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孝经述注

明 项霦 撰

此书孔子传道与曽子本防初言孝之纲领始终及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孝中复次第申言以防绎其义末言臣子及天下之通孝以终焉曽子门人记录尊之曰经凡十有八章旧本颇有错简今从古文更加次第订正略为训诂以便初学

仲尼闲居曽子侍坐子曰参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女知之乎曽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孔子有圣徳而无其位知道不行故于闲居启发问端欲以古圣王相传之道授于曽子曽子儆悟即离席拱听敬受其防与大学中庸论语篇首所记畧同四书皆孔门传授若合符节真万代不刋之典呜呼至哉盖自太初一元之气包含真性性即理也以其天赋与人得之具于心而不失故曰德至者极至无以加尚之称以其循率此徳性而行若由大路然故曰道要者总要不紊之谓道徳名二而理一圣人因人心本然自有之徳性道理以顺天下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上下和睦无怨皆由孝道始

子曰夫孝徳之本教之所由生复坐吾语女

五常之中仁为心徳总要而主慈爱爱莫大于爱亲故孝为徳性之根本至于立政教以化治天下皆由教道出然徳教二字虽总括一书之纲领而其节目非一言可尽故令曽子还坐而语之如下文诸章所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谨守本分保全承受父母生育之遗体此孝道之有始也明自已徳性至于成立及措诸事业扬名显亲此孝道之有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徳

此通结上文孝道始终之义盖事亲事君皆本然之徳性能修其徳则能立身矣故引诗言岂不思念尔祖父遂修厥徳以光显之乎勉其及时立身也而戒其无或失徳以忝厥祖之意亦见于言表矣古人语多引诗断章取义通而不固优游咏歌使自得之故其感人也深后凡引诗放此

右第一章言孝之纲领始终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徳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甫刑曰一人有庆兆民頼之

君王身为百姓标凖尽人伦之至可以建皇极自然上行下效使人人皆克爱敬其亲即由己之不恶不慢所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之谓也不言郊祀者盖谓徳教广被措时雍熙天地宗庙百神咸享可知复申于第十六章合而观之其义备矣又引书言天子一人有大福庆则被于四海万姓咸承恩托防以遂其生育教诲之乐而拳拳讽谏之意亦见于言表云或失徳无道则乱亡相寻民罹其祸患父母妻子不能相保全尚何頼焉君天下者宜鍳于兹

右第二章言天子之孝

子曰在上不骄髙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髙而不危所以长守贵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古公侯伯子男皆一国之君自封建废今为方伯牧守矣诸侯列爵分土富贵随身能守法不骄斯可长保也社土神稷谷神土谷养民故凡建国则立坛祀之与国存亡不及宗庙者举重而言引诗以寓儆戒战兢临深履薄皆不敢荒宁放逸之意所以喻富贵之难保凛然可惧然其善保封疆福及子孙永享其安乐者亦可见矣

右第三章言诸侯之孝

子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徳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卿大夫在朝执政之官凡服御名器皆服类凡议论文辞皆言类得于心曰徳措诸事曰行三者皆当谨守法度不敢逾越礼分其间言行不待选择自无差失不敢怨憎可见其执徳不囘守法无二矣引诗戒儆而言其早夜之弗遑宁居者以见其所思所为莫非忠君报国之事也

右第四章言卿大夫之孝

子曰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资取也士有禄位之人事母非不敬也而爱心为重事君非不爱也而敬心为重或谓卿大夫士之孝何以异乎盖古人由始仕至命为大夫为卿自有次第故知卿大夫先为士时已行士之孝士后为卿大夫亦然合而观之其意备矣引诗儆勉其动静思为之间循率徳义以不忝祖父为心也

右第五章言士之孝

子曰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已下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右第六章言庶人之孝【按第六章原本脱去注文今仍旧第七章原本脱去经文今补入】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教以弟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诗云岂弟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徳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使各亲其亲各长其长犹已孝敬之也故引诗优游涵泳其至徳而复叹美其盛大如此

右第七章申言至徳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孝弟礼乐教民之要道四者皆本乎人心自有之徳性而非外也其见于亲爱曰孝见于恭顺曰弟见于敬让曰礼见于和平曰乐又施之于事君曰忠治民曰政罚其不率教曰刑以至于酬应万变亦何莫非此道之妙用者乎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礼主敬乐主和惟其敬已之父兄君长有限此礼之所以行也自然天下之子弟臣众各敬其亲长人心和悦则乐之所由生也所敬者至简人感化悦从者至多非要道而何

右第八章申言要道

曽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曽子于是闻至徳要道之蕴奥而叹美孝道之大故夫子复申明以顺天下和睦无怨之义以告之经常也义宜也孝乃天地恒常合宜之理具于人心顺奉以行此道贯三才之妙也

则天之明因地之义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变经言明者以见徳性是天之明命圣人依天地明命恒常合宜之道理顺天下民心本然自有之徳性以设教立政是故不加威猛而致治平因以见道徳本心之所自有先王顺之无拂焉尔非加作为以强民之所无也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徳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此详言上文法天地顺民心施政教之事教即孝之道道虽一而感化各因其类博爱为仁之用天子君万邦所及者广故以身先之而万民莫不兴孝也徳义即天命之性圣王因人心所自有者布诸政事故曰陈民皆感化循率而行则为兴行矣敬让为礼之用和睦为乐之本礼乐之感化上下安定风俗丕变不争即和睦矣又上之好善也有尊贤任能爵赏之政焉其恶恶也有简不率教及怙终之刑焉所以示劝惩也凡此皆不过法天地以躬行于上顺民心以施教于下而已后世之为政者不本诸徳义已先无博爱敬让礼乐好恶之实乃强饰文具陈之道之示之而欲民之兴行孝弟不争和睦劝善惩恶难矣乎故引诗以寓警戒之意师尹牧长之官王所任以施教于民者也

右第九章申言以顺天下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驩心以事其先王遗犹失也以天子之尊接见小国之陪臣且不敢失其驩心则于五等国君朝觐燕享礼仪交接其恩意之厚为何如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驩心以事其先君

无妻曰鳏无夫曰寡无父曰孤无子曰独皆谓穷民以诸侯之贵且不敢侮慢而施恩焉则其礼遇抚爱士民之厚从可知矣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驩心以事其亲

臣妾家臣婢仆也以家主之严御贱犹不敢失其驩心则于妻子恩义之重不言而喻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徳行四国顺之

此结上文以孝治天下国家之效验其发明道心之至和何其深切着明也与至是岂惟亲安鬼享而措时于春风和气中无一物不得其乐然后知孝之功用如此故引诗歌咏之觉大也

右第十章申言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曽子曰敢问圣人之徳其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曽子至是闻天下和睦之效知孝之徳性无以加尚而质问焉故孔子复次第申明徳教本原及孝道始终之义以告之夫隂阳五行之理气循环四时以行化育凡生类之有性情者皆本乎天地之情性其间最贵者为人禀五常之全徳于心而仁为总要盖亲爱之情自仁中出故孝为百行之原莫有大于此者

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夫圣人之徳又何以加于孝乎

承上文推言圣王孝道无以加尚之事昔周公制礼知其祖后稷父文王之徳同乎天故于郊祀明堂推以配天配上帝以尽其尊祖严父之意非谓歴代天子之祖父无功徳者皆可推以配天配上帝然后为孝之大也天以造化之自然而言帝以造化之主宰而言其实一也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上文既极言孝之大此承严父之义复推原孝为徳之本云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自生育膝下侍奉父母渐长则严敬之心日加然其爱其敬皆出乎天性非由矫伪强饰圣人顺而导之则民易从所以然者盖曰孝为人心自有徳性之根本也

右第十一章申言孝徳之本

子曰父子之道天性君臣之义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此因孝为徳之本以明教之所由生父慈子孝天赋本然之徳性君令臣共其义一也父母生育所以续其身君上临教所以厚其生故恩义之大之重莫有加焉

子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徳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徳虽得之君子所不贵

凡一章之内重书子曰者若非问答之辞则语有更端故也此言小人逆理失教之事悖违逆也孝本顺理而反逆之民无则焉者以其爱敬失伦违逆天理不顺无足取法也徳本善性而反为凶故虽得位临民而不足贵者以上无善政下无法守近于防亡也

君子则不然言斯可道行斯可乐徳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徳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此言君子顺理立教之事言斯可道即言满天下无口过也行斯可乐即行满天下无怨恶也凡其言行徳义设施威仪动静无一不本诸天性顺乎人情故可尊可法可观可度以之临民则民敬之如神明爱之如父母莫不感化悦从以取法焉而立教之道备于此矣所以然者盖人心所自有之徳性以立教故也卒引诗歌咏善人君子之徳美其能敬慎威仪不差忒可为民则也

右第十二章申言教之所由生

子曰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防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致极也五者极尽事亲始终之道故曰能然其敬乐忧哀严虽发乎情而皆本乎自然之徳性无一毫外假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此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人子先能安分保身不贻父母之忧然后得以遂甘防奉养之欢丑众也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承上文不孝而言五刑墨劓剕宫大辟要者挟求之意非者违背之谓君王为百姓主圣人为万世法父母有生育之恩犯此则为无父无君违法之人刑所必加以致毁伤其身敢不敬与

右第十三章申言始于事亲及不敢毁伤

子曰君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进仕则思尽自己忠心致君于圣明退闲则思补自己过失増益其所不能君欲行善事则开导賛引顺承以行之恶事则委曲谏诤正救以止之故君臣上下同心戮力而政教成矣引诗歌咏言臣有真实爱君之心岂谓疏逺而暂忘末二句尤见拳拳爱君不忘之诚此忠厚之至也

右第十四章申言中于事君

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具备也故礼备于家而治成于国矣在家之严父严兄即在国之尊君敬长也在国之抚百姓即在家之爱妻子恤其饥寒也在国之御徒役犹在家之有仆妾供使知其劳困也然其敬爱之施虽有亲疏先后之伦而无彼我远近之间故上下能相亲睦以致天下和平后世治家国者不达絜矩之道胶蔽亲疏妄分彼我昵爱于闺门以恩掩义敛怨于士庶以防胜恩故常乱多治少可胜叹哉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承上文而言以见孝亲弟兄忠君顺长理家治国之事皆本乎徳性无有不通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通结上文以其尽修齐治平之道故能立身扬名显亲

右第十五章申言终于立身及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天地父母一气贯通明昭著察鉴谛亦该仰观俯察之义圣王道心纯一通明素与天合故于此章推事父母诚敬之心以事天地则仰观俯察之际宜神只之昭著鉴谛也以至尊尊卑卑上下和平亦无所往而不贯通益见道心周流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至有不可以言喻

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

承上文申明事父兄宗庙祭祀之义以扩充其践履刑于四海之盛也

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通结上文因引诗歌咏而极言其功效之广大益可见圣王至孝之发用即天地鬼神之变化浑然贯通无所间隔夷夏咸服六合同风莫非至诚之验也欤右第十六章申言天子之孝

曽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参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曽子至是既悉闻申明孝道之详已神会心融乃复启问其余蕴故孔子又告以臣子及天下之通孝以终焉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防于不义

此断以孝之大义所以觧千载之惑也歴代天子诸侯卿大夫之无道者必至于亡天下败国家以其有争臣谏劝正救之能改过迁善故得不失令善也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弗争于父臣不可以弗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通结上文自天子至于庶人一有不义为臣子者必当谏劝救正勿防君父于恶而以顺从为忠孝也右第十七章申言臣子之通孝

子曰孝子之丧亲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防不甘此哀戚之情

哀戚之情出乎天性自然非假强饰偯哭有余剩转曲声容善容仪以饰观美凡有一毫矫伪不诚则失其本性矣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防不过三年示民有终

圣人顺中正以制礼使贤者俯而就之不肖者跂而及之

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而哀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外棺曰椁簠簋祭器擗手击胷踊足顿地宅兆坟茔也孝子事亲始终之道爱敬侍养所以奉其生也棺衾敛葬所以藏其魄也陈奠哭恸所以哀其亡也宗庙祭祀所以安其灵而永孝思也凡养生送死奠祭之义莫不因其本然自有之徳性以尽其终身孺慕诚孝之心而已矣

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总括一书孝道始终之义何其着明周备若斯其至乎

右第十八章申言天下之通孝

于戱是经頼有神明防卫幸逃秦火之厄运文章照映简编经纬天地同乎日月真希世至寳圣王建中立极之心法修齐治平之事实粲然具载而人道备于此矣后之受读者玩索精微以悟道心纯一贯通之神妙何啻亲炙圣人而传道统也欤

猜你喜欢
  性灵与磁电·李宗吾
  卷九·高诱
  卷六十六·湛若水
  卷四十【起襄公三十年尽三十一年】·杜预
  论语精义卷十下·朱熹
  卷八·程端学
  卷十二·鄂尔泰
  第33章 子张篇第十九(1)·孔子
  卷八·辅广
  阿惟越致品第十五·佚名
  答刘遗民书·僧肇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十九·唐慧琳
  新物理学与唯识学·太虚
  卷四十九·佚名
  佛说庄严菩提心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歴代诗话卷二十九·吴景旭

      戊集上之下  汉魏六朝  西北有浮云  皎然曰魏文帝有吞东南之意军至扬子江口见洪涛汹涌叹曰此天地之所以限南北也遂赋诗而还检魏文集且无此诗不知史臣凭何编録  呉旦生曰钟仲伟言西北有浮云十余首美瞻可翫

  • 第五出 发难·许自昌

    〔杂扮官军上〕羣盗尙如毛。官军拥贼壕。自家郓城县捕盗的官军便是。连日因蔡九知府移文各处。要缉获盗贼。恐防今年的生辰纲。又像往常掳劫。不当稳便。故此本县老爷差我们各地方缉获。凡有面生可疑之人。卽同保正

  • 昨夜入梦 三·胡也频

    给爱从你如春光般飘去,我的花园便变了景色:蟋蟀唱秋天的曲子,草坪为乌鸦的战场。我终日无语如平沙之沉默,我的狂笑与长吁,亦无能避免那回忆的诱惑,与消灭此长别之哀戚。当恍惚地见你的影儿,盼燕羽剪断我苦恼之束缚,或弃我的笔

  • 卷五·郭则沄

    内廷筵宴,向不及廷臣。康熙壬戌上元,以滇疆底定,特宴大翠士、部院、卿寺、翰詹、科道诸臣于乾清宫。命学士张英、侍讲高士奇,传谕廷臣以君臣同乐之意。大学士勒德洪诣御前进酒毕,复命诸臣以次至御前赐饮观

  • 赵嘏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赵嘏,字承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会昌进士。官渭南尉 。痒七律,笔法清圆熟练,时有警句, 有《渭南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五十六·佚名

    正统四年六月丁丑朔遣中官祭中霤之神○命湖广都指挥佥事张善充参将权佩征蛮副将军印代总兵官萧授镇守湖广贵州等处先是监察御史章聪奏授年几八十筋力衰迈边备不整 上召授回京命行在兵部推举武臣一人代之尚书王骥举善

  • 卷二·温达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二康熙十九年二月庚午兵部督捕理事官拉都虎覆奏吴喇忒被劫事拉都虎奏言【臣】奉命至巴图尔济农所察讯劫掠吴喇忒事济农言我防圣防许我由水泉过边往见我兄我乃擅在大草滩游牧

  • 卷二·高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纪事本末卷二詹事府詹事髙士竒撰桓王伐郑隠公三年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

  • 田悦传·欧阳修

    田悦,小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再嫁给平卢的戍卒,田悦就随母亲转侧到淄州、青州之间。田承嗣据有了魏州,访问找到了他。那时田悦十三岁,应答进退彬彬有礼,田承嗣甚觉诧异,交给他去办一些事,安排处理得都与田承嗣的意思相合,及至长大

  • 卷三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夀盛典初集卷三十九恩赉八【恤刑】康熙五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戊辰礼刑二部以三月恭遇万夀六旬大庆请如直抚赵弘燮所奏一月内不理刑名每十年一举永着为例上从之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初五日廵抚直隶等处地方管

  • 卷二 理气下·黎靖德

      ◎天地下   天文有半边在上面,须有半边在下面。〔僩〕   如何见得天有三百六十度?甚么人去量来?只是天行得过处为度。天之过处,便是日之退处。日月会为辰。〔节〕   有一常见不隐者为天之盖,有一常隐不见者为天

  • 卷三·陈则通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提纲卷三    宋 陈则通 撰侵伐门吴楚越兵争例成七年吴入州来【楚邑】襄三年楚公子婴齐帅师伐吴 十有四年楚公子贞帅师伐吴 二十有四年楚子伐吴 二十有五年吴子遏伐楚门于巢卒昭四年楚子蔡侯

  • 卷二十四·胡广

    <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二十四洪范皇极内篇一九峯蔡氏自序曰体天地之撰者易之象纪天地之撰者范之数数者始于一象者成于二一者奇二者偶也奇者数之所以行偶者象之所以立故二而四四而八八者八

  •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佚名

    【原文】&ldquo;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①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rdquo;须菩提言:&ldquo;不也,世尊。&rdquo;&ldquo;何以故?&rdquo;&ldquo;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②,是名须陀洹。&rdquo;&ldq

  •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七之一·智旭

    古吴后学蕅益智旭述(丙)约化他劝流通中。二勖受法弟子。有两品经。一妙音品。二普门品。(丁)今先释妙音品。妙音菩萨本事品第二十四放光相召。从东现来。而品称本事者。因华德菩萨之问。具明往昔伎乐。宝鉢供佛因缘果报。

  • 卷第四十三·白岩净符

    宗门拈古汇集卷第四十三 古杭白岩嗣祖沙门 净符 汇集 △南十三 洪州黄龙悟新禅师(南十三黄龙心嗣) 示众。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你者一队尿床鬼子。三生六十劫也未梦见第一义在。 天童忞征云。死心恁么说话。为

  • 何谓永恒·尤瑟纳尔

    《何谓永恒》是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世界迷宫》的最后一部。作者讲述了母亲去世后父亲的生活,尤其重点描画了母亲的密友让娜与父亲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也回顾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全书写至一战

  • 江南别录·陈彭年

    宋陈彭年撰。一卷。记南唐义祖徐温、烈祖李昪、元宗李璟、后主李煜四代史事,以补《江南录》之所未备,故名别录。《宋史·艺文志》与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皆著录四卷,当是以一代为一卷。今本一卷,疑为后人所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