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八章 由疑惧到认罪 九 检察人员来了

从一九五三年末起,我们连着学习了三个月的《帝国主义论》。一九五四年三月,学习结束后,管理所迁回抚顺。过了不久,检察机关的工作团来到管理所,开始了对战犯的调查。

后来才知道,政府为了这次调查日本战犯和伪满战犯的罪行,做了很周密的准备,组织了庞大的力量。一大批日本战犯调到抚顺来了。几年前政府人员就准备了大量材料。大约二百名左右的检察工作人员集中起来,事先受到了政策和业务的专门训练。

日本战犯住在“三所”、“四所”和“七所”里,那边的情形不清楚,我们一所伪满战犯这边三月末开过了一个大会,开始了调查。调查工作——从犯人这方面说是检举与认罪——一直进行到年底,才基本结束。

在大会上,工作团的负责人员讲了话。他说,你们经过了这几年的学习和反省,现在已经到了认罪的时候了,政府有必要来查清你们的罪行,你们也应该对过去有个正确的认识,交代自己的罪行,并且检举日本帝国主义战犯和其他汉奸的罪行;无论是坦白交代和检举他人,都要老老实实,不扩大、不缩小;政府对你们最后的处理,一方面要根据罪行,一方面要根据你们的态度;政府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所长同时宣布了监规:不准交换案情,不准跟别的监房传递字条信件,等等。从这天起,每日休息时间各组轮流到院子里去,想跟别组的人会面也办不到了。

开过大会,各组回到各自的屋子开讨论会,每个人都表示了要彻底坦白、检举,低头认罪,争取宽大。有人说:“我一直在盼这天,只要能审判,就有期限了。”也有的人,比如老宪说了他相信宽大政策,却又神色不安,显然是言不由衷。

看到老宪面色发灰,我并没什么幸灾乐祸的想法,反而被他传染上了不安的情绪。自从在学习心得里交代了历史关键问题之后,当时我对宽大政策有了信任,现在又觉得政策还没兑现,不知将来处理的时候,是不是仍如所长说过的,对我并不例外。如果像老宪这样一个“军医院长”也值得担心,我这“皇帝”又该如何呢?

但是,无论如何,最大的问题我都已经交代出来了。我的情形可能跟老宪不同,他也许在考虑是不是交代,而我的问题只能是如何让检察人员相信,我早已就是认了罪的。

为了取得检察人员的信任,我决定详细而系统地把自己的历史重写一遍,同时把自己知道的日本战犯的罪行尽量写出来。我在小组会上做了这样的保证。

完全实现这个保证,却不是那么容易。

我写到伪满末期,写到苏联对日本宣战那一段,想起了一件事。那时我担心日本人在这紧张时机对我怀疑,把我踢开,总想着法儿取宠关东军。在得到苏军宣战消息后的一天夜里,我没经任何人的指点,把张景惠和总务厅长官武部六藏叫了来,给他们下了一道口头“敕令”,命他们紧急动员,全力支持日本皇军抵抗苏军的进攻。这件事情我该如何写?不写,这件事难保别人不知,写吧,这件并非日本人授意的举动(那时吉冈正称病不露面),是否会引起检察人员的怀疑,不相信我是处处受着吉冈安直摆布的呢?如果检察人员发生了误会,我所交代的全部历史就变成不可信的了。

我最后决定,不能写的太多,坏事少写一件不算什么,把这件事也算到吉冈安直的账上去吧。

写完了,我又考虑写得太少也不好。于是我把能写的尽量写详细。写完了坦白材料,我又尽量地写检举材料。

材料都交上去了。我等待着检察人员的传讯。

在等待中,我不住地猜想着审问时候的场面。检察人员跟所方人员一样不一样?凶不凶?是不是要动刑?

在我脑子里,审问犯人是不可能不厉害的。我在紫禁城和宫内府里对待犯过失的太监、仆役,就向来离不开刑具。

我怕死,更怕受刑。不用说皮肉受苦,即使有人像我从前对待别人那样打我一顿耳光,也不如死了的好。我曾经认为,住共产党的监狱如果受不到野蛮的虐待是不可能的。进了管理所之后受到的待遇,是出乎意料的。这里不打人、不骂人,人格受到尊重。三年多来,一贯如此,按说我不该再有什么怀疑,可是一想到审问,总还是不放心,因为我认为审问就是审问,犯人不可能跟问官一致,问官不可能相信犯人,结果自然会僵住,自然是有权威的问官要打人,这本是无可非议的。

我在这些念头的折磨下,过了十多天寝食不安的日子。终于等到了这一天,看守员来通知我去谈话。

我被领进中央甬道里的一间屋子。这间屋子大约有两丈见方。当中有一张大书桌,桌前有个茶几,放着茶碗茶壶和烟灰碟。一位中年人和一位青年坐在桌后。他们示意,让我在茶几旁的椅子上坐下。

“你叫什么名字?”那中年人问。

“爱新觉罗·溥仪。”

他问了年龄、籍贯和性别。那个青年的笔尖,随着我们的谈话“嚓、嚓”地在纸上动着。

“你写的坦白材料我们看了,”那中年人说,“想听你当面谈谈。你可以抽烟。”

就这样开始了。中年的检察员从我幼时问起,问到我被捕。我都说完了,他对我点点头,样子好像还满意。

“好吧,就谈到这里。以后赵讯问员可能有问题问你。”

总之,这种讯问的气氛是颇出乎意料的。我心里少了一个问题。

第二次讯问,当我发现屋里只有赵讯问员一个人的时候,不禁有点失望。我坐在这位讯问员面前,注视着他的年轻的面庞,,心中不住地想:他行吗?他弄得清楚吗?他能明白我说的话是真的?他正当血气方刚之年,有没有脾气?如果别人瞎检举我,他信谁的?……

“有个问题要问你一下,”他打断了我的思路,问起我在伪满时颁布敕令和诏书的手续问题。我照着事实做了回答。在谈到一项敕令时,他问我在颁布前几天看到的,我想不起来了。

“大概是一两天前,也许,三天,不,四天吧?”

“不用立刻回答,”他说,“你想想,几时想起几时说。现在谈另一个问题……”

在这另一个问题上,我又记不起来,僵在那里了。我心里不免暗暗着急:“我又想不起来啦,好像我不肯说似的,他该火了吧?”但是他并没发火,还是那句话:“这且放一边,你想起来再说。”

后来,我终于对这个年轻人完全服了。

已不记得那是第几次讯问了。他拿出一份我写的检举材料,放在我面前,问我:

“你写的这个检举材料上说,在日本战犯、前伪满总务厅次长古海忠之的策划下,日本侵略者在一年中掠去东北粮食一千六百万吨。这件事说的太不具体。是一年吗?是哪一年?一千六百万吨的数字怎么知道的?你再详细说说。”

我怎么能知道呢?这不过是我从同屋的两个伪大臣谈天中无意中听来的,我自然不敢把这件事说出来,只有学一下苏东坡的“想当然耳”,说日寇对东北财富,无不尽力搜刮,粮食是产多少要多少。说到这里,讯问员拦住了我:

“东北年产粮食多少,你知道吗?”

我张口结舌,半晌说不出话来。

“你这条检举的根据是什么?”

我看是混不下去了,只好说出了这条马路情报的来源。

“那么,你相信不相信这个材料?”

“我,……没什么把握。”

“哦,连你自己也不信!”讯问员睁大了眼,“那么你为什么还要写?”

我正在呐呐然,不知说什么是好,他却把自来水笔的笔帽套好,收拾着桌上的纸张和书本——有厚厚的伪满的《年鉴》、《政府公报》,显然是不再需要我的答案。这次讯问是他用这句话结束的:

“无论对人对己,都要实事求是。”

我望着这个比我年龄小十几岁的人,没有话说。我从心底承认了他的话。因为我就害怕着别人给我编造和夸大呀。

我走出讯问室,心底蓦地冒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每个讯问员都是像这小伙子似的认真呢?倘若有一个不是这样,而正巧收到了诬赖我的检举材料,那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很快就得到了答案。同屋的老元后来告诉我们一件同样的经历。他曾按估算写了日本从东北掠夺钢铁的数字,讯问员不相信,给他一支铅笔,叫他算一算生产这些钢铁需要多少矿石,东北各矿年产多少矿石……。“他带着东北资源档案哩!”老元最后这样说。

因此我也明白了为什么赵讯问员的桌子上放着那些《年鉴》、《公报》之类的材料。不过工作团为了查证每件材料,使用了几百名调查人员,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各地城乡,翻遍了数以吨计的档案,这还是到了我在检察员的总结意见书上签字时才知道的。

我在年轻的讯问员那里碰了一个钉子,由于他的实事求是的一精一神感到高兴,又因自己的愚蠢而担心他把我看做不老实的人。因此我赶紧写了一个自我检讨书给他送去。

“情形不像很严重。”交出了检讨书,我这样的想。

猜你喜欢
  末帝纪上·薛居正
  卷之十五 粤纪(续)·计六奇
  ●卷二·李纲
  北征后录·金幼孜
  台湾关系文献集零一·佚名
  第三章 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八)·陈寅恪
  卷之四百六十二·佚名
  一一○四 军机大臣和珅等奏《通鉴纲目三编》及《明史》前已奉旨改正刘秉恬所请毋庸议折·佚名
  卷十三·胡一桂
  颜竣传·李延寿
  卷四十一·佚名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佚名
  汉纪十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光二年(戊申、前133)·司马光
  卷一百十·雍正
  卷一百七十四之十五·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一十七·彭定求

        卷517_1 【南溪书院】杨发   茅屋住来久,山深不置门。草生垂井口,花发接篱根。   入院将雏鸟,攀萝抱子猿。曾逢异人说,风景似桃源。   卷517_2 【春园醉醒闲卧小斋】杨发   酣醉送馀春,醒来恨更频。花

  • 叶阊·唐圭璋

      阊字史君,号秋台,又号直庵,金华人。咸淳间,守南康。元军至,迎降。   摸鱼儿   倚薰风、画阑亭午。采莲柔舻如语。红裙溅水鸳鸯湿,几度云朝雨暮。游冶处。最好是、小桥芳树寻幽趣。绣帘低护。任凉入霜纨,月侵冰簟,长夏

  • 姜特立·唐圭璋

      特立字邦杰,丽水人。宣和七年(1125)生。靖康中,父绶殉难,补承信郎。淳熙中,迁閤门舍人。光宗即位。除知閤门事。恃恩无忌,为留正所论,夺职。宁宗朝,拜庆远军节度使。有梅山续稿。   画堂春   故园二月正芳菲。红紫团枝

  • 唐四僧诗巻一·佚名

    灵澈诗释子工诗尚矣休上人赋别怨约法师哭范尚书咸为当时才士之所倾叹厥后比比有之上人生于防稽本汤氏子聪察嗜学不肯为凡夫因辞父兄出家号灵澈字源澄虽受经论一心好篇章从越客严维学为诗遂借借有闻维卒乃抵吴兴与长老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六·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建炎四年八月辛未朔礼部尚书谢克家参知政事克家首言吕颐浩老成练事去岁勤王有大功时方艰难强敌内逼望留行在以备咨访敌自渡江以来官司图籍散佚遂命百司省记条制行之凡所予夺悉出胥吏至是始令条具申尚书省

  • 卷四·戴冠

    …… 吴节,眉州人,景泰甲戌(五年,)进士,历知岳州府。岳有盗亡命,其妇坐系,有娠当娩身。节命于狱户外设苇箔蔽风,使蓐媪视之。己而妇以产难死。节出俸资,命狱吏买棺付其家人瘗之。 后岳州江中盗起,势甚猖獗,藩臬以闻于

  • 第二十九回 图沛公项庄舞剑 说项羽樊哙当筵·黄士衡

    话说项羽留宴沛公,项庄依范增之言,借舞剑为名,欲将沛公杀死。既得项羽许诺,项庄便拔出剑来,当筵起舞。此时沛公正在危急之际,忽见项伯离座,拔剑在手,转至东边,与项庄对舞。叔侄二人,各逞伎俩,但见两道剑光,如片片梨花,随风飞舞。项

  • 卷十五·司马迁

    <史部,正史类,史记>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十五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 宋中郎外兵曹参 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六国表第三 【索隐六国乃魏韩赵楚燕齐

  • 寇彦卿传·薛居正

    寇彦卿,字俊臣,大梁人,祖父寇..,父亲寇裔,都是宣武军牙校。太祖镇守汴州时,因为寇彦卿为将门子弟,便提拔他在自己身边。成年后,被选为通赞官。太祖任元帅时,寇彦卿补任元帅府押牙,兼任四镇通赞官行首兼右长直都指挥使,太祖接连上

  • 周世宗本纪·欧阳修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本来姓柴,邢州龙冈人。柴家的姑娘嫁给周太祖,就是圣穆皇后。皇后哥哥柴守礼之子荣自幼跟着姑姑在太祖家长大,因谨慎忠厚而受到爱护,太祖认他为儿子。太祖后来尊贵,柴荣也长大了,相貌英奇,善骑射,略懂黄老之学

  • 奥屯忠孝传·脱脱

    奥屯忠孝,字全道,本名牙哥,懿州胡土虎猛安人。从小父亲去世,对母亲很孝顺。大定二十二年(1182)中进士,调任蒲州司候。因政绩清廉而升官,任校书郎兼太子司经。三迁任礼部员外郎。再迁翰林待制,权户部侍郎,辅佐参知政事胥持国治

  • 卷二·戴震

      問:宋儒以氣為理所湊泊附著,(朱子云:"人之所以生,理與氣合而已。天理固浩浩不窮,然非使氣,則雖有是理,而無所湊泊,故必二氣交感,凝結生聚,然後是理有所附著。")又謂理為生物之本,(朱子云:"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

  • 卷四·高诱

    钦定四库全书淮南鸿烈解卷四汉 高诱 注墬形训【纪东西南北山川薮泽地之所载万物形兆所化育也故曰地形】墬形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极之内【六合巳说在原道四极四方之极无夏有外故谓之内也】昭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

  • 论语集编卷八·真德秀

    宋 真德秀 撰卫灵公第十五【凡四十一章】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陈去声○陈谓军师行伍之列俎豆礼器尹氏曰卫灵公无道之君也复有志于战伐之事故答以未学而去之】在陈

  • 洪范明义卷上之上·黄道周

    明 黄道周 撰访箕章第一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殷曰祀周曰年逸周书大匡篇亦曰十有三祀则是周未改年也武王承文王之统致辟于殷释箕子于囚因而访道易言箕子之明夷明禹汤之道在于箕子也道在箕子则武王必就学于箕子古称

  • 卷九·惠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说卷九翰林院侍读惠士奇撰僖公二十有四年冬天王出居于郑左传郑之入滑也滑人听命【二十年滑人叛郑而服于卫夏郑公子士泄堵寇帅师入滑】师还又即卫郑公子士泄堵俞弥【堵俞弥即堵寇】帅师伐滑王使伯服游

  • 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佚名

    唐天竺三藏金刚智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名称大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思惟观察愍念未来诸众生故。说过去七俱胝准提如来等佛母准提陀罗尼。乃至我今同说。即说大明曰。娜么飒哆南(去音下同一)三藐三勃陀(去

  • 许真君玉匣记·许逊

    占星术书。旧题许真君(逊)著,上下两卷,详列各类以时月干支来占卜命运吉凶休咎的方法,在民间曾有广泛影响。是部专记星象占卜趋吉避凶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