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溪大师别传
唐韶州曹溪宝林山国宁寺六祖慧能大师传法宗旨。并高宗大帝 敕书兼赐物改寺额。及大师印可门人。并灭度六种瑞相。及智华三藏悬记等传。
梁天监壬午九年正月五日时。婆罗门三藏。字智药。是中天竺国那烂陀寺大德。辞彼国王。来此五台山礼谒文殊。时弟子数十侍从。三藏博识多闻。善学经论星象之学。志弘大乘。巡历诸国。远涉沧波。泛舶至韶州曹溪口村。谓村人曰。看此水源必有胜地。堪为沙门居止。代代高僧不绝。吾欲寻之。行至曹溪。劝村人修造住处。经五年。号此山门名宝林寺。人天所敬。海内归依。至天监五年二月十五日 敕天下名僧大德。令所在州县进入内道场供养。时韶州刺史侯公表进三藏入内。使君问三藏云。何以名此山门为宝林耶。答曰。吾去后一百七十年。有无上法宝於此地弘化。有学者如林。故号宝林耳。三藏四月初得对奏。为宝林寺敕赐田五拾顷。至天监十年。三藏入台山却还本国。至隋大业十三年。天下荒乱。寺舍毁废。至天平元年。乐昌县令李藏之请宝林额於乐昌灵溪村置寺。至咸亨元年时。惠能大师。俗姓卢氏。新州人也。少失父母。三岁而孤。虽处群辈之中。介然有方外之志。其年大师游行至曹溪。与村人刘志略结义为兄弟。时春秋三十。略有姑出家。配山涧寺。名无尽藏。常诵涅盘经。大师昼与略役力。夜即听经。至明。为无尽藏尼解释经义。尼将经与读。大师曰。不识文字。尼曰。既不识字。如何解释其义。大师曰。佛性之理。非关文字能解。今不识文字何怪。众人闻之。皆嗟叹曰。见解如此。天机自悟。非人所及。堪可出家住此宝林寺。大师即住此寺。修道经三年。正当智药三藏一百七十年悬记之时也。时大师春秋卅有三。后闻乐昌县西石窟有远禅师。遂投彼学坐禅。大师素不曾学书。竟未披寻经论。时有惠纪禅师诵投陁经。大师闻经叹曰。经意如此。今我空坐何为。至咸亨五年。大师春秋卅有四。惠纪禅师谓大师曰。久承蕲州黄梅山忍禅师开禅门。可往彼修学。大师其年正月三日。发韶州往东山。寻忍大师。策杖涂跣。孤然自行。至洪州东路。时多暴虎。大师独行山林无惧。遂至东山见忍大师。忍大师问曰。汝化物来。能答曰。唯求作佛来。忍问曰。汝是何处人。能答曰。岭南新州人。忍曰。汝是岭南新州人。宁堪作佛。能答曰。岭南新州人佛性与和上佛性有何差别。忍大师更不复问。可谓自识佛性。顿悟真如。深奇之奇之。忍大师山中门徒至多。顾眄左右。悉皆龙象。遂令能入厨中供养。经八个月。能不避艰苦。忽同时戏调。嶷然不以为意。忘身为道。仍踏碓。自嫌身轻。乃系大石着腰。坠碓令重。遂损腰脚。忍大师因行至碓米所。问曰。汝为供养。损腰脚所。痛如何。能答曰。不见有身。谁言之痛。忍大师至夜。命能入房。大师问。汝初来时答吾岭南人佛性与和上佛性有何差别。谁教汝耶。答曰。佛性非偏。和上与能无别。乃至一切众生皆同。更无差别。但随根隐显耳。忍大师征曰。佛性无形。如何隐显。能答曰。佛性无形。悟即显迷即隐。于时。忍大师门徒见能与和上论佛性义。大师知诸徒不会。遂遣众人且散。忍大师告能曰。如来临般涅盘。以甚深般若波罗蜜法付嘱摩诃迦叶。迦叶付阿难。阿难付商那和修。和修付忧波掬多。在后展转相传西国。经二十八祖至於达磨多罗大师。汉地为初祖。付嘱惠可。可付璨。璨付双峰信。信付於吾矣。吾今欲逝。法嘱於汝。汝可守护无令断绝。能曰。能是南人。不堪传授佛性。此间大有龙象。忍大师曰。此虽多龙象。吾深浅皆知。犹兔与马。唯付嘱象王耳。忍大师即将所传袈裟付能。大师遂顶戴受之。大师问和上曰。法无文字。以心传心。以法传法。用此袈裟何为。忍大师曰。衣为法信。法是衣宗。从上相传。更无别付。非衣不传於法。非法不传於衣。衣是西国师子尊者相传。令佛法不断。法是如来甚深般若。知般若空寂无住即而了法身。见佛性空寂无住是真解脱。汝可持衣去。遂则受持不敢违命。然此传法袈裟是中天布。梵云婆罗那。唐言第一好布。是木绵花。作时人不识。谬云丝布。忍大师告能曰。汝速去。吾当相送。随至蕲州九江驿。忍大师告能曰。汝传法之人。后多留难。能问大师曰。何以多难。忍曰。后有邪法。竞兴亲附国王大臣。蔽我正法。汝可好去。能遂礼辞南行。忍大师相送已。却还东山。更无言说。诸门人惊怪问。和上何故不言。大师告众曰。众人散去。此间无佛法。佛法已向南去也。我今不说。於后自知。忍大师别能大师。经停三日。重告门人曰。大法已行。吾当逝矣。忍大师迁化。百鸟悲鸣。异香芬馥。日无精光。风雨折树。时有四品官俗姓陈氏。舍俗出家事和上。号惠明禅师。闻能大师将衣钵去。遂奔趂南方。寻至大庾岭见能大师。大师即将衣钵遂还明。明曰。来不为衣钵。不审和尚初付嘱时更有何言教。愿垂指示。能大师即为明禅师传嘱授密言。惠明唯然受教。遂即礼辞。明语能曰。急去。急去。在后大有人来相趂逐。能大师即南行。至来朝果有数百人来。至岭见明禅师。师曰。吾先至此。不见此人。问南来者亦不见此人。患脚计未过。此诸人却向北寻。明禅师得言教。犹未晓悟。却居庐山峰顶寺。三年方悟密语。明后居蒙山。广化群品。能大师归南。略至曹溪。犹被人寻逐。便於广州四会怀集两县界避难。经于五年。在猎师中。大师春秋三十九。至仪凤元年。初於广州制旨寺。听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法师是江东人也。其制旨寺是宋朝求那跋摩三藏置。今广州龙兴寺是也。法师每劝门人商量论义。时嘱正月十三日悬幡。诸人夜论幡义。法师廊下隔壁而听。初论幡者。幡是无情。因风而动。第二人难言。风幡俱是无情。如何得动。第三人因缘和合故合动。第四人言。幡不动。风自动耳。众人诤论暄喧不止。能大师高声止诸人曰。幡无如余种动。所言动者。人者心自动耳。印宗法师闻已。至明日讲次欲毕。问大众曰。昨夜某房论义。在后者是谁。此人必禀承好师匠。中有同房人云。是新州卢行者。法师云。请行者过房。能遂过房。法师问曰。曾事何人。能答曰。事岭北蕲州东山忍大师。法师又问。忍大师临终之时云佛法向南。莫不是贤者否。能答。是。既云是。应有传法袈裟。请一暂看。印宗见袈裟已。珍重礼敬。心大欢喜。叹曰。何期南方有如是无上之法宝。法师曰。忍大师付嘱如何指授言教。能大师答曰。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无为.无漏。法师曰。如何不论禅定.解脱.无漏.无为。能答曰。为此多法不是佛性。佛性是不二之法。涅盘经明其佛性不二之法。即此禅也。法师又问。如何佛性是不二之法。能曰。涅盘经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世尊。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为当断善根。佛性改否。佛告高贵德王菩萨。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之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故不断。名为不二。又云。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无二。能大师谓法师曰。故知佛性是不二之法。印宗闻斯解说。即起合掌。虔诚愿事为师。明日讲次告众人曰。印宗何幸。身是凡夫。不期座下法身菩萨。印宗所为众人说涅盘经犹如瓦砾。昨夜请卢行者过房论义犹如金玉。诸人信否。然此贤者是东山忍大师传法之人。诸人永不信。请行者将传法袈裟呈示诸人。诸人见已顶礼。咸生信重。仪凤元年正月十七日。印宗与能大师剃发落。二月八日於法性寺受戒。戒坛是宋朝求那跋摩三藏所置。当时遥记云。於后当有罗汉登此坛。有菩萨於此受戒。今能大师受戒应其记也(出高僧录)。能大师受戒和尚西京总持寺智光律师。羯磨阇梨苏州灵光寺惠静律师。教授阇梨荆州天皇寺道应律师。后时三师皆於能大师所学道。终于曹溪。其证戒大德。一是中天耆多罗律师。二是密多三藏。此二大德皆是罗汉。博达三藏。善中边言。印宗法师请为尊证也。又萧梁末有真谛三藏。於坛边种菩提树两株。告众僧曰。好看此树。於后有菩萨僧於此树下演无上乘。於后能大师於此树下坐。为众人开东山法门。应真谛三藏记也(出真谛三藏传)。其年四月八日。大师为大众初开法门曰。我有法。无名无字。无眼无耳无身无意。无言无示。无头无尾。无内无外亦无中间。不去不来。非青黄赤白黑。非有非无。非因非果。大师问众人此是何物。大众两两相看。不敢答。时有荷泽寺小沙弥神会。年始十三。答。此之佛之本源。大师问云。何是本源。沙弥答曰。本源者诸佛本性。大师云。我说无名无字。汝云何言佛性有名字。沙弥曰。佛性无名字。因和上问。故立名字。正名字时。即无名字。大师打沙弥数下。大众礼谢曰。沙弥小人。恼乱和上。大师云。大众且散去。留此饶舌沙弥。至夜间。大师问沙弥。我打汝时。佛性受否。答云。佛性无受。大师问汝。知痛否。沙弥答知痛。大师问。汝既知痛。云何道佛性无受。沙弥答。岂同木石。虽痛而心性不受。大师语沙弥曰。节节支解时不生嗔恨。名之无受。我忘身为道。踏碓直至跨脱不以为苦。名之无受。汝今被打。心性不受。汝受诸触如智证得真正受三昧。沙弥密受付嘱。大师出家开法受戒。年登四十。印宗法师请大师归制旨寺。今广州龙兴寺经藏院是大师开法堂。法师问能大师曰。久在何处住。大师云。韶州曲县南五十里曹溪村故宝林寺。法师讲经了。将僧俗三千余人送大师归曹溪。因兹广阐禅门学徒十万。至神龙元年正月十五日 敕迎大师入内。表辞不去。 高宗大帝敕曰。 朕虔诚慕道渴仰禅门。召诸州名山禅师集内道场供养。安秀二德最为僧首。 朕每谘求。再推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记传。传达磨衣钵。以为法信。顿悟上乘。明见佛性。今居韶州曹溪山。示悟众生即心是佛。 朕闻如来以心传心。嘱付迦叶。迦叶展转相传。至於达磨教被东土。代代相传至今不绝。师既禀承有依。可往京城施化。缁俗归依。天人瞻仰。故遣中使薛简迎师。愿早降至。神龙元年正月十五日下。
韶州曹溪山释迦惠能辞疾表
惠能生自偏方。幼而慕道。叨为忍大师嘱付如来心印。传西国衣钵。授东土佛心。奉 天恩遣中使薛简召能入内。惠能久处山林。年迈风疾。 陛下德包物外。道贯万民。育养苍生。仁慈黎庶。旨弘大教。钦崇释门。恕惠能居山养疾。修持道业。上答 皇恩下及诸王太子。谨奉表。释迦惠能顿首顿首。
中使薛简问大师。京城大德禅师教人要假坐禅。若不因禅定。解脱得道无有是处。大师云。道由心悟。岂在坐耶。金刚经若人言如来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无所从来曰生。亦无所去曰灭。若无生灭。而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即是坐。大师告言中使。道毕竟无得无证。岂况坐禅。薛简云。简至 天庭。圣人必问。伏愿和上指授心要。将传圣人及京城学道者。如灯转照。冥者皆明。明明无尽。大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薛简云。明譬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若不用智慧照生死烦恼。何得出离。大师云。烦恼即菩提。无二无别。汝见有智慧为能照。此是二乘见解。有智之人悉不如是。薛简云。大师。何者是大乘见解。大师云。涅盘经云。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即是佛性。佛性在凡夫不减。在贤圣不增。在烦恼而不垢。在禅定而不净。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亦不中间及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常住。恒不变易。薛简问。大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外道亦说不生不灭。大师答曰。外道说不生不灭。将生止灭。灭犹不灭。我说本自无生。今即无灭。不同外道。外道无有奇特。所以有异。大师告薛简曰。若欲将心要者。一切善恶都无思量。心体湛寂。应用自在。薛简於言下大悟云。大师。今日始知佛性本自有之。昔日将为大远。今日始知至道不遥行之即是。今日始知涅盘不远触目菩提。今日始知佛性不念善恶。无思。无念。无知。无作。不住。今日始知佛性常住不变。不为诸恶所迁。中使薛简礼辞大师。将表赴京。
高宗大帝赐磨衲袈裟一领及绢五百疋。 敕书曰。 敕师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金粟阐弘大大法。传诸佛心。谈不二之说。杜口毗耶。声闻被呵。菩萨辞退。师若此也。薛简传师指授如来智见。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朕积善余庆。宿种善因。得值师之出世。蒙师惠顿上乘佛心第一。朕感荷师恩。顶戴修行。永永不朽。奉磨衲袈裟一领。绢五百疋。供养大师。神龙三年四月二日下。 又神龙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敕下。韶州百姓可修大师中兴寺佛殿及大师经坊。赐额为法泉寺。大师生缘新州。故宅为国恩寺。延和元年。大师归新州修国恩寺。诸弟子问。和上修寺去。卒应未归。此更有谁堪谘问。大师云。翁山寺僧灵振虽患脚跛。心里不跛。门人谘请振说法。又问。大师何时得归。答曰。我归无日也。大师在日。景云二年先於曹溪造龛塔。后先天二年七月。廊宇犹未毕功。催令早了。吾当行矣。门人犹未悟意。某年八月大师染疾。诸门人问大师。法当付嘱阿谁。答。法不付嘱。亦无人得。神会问大师。传法袈裟云何不传。答云。若传此衣。传法之人短命。不传此衣我法弘盛。留镇曹溪。我灭度七十年后。有东来菩萨。一在家菩萨。修造寺舍。二出家菩萨。重建我教门。徒问大师曰。云何传此衣短命。答曰。吾持此衣三遍。有刺客来取吾命。吾命如悬丝。恐后传法之人被损。故不付也。大师力疾劝诱徒众。令求道忘身。唯懃加行。直趣菩提。某月三日。奄然端坐迁化。春秋七十有六。灭度之日。烟云暴起。泉池枯涸。沟涧绝流。白虹贯日。岩东忽有众鸟数千於树悲鸣。又寺西有白气如练长一里余。天色清朗。孤然直上。经于五日乃散。复有五色云。见於西南。是日四方无云。忽有数阵凉风。从西南飘入寺舍。俄而香气氛氲遍满廊宇。地皆振动。山崖崩頺。大师新州亡广果寺。寺西虹光三道。经于旬日。又寺前城头庄有虹光。经一百日。众鸟悲鸣。泉水如稠泔汁。不流数日。又翁山寺振禅师於房前与众人夜间说法。有一道虹光从南来入房。禅师告众人曰。和上多应新州亡也。此虹光是和上之灵瑞也。新州寻有书报亡。曹溪门徒发哀。因虹光顿谢。泉水渐流。书至翁山振禅师闻哀。设三七斋於夜。道俗毕集。忽有虹光从房而出。振禅师告众人曰。振不久住也。经云。大象既去。小象亦随。其夕中夜卧右胁而终也。曹溪门人迎大师全身归曹溪。其时首领不肯放。欲留国恩寺起塔供养。时门人僧崇一等见刺史论理。方还曹溪。大师头颈先以铁鍱封裹。全身胶漆。其年十一月十三日迁神入龛。至开元二十七年有刺客来取头。头移大师出庭中。刀斩数下。众人唯闻铁声。惊觉见一孝子奔走出寺。寻迹不获。大师在日。受戒开法度人三十六年。先天二年壬子岁灭度。至唐建中二年。计当七十一年。其年众请上足弟子。行滔守所传衣。经三十五年有殿中侍御史韦据。为大师立碑。后北宗俗弟子武平一。开元七年磨却韦据碑文。自着武平一文。开元十一年有潭州瑝禅师曾事忍大师。后时归长沙禄山寺。常习坐禅。时时入定远近知闻。时有大荣禅师住曹溪事大师。经三十年。大师常语荣曰。汝化众生得也。荣即礼辞归北。路过瑝禅师处。荣顶礼问瑝曰。承和上每入定。当入定时。为有心耶。为无心耶。若有心。一切众生有心。应得入定。若无心。草木瓦砾亦应入定。瑝答曰。我入定无此有无之心。荣答曰。若无有无之心。即是常定。常定即无出入。瑝即无对。瑝问。汝从能大师处来。大师以何法教汝。荣答曰。大师教荣不定。不乱。不坐。不禅。是如来禅。瑝於言下便悟。去五蕴非有。六尘体空。非寂。非照。离有。离空。中间不住。无作。无功。应用自在。佛性圆通。叹曰。我三十年来。空坐而已。往曹溪归依大师学道。世人传瑝禅师三十年坐禅。近始发心修道。景云二年却归长沙旧居。二月八日夜悟道。其夜空中。有声告合郭百姓。瑝禅师今夜得道。皆是能大师门徒也。
上元二年。广州节度韦利见奏。僧行滔及传袈裟入内。孝感皇帝依奏。
敕书曰。 敕曹溪山六祖传袈裟。及僧行滔并俗弟子韦利。见令水陆给公乘。随中使刘楚江赴上都。上元二年十二月十七日下。 又乾元二年正月一日滔和上有表辞老疾。遣上足僧惠象及家人永和送传法袈裟入内。随中使刘楚江赴上都。四月八日得对。滔和上正月十七日身亡。春秋八十九。 敕赐惠象紫罗袈裟一对。家人永和州 敕赐度。配本寺。改建兴寺为国宁寺。改和上兰若 敕赐额为宝福寺。又僧惠象随中使刘楚江将衣赴上都讫。
辞归表
沙门臣惠象言。臣偏方贱品。叨簉桑门。乐处山林。恭持圣教。其前件衣钵自达磨大师已来。转相传授。皆当时海内钦崇。沙界归依。天人瞻仰。俾令后学睹物思人。臣虽不才。滥承付嘱。一昨奉恩命勒送天宫。亲自保持永无失坠。臣之感荷。悲不自胜。是知大法之衣。万劫不朽。京城缁侣。顶戴而行。然臣师主行滔。久传法印。保兹衣钵。如护髻珠。数奉德音。不敢违命。一朝已殁。奄弃明朝。臣今欲归。至彼启告神灵。宣述圣情。陈进衣改寺之由。叙念旧恤。今之状臣。死将万足。不胜涕恋。恳欵之至。供奉表辞以闻。沙门惠象。诚悲诚恋。顿首顿首谨书。
孝感皇帝批僧惠象表
敕曰。师之师主行滔戒行清循。德行孤秀传先贤所付衣钵。在炎方而保持亟换。岁年曾不失坠。 朕虔诚慕道。发使遐求。师绵历畏途。顶戴而送遂。 朕恳愿何慰。加之行滔。身虽云亡。其神如在。师归至彼。具告厥灵。知 朕叙崇永永不朽矣。即宜好去。
又乾元三年十一月二十日 孝感皇帝遣中使程京杞送和香於能大师龛前供养。宣口敕焚香龛中。一道虹光直上。高数丈。程使见光与村人舞蹈。录表送。 又宝应元皇帝送传法袈裟归曹溪。敕书曰(袈裟在京总持寺安置经七年)。
敕杨鉴卿久在炎方。得好在否。朕感梦送能禅师传法袈裟归曹溪。寻遣中使镇国大将军杨崇景顶戴而送。传法袈裟是国之宝。卿可於能大师本寺如法安置。专遣众僧亲承宗旨者守护。勿令坠失。 朕自存问。永泰元年五月七日下。
六祖大师在日及灭度后六种灵瑞传
大师在日。寺侧有瓦[穴/黑]匠於水源所燖。鸡水被触秽。旬日不流。大师处分瓦匠。令於水所焚香设斋。稽告才毕。水即通流。 又寺内前后两度经军马。水被触污。数日枯渴。军退散后。焚香礼谢。涓涓供用。 又大师住国宁寺及新州国恩寺。至今两寺并无燕雀乌鸢。 又大师每年八月三日远忌。村郭士女云集。在寺营斋。斋散众人皆於塔所礼别。须臾之间。微风忽起。异香袭人。烟云覆寺。天降大雨洗荡伽篮寺及村。雨即不降。 又大师灭后。法衣两度被人偷。将不经少时。寻即送来。盗者去不得。 又大师灭后。精灵常在。怳怳如睹。龛塔中常有异香。或入入梦。前后祥瑞其数非一。年月淹久。书记不尽。
书曹溪大师别传后
曹溪大师初樵采供亲。一日负薪於市。闻客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感悟。直趋黄梅。诸传所载咸尔。独坛经记曰。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今谓若不曾闻经於市[廓-享+墨]开悟。岂往黄梅见五祖酬问如流哉。况自复言。米熟久矣。唯欠筛耳。如言传衣之宵闻经方悟。则初后不应。文理倒置。大可疑矣。尝阅续丛林公论(四明竺仙梵仙述)曰。六祖初於市邸。闻客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开悟。遂乃求谒黄梅。此乃古本坛经所载。由绪宛然。蒙於十七八岁时获见之。今悉无有。且其自与黄梅相见。至和秀禅师偈等语。皆是妙悟性元。深达法本。异出天然。非凡庸未悟所能道者。今坛经谓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恰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便悟。蒙谓此乃六祖之下鄙俚之徒改窜造作之语。而加恰至二字。原其鄙意。即谓亲从其师言下而悟。亲得其法。乃绍六祖位也。殊不知具无师智。自然智。自得自悟。方堪传受。又云。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其袈裟乃有神通。人之不能见欤。否则但是踏袭世尊於多子塔前命迦叶以僧伽黎围之之语耳。忠国师云。把他坛经改换。添糅鄙谈。削除圣意。惑乱后徒。斯论尽矣。昔於东武获曹溪大师别传。曩古传教大师从李唐手写赍归。镇藏睿岳。何日流落子院秘之年尚。享保乙巳春。东武儒官山田大介延同学天野丈右卫门。历观京师名区。偶获此宝册。拜写。十袭其家焉。传末有贞元十九二月十九日毕天台最澄封之字。且搭朱印三个。刻比睿寺印四字。贞元十九当日本延历二十年乙酉也。大师迁寂乃唐先天二年。至于贞元十九年。得九十一年。谓坛经古本湮灭已久。世流布本宋后编修。诸传亦非当时撰。唯此传去大师谢世不远。可谓实录也。而与诸传及坛经异也。然捡黄梅传法一事。师资唱酬。机缘如此。实可尊信哉。乃前疑方消。竺仙评论亦有验。惜乎失编者之名。考请来进官录。曰曹溪大师传一卷是也。呜呼。何幸假鸿德乎。千年旧物流于吾桑域。是国之宝也。仍欲垂不朽。授之欹劂氏云。
宝历十二年壬午夏四月 祖芳谨识
猜你喜欢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佚名 卷十二·性音 卷七·性音 卷第十六·宗密 宗镜录卷第四十·延寿 攝大乘論本品目·欧阳竟无 净土圣贤录续编目次·胡珽 不可藐视净土以禅破净·印光 月灯三昧经卷第五·佚名 四十二章经讲录·太虚 度五神通品第五·佚名 卷五十九·道世 卷第二·佚名 菩萨本缘经卷上·佚名 贤愚经卷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