为中国追也。未至而豫御之也于济西,大之也。
僖二十六年:齐人侵我西鄙,公追齐师至巂,弗及。传:侈也。注:弗者,不之深者也。言齐人畏公士卒精猛,去之深远。国内兵不书而举地者,善公齐师去则止,不远劳百姓,过复取胜,得用兵之节。
襄十五年:齐侯伐我北鄙,围成。公救成,至遇。传:不敢进也。注:不言止次以刺之者,量力不责,重民也。故与至巂同文。封内兵书者,为不进张本。
庄十七年:齐人瀸于遂。传:众杀戍者也。注:遂人以药投于水中,多杀之。古者有分土无分民,齐戍之非也,遂不当坐也,故使齐为自积死,文也。称人,众词。不书戍将帅者,封内兵也。
释曰:孟子有言,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然则详于言兵,圣人将以禁暴诛乱,而维封建于不敝也。夫周之末失,强侵弱,众暴寡,士民涂炭,靡有定止,不思其所由失,而曰封建使然,于是悉废而郡县之,而天下卒以大坏。夫郡县之法,势不能重其权,久其任,如古诸侯也。一旦奸民流窜,盗贼蜂起,其殃民而祸及于国。秦汉之忽亡,晋季之纷扰,视三代之衰则悕矣。夫王灵不振,九伐之法不修,则去封建而乱亡益迫。王灵振,九伐之法修,则建亲贤而治道乃久。三季之失,非强侯失之,失驭侯之法也。肉袒请刑之意,变为下堂矣。采薇治外之制,依于晋郑矣。不此之訾,而訾封建,是因幽厉而废文武也,可乎?曰:然则《春秋》救周之敝,将奈何?曰:制国如周初,公侯之国不过方百里,伯子男之国不过方七十里,如五十里。其军赋之法,大国千乘,寓农者十万人;次五百乘,次二百五十乘,则五万人,及二万五千人。正羡之卒,大国不过二军,小国不过一军。其征发调遣之兵,方伯不过二师,诸侯不过一师,小国惟卒旅而已。故皆称人以听于方伯。其诸侯世子,既教于学,而誓于天子〔书曹世子来朝是也〕,天子复与之贤师良傅〔讥锡成公命是也〕,而理军国者又皆天子之命卿〔单伯是也〕。得其人如齐二守、晋随会、汉之贾董,亦足以佐治。而名山大川亳阪要害之所,又皆王官领之,犬牙相制,绣壤交错。平治则修朝觐聘享巡守会同之礼,一方有警则元戎十乘以先启行,而飞隼爰集,其车三千,不劳馈饷而可立致。觐文王之耿光,扬武王之大烈,虽万世不敝可也。在《易·比》之二曰“比之自内,贞吉”言建亲也;其四曰“外比之,贞吉”,言建贤也。《渐》之象曰“居贤德善俗”。太公率青,周公率兖,召公率冀,康叔率殷,其自治皆俭于百里,而纣之余风殄矣。二公分陕,尚父治内,而德广之所及远矣。贤圣之才不世出,则莫若修《春秋》之制,得如齐桓、晋文者,以为方伯连帅,则灭亡之祸可弭〔桓耻不能救〕,而侵夺之罪可正〔文班侵地〕。君国子民,求贤审官,以辅王室,以救中国,持世之要务,太平之正经,《诗》终《殷武》之意也。
地例第二十六
隐元年:公及邾娄仪父盟于昧。传:昧者,地期也。注:会盟战,皆录地其所期处,重期也。又注:凡以事定地者,加于例;以地定事者,不加于例。
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清。注:地者重录之。
桓十五年:十有一月,公会齐侯、宋公、卫侯、陈侯于侈,伐郑。注:不举伐为重者,用兵重于会。嫌月为桓伐,有危举,不为义兵录,故复录会。
宣元年: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会晋师于斐林,伐郑。注:殊会地之者,起诸侯为盾所会。
定四年: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娄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注:月而不举重者,楚以一裘之故,拘蔡昭公数年,然后归之。诸侯杂然侵之,会同最盛,故善录其行义兵也。
僖十九年:夏六月,宋人、曹人、邾娄人盟于曹南。鄫子会盟于邾娄。注:因本会于曹南盟,故以地实邾娄,起为邾娄事也。〔详讳例〕
三十二年:卫人侵狄。秋,卫人及狄盟。注:不地者,起因上侵就狄盟也。
文二年:三月,乙巳,及晋处父盟。注:不地者,起公就于晋也。〔详讳例〕
宣十五年: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注:地以宋者,善内为救宋行,虽不能解,犹为见人之厄则矜之,故养遂其善意。
昭九年:叔弓会楚子于陈。注:陈已灭,复见者,从地名录,犹宋郜以邑录。不举小地者,顾后当存。
襄三年:公如晋。夏四月,壬戌,公及晋侯盟于长樗。公至自晋。注:盟地者,不于都也。
六月,公会单子、晋侯、宋公、卫侯、郑伯、莒子、邾娄子、齐世子光。已未,同盟于鸡泽。陈侯使袁侨如会。戊寅,叔孙豹及诸侯之大夫及陈袁侨盟。注:复出陈者,喜得陈国也。不重出地,有诸侯在,臣系君,故就上地。
十六年:戊寅,大夫盟。注:不重出地者,与鸡泽同义。
庄十九年: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遂及齐侯宋公盟。注:先书地后书盟者,明出竟乃得专之。盟不地,方使上为出竟地,即更出地,嫌上地自为媵出地也。
桓十二年: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注:宋不出主名者,兵攻都城,与郎同义。
十三年: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传:不地,近乎围也。郎亦近矣,犹可以地也。
庄二十八年: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注:不地者,因都主国。
僖二十二年:宋公及楚人战于泓。注:陆战当举地,而举水者,大其不以水厄人也。
文十二年:晋人秦人战于河曲。传:曷以为水地?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也。注:不言及,不别曲直,而地以河曲,明两曲也。
宣十二年: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注:陆战当举地,而举水者,大庄王闵堕水而佚晋寇。
昭五年:叔弓帅师败莒师于濆泉。〔见灾异例〕
文十一年:叔孙得臣败狄于咸。〔见灾异例〕
隐六年:郑人来输平。〔见讳例〕
隐十一年:公薨。传:弑也。不地,不忍言也。
桓十八年:公薨于齐。注:地者,在外为大国所杀,于国此危国重,故不暇隐也。
庄三十二年:公薨于路寝。注:在寝地,加录内也。夫人不地者,外夫人不卒,内书薨,已录之矣,故出乃地。
子般卒。注:称卒不地者,降成君也。
昭三十二年:公薨于乾侯。
宣九年:晋侯黑臀卒于扈。传:晋之邑也。诸侯卒于封内不地。卒于会,故地也。未出其地,故不言会也。注:左右皆臣民,虽卒于会,上危愈于竟外,故不言会。出外死有轻重,死于师尤甚于会,次之于人国,次之于封内,最轻。
襄七年:郑伯髡原如会,未见诸侯。丙戌,卒于操。传:诸侯卒其封内,不地。地,隐之也,弑也。〔见中国讳例〕
昭二十五年:宋公佐卒于曲棘。传:诸侯卒其封内,不地。地,忧内也。
隐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传:其地,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注:明当国者在外乃地尔,为其将交连邻国,复为内仇,故录其地,明当急诛之。
四年:卫人杀州吁于濮。
昭十一年:楚子虔诱蔡侯般,杀之于申。注:地者,起以好会诱之。
十六年:楚子诱戎曼子,杀之。注:不地者,略也。
僖十九年:邾娄人执鄫子,用之。传:用之社也。注:不言社者,本无用人之道,言用之已重矣,故绝其所用处也。
昭十一年:楚师灭蔡,执蔡世子有,以归,用之。传:盖以筑防也。
桓十五年:郑伯突入于栎。传:郑之邑。不言入于郑,末言尔,祭仲亡矣。
襄二十五年:卫侯入于陈仪。传:卫之邑。不言入于卫,谖君以弑也。
哀二年: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传:卫之邑。不言入,于卫父有子、子不得有父也。
襄二十一年:邾娄庶其以漆闾丘来奔。传:邾娄无大夫,重地也。
昭五年: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传:莒无大夫,重地也。隐五年:公观鱼于棠。传:远也。
桓四年:公狩于郎。传:远也。
五年:大雩。注:不地者,常地也。
六年:大阅。注:不地者,常地也。
庄十八年:公追戎于济西。传:其言于济西,大之也。
僖二十六年:公追齐师至巂,弗及。注:国内兵不书而举地者,善公不远劳百姓,得用兵之节。
襄十五年:公救成,至遇。注:量力不责,故与至巂同文。
宣八年:公子遂如齐,至黄,乃复。辛巳,有事于太庙,仲遂卒于垂。注:地者,绝外卒,明当有卒外礼也。
成十七年:公孙婴齐卒于狸轸。
宣十八年:归父还自晋,至柽,遂奔齐。注:言至柽者,善其得礼。
襄十九年:晋士丐帅师侵齐,至穀,闻齐侯卒,乃还。注:言至穀者,未侵齐也。
昭二年:公如晋,至河,乃复。〔案:十二年、十三年、二十一年、二十三年同,见讳例。〕
二十五年:公孙于齐次于扬州,齐侯唁公于野井。注:地者,臣子痛君失位,详录所舍止。唁地者,痛录公,明臣子当忧纳公也。
隐七年: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传:其地,大之也。注:不地以卫者,天子大夫衔王命至尊,顾在所诸侯有出入,当赴其难,与国君等也。
成十六年:晋人执季孙行父,舍之于招丘。传:仁之也。曰在招丘,悕矣代公执也。注:善其过则称己,美则称君,累代公执在危殆之地,故地。不称行人者,在君侧,非出使。
释曰:昔子思子之述《春秋》,曰下袭水土。说之者谓袭,因也,谓记诸夏之事,山川之异,《春秋》一字,皆以制法,况会盟战取,书重辞复。汉之诸儒,每言尧舜禹贡三代所域,《春秋》所治,考而列之,亦承学之先务矣。然余观传之言,曰器从名,地从主人;又曰地物从中国,邑人名从主人,诸侯土地各有封疆里数,王者起,兴灭国,反取邑,不嫌不明。大哉言乎?《春秋》正中外十九国〔卒葬表十七合王鲁十九〕,以张治法,自余虽小国,不通盟会战伐者,常略之,而况土地乎。曰:然则子思子所云袭水土,不亦远乎?曰:夫何远之有!正封疆以建邦国,表山川以设险阻,《春秋》所治仍三代之治也。若因事以定地,因地以定事,亦重其事而加详焉尔。版图之要,水地之记,司徒司马司空之有司职之,岂圣王之事哉?是故有所弗学而后其学博,有所弗问而后其问审,有所弗思而后其思慎,有所弗辨而后其辨明。屑屑焉天文地理术数兵法之是求,亦浅之乎视圣人矣!
郊例第二十七
僖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传:三卜,礼也。四卜,非礼也。求吉之道,三禘尝不卜,郊何以卜?卜郊,非礼也。鲁郊,非礼也。天子祭天,诸侯祭土。天子有方望之事,无所不通。诸侯山川,有不在其封内者,则不祭也。免牲,礼也。免牛,非礼也。伤者曰牛。三望,望祭也。祭太山河海,犹者通可以已也。讥不郊,而望祭也。
宣三年:正月,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犹三望。传:之口缓也,不复卜养牲养二,卜帝牲不吉,则扳稷牲而卜之。郊必祭稷,自内出者无匹不行,自外至者无主不止。注:书改卜者,善应变得礼。
成七年: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夏五月,不郊,犹三望。〔见灾异例〕
十年:夏四月,五卜郊,不从,乃不郊。传:不免牲,故言乃不郊也。注:当坐盗天牲,故讳。
十七年:九月,辛丑,用郊。传:用者,不宜用也。郊用正月上辛。
襄七年: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牲。
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不郊。
定十五年:鼷鼠食郊牛,牛死,改卜牛。夏五月,辛亥,郊。传:三卜之运也。注:已卜春三正,不吉,复转卜夏三月、周五月,得二吉,故郊。《易》曰再三渎,渎则不告,虽吉,犹不当为也。
哀元年:鼷鼠食郊牛,改卜牛。夏四月,辛巳,郊。
右郊九条
僖八年:秋七月,禘于太庙,用致夫人。
闵二年:五月,乙酉,吉禘于庄公。注:礼,祫从先君数,朝聘从今君数。三年丧毕,遭禘则禘,遭祫则祫。
文二年:八月,丁卯,大事于太庙,跻僖公。传:大,祫也,合祭也。毁庙之主,陈于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于太祖,五年而再殷祭。注:亲过高祖,毁其庙,藏其主于太祖庙中。礼,取其庙室笮以为死者炊沐。太祖,周公庙。陈者,陈列太祖东乡,昭南乡,穆北乡,其余孙从王父。三年祫,五年禘。禘所以异于祫者,功臣皆祭也。祫犹合也,禘犹谛也,审谛无所遗失。礼,天子特禘特祫,诸侯禘则不祫,祫则不尝。大夫有赐于君,然后祫其高祖。
定八年:从祀先公。传:顺祀也。注:不书禘者,后祫亦顺。
昭十五年: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宫。籥入,叔弓卒。去乐,卒事。
宣八年:六月,辛巳,有事于太庙。仲遂卒于垂。壬午,犹绎,万入,去籥。
桓十四年:秋八月,壬申,御廪灾。乙亥,尝。
桓八年:春正月,己卯,烝。传:冬祭也。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烝。常事书,讥亟也。注:属十二月已烝,今复烝也。
夏五月,丁丑,烝。传:讥亟也。注:与上祀同为亟也。〔案:亦讥不时,夏祭薄、冬祭盛也。〕
右禘祫祠礿尝烝九条
释曰:昔仲尼游于两观,喟然而叹鲁之郊禘非礼也,是天子之事守也。夫杞宋既不足征,周道则幽厉伤之。坤乾之义,夏时之等,舍《鲁春秋》,其奚适矣!坤乾虽亡,夏时具在。正月初岁,祭郊也。二月祭鲔,言祭禘也。禘以春夏,祫以秋冬,皆用仲月。郊雩用孟月,迎气以朔气之始,天子制也。是以《春秋》于僭八佾,则曰大恶,讳;于僭六羽,则曰小恶,讥。而郊禘独不讳且讥者,《春秋》天子之事也。然则郊禘之僭,何昉乎?盖僖公使季孙行父请命于周,而始为之也。里革之颂,至深切矣。其言成王命伯禽也,曰锡之山川土田附庸而已,不闻其以天子之礼乐康周公也。其言山川也,曰泰山岩岩、鲁邦所詹而已,非若龟蒙凫绎之保有奄有也。其言郊禘也,曰周公之孙、庄公之子,惟恐其以非礼非道诬周公也。曰春秋匪解,享祀不忒。鲁郊避夏正,而间以春秋,言匪解,微辞也。谓卜或不从,又有鼷鼠灾也,曰不忒。忒之为言,犹僭也。乃申之曰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享以騂牺,是飨是宜,降福既多,谓卜不从者,唯不宜斯不飨也,且以诸侯而欲受天子之福,假以溢我谁其收之,既多言弗戡也;又申之曰周公皇祖,亦其福女,盖曰皇祖后稷,乃天子之皇祖,周公乃女皇祖也。以禘礼祀,其不飨乎秋,而载尝以下讥大事所用也。泰山岩岩以下,讥三望也。令妻寿母,讥尊成风、立圣姜也。此非与《春秋》相发者哉!昭公将诛季氏,子家子以为不如正己。盖天子微,诸侯僭,大夫强,诸侯胁,其势固然。行父方请命于周,而桓宫已设私家矣,彻以雍,舞八佾,郊尤虽甚,其孰能禁之?故孔子曰周公其衰,又曰既灌而往,吾不欲观之。入太庙,每事问,曰是礼也。盖讥其小者,而大者则《春秋》壹讥云尔。惟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天子,故为朝天子,虽时祭犹有废阙,况敢干大礼以自取戾哉!礼之不明,国乃灭亡,乱贼之祸,接迹天下,其以此也夫!
阙疑例第二十八
隐三年:日有食之。注:不言月食者,其形不可得而睹也,故疑言日有食之。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二年:纪子伯莒子盟于密。传:纪子伯者何?无闻焉尔。注:《春秋》有改周受命之制,孔子畏时远害,又知秦将燔《诗》、《书》。其说口授相传,至汉公羊氏及弟子胡毋生等,乃始记于竹帛,故有所失也。
桓五年:甲戌,己丑,陈侯鲍卒。传:也。甲戌之日亡,己丑之日死,而得君子疑焉,故以二日卒之也。
十四年:夏五。传:无闻焉尔。
文十四年:宋子哀来奔。传:无闻焉尔。
昭十二年: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传:伯于阳者何?公子阳生也。子曰:我乃知之矣。在侧者曰:子苟知之,何以不革?曰:如尔所不知何?《春秋》之信史也,其序则齐桓、晋文,其会则主会者为之也,其词则某有罪焉尔。注:即纳上伯款,非犯父命,不当言于阳,又微国出入,不两书,伯不当再出,故断三字问之。时孔子年二十三,具知其事。后作《春秋》,案史记,知公误为伯,子误为于,阳在,生刊灭阙,夫子欲为后人法,不欲令人妄亿错不足。阳下言于北燕者,史文也。北燕本在上,从史文也。
释曰:昔夫子有言,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又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矣。然则《春秋》受命制作,故首即改元称王,而兢兢于信史文何哉?盖其所更者皆新义,所存由多闻多见,而裁乎圣心。游、夏所莫能赞。故曰其义则窃取之矣。谓祖述宪章也。其所不革者,皆义。已空贯则阙疑阙殆,以明其无。我学者所当取法,故曰如尔所不知。何谓述而不作也。圣人之文,欲使人疑,疑而问,问而得,乃为心得。阙疑之意,又欲使人信,信而执,执而固,斯莫能破。故以其所阙知其无所阙〔哀十四年传曰备矣〕,是谓善学矣。夫子以天纵之圣,明天子之事,而于策书大体,犹详慎如此。然则不知而作之者,犹欲以郢书燕说失其真,悲夫!
主书例第二十九
隐元年:郑伯克段于鄢。注:不从讨贼辞者,主恶以失亲亲,故书之。
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注:主书者,不及事也。
祭伯来。注:主书者,以罪举。内外皆书者,重乖离之祸也。
公子益师卒。注:主所以卒大夫者,明君当隐痛之也。
三年:日有食之。传:何以书?记异也。注:诸言何以书者,问主书。
武氏子来求赙。注:主为求赙书也。
四年:卫人立晋。注:主书,从受位也。
五年:公观鱼于棠。注:诸讳主书者,从实也。
庄六年:齐人来归卫宝。注:主书者,极恶鲁犯命复贪利也。
九年:齐人取子纠杀之。注:主书者,从齐取也。
十年:宋人迁宿。注:主书者,从宋也。
十七年:郑瞻自齐逃来。传:书甚佞也,曰佞人来矣!佞人来矣!注:重言来者,道经主书者若传云尔。
闵元年:公及齐侯盟于洛姑。注:主书者,起托君也。
齐仲孙来。注:主书者,贼不宜来。
僖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注:主书者,起文从实。
〔案:二年注同。〕
夫人姜氏薨于夷,齐人以归。注:主书者,从内不绝录。
十五年:晋侯及秦伯战于韩,获晋侯。注:主书者,从获人例。
二十四年:天王出居于郑。注:主书者,录王者所居也。
二十五年:宋荡伯姬来逆妇。注:主书者,无出道也。〔案:三十一年注同。〕
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注:主书者,从楚纳之。
二十八年: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注:主书者,以起文公逐之。
三十年:卫侯郑归于卫。注:主书者,名恶,当见。
文元年: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注:主书者,恶天子也。
十五年:晋郤缺帅师伐蔡。戊申,入蔡。注:主书与甲寅同义。
宣十五年:宋人及楚人平。注:以主坐在君侧,遂为罪也。
十八年:归父还自晋,至柽,遂奔齐。注:主书者,善其不以家见逐怨怼,成踊,哭君,终臣子之道,起时莫能然也。
成八年: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归之于齐。注:主书者,善晋之义齐。
十六年:曹伯归自京师。注:主所以见曹伯归,本据喜时平国反之书,非录京师有力也。
十八年:楚子、郑伯伐宋。宋鱼石复入于彭城。注:主书者,起其专封。
昭元年:莒去疾自齐入于莒,莒展出奔吴。注:主书去疾者,重篡也。
十二年: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注:主书者,恶纳篡也。
二十五年:齐侯唁公于野井。注:主书者,喜为大国所唁。
二十六年:天王入于成周。注:主言入者,起其难也。
三十一年:黑弓以滥来奔。注:主书者,在春秋前,见王者起,当追有功,显有德,兴灭国,继绝世。
定元年:戊辰,公即位。注:主书者,重五始也。
八年:盗窃宝玉大弓。注:主书者,定公失政,权移陪臣,拘其尊卿,丧其宝玉,无以合信天子,交质诸侯,当绝之。不书拘季孙者,举五玉为重。
十二年:季孙斯、仲孙何忌帅师堕费。注:书者,善定公任大圣,复古制,弱臣势也。不书去甲者,举堕城为重。
十四年:卫世子蒯聩出奔宋。注:主书者,子虽见逐,无去父之义。
哀二年:晋赵鞅帅师纳卫世子蒯聩于戚。注:主书者,与顿子同。
三年:齐国夏、卫石曼姑帅师围戚。注:主书者,善伯讨。
四年:晋人执戎曼子赤归于楚。注:主书者,恶晋背叛,当诛之。
十三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注:主书者,恶诸侯君事夷狄。
释曰:董生有言,《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文成数万,其旨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又曰:《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以是知《春秋》之为道屡迁,而其义必有所专主。其为文周流空贯,不言之眇,皆在深察一言之发,众例具举。是以说者各任其意,离其宗。何氏之于经,其最密者也。既审诀诐淫,判若白黑,而引伸触类,离根散叶,贯穿周顾,网罗完具,又虑用之者轻重失伦,源委莫究,辄下宗义,以正指归。窃尝以为,先汉以公羊断天下之疑,而专门学者自赵董生、齐胡毋生而下,不少概见,何氏生东汉之季,独能隐括两家,使就绳墨,于圣人微言奥旨,推阐至密。惜其说未究于世,故竟其余绪,为成学治经者正焉。
猜你喜欢 卷九十九 张子书二·黎靖德 四书通凡例·胡炳文 颜习斋先生年谱序·颜元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卷二十·王顼龄 提要· 卷四十三·李光地 昭公·昭公二十五年·左丘明 卷五百六十三·佚名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四·欧阳竟无 威德自在菩萨·佚名 卷上·印光 体念观音菩萨的精神·太虚 日伪亦觉悟否·太虚 佛说灌洗佛形像经·佚名 第四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