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楚国白公之乱(哀公十六年)

——宫廷之争难说清

【原文】

楚太子建之遇谗也,自城父奔宋;又辟华氏之乱于郑(1)。郑人甚善也。又适晋,与晋人谋袭郑,乃求复焉。郑人复之如初。晋人使谍于子木(2),请行而期焉(3)。子木暴虐于其私邑,邑人诉之。郑人省之(4),得晋谍焉,遂杀子木。

其子曰胜,在吴。子西欲召之,叶公曰(5):“吾闻胜也信而勇,不为不利。舍诸边竟,使卫藩焉(6)。”叶公曰:“周仁之谓信(7),率义之谓勇(8)。吾闻胜也好复言(9),而求死士,殆有私乎(10)?复言,非信也;期死,非勇也(11)。子必悔之!”弗从,召之,使处吴竟,为白公。

请伐郑,子西曰:“楚未节也(12)。不然,吾不忘也。”他日又请,许之。未起师,晋人伐郑。楚救之,与之盟。胜怒,曰:“郑人在此,仇不远矣。”

胜自历剑(13),子期之子平见之,曰:“王孙何自历也(14)?”曰:“胜以直闻,不告女,庸为直乎(15)?将以杀尔父。”平以告子西。子西曰:“胜如卵,余翼而长之。楚国,第我死(16),令尹、司马,非胜而谁?”胜闻之,曰:“令尹之狂也!得死(17),乃非我。”子西不悛(18)。

胜谓石岂曰(19):“王与二卿士(20),皆五百人当之。则可矣。”岂曰:“不可得也。”曰:“市南有熊宜僚者,若得之,可以当五百人矣!”乃从白公而见之(21)。与之言,说。告之故,辞。承之以剑,不动胜曰:“不为利谗(22),不为威惕(23),不泄人言以求媚者。”去之。

吴人伐慎(24),白公败之。请以战备献(25),许之,遂作乱。秋七月,杀子西、子期于朝,而劫惠王(26)。子西以袂掩面而死(27)。子期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终。”抉豫章以杀人而后死(28)。石岂曰:“焚库、弑王。不然,不济。”白公曰:“不可。弑王不祥,焚库无聚(29),将何以守矣?”乞曰:“有楚国而治其民,以敬事神,可以得祥,且有聚矣。”何患?”弗之。

叶公在祭,方城之外皆曰:“可以入矣。”子高曰:“吾闻之,以险徼幸者(30),其求无餍(31),偏重必离(32)。”闻其杀齐脩也(33),而后入。

白公欲以子闾为王(34),子闾不可,遂劫以兵。子闾曰:“王孙若安靖楚国,匡正王室,不顾楚国,有死不能。”遂杀之,而以王如高府(35)。石乞尹门(36)。圉公阳穴宫(37),负王以如昭夫人之宫(38)。

叶公亦至,及北门,或遇之,曰:“君胡不胄(39)?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进。又遇一人,曰:“君胡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40),日日以几(41)。若见君面,是得艾也(42)。民知不死,其亦夫又奋心,犹将旌君以徇于国(43),而又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进。遇针尹固帅其属(44)将于白公(45)。子高曰:“微二子者(46),楚不国矣。弃德从贼(47),其可保乎?”乃从叶公。使于国人以攻白公,白公奔山二缢,其徒微之(48)。生拘石乞二问白公之死焉(49)。对曰:“余知其死所,而长者时余勿言(50)。”曰:“不言,将烹!”乞曰:“此事克则为卿,不克则烹,固其所也,何害?”乃烹石乞。王孙燕奔頯黄氏(51)。

沈诸梁兼二事(52)。国宁,乃时宁为令尹(53),使宽为司马(54),而老于叶(55)。

【注释】

(1)华氏之乱:指宋国华定、华亥等杀宋群公子,劫持宋元公一事。(2)谍:侦探,间谍。子木:太子的字。(3)期:约定。指约定袭击郑国的日期。(4)省(xing):察看。(5)叶公:即沈诸梁,字子高,楚国的大夫。(6)卫:保卫。藩:篱笆,这里指边境。(7)周:符合。(8)率:遵循。(9)复言:实践诺言。(10)殆:恐怕,大概。私:私心。(11)期死:必死,意思事不怕死。(12)节:法则。未节:没有走上正轨。(13)厉:同“砺”,磨。(14)王孙;胜事楚平王之孙。(15)庸:岂,难道。(16)第:如果。(17)得死:得到好死,得到善终。(18)悛:发觉,觉悟。(19)石乞;白公得党徒。(20)二卿士:指令尹子西何司马子期。(21)从白公:让白公跟着。(22)谄:动心。(23)惕:惧怕。(24)慎:楚邑,在今安徽颖上西北。(25)战备:战时得装备。(26)惠王:楚昭王之子,名章。(27)袂(mei):衣袖。掩面:表示自惭。(28)抉(jue):拔起。豫章:树名,樟树。(29)聚:指物资(30)儌幸:侥幸。以险儌幸:靠冒险而侥幸成功。(31)餍(yan):同“厌”,满足。(32)偏重:不公平。离:离心。(33)管脩:楚国得贤大夫,管仲的七世孙。(34)子闾:名:启,楚平王的儿子。(35)高府:楚国的别府,即正宫以外的宫室。(36)尹门:守门,看门。(37)圉公阳:楚国的大夫。穴:打洞。(38)昭夫人:楚昭王的妻子,惠王的母亲。(39)胄:头盔,这里的意思是带上头盔。(40)望岁:盼望收成。(41)几:同“冀”,企盼。以几:盼望你来。(42)艾:安心。(43)旌:表扬,宣扬。循:遍告,通告。(44)针尹固:楚国的大臣。(45)与:助。(46)微:要不是。二子:指子西和子朝。(47)德:有德的人,指子西,子朝。贼:指白公。(48)微:藏匿。(49)死;指尸体。(50)长者:指白公胜。(51)王孙燕:白公胜的弟弟。頯黄氏:吴国的地名,在今安徽宣城境内。(52)兼二事:兼任令尹和司马二职。(53)宁;子西的儿子。(54)宽:子朝的儿子。(55)叶:叶公的采邑,在今河南叶县。

【译文】

楚国太子建遭到诬陷时,从城父逃到了宋国,又去郑国躲避宋国华氏之乱。郑国人待他很好。后来他又去了晋国,与晋国人谋划袭击郑国,为此他请求回郑国去。郑国人让他回来,仍像当初一样待他。晋国人派间谍去了太子建那里,间谍请求回国时与他约定了袭击郑国的日期。太子建在他的封邑里很暴虐,封邑的人告发了他。郑国人来查问,抓住了晋国间谍,于是就杀了太子建。

太子建的儿子名叫胜,住在吴国。子西想召他回国,叶公说:“我听说胜这个人狡诈而又好作乱,叫他回来恐怕有害吧?”子西说:“我听说胜这个人诚信而勇敢,不做对别人不利的事。把他安排到边境上去,让他保卫边疆。”叶公说:“符合仁义叫做诚信,遵循道义叫做勇敢。我听说胜这个人喜欢诺言,并且寻求不怕死的兵士,大概事有野心吧?实践诺言并不是诚信;期望去死并不是勇敢。您一定回后悔的!”子西不听,吧胜召了回来,热闹感他住在靠近吴国边境的地方,称为白公。

胜请求讨伐郑国,子西说:“楚国的政事还没有走上正轨。如果不是这样,我不会忘记这事。”过了些日子,胜又请求伐郑,子西同意了。还没有出兵,晋国人就去攻打郑国。楚国去换救郑国,并和郑国结盟。胜大怒,说:“郑人救在这里,仇人离我不远了。”

胜亲自在磨剑,子朝的儿子平看见了,说:“王孙为什么亲自磨剑?”胜说:“我胜以爽直而闻名,不告诉你,不告诉你怎么能算得上事爽直呢?我要用这剑来杀你父亲。”平吧这话告诉了子西。子西说:“胜像蛋一样,我用翼护着他长大。在楚国,如果我死了,任令尹、司马的人,不是胜还会事谁呢?”胜听到了子西的话,说:“令尹太狂妄了!他要得到好死我就不是我。”子西仍没有察觉。

胜对石乞说:“楚王和两个卿士,用五百人对付,就可以了。”石乞说:“这五百人是找不到的。”又说:“市场南面有个叫熊宜僚的人,如果得到他,可以抵的上五百人!“胜跟着石乞去见熊宜僚,同他谈的很高兴。胜吧来意告诉熊宜僚,熊宜僚拒绝了。胜把剑放到他的脖子上,他一动不动。胜说:“这人不为利禄所动,不为威胁而惧怕,不以泄露别人的话去讨好别人。”说完就离开了。

吴国人攻打楚国慎邑胜把吴国人打败了。他请求把武器装备送到郢都献纳,楚王同意了,于是胜趁机叛乱,秋天七月,胜在朝廷上杀了子西和子朝,并劫持了楚惠王。子西用衣袖遮着脸死去。子朝说:“从前我凭勇力事奉国君,不能有始无终。”他拔起一棵樟树,用他杀死敌人后死去。石乞说:“烧毁仓库,杀掉惠王。不这样就不能成功。”胜说:“不行。杀掉惠王不吉利,烧毁仓库没有了物资,拿什么来防守呢?”胜没有听从。

叶公住在蔡地,方城以外的人都说;“可以进兵国都了。”叶公说:“我听说,靠冒险而侥幸成功的人,他的贪求不会满足,做事不公平必定会使百姓离心。”听说胜杀了齐国的管脩的消息,叶公才进入郢都。

胜想把子闾立为楚王,子闾不答应,胜就用武力威逼他。子闾说:“王孙如果能安定楚国,扶正王室然后庇护百姓,这就使我的愿望,怎么敢不服从呢?如果只顾私利而使王室倾覆,不顾楚国,那么我宁死也不服从。”于是胜杀死了闾,带着惠王去了高府。石乞看守大门。圉公阳在宫墙上挖了一个洞,背着惠王到了昭夫人宫中。

叶公也到了,走到北门,有人遇上他,说:“您为什么不戴头盔上头盔?国人都盼望着您,就像盼望慈父慈母一样。如果叛贼的箭伤了您,就不怕百姓绝望了,为什么不戴上头盔呢?”于是叶公戴上头盔前行。他又碰上一个人,说:“您为什么戴了头盔?国人盼望您就像盼望一年的收成,天天都盼望您来。如能见到您的面容,就会安心了。百姓知道还有生的希望,就会有奋战的决心,还要宣扬您的功绩,并通告全城,但您却把脸遮上让百姓绝望,不是太过分了吗?于是叶公脱掉了头盔往前走。他遇上针尹固率领着部下,准备去帮助胜。叶公说:“如果没有子西和子朝二位,楚国就不成其为国家了。背弃有德行的人去跟随叛贼,难道可以保身吗?”针尹固便跟随了叶公。叶公派他和都城的人去攻打胜,胜逃到了山上吊死了,他的部下把尸体藏了起来,叶公活捉了石乞,向他追问胜的尸体的下落。石乞回答说:“我知道藏他的尸体地方,但胜叫我别说出来。”叶公说:“不说就煮了你!”石乞说:“这种事成功了就做卿,不成功就被煮,这本来是应有的结果,有什么关系?”于是叶公就煮了石乞。王孙燕逃到了頯黄氏。

叶公兼任令尹和司马两个职务。国家安宁之后,他就让宁当令尹,让宽当司马,自己便在叶邑养老。

【读解】

我们在这里目睹了一场宫廷叛乱从开始到平息的全过程,多少叶了解了一些王公贵族们纷争和彼此残杀的内幕。白公胜的叛乱原因很简单,不过是由于复仇的要求未被答应,于是便闹得国无安宁,自己最后也是上掉自杀了。

谁得到了好处?谁叶没有得到好处。有道是,神仙打仗,百姓遭殃,神仙们自己叶同样遭殃。稍有不满,便随心所欲地大动干戈杀得血肉横飞。

谁代表着正义、道义?恐怕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谁叶不代表一个人拥有道义仁德,野心家、阴谋家同样可以具有这样德特点。这话算说到了点子上。比如石乞,宁死不说出主子的尸首下落,算得上是诚信和勇敢了吧?二他正是这场叛乱德罪魁祸首之一。白公胜也够得上直率坦诚,敢于公开张扬他得企图,他却是叛乱得始作得俑者。

这确实让我们好好得反思忠孝、仁义、诚信、勇敢、无畏一类经常受人称赞得品德。从白公胜得叛乱看,这些品德本身应当是中性的,并不表明一个人是好是坏,是天使还是恶魔。具备这些品德是一回事,用他们来做什么又是一回事。大致上说,具备当然比不具备要好;但是具备这些品质,可以成为好人,做好事;也可以成为坏人,做坏事。好人为了追求理想,坚持道义,做人表率,未百姓谋利益,言出必行,心怀宽广,勇于献身,慷慨扑死,用诚信、勇敢来成就自己的事业和理想。坏人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谋一己私利,也会履行诺言,不怕去死,甚至也会慷慨从容地死。

当然,这是从理论上说。在现实当中,坏人中地绝大多数是不讲诚信,也不勇敢的。他们往往躲在阴暗的角落里,见不得天日,行动起来反复无常,翻云覆雨,奸诈欺骗,诡计多端。为了保存自己,他们可以出卖朋友、同伙,甚至是自己的亲人。遇上危险、灾祸、生死关头,他们比兔子跑的还快,不到万不得已,他们绝不会挺而走险。见到有利可图,他们会削尖了脑袋往里钻,会不顾一切手段,也会自相残杀。这样的寡廉鲜耻、丧尽天良之徒,自古以来就不少,尤其是在官场、商场这类名利场中,时常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有时是偷偷摸摸的,有时是大张旗鼓的,有时加以包装,说人话,做鬼事,或者装出老实诚恳的样子,内心却比谁都狠毒。

不过,从宫廷之争的角度看,像石乞这样的人大概是可以让人佩服几分的。他在做出选择之前,一定经过深思熟虑,把各种可能性和结果都想到了。一旦做出选择,就坚定不移地去做,对主子,忠心耿耿,鞍前马后,敢于充当马前卒,并且能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宁可被煮,也不改初衷。他们地目的不国是想做一个卿。这说起来似乎有点不好听。不光彩,不正当。认真地想,凭世袭得来得管位就正当、就光彩、就神圣不可侵犯吗?在官场中厮混得人,谁不想当管,谁不想管当得越大越好?否则他就不会呆在官场中了。以一个低微的百姓而在官场中平步青云,或一夜暴发的人,历来也不少,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当初是个连饭都吃不起的穷光蛋儿,后来竟成了“天子”,这是他妈当初生他时无论如何梦想不到的。成为天子之后,谁又能把他怎样,不也是伟大光辉起来了吗?,谁还敢说他半个不是?唯一的区别在于,他成功了,历史就要有他来左右;而石乞一类的人失败了,似乎就要口诛笔伐,当作败类。这不是明显不公平吗?

叶公这样的人,也很难说他有多高尚,他是胜者,成功者,自然可以心平气和。甚至气壮如牛地说话。他处死石乞地手段,处死前所说的话,倒是有些不寒而粟,哪里还会想到他有什么仁德。用什么办法处死敌手不行呢,比如用刀,用剑,乃至绞刑,却要用沸水来煮。他那短短几个字的问话,足见此君是个铁石心肠的人。再说,他不也是在主子面前奔忙,鞍前马后,竭尽了全力吗?

所以,我们从局外人(实际上也永远是局外人)的角度,来观看宫廷中的权力和利益之争,如同看戏,拉开了同那些神仙们的距离,出乎其外,说不上喜欢谁,不喜欢谁,也没有君权神圣一类观念的束缚,只是胡言乱语而已。

多少年了,宫廷、官场的争斗,何曾中断过。是非恩怨,到随时间推移而顺水东流。它其实是一本巨大的糊涂帐,谁敢说自己是法官,夸口自己的评断是绝对真理、绝对权威的结论?

一切都去了,休说矣。

猜你喜欢
  襄公卷二十一(起二十五年,尽三十一年)·何休
  第八章·王夫之
  卷十六·刘因
  为政第二·智旭
  卷二·黄仲炎
  尚书考异卷四·梅鷟
  卷二十九·佚名
  修身第六十一·管仲
  菀柳·佚名
  僖公·僖公六年·左丘明
  卷三十一·佚名
  目录·佚名
  十住经卷第二·佚名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八卷·佚名
  法华义记卷第五·法云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李居仁·唐圭璋

      居仁字师吕,号五松   天香   宛委山房拟赋龙涎香   峤浮烟,沧波挂月,潜虬睡起清晓。万里槎程,一番花信,付与露薇冰脑。纤云渐暖,凝翠席、氤氲不了。银叶重调火活,珠帘日垂风悄。   螺屏酒醒梦好。绣罗帱、依旧痕

  • 窦氏联珠集巻四·褚藏言

    故朝议郎婺州刺史上柱国扶风窦府君诗府君讳庠字胄卿家世所传载于首序府君初应进士感于知己一言遂从事于商洛授国子主簿未防而罢后吏部侍郎韩公出镇武昌美公之才辟为莭度推官以监察御史俄而昌黎移镇京口用为度支副史改

  • 卷十四 十国四·佚名

    全唐诗续补遗卷十四 十国四詹敦仁题九仙山太白歌中昔未闻,佛天高处却逢君。姓名不落人间世,何事今朝不望云?题二石将军屹然相对两将军,化石经年久卧云。待把山河还圣主,肯随方国策元勋?题佛耳山我爱佛耳山,来偷一日闲。不见

  • 卷七百六十七·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六十七孙元晏孙元晏不知何许人曾着咏史诗七十五首今编为一卷吴黄金车分擘山河即渐开许昌基业已倾颓黄金车与斑斓耳早个须知入?来赤壁会猎书来举国惊祗应周鲁不教

  • 卷六百六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六十七郑损郑损僖宗时中书舍人诗六首星精亭【通江志玄妙观有星精石唐人刻篆甚多损诗尚存时书衔为推官】星沈万古?孤絶势无邻【一作羣】地窄少留竹空多剩占云钓篷和雨看樵斧带霜闻莫惜寻

  • 《女神》之时代精神·闻一多

    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底时代的精神。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底产儿。《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一)二十世纪是个动

  • 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司马迁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

  • 卷一百一十 晉紀三十二·司马光

      著雍閹茂(戊戌),一年。   安皇帝隆安二年(戊戌、三九八年)   春,正月,燕范陽王德自鄴帥戶四萬南徙滑臺。魏衞王儀入鄴,收其倉庫。追德至河,弗及。   趙王麟上尊號於德,德用兄垂故事,稱燕王,改永康三年為元年,以統府行帝

  • 第六回 失秦土刘世子逃归 移晋祚宋武帝篡位·蔡东藩

      却说司马休之、鲁宗之、韩延之等曾奔投后秦。秦为晋灭,宗之已死,休之等见机先遁,转入北魏,北魏各给官阶,使参军政。休之寻卒,子文思及鲁轨等,遂为魏臣。刘裕大索不获,只好罢休。晋廷已遣琅琊王司马德文,与司空王恢之,先后

  • ●卷上·欧阳兆熊

    ◎陈广敷踪迹道光戊申,江右陈广敷偕其兄懿叔来潭,客余家者数月。懿叔古文与梅伯言齐名,著有《春秋说》。广敷则宗仰新建,为勋儿编辑阳明百四十条,而其自命曰&ldquo;吾为八子之学耳&rdquo;。八子者,五子外增尧夫、象山、阳明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六十八·佚名

    万历三十年二月甲子朔祭 三皇子 景惠殿以收回祭设赐辅臣○吏部左侍郎曾朝节<锍-釒>辞新命 上优诏不允○荫永嘉大长公主裔孙郭梦兆重庆大长公主玄孙周居经崇德大长公主曾孙杨天佐永淳长公主嫡孙谢<棥心>功各送国

  • 元行冲传·刘昫

    元行冲,河南人,后魏常山王素连的后代。少年时死了双亲,为外祖司农卿韦机抚养。博闻多学,尤其擅长音律和训诂的写作。考取进士,多次转为通事舍人,狄仁杰非常器重他。元行冲性情耿直,多次进言规诫,曾经对仁杰说“:下奉事上,就好比

  • 卷一·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或问卷一宋 朱子 撰大学经一章或问大学之道吾子以为大人之学何也曰此对小子之学言之也曰敢问其为小子之学何也曰愚于序文已畧陈之而古法之宜于今者亦既辑而为书矣学者不可以不之考也曰吾闻君子务

  • 刘子遗书卷三·刘宗周

    (明)刘宗周撰○学言二喜怒哀乐虽错综其文实以气序而言至殽而为七情曰喜怒哀惧爱恶欲是性情之变离乎天而出乎人者故纷然错出而不齐所谓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七者合而言之皆欲也君子存理遏欲之功正用之于此若喜怒哀乐四者其

  • 卷一百九十一·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九十一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六十四观象授时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传七政日月五星各异政 疏七政谓日月五星也木曰嵗星火曰荧惑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水曰辰星

  • 卷十·李光坡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述注卷十安溪 李光坡 撰觐礼第十郑目录云觐见也诸侯秋见天子之礼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朝宗礼备觐遇礼省是以享献不见焉三时礼亡惟此存耳○疏曰案曲礼下云天子当扆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

  • 中观论疏卷第八(本)·吉藏

    释吉藏撰业品第十七此品为五人故来。一有我部。谓有人能造业。业得果。有人作有人受。破此见故有此品。二者无我部。但谓有业体能感果。三小乘无人无法部亦知业空。但是拆法明空耳。四方广邪见谓无业果。五学大乘无所

  • 一九八四·奥威尔

    长篇小说。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1903~1950)著。1985年花城出版社出版。董乐山译。作者原名埃瑞克·布莱尔曾参加西班牙内战并负伤。他把自己视为一个民主社会主义者,十分痛恨极权主义。《1984》这部小说发表于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