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八无暇有暇经全文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与大刍众及人天等俱。尔时世尊告诸刍曰:汝等当知。於此世间。寡闻无识。凡夫之类。常说无暇有暇之言:然不了知。云何无暇。云何有暇。吾今为汝分别开示。汝等谛听。善思念之。若诸有情。欲住圣行。修善法时。有其八事。无暇修习。云何为八。汝等当知。於此世间。大师出现。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宣说诸佛所证妙法。善除烦恼。能趣菩提。究竟涅槃。尽诸苦际。说是法时。有人堕在地狱之中受大苦恼。是名最初欲住圣行无暇修习。复次诸刍。於此世间。大师出现。十号具足。宣说诸佛所证妙法。善除烦恼。能趣菩提。究竟涅槃。尽诸苦际。说是法时。有人堕在饿鬼之中受大苦恼。是名第二欲住圣行无暇修习。

复次诸刍。於此世间。大师出现。十号具足。宣说诸佛所证妙法。善除烦恼能趣菩提。究竟涅槃。尽诸苦际。说是法时。有人堕在傍生之中受诸苦恼。是名第三欲住圣行无暇修习。

复次诸刍。於此世间。大师出现。十号具足。宣说诸佛所证妙法。善除烦恼。能趣菩提。究竟涅槃。尽诸苦际。说是法时。有人生在长寿天中。无所知晓。是名第四欲住圣行无暇修习。

复次诸刍。於此世间。大师出现。十号具足。宣说诸佛所证妙法。善除烦恼。能趣菩提。究竟涅槃。尽诸苦际。说是法时。有人生在边地下贱蔑戾车中。不识善恶。於我四众。不闻不见。是名第五欲住圣行无暇修习。

复次诸刍。於此世间。大师出现。十号具足。宣说诸佛所证妙法。善除烦恼。能趣菩提。究竟涅槃。尽诸苦际。说是法时。有人虽复生在中国。然受恶报。聋盲瘖哑。以手代言:於善於恶。不能分别。是名第六欲住圣行无暇修习复次诸刍於此世间。大师出现。十号具足。宣说诸佛所证妙法。善除烦恼。能趣菩提。究竟涅槃。尽诸苦际。说是法时。有人虽复生在中国。其身虽不聋盲瘖哑以手代言:於善於恶。悉能晓了。然而信邪倒见。作如是说。无施无受。亦无祠祀。无善恶业缘。无异熟果报。无今世後世。无父母眷属。无化生有情。於此世间。无阿罗汉正趣正行。此世他世。於现法中。得自觉悟。正证圆满。皆悉了知。我生已荆梵行已立。不受後有。此事皆无。生极邪见。是谓第七欲住圣行无暇修习。

复次诸刍。於此世间。无大师现。无十号名。不闻诸佛所证妙法。不除烦恼。不趣菩提。不至涅槃。无苦边际。有人虽复生在中国。不聋盲瘖哑。不以手代言:於善於恶。悉能晓了。不生邪见。作如是说。有施有受。亦有祠祀。有善恶业缘。有异熟果报。有今世後世。有父母眷属。有化生有情。於此世间。有阿罗汉。正趣正行。此世他世。於现法中。得自觉悟。正证圆满。皆悉了知。我生已荆梵行已立。不受後有。此等皆有。生极正见。然无将导开出离门。是名第八欲住圣行无暇修习。

复次诸刍。於此世间。大师出现。十号具足。宣说诸佛所证妙法。善除烦恼。能趣菩提。究竟涅槃。尽诸苦际。说是法时。有人生在中国。而所受身。诸根具足。了善恶言:乃至生极正见。汝等刍当知。是人有暇修习。汝等刍。此有暇事。汝等已得生居中国。逢我出世。得闻圣教。诸根具足。当生勇猛常勤策励修诸善品。於善法律如说修行。展转相教展转忏悔。常净三业恒行十善。勿为无益致招後悔。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说伽他曰:

我已为说八无暇,皆愿当生有暇中。若生难处不闻经,汝等至心应善听。铜柱铁山众苦逼,煻煨粪屎刺刀林。於地狱中受斯苦,此处岂能闻正法。

饥渴针咽苦逼身,雨注河流成猛火。於饿鬼中受斯苦,此处岂能闻正法。更互恒怀怖害心,常欲展转相食啖。於傍生中受斯苦,此处岂能闻正法。

若在天中有顶处,由先福力生於彼。长寿觉慧不分明,此处岂能闻正法。生在边方鄙恶处,耳不曾闻说法声。无识恒居蔑戾车,此处岂能闻正法。

由彼先身造恶业,聋盲瘖哑缺诸根。痴钝即是人身牛,此人岂能闻正法。若人不信於三宝,说无因果无尊亲。如是邪见坏其心,此人岂能闻正法。

诸佛大师不出现,亦无妙法流世间。若人生居闇世中,此时岂能闻正法。若人生於有暇处,八种无暇过皆除。犹如病者遇良医,应可至心闻正法。

汝已获人身,复得闻正法。不得圣果者,多生无暇中。我说八无暇,是众生难处。得住有暇者,斯人世希有。

汝已获人身,复得闻正法。爱护自身者,当除烦恼慢。若有闻正法,不能如说行。轮回八难中,备受诸辛苦。

已舍无暇处,常求闻正法。於生老死中,不久当出离。若已获人身,闻法行放逸。後当生恼悔,如商人失财。

若人闻我说,识暇及无暇。是故应勤心,正修於梵行。我说明眼人,善护於诸恶。正念能防守,不随诸有漏。

一切随眠断,降伏大魔怨。永超生死流,得昇於彼岸。

尔时世尊说是经已,时诸刍人天大众。闻佛所说,欢喜顶戴,信受奉行。

猜你喜欢
  卷第七·佚名
  救 僧 运 动·太虚
  卷第六十五·德清
  光赞经卷第九·佚名
  法华十罗刹法·佚名
  注大乘入楞伽经 第五卷·佚名
  卷第四·德清
  观心论 原文·佚名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十·佚名
  上天竺观音大士殿重建碑·太虚
  卷第十一·昙噩
  成唯识宝生论卷第四(一名二十唯识顺释论)·护法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佚名
  金刚寿命陀罗尼经·佚名
  伏狮祗园禅师语录卷之上·祇园行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折·贾仲明

    (张世英上,云)昨日萧公举家拜扫,不想家中有萧公之妹。小生回书院,在后园中正遇此女,乃出淫言相戏。小生昨晚酒席间欲要说与萧公,又不好看相。如今将学生放假三日,且在书房中独坐些儿。好闷人也!(正旦扮嬷嬷上,云)老身是萧公家

  • 卷四百二·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二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三十六 陈维裕 送何敬止之安庆 久别愁契濶一见情转纾如何未几月策马复驰驱晓出都门道和风吹长裾载酒双玉壶酌君聊踟蹰好鸟对离席垂杨发清渠把酒未成醉却

  • 卷八·姚合

    钦定四库全书姚少监诗集卷八唐 姚合 撰游览宴集五十首过张邯郸庄客行长似病烦热束四肢到君读书堂忽若逢良医堂前水交流堂下树交枝两门延风凉洗我昏浊肌与子还往熟坐卧恣所宜时时相献酬文字当酒巵野饭具藜藿永日亦

  • 卷七十八·志第五十四·食货二·张廷玉

        ◎食货二   ○赋役   赋役之法,唐租庸调犹为近古。自杨炎作两税法,简而易行,历代相沿,至明不改。太祖为吴王,赋税十取一,役法计田出夫。县上、中、下三等,以赋十万、六万、三万石下为差。府三等,以赋二十

  • 第三章 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十二)·陈寅恪

    ◎第三期此期为自崇祯八年首夏河东君离去南园及南楼移居松江之横云山起,至是年秋深河东君离去松江迁赴盛泽归家院止,其间不逾半载,时日虽短,然杨陈两人仍复往来频繁,唱和重叠,其交谊之挚笃实未尝有所改易,今可于两人作品中缉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三·佚名

    万历十一年十一月己卯朔日有食之 升总督仓场右都御史兼户部右侍郎魏学曾为南京户部尚书○升云南右参政李文续为云南按察使○革延绥都司刘秉忠游击方济文王允恭任秉忠仍行巡按御史提门○兵部覆给事中王三余御史陈登云

  • 别集下卷十一·宋名臣言行录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十一 宋 李幼武 纂集 李显忠 忠襄公 字君锡绥德青涧人初名世辅高宗改赐今名其先唐诸公子也自唐以来世为苏尾九族都巡检使祖孙相承长雄其

  • 评鉴阐要卷十二·乾隆

    明世宗诏议崇奉兴献王典礼杨廷和等言宜如汉定陶王宋濮王故事目嘉靖欲推崇自出本属人子至情诸臣必执宋时濮议相持无论事理不同且亦无以慰尊亲本愿盖旁支入承大统于孝宗固有为后之义然以毛里至亲改称叔父实亦情所不安嘉

  • 卷五十六·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五十六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宋光宗即位叶适应诏条陈六事上奏曰臣恭惟陛下始初临御思深虑远曾未旬浃遽诏中外之臣各以其言疏列来上诚欲治之主正本

  • 卷一百二十五之十·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二十五之十 朱批鄂尔泰奏摺 雍正七年正月二十五日云贵广西总督【臣】鄂尔泰谨 奏为恭谢 天恩事雍正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臣】齎摺家奴蒙

  • 修身第二·荀况

    [题解]本篇论述了一系列修养身心,即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之术,而其根本的一点在于遵循礼义。[原文]2.1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1);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2);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3)。故非我而当者,

  • 卷十·方苞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析疑卷十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觐礼注谓觐遇礼省故享献不见似竟无享献防遂云献谓三享后私觌私献益误矣聘使邻国之臣也故公享之外觌献皆曰私诸侯入觐正享之外不得有私庭实各以土之所有即鲁壶之类亦器贡也

  • 九峰诠禅师·惠洪

    禅师名道诠。生刘氏。吉州安福人也。童子便弃家。师事思禅师。思为剃落。受具足戒。闻长沙慧轮禅师道价。思一见之。时马氏窃据荆楚。与建康接壤。诠年二十余。结友冒险造焉。会马氏灭。刘言有其地。以王逵代刘言领其

  • 在东普陀同成了观音菩萨·太虚

    ──二十四年十二月在香港荃湾东普陀讲──今天承茂峰法师招待,到了东普陀。普陀本为观音菩萨应化的道场;观音菩萨的度生悲愿最极深切,所谓‘寻声救众苦,无刹不现身’,他──观音菩萨有遍法界身,所以他的道场亦遍于尘刹。然

  • 三教平心论卷上·刘谧

    静斋学士刘谧撰尝观中国之有三教也。自伏羲氏画八卦。而儒教始于此。自老子著道德经。而道教始于此。自汉明帝梦金人。而佛教始于此。此中国有三教之序也。大抵儒以正设教。道以尊设教。佛以大设教。观其好生恶杀。则

  • 太上老君太素经·佚名

    太上老君太素经,撰人不详。约出于汉末魏晋之际。《抱朴子•遐览篇》着录《太素经》一卷,当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仅五百余字,概述道生天地万物之宇宙观,以及忍辱守雌、治心如水之人生观。其说与《道德

  • 清朝前纪·孟森

    又称《满洲开国史》。近人孟森编纂。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记载了满族兴起的历史。共13篇。其内容“既为明史所削而不存,又为清史所讳而不著。则此一编,正为明、清两史补其共同之缺也。”是研究清朝前期历史的重要资

  • 慎子白话文·慎到

    前期法家代表人物慎到所著。 《慎子》在历史上影响不像法家其他著作那样大,历 史对《慎子》的记载也不详。《汉书·艺文志》法家 类著录《慎子》42篇,《隋书》、新旧 《唐书》皆著 录《慎子》十卷,宋《崇文总目》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