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性理羣书句解卷十八

宋 熊 节 撰

熊刚大 注

通书

公明第二十一【此篇言已私旣克自能明察而无所疑】

公於已者公於人【无所私於已而後能无所私於人】未有不公於已【未有不能胜已之私】而能公於人者【而能无私於人不至任法以裁物也】明不至则疑生【此心之知觉有所未尽则遇事必易生疑心】明【此心之知觉了然】无疑也【则何疑之有】谓能疑为明【若言此心遇事能致其疑是为能明】何啻千里【明则无疑疑则不明明与疑正相南北何啻千里之远不相及此言不能先觉而欲以逆诈亿不信为明者发也】

理性命第二十二【此篇言理乃人心之太极性则气禀之不齐命则万殊一本】

厥彰厥微【厥彰者阳之明也厥微者隂之晦也】匪灵弗莹【阳明隂晦非人心太极之至灵不能明此莹明也此以理言也】刚善刚恶【禀阳气之中则为刚之善如直如义之类是也禀阳气之过则为刚之恶如猛如暴之类是也】柔亦如之【禀隂气之中则为柔之善如慈祥之类是也禀隂气之过则为柔之?如懦弱之类是也柔亦如此】中焉止矣【中则得性之正无过无不及而已此以性言也】二气五行【隂阳二气金木水火土之五行】化生万物【天之所以赋授万物而生之者】五殊二实【由末而求其本则五行之殊木二气之实】二本则一【二气之实又本一理之极】是万为一【是合万物而言为一太极】一实万分【由本而之末则一理之实万物分之以为体】万一各正【万物之中各有一太极之正理】小大有定【物之小者大者莫不各有一定之分此以命言也】

顔子第二十三【此篇言顔子亚圣只是所乐者道富贵贫贱不足动其心】

顔子一箪食【顔子一竹器之饭食音似】一瓢饮【一匏勺之饮瓢平声】在陋巷【居於弊陋之巷】人不堪其忧【在他人不禁其忧】而不改其乐【而顔回独不改其乐】夫富贵【富之与贵】人所爱者也【乃人之所好者】顔子不爱不求【顔子不好乎此而亦无所求乎此】而乐乎贫者【所乐只在乎贫】独何心哉【是果何所用心设问以发其端】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天地之间有至贵至富可好可求文公言恐至爱两字之中更当着富可二字】而异乎彼者【而异乎人之所谓富贵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仁义天爵何贵如之万理充足何富如之忘其小则金璧之富爵位之贵是特其小者不足为吾累】见其大则心泰【见其大者则此心泰然自安】心泰则无不足【此心泰然自安则自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无不足则此心惟知道义可乐不以富贵贫贱动其心】处之一也【故处贵富之时如此处贫贱之时亦如此】处之一【处贵富贫贱旣能一致】则能化而齐【斯能至於圣人而化之地位而齐於圣】故顔子亚圣【故顔子次于圣人】

师友上第二十四【此篇言君子隆师亲友正以其道德之可尊可贵】

天地间至尊者道【天地中间至大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可贵者德】至难得者人【至难得者其人】人而至难得者【人之所以至难得者】道德有於身而已矣【以至尊之道至贵之德兼而有之於其身也】求人至难得者有於身【求人之全难得者兼有此道德於身】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非隆师亲友则不能得此理於身也】

师友下第二十五【此篇言道义由师友有之人无师友则愚】

道义者【道之与义】身有之则贵且尊【人能身全此理则至贵至尊】人生而蒙【人生而蒙昧】长无师友则愚【旣长而不隆师亲友则愚暗而无所见】是道义由师友有之【是道之与义必须自隆师亲友方能有之於身】而得贵且尊【而得至贵且尊】其义不亦重乎【师友之义不其重乎】其聚不亦乐乎【师友之聚不其乐乎】过第二十六【此篇言仲由喜闻过则垂令名人而讳过必至臧身】

仲由喜闻已过【子路喜闻已过】令名无穷焉【其善名传之无有穷己】今人有过【今世之人有过】不喜人规【不喜人规警】如护疾而忌医【正犹讳护其疾而忌人之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宁至於?亡其身而不之觉悟】噫【是可嗟也】势第二十七【此篇论势之所趋极重而不可反则归之天可反而不用力人之尤也】

天下势而已矣【天下之人惟观势之所趍如何也】势【势之云者】轻重也【一轻一重则势必趍於重而轻愈轻重愈重矣】极重不可反【势之极重不可得而反】识其重而亟反之【知其重未极而急急反之】可也【则犹可也】反之力也【故反之则在於人力】识不早【知之不早】力不易也【虽用力之多亦不易也】力而不竞【用力而不能胜】天也【则归之天无可如何】不识【不识则不知用力】不力【不用力则虽识无补】人也【是皆人也】天乎【夫势之不可反者果天之所为乎】人也【若非天而出於人之所为】何尤【则亦何所归咎矣惟当归咎於已之不用力可也】

文辞第二十八【此篇言文载道今乃行文而不以道是犹虚车而不济於用】

文所以载道也【文所以载是道犹车所以载是物也】轮辕饰而人弗庸【故为革必饰其轮辕为文者必以道两说皆欲人爱而用之然我饰而人不用饰也轮辕车横木缚轭以驾牛者辕音袁】徒饰也【则犹为虚饰而无益於实】况虚车乎【况不载物之车不载道之文虽美其饰亦何为乎】文辞【文章】艺也【特技艺也】道德【道之与德】实也【实理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勉尽道德之实又书之文辞以载之】美则爱【犹轮辕旣饰人皆爱之】爱则传焉【爱则可以久传】贤者得以学而至之【贤者可以学而至是】是为教【是为立教】故曰【故言】言之无文【言而无文犹车无轮辕】行而不远【虽行亦不甚远此犹车载物而轮辕饰人用之也】然不贤者【但不贤之人】虽父母临之【虽其父其母日日临之也】师保勉之【曰师曰保日日勉之】不学也【非知学也】强之【又强之为学】不从也【不能从也此犹车已饰而人弗用】不知务道德【不知崇道德以立其根本】而第以文辞为能者【但工文辞而从事於技叶以为能】艺焉而已【此特游艺而已】噫【嗟乎】弊也久矣【其流弊盖已久矣此犹虚车不载物而徒美其饰也】

圣藴第二十九【此篇言圣人之藴贵乎宏深彼世人不闻知於人薄亦甚矣】

不愤不啓【不因夫人心求通而未得不能开其意愤心求通而未得也啓开其意也】不悱不发【不因其口欲言而未能不能逹其辞悱口欲言而未能也发逹其辞也】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物有四隅举其一则知其三举其一不能推类及其三虽一隅亦不识矣】则不复也【则不再告盖欲待其自得则告之也】子曰【夫子云】予欲无言【吾欲无事於言语告诏之烦】天何言哉【试观之天寂然无声】四时行焉【春夏秋冬之运行】百物生焉【动植百物各以生遂】然则【转语】圣人之藴【圣人不言其胷中之所蓄藴中所蓄之名】微顔子殆不可见【无顔渊则不可得而见】发圣人之藴【盖夫子之教不轻发又未尝自言其道之藴因其进修之迹发出夫子之藴】教万世无穷者【着於言以教千万世传之不穷】顔子也【惟顔子为得其全故仲尼无迹顔子微有迹】圣同天【此夫子无言其藴自见於万世亦犹天道不言而四时行百物生焉】常人有一闻知【寻常之人有一闻一知】恐人不速知其有也【惟患人之不急急知其有也】人知而名也【求急於人知而得其名】薄亦甚矣【其浅薄亦甚圣凡异品高下悬絶有不待教而明其言此者正欲以深厚之极警夫浅薄之尤】精藴第三十【此篇言圣人之精藴寄之易为文字之祖义理之宗天地鬼神之藴毕萃於此】

圣人之精【精者精微之意尽前之易至约之理也】画卦以示【伏羲画卦专以明此】圣人之藴【圣人之藴者谓凡卦中所有如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因卦以发【有卦则因以形见矣】卦不画【不画卦】圣人之精【圣人精微之意】不可得而见【弗可见】微卦【无卦】圣人之藴【圣人胷中之藴】殆不可悉得而闻【不可尽闻】易何止五经之源【此易之一书文字之祖礼义之宗何止为诗书周礼礼记春秋五经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奥乎【虽天地之大鬼神之幽莫不见於卦画之中此圣人之精藴必於此而寄之也】乾损益动第三十一【此篇以乾卦爻辞损益大象发明思诚之方此即圣人之藴】

君子乾乾【君子体天刚揵】不息於诚【力行不己求以充此诚】然必惩忿窒欲【亦必惩治忿心室塞欲心】迁善改过而後至【有善则迁有过则改而後能至於诚】乾之用其善是【乾乾不惠者其体去恶进善者其用故惩塞迁改皆乾之用莫善於此】损益之大莫是过【损之象在於惩忿窒欲益之象在於迁善改过故损益之大不过於是】圣人之旨深哉【圣人作易其意深矣此以乾卦爻辞损益大象发明思诚之方盖乾之爻其体损益大象皆用也无体则用无以行无用则体无所措故以三卦合而言之】吉凶悔吝生乎动【吉凶悔吝四者皆起於动】噫【嗟哉】吉一而已【四者之中只有吉之一善凶悔吝之恶居其三故人之所值福常少而祸常多】动可不谨乎【动其可不谨乎此章论圣人之藴】

家人睽复无妄第三十二【此篇言睽次家人离则必睽无妄次复复其善则无妄动此亦圣人之藴】

治天下有本【治天下必有其本】身之谓也【自修身始】治天下有则【治天下亦有法则】家之谓也【自齐家始】本必端【立本必须正】端本【正其源本】诚心而已矣【在乎诚其心心不诚则身不可正】则必善【立则必须善】善则【善其法则】和亲而已矣【在乎和其亲亲不和则家不可齐】家难而天下易【齐家为难治天下为易】家亲而天下疏也【所以然者家亲故亲者难处天下疏故疏者易裁也】家人离【家人之情睽离】必起於妇人【皆自妇人始】故睽次家人【故睽卦次家人卦】以二女同居【二女以睽卦兑上睢下言兑少女离中女隂柔之性外和悦而内猜嫌外和悦有同居之象】而志不同行也【内猜疑故异其志】尧所以厘降二女于妫汭【尧所以理治下降二女於妫水之北厘治也降下也妫水名汭水北舜所居也厘音厘沩音撝汭音蚋】舜可禅乎【以观舜之可以传位与否】吾兹试矣【吾以此试其处家如何家齐则可授之以天下也】是治天下观於家【是治天下当观其齐家】治家【治家之道】观身而已矣【观其正身】身端【身正】心诚之谓也【由此心无不实】诚心【实此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在於不善之动息於外则善心之生於内者无不实】不善之动【故不以理而动】妄也【动皆邪妄】妄复则无妄矣【邪妄而动知自反则无邪妄矣】无妄则诚焉【无邪妄则此心纯是实理故程子曰无妄之谓诚】故无妄次复【此无妄之卦次於复卦】而曰【而言】先王以茂对时【先王以茂对其时】育万物【发育万物】深哉【盖无妄即诚矣正所以明至诚者能此而赞其旨之湥也】

富贵第三十三【此篇言君子之富贵以道德而不在乎世俗之富贵】

君子以道充为贵【君子之人以是道兖於己为良贵】身安为富【身安於义理无善不修是为富】故常泰无不足【故常常泰然无有不足】而铢视轩冕【苟惟至足则轩车衮冕之贵 视之如锱铢铢音如】尘视珠玉【珠玑宝玉之富视之如尘土】其重无加焉耳【其重无加於道彼外物之富贵特其小者】

陋第三十四【此篇言圣人真知道德之重不溺於文辞之陋】

圣人之道【圣人之所谓道】入乎耳【入乎其耳】存乎心【存乎其心】藴之为德行【藴蓄於内则为德行行去声】行之为事业【发见於外则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彼不知有道德之重而专以文辞为事者】陋矣【其卑陋可知矣】

拟议第三十五【此篇言至诚者实理之白然拟议者诚之者之事】

至诚则动【至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总名而形诸动】动则变【动则变而不居】变则化【变动不居以至於化此至诚之事实理之自然】故曰【故言】拟之而後言【此拟而後言则言无妄言】议之而後动【论议而後动则动无妄动】拟议以成其变化【旡妄则诚故自比拟论议以成其变化之道此诚之者之事由修为以尽其实理也】

刑第三十六【此篇言天以春生万物止之以秋圣人法天以政养万民肃之以刑】

天以春生万物【天道於春而生长万物】止之以秋【於秋则收敛生道於此而止】物之生也【春生万物】旣成矣【於秋已成结】不止则过焉【故不止之则失之过】故得秋以成【故得秋气之疑肃而万物皆有成】圣人之法天【圣人法天治政】以政养万民【以善政养育万民犹天道生万物也】肃之以刑【严肃之以刑臧犹天道之止之以秋也】民之盛也【斯民生长之极】欲动情胜【私欲所动私情所胜】利害相攻【贪利忘害交相攻举】不止则贼灭无伦焉【苟不止之以刑则必至於戕贼天理贼君弃父荡无人伦矣】故得刑以治【必得此刑则能治】情伪微暧【故斯民之情慾诈伪幽微暧昧暧音爱】其变千状【变易千态】苟非中正明逹果断【去声】者【自非中正其心明逹其见果断於事】不能治也【非能治之】讼卦曰【讼卦有云】利见大人【利於见大人大人即主乎刑者也】以刚得中也【刚即果断中即中正谓果断而得夫中正者也】噬嗑曰【噬嗑之卦有云】利用狱【利用於狱讼之事】以动而明也【动即果断明即明逹谓果断而本乎明逹者也中正本也明断用也然非明则断无以施非断则明无所用二者又自有先後讼之中兼乎正噬嗑之明兼乎逹】呜呼【嗟叹】天下之广【天下如此其广】主刑者【主乎刑威者】民之司命也【生民之命实其主之】任用可不愼乎【任法用刑可不谨哉】

公第三十七【此篇言圣人天地同一至公之道】

圣人之道【圣人之所谓道】至公而已矣【至公而无所私】或曰【或人云】何谓也【此言若何】曰【荅云】天地至公而已矣【天地之道亦只至公而无私以此见圣人与天地参者也】

孔子上第三十八【此篇言孔子春秋之书正王道明大法万世纲常之自出】

春秋【经以春秋名者録善如春之生物记恶如秋之杀物】正王道【正王者之大道】明大法也【明国家之大法】孔子为後世王者而修也【孔子春秋专以书善恶当时善恶己形故无及为後世王者作欲其取法也】乱臣贼子【凡逆乱之贼恶之子】臣诛死者於前【必书其过恶於经而诛其已死者於前】所以惧生者於後也【正所以使後此而生者知所惧也】宜乎万世无穷【宜其传之万世无已】王祀夫子【爵之以王尊之以祀】报德报功之意无尽焉【録善诛恶使後世皆知所戒而为善是有德及人也为後世植立纲常是有功於世教也则报其德报其功此意安有穷己耶】

孔子下第三十九【北篇言孔子一太极道高如天德厚如地教化无穷信如四时】

道德高厚【道高而明德博而厚】教化无穷【教以教之化以化之无有穷己】实与天地参而四时同【高明则配天阳也博厚则配地隂也教化无穷犹四时运转春而夏夏而秋秋而冬冬而复春五行也】其惟孔子乎【孔子其太极乎】

蒙艮第四十【此篇引三卦以明主静之义此亦圣人之藴】

童蒙求我【童稚蒙昧之人来求於我以发其蒙童稚也蒙暗也我师也】我正果行【我以正道果决彼之所行行行也】如筮焉【正犹卜筮揲蓍以决吉凶筮音誓】筮【卜筮云者】叩神也【问神以决疑也】再三则渎矣【初筮则神告之吉凶至於再至於三则烦渎矣】渎则不告也【烦渎则惑神不复告之以吉凶亦犹师之道亦不可烦渎烦渎则不决其所行矣】山下出泉【山之下出泉蒙卦大象文】静而清也【山静则泉清有以全其未发之善故行可果】汨则乱【汨则不静而至於乱而不淆汨再三也乱即渎也】乱不决也【乱而不清旣不保其未发之善告之不足以果其所行而反滋其惑不如不告之为愈也不决不告也】愼哉【谨之】其唯时中乎【其只在於时中乎时中者当其可之谓初则告渎则不告静而清则决之汨而乱则不决皆时中也】艮其背【艮止也背不见之地也止於其背】背非有见也【盖以背非可见之地非耳目口鼻之所能动故静】静则止【静则能止】止非为也【止则无所为】为不止矣【一有有为之心则非止之道】其道也深乎【其道不其深乎此章发明二卦皆所谓圣人之藴而主静也】

 

 

 

性理羣书句解卷十八

<子部,儒家类,性理群书句解>

猜你喜欢
  褒贤第十九·桓宽
  卷二·李世民
  张子抄释卷三·吕柟
  存性编卷一·颜元
  卷二十九·程端学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六十三章 难易·林语堂
  第四章 4·辜鸿铭
  卷二十五·吕祖谦
  卷六下·吴澄
  卷二·吕祖谦
  卷八·朱熹
  卷二十五·朱熹
  卷二百八十四·佚名
  分别业报略经全文·佚名
  学菩萨戒法·智旭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春秋诗话卷之一·劳孝舆

      赋诗    风诗之变,多春秋间人所作,而列国名卿皆作赋才也。然作者不名,述者不作,何欤?盖当时秖有诗无诗人。古人所作,今人可援为己诗;彼人之诗,此人可赓为自作,期于言志而止。人无定诗,群无定指,以故可名不名不作而作也。

  • 第三十四出 忠良会边·王世贞

    【醉扶归】〔左右喝道生上〕望荒烟衰草迷郊甸。仗旌旗骢马遶边关。听胡笳千里断魂时。正鸿声暗度寒云畔。威行燕赵势倾韩。还忧未落奸雄胆。〔渔家傲〕塞上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角声从地起。西风裏。长安

  • 卷二十三·曹庭栋

    钦定四库全书宋百家诗存卷二十三嘉善曹庭栋编招山小集刘仙伦一名儗字叔儗庐陵人诗名闻海内先后与刘过并称才甚豪不遇以韦布终其身其诗新警峭拔洗脱尘腐不为格律所拘着有招山小集淳熙闲岳周伯持浙东庾节待次过张仲隆家

  • 卷五百十三·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十三裵夷直裵夷直字礼卿河东人擢进士第文宗时历右拾遗礼部员外郎进中书舍人武宗即位出刺杭州斥驩州司户参军宣宗初复拜江华等州刺史终散骑常侍诗一卷献岁【一作

  • 卷九十二 晉紀十四·司马光

      起玄黓敦牂(壬午),盡昭陽協洽(癸未),凡二年。   元皇帝永昌元年(壬午、三二二年)   春,正月,郭璞復上疏,請因皇孫生,下赦令,帝從之。乙卯,大赦,改元。   王敦以璞為記室參軍。璞善卜筮,知敦必為亂,己預其禍,甚憂之。大將軍掾

  • ●崇禎長編卷之四十五·汪楫

      崇禎四年四月   ○崇禎四年四月   四年辛未四月甲辰朔孟夏帝親享太廟   刑科給事中吳執御上言臣前疏請嚴邊防擇守令二事皇上以為不待天戒申飭固已然臣目擊耳聞實見邊防未嚴守令未擇即如遵永至今兵踞而民

  • 卷第十六·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列传第九高倬(何应瑞) 刘成治 黄端伯 吴嘉胤 龚廷祥 陈龙正 陈于阶(葛征奇等、吴可箕等)高倬(何应瑞)刘成治黄端伯吴嘉胤龚廷祥陈龙正陈于阶(葛征奇等、吴可箕等)高

  • 卷十二·张九成

    钦定四库全书孟子传卷十二宋 张九成 撰滕文公章句下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防其元孔子奚取焉取

  • 第二十一卷 仕绩 一 二·缪荃孙

    松 江 府 三 明(下)徐 阶徐阶,字子升,号存斋,华亭人。祖贤,自小蒸赘郡城,遂家焉。父黼,宣平县丞,祀乡贤祠。阶,举嘉靖二年进士,廷试第三人。授编修,预修会典。帝用张孚敬议,欲去孔子王号,易像为木主,笾豆礼乐,皆有抑损。

  • 一二三二 谕三通馆呈进《皇朝文献通考》讹错甚多其总裁等着交部议·佚名

    一二三二 谕三通馆呈进《皇朝文献通考》讹错甚多其总裁等着交部议乾隆五十二年七月十九日乾隆五十二年七月十九日奉旨:三通馆呈进《皇朝文献通考》,阿哥等详加披阅,书内讹错甚多,殊属草率。【真按:愚当初与果霖学长做经义

  • 卷十一 乡射礼第五·郑玄

    [疏]《乡射礼》第五。○郑《目录》云:“州长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之礼。谓之乡者,州,乡之属,乡大夫或在焉,不改其礼。射礼于五礼属嘉礼。《大戴》十一,《小戴》及《别录》皆第五。”○释曰:郑云“州长春秋以礼会人,而射于州

  • 第十四章 22·辜鸿铭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辜讲有一次听说邻

  • 杂阿含经卷第五十·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一三二五)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优婆夷子。受八支斋。寻即犯戒。即为鬼神所持。尔时。优婆夷即说偈言。十四十五日及月分八日神通瑞应月八支善正受受持于斋戒不为鬼所持

  • 佛说太子刷护经·佚名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佛在罗阅只耆阇崛山中时。与千二百比丘。菩萨万二千人。优婆塞优婆夷。诸天王梵释。及无央数人民鬼神龙皆来俱会。阿阇世王太子。名为刷护。从国中与群臣长者子五百人。各持黄金华盖。出罗阅国相随出

  • 佛说五王经·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昔有五王。国界相近。共相往来。不相攻伐。唯作善友。其最大者。字普安王。习菩萨行。余四小王。常习邪行。大王怜愍。意欲度之。呼来上殿。共相娱乐。乃至七日。终日竟夜。作倡伎乐。七日已满

  • 大乘金刚髻珠菩萨修行分一卷·佚名

    大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译  尔时普思义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修行悟入此三摩地。佛言善男子。如无悟入是名悟入。亦当如我修菩提时之所悟入。普思义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所修悟入。唯愿说之。佛言善男

  • 卷第五(观世音卷中)·佚名

    佛说陀罗尼集经卷第五(观世音卷中) 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译 千转观世音菩萨心印咒第一(与一切观音菩萨心印咒同) 头指以下四指反叉。向内相捺。左大指屈入头指中间。右大指舒直向内。勿曲。两腕相合。以右大指来去咒

  • 漫叟诗话·佚名

    诗话。宋佚名撰。一卷。此编不署撰人,原有《说郛》本及《萤雪轩》本,系残卷。今人郭绍虞补辑成今本。总六十一则。杂记诗人轶事及诗句等。较为零碎,间有价值较大之资料。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有《漫叟见闻录》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