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经济文衡前集卷十一

宋 滕珙 撰

道体类

论道即本之説未安

答张南轩

此段谓道体中自有要约根本处

道即本也却恐文意未安盖莫非道也而道体中又自有要约根本处非离道而别有本也如云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此所谓本也无它达之天下也则是本既立而道生矣此则是道之与本岂常离而为二哉

论至理妙道之説不同

答张南轩

此段谓列子之语与圣人相入不得

横耳所闻乃列子之语与圣人之意相入不得圣人只言耳顺者盖为至此浑是道理闻见之间无非至理【谓之至理便与妙道不同】自然不见其他虽有逆耳之言亦皆随理氷释而初无横耳之意也只此便见圣人之学异端之学不同处其辨如此只毫髪之间

论道体浑然之説未当

答吕东莱

此段谓道体精粗本末宾主内外不可以毫髪差

承喻所疑然其大槩则有可以一言举者其病在乎略知道体之浑然无所不具而不知浑然无所不具之中精粗本末宾主内外盖有不可以毫髪差者是以其言常喜合而恶离却不知虽文理密察缕析毫分而初不害乎其本体之浑然也往年见汪丈举张子韶语明道至诚无内外之句以为至诚二字有病不若只下个中字大抵近世一种似是而非之説皆是此个意见惟恐説得不鹘突真是谩人自谩误人自误士大夫无意于学则恬不知觉有志于学则必入于此此某之所以深忧永叹不量轻弱而极力以排之虽以得罪于当世而不敢辞也

再论道体无对之説

答吕东莱

此段谓异端邪説须一一剔拨出后方晓然见得无对之道

来教又谓吾道无对不当与世俗较胜负此説美则美矣而亦非鄙意之所安也夫道固无对者也然其中却着不得许多异端邪説直须一一剔拨出后方晓然见得个精明纯粹底无对之道若合泥和水便只着个无对包了窃恐此无对中却多藏得病痛也孟子言杨墨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着而大易于君子小人之际其较量胜负尤为详密岂其未知无对之道耶盖无对之中有隂则有阳有善则有恶阳消则隂长君子进则小人退循环无穷而初不害其为无对也况某前説已自云非欲较两家已生之胜负乃欲审学者今日趋向之邪正此意尤分明也

论道体未尝无对

答胡广仲

此段谓天地之间无一物无对而孤立者惟道亦未尝无对

大抵天下事物之理亭当均平无无对者惟道为无对然以形而上下论之则亦未尝不有对也盖所谓对者或以左右或以上下或以前后或以多寡或以类而对或以反而对反复推之天地之间眞无一物兀然无对而孤立者此程子所以中夜以思不觉手舞而足蹈也究观来教条目固多而其意常主于别有一物之无对故凡以左右而对者则扶起其一边以前后而对者则截去其一段既强加其所主者以无对之贵名而于其所贱而列于有对者又不免别立一位以配之于是左右偏枯首尾断絶位置重叠条理交并凡天下之理势一切畸零赘剩侧峻尖斜更无齐整平正之处凡此所论隂阳动静善恶仁义等説皆此一模中脱出也常安排此个意思规模横在胸中窃恐终不能到得中正和乐广大公平底地位此某所以有所知不精害于涵养之説也若必欲守此而但少加涵养之功别为一事以辅之于外以是为足以合内外之道则非某之所敢知矣要须脱然顿舍旧习而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安则庶乎其可也

论道体之大无穷

答赵提举【善举】

此段谓近世论道每每喜髙妙而略细微

道体之大无穷而于其间文理密察有不可以毫厘差者此圣贤之语道所以既言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以形容其至大而又必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以该悉其至微而其指示学者脩徳凝道之功所以既曰致其广大而又必曰尽其精微也近世之言道者则不然其论大抵乐浑全而忌剖析喜髙妙而略细微其于所谓广大者则似之而于精微有不察则其所谓广大者亦未易以议其全体之眞也

论道体无所不在

答廖子晦

此段谓道体无乎不在当勿忘勿助之间天理流行正如是耳

鸢飞鱼跃道体无乎不在当勿防勿助之间天理流行正如是尔若谓万物在吾性分中如鉴之影则性是一物物是一物以此照彼以彼入此也横渠先生所谓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则物与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者正讥此耳

论道体近似之説

答宋深之

此段谓学者须自见得已分上道理分明则异端自灭息耳

韩子于道见其大体规模极分晓但未能究其所从来而体察操履处皆不细密其排佛老亦据其所见而言之耳程先生説西铭乃原道宗祖此言可以推其浅深也近似之説固应辩析以晓未悟然须自见得巳分上道理极分明然后可以任此责如其未然而欲以口舌较胜负恐徒啓纷竞之端而卒无益于道术之明晦也孟子论乡原乱徳之害而卒以君子反经为説此所谓上策莫如自治者况异端邪説日增月益其出无穷近世尤甚盖有不可胜排者惟吾学既明则彼自灭息耳此学者所当勉而不可以外求者也

论圣贤言道之防

答呉仲玭

此段谓学者之求道当求之于日用躬行之实

盖道之体用虽极渊微而圣贤言之则甚明白学者诚能虚心静虑而徐以求之日用躬行之实则其规模之广大曲折之详细固当有以得之燕闲静一之中其味虽淡而实腴其防虽浅而实深矣然其所以求之有不难于求而难于养故程夫子之言曰学莫先于致知然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而邵康节之告张子厚曰以君之材于吾之学顷刻可尽但须相从林下一二十年使尘虑销散胸中豁豁无一事乃可相授正为此也今观来谕似于义理未有实见而强言之所以谈经则多出于新奇立意则或流于偏宕而辞气之间又觉其无温厚和平敛退笃实之意是固无论其説之是非而此数端者已可疑矣岂于先贤指示入道之方犹有所未讲耶抑已讲之而用力有未至耶

论君子所贵道者三

答江徳功

此段谓日用之间莫非道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此章之防盖言日用之间精粗本末无非道者而君子于其间所贵者在此三亊而已谓其动容貎则能和敬而无暴慢也其正顔色则非色庄而能近信也其出辞气则能当于理而无鄙倍也凡此三者皆其平日涵养工夫至到之騐而所以正身及物之本也故君子贵之若夫笾豆之事则道虽不外乎此然其分则有司之守而非君子之所有事矣盖平日涵养工夫不至则动容貌不免暴慢正顔色不出诚实出词气不免鄙倍矣一身且不能治虽欲区区于礼文度数之末是何足以为治哉此乃圣门学问成已成物着实效騐故曾子将死谆谆言之非如异端扬眉瞬目妄作空言之比也不可不察

论周子体用显微之説

答何叔京

此段专一发明理与象之义

体用一源者自理而观则理为体象为用而理中有象是一源也显微无间者自象而观则象为显理为微而象中有理是无间也先生后答语意甚明子细消详便见归着且既曰有理而后有象则理象便非一物故伊川但言其一源与无间耳其实体用显微之分则不能无也今曰理象一物不必分别恐蹈于近日含糊之弊不可不察

论形而上下之义

答陆子静

此段谓道即为器之理

若以隂阳为形而上者则形而下者复是何物若某愚见与其所闻则曰凡有形有象者皆器也其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如是则来书所谓始终晦明奇偶之属皆隂阳所为之器独其所以为是器之理如目之明耳之聪父之慈子之孝乃为道耳如此分别似差明白【此一条亦极分明切望略加思索便见愚言不为无理而其余亦可以类推矣】

猜你喜欢
  述而篇·孔子
  聘礼第八·佚名
  ●《物犹如此》简体标点本校后记·徐谦
  读书録卷十一·薛瑄
  第14章·老子
  卷十五·姜炳璋
  论式·章太炎
  楚国白公之乱(哀公十六年)·佚名
  卷五百八十八·佚名
  大般涅槃經卷第五·欧阳竟无
  一切经音义卷第四十三·唐慧琳
  卷四十五·赜藏主
  评印顺共不共研究·太虚
  卷九十·佚名
  勿欲急得一心不乱·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八十一·彭定求

        卷881_1 【蒙求】李瀚2   王戎简要,裴楷清通。孔明卧龙,吕望非熊。杨震关西,   丁宽易东。谢安高洁,王导公忠。匡衡凿壁,孙敬闭户。   郅都苍鹰,宁成乳虎。周嵩狼抗,梁冀跋扈。郗超髯参,   王珣短簿。伏波标

  • 选外集·丘逢甲

    南武山人丘逢甲仓海著同怀弟瑞甲、兆甲编辑·题美人障子春波漾绿小桃红,人在平台曲槛中。好是周郎兵胜后,二乔含笑向东风。·题丘星史立马图(二首)爨长蒙酋拜下风,当时立马便英雄。于今自写牢愁况,如在蛮烟瘴雨

  • 卷之六十六·佚名

    光绪四年。戊寅正月。丙寅。以神灵显应。颁广东佛冈厅田公神庙扁额曰珠江昭佑。现月  ○谕军机大臣等。前据明春奏张家口局存军装等件。请再展限一年。仍由蒙台行走。当经降旨允准。兹据额勒和布等奏称。巴里坤苏

  • 三七○ 谕内阁所有进过书籍讹错之处着军机大臣每三月查核一次奏请交部议处·佚名

    三七○ 谕内阁所有进过书籍讹错之处着军机大臣每三月查核一次奏请交部议处乾隆四十二年三月二十四日乾隆四十二年三月二十四日内阁奉上谕:今日据刘墉奏,昨进四库全书内《少阳集》誊写错字,伊未经看出,请交部议处一折。四

  • 卷十七·胡一桂

    钦定四库全书史纂通要卷十七元 胡一桂 撰李唐既亡司马氏通监直接朱梁繋年纪事以唐晋汉周为次欧阳公【修】五代史亦然而文公纲目自唐天佑四年丁卯迄于己未五十余年间惟两行分注以见其皆不预正统之列而分注之中先後予

  • 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佚名

    一八八五年六月九日,光绪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天津。大清国大皇帝、大法民主国大伯理玺天德,前因两国同时有事于越南,渐致龃龉,今彼此愿为了结,并欲修明两国交好通商之旧谊,订立新约,期于两国均有利益,即以光绪十年四月十七日在

  • 卷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十二田赋考【十二】官田【臣】等谨案官田之名见於周礼郑衆以为公家所耕田郑康成以为庶人在官者所受田二说不同马端临前考官田类止载殷周之公田耤田不及载师之官田似未赅备自汉至唐不闻云官

  • 杂篇·则阳第二十五·庄子

    [题解]《则阳》以人名篇。全篇的主旨在于道论,反映了庄子的世界观。在本篇的“则阳游于楚”、“圣人达绸缪”段落中阐述了王公士人追求于禄而圣人追求的是无言之道。不用语言,返归本性,以道化人。在“旧

  • 我对人类心理认识前后转变不同·梁漱溟

    人们总认为我是个学者,或说我是个哲学家,是国学家,是佛学家等等。其实我全不是。我一向拒绝承认这些。我从来无意讲学问,我只是爱用心思于某些问题上而已。我常常说我一生受两大问题的支配:一个是中国问题,再一个是人生问题

  • 卷四百五十一·佚名

    △第二分梦行品第五十六尔时具寿舍利子问善现言:若菩萨摩诃萨梦中行此三三摩地。於深般若波罗蜜多。有增益不。善现答言:若菩萨摩诃萨昼时行此三三摩地。於深般若波罗蜜多有增益者,彼梦中行亦有增益。何以故?舍利子,昼与梦

  • 卷七·佚名

    尔时宝手菩萨摩诃萨。问大虚空藏菩萨言:善男子菩提心者,以何法摄持得不退转。虚空藏菩萨言:善男子菩提心者,以二法摄持住不退转。云何为二。所谓意乐及增上意乐。复问言善男子,此意乐及增上意乐以何所摄。答言善男子以四法

  • 示法舫书(二通)·太虚

    一法舫仁者览:日本藏经,请用“佛学院太虚”名义,致一公函,并述明曾收到若干册,缺何册等,令赠全藏。  僧制今论,不须附印,序文亦不须作,照原纸型翻印较易。印师隐居为善,以所言在沪上渐成诤论也。  显密经藏,大相迳庭,今不能不

  • 武林梵志·吴之鲸

    寺观志。明吴之鲸撰。十二卷。之鲸字伯裔,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万历举人,官浮梁知县。武林(杭州)梵刹盛在南宋,至明则多残废,恐年久遗迹湮没乃博考史乘而成是书,约十八万字。分城内梵刹、城外南山分脉、城外北山分脉

  • 丹溪心法·朱震亨

    中医综合类著作。5卷。元朱震亨(1282~1358)撰。朱震亨,字彦修,人称丹溪先生、丹溪翁。义乌(今属浙江)人。金元四大家之一。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成为“滋阴派”代表人物。师事罗知悌,得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等人

  • 难经经释·徐大椿

    医经研究著作。2卷。清代除大椿撰,成书于1727年。上卷,载1~29难; 下卷,载30~81难。本书的特点是以“经”释“经”。徐氏认为:《难经》非经也,以《灵枢》《素问》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又认

  • 梼杌萃编·钱锡宝

    《梼杌萃编》为长篇章回体小说,又名《宦海钟》,以反面人物贾端甫为中心,叙述了清末官场商场的黑暗与腐败。文笔辛辣。全书十二编二十四回,十二编分别为禹、铸、鼎、温、燃、犀、抉、隐、伏、警、贪、痴,每编分上、下,含两回

  • 明宪宗实录·佚名

    二百九十三卷。述宪宗在位期间史事,起天顺八年(1464)正月,终成化二十三年(1487)八月。弘治元年(1488)闰正月,以刘吉为总裁纂修,四年八月成书。因刘吉与宪宗末年大学士刘珝及吏部尚书尹旻不和,故记事中多有曲笔。

  • 佛制比丘六物图·元照

    佛教律仪书。宋元丰三年(1080)元照撰。一卷。此书以文配图,述说比丘所用“六物”的形制和用途。比丘六物为:僧伽梨(大衣)、郁多罗僧衣(上衣)、安陀会(中衣)、钵多罗(应器)、尼师坛(坐褥)及漉水囊。此书国内失传,今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