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三

乙未夏四月丁巳朔。

丁丑,常遇春来归。遇春,怀远人,性刚毅,有勇力。年二十三,为群盗刘聚所得,爱其骁勇,拔居左右。遇春见聚日事剽掠,无远图,察其必败。闻上居和阳,恩威日著,兵行有律,独率十余人来归。未至,困卧田间,梦神人被金甲拥盾呼之曰:“起。起,主君来,”忽寤。见上骑从至,即与其徒迎拜,乞归附。上喜其壮勇,用以为前锋。

子兴既卒,孙德崖欲统其军。子兴之子闻之,惧不能辩,乃以书邀上代辩之。上方日与元兵战。诸将闻上欲往,不悦,乃止。时汝颍倡乱者杜遵道、刘福通等自砀山夹河迎韩山童之子林儿为帝,居于亳,遣人诣和阳招诸将,欲为己用。诸将诣张天祐曰:“公度自能率众御元兵乎?不然,公当往。”天祐自揆不能,遂往。上时发兵及亲率将士取和阳西南民寨,次第平之。天祐寻自亳归赍杜遵道檄,推子兴之子为都元帅,天祐为右副元帅,上为左副元帅。上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

未几,和阳乏粮。上与诸将谋渡江,患无舟楫。时双刀赵、李普胜、俞通海父子拥众万余船千艘,据巢湖,结水寨,与庐州左君弼有隙,屡被其窘,惧为所袭。五月丁亥,遣俞通海间道来附,乞发兵为导使,凡三至。上谓徐达等曰:“方谋渡江而巢湖水军来附,吾事济矣。”遂亲往巢湖与李普胜等会,就观水道,以舟出和阳。时铜城闸、马场河等隘口皆为元中丞蛮子海牙水寨所扼,惟一小港可达,然浅涸不可通大舰。已而,大雨兼旬,川谷流溢,素非行舟处皆水深丈余。上喜曰:“天助我也!”遂乘涨发巢湖舟,鱼贯而出。至黄墩,双刀赵以所部叛去,余舟悉至和阳。方降舟之未至,遣人诱蛮子海牙军来互市,遂执之,得十九人,皆善操舟者。令其教诸军习水战,命廖永安、张德胜、俞通海等将之。

壬寅,上帅舟师攻蛮子海牙于峪溪口。敌舟高大,不利进退。永安等操舟如飞,左右奋击,大败其众。遂与诸将定渡江之计,诸将咸欲直趋金陵。上曰:“取金陵必自采石始。采石,南北喉襟。得采石,金陵可图也。”六月乙卯朔,上率徐达、冯国用、邵荣、汤和、李善长、常遇春、邓愈、耿君用、毛广、廖永安各引舟渡江。将出江口,会日暮。忽军后数十里黑云蔽天,雷电风雨大至,舟遂止。丙辰黎明,将渡。云分两道:右由西南,左由东北,俱覆牛渚矶。时西北风顺,舳舻齐发,军士皆讙跃。上与永安举帆前行,永安请所向。上曰:“采石大镇,其备必固。牛渚矶前临大江,彼难为备御。今往攻之,其势必克。”乃引帆向牛渚。风力稍劲,顷刻及岸。守者惊骇,出兵来拒。上麾甲士以进,敌不交,即走。常遇春奋戈先登,诸军鼓勇继之。采石镇兵惊溃,遂拔之。缘江诸垒望风迎附。诸将以和阳饥乏,见粮畜,各欲资取而归。上察诸军无进取意,乃谓徐达等曰:“今举军渡江,幸而克捷,当乘胜径取太平。若听诸军取财物以归,再举必难,江东非我有。大事去矣。”因令悉断舟缆,推置急流中,舟皆顺流东下。诸军大惊,问故。上曰:“成大事者不规小利。此去太平甚近,舍此不取,将奚为?”于是诸军皆听命,乃令军中皆食。食已,即率众自观渡向太平桥,直趋城下。元平章完者不花、万户万钧、达鲁花赤普里罕忽里闭城拒守。上纵兵急攻,遂拔之。完者不花与佥事张旭等弃城走,执其万户纳哈出。太平路总管靳义出东门,赴水死。上闻之曰:“义士也!”具棺歛葬之。耆儒李习、陶安等率父老出城迎上。安见上状貌,谓习等曰:“龙姿凤质,非常人也。我辈今有主矣。”上之发采石也,先令李善长为《戒戢军士榜》,比入城,即张之。及拔,城士卒欲剽掠,见榜揭通衢,皆愕然不敢动。有一卒违令,即斩以徇,城中肃然。富民陈迪献金帛,即以分给诸将士。

丁巳,上召陶安、李习与语时事。安因献言曰:“方今四海鼎沸,豪杰并争,攻城屠邑,互相雄长;然其志皆在子女玉帛,取快一时,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之心。明公率众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以此顺天应人而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上曰:“足下之言甚善。吾欲取金陵,足下以为如何?”安曰:“金陵,古帝王之都,龙蟠虎踞,限以长江之险。若取而有之,据其形胜,出兵以临四方,则何向不克。”其言合上意,由是礼遇安甚厚,事多与议焉。

改太平路为太平府,以李习知府事。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诸将奉上为大元帅。上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潘庭坚为帅府教授,汪广洋为帅府令史,以陶安参幕府事,命诸将分守各门,脩城浚濠,以固守御。

辛酉,元右丞阿鲁灰、副枢绊住马、中丞蛮子海牙等以巨舟截采石江,闭姑孰口,绝我归路。方山寨民兵元帅陈野先以众数万来攻城,其锋甚锐。上按兵城上,察其无他奇谋。乃遣徐达、邓愈、汤和引兵出姑孰,东迎战;复命别将潜师由间道绕出其后。达等转战至城北,忽有双龙见于阵,上云端,敌众方仰视惊愕。我师因夹击之,野先腹背受敌,大败,遂擒野先。上释不杀,与之语。野先性谲诈,谓上曰:“生我为何?”上曰:“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假号令据城邑者不知其几。然胜则人附,败则附人。尔既以豪杰自负,必能识达事机。岂不知生尔之故?”野先曰:“然则欲吾军降乎?”上曰:“然。”野先曰:“此易尔。军之将校皆吾亲故,喻之即来。”乃为书招之。明日,众皆降。阿鲁灰、蛮子海牙等见野先兵败,不敢复进攻,率其兵还驻峪溪口。

甲子,徐达克溧水州。

秋七月甲申朔。

壬辰,发兵攻集庆路,留陈野先于太平。命元帅张天祐率诸军及野先故部曲以行,兵至集庆,攻之,弗克而还。

八月甲寅朔。

庚申,复议遣兵攻集庆。初,陈野先以书招降其众,意其未必从,阳为招辞,阴实激之,不意其众遽降。野先自念失计,心恒不安,及闻再出师攻集庆,私谓其部曲曰:“汝等攻集庆毋力战。俟我得脱,还当与元合。”有以其谋告者。上曰:“吾久知其不诚。然杀之,恐失豪杰心。”乃召野先,谓曰:“人各有心,识见不同。从元,从我,任汝所适,不相强也。”野先自誓曰:“若背再生之恩,神人共殛之。”乃纵之还。野先既辞去,我师亦止不行。

克溧阳县。

戊辰,陈野先既归,收其余众,屯于板桥,阴与元福寿合而阳为报曰:“十二日,率师至台城八里冈,与元兵遇,杀获不可胜计,生擒五人,获马数十匹。”因言:“集庆城池右环大江,左枕崇冈,三面据水。以山为郭,以江为池,地势险阻,不利步战。昔王浑、王浚造战船谋之累年,而苏峻、王敦皆非陆战以取胜。隋取江东,贺若弼自扬州,韩擒虎自庐州,杨素自安陆,三道战舰同时俱进,然后克之。今环城三面阻水,元师与苗军联络其中,连寨三十余里。攻城则虑其断后,立寨则粮运不继。竭力前进,脱有不虞,反为后患。莫若进兵南据溧阳,东捣镇江,据险阻绝粮道,示以持久可不攻而自下也。”上知其诈,以书报之曰:“历代之克江南者,晋之殄吴、隋之平陈、曹彬之取南唐,皆以长江天堑,限隔南北。故须会集舟师,始克成功。今吾大军既渡江,据其上游。彼之天险,我已越之;彼之喉咽,我已扼之。舟师多寡,不足深虑。舍舟步进,足以克捷。自与晋、隋势殊事异。足下效勤宣力,正宜乘时进取,建勋定业。柰何舍全胜之策而为此迂回之计耶?”

丁丑,遣禆将习伯容攻芜湖县,克之;置永昌翼,以伯容为万户。

九月癸未朔,陈野先得书,知其诈不行,复谋以计致上。密约元将左答纳识里至其营,佯言生得之,绐上临其军受俘。上曰:“此贼多诈,最叵信。”姑许之不往。

丁亥,皇长子生,孝慈皇后出也。

戊戌,命元帅张天祐率所部军攻集庆。己亥,天祐等至方山,攻破左答纳识里营,走之。陈野先遂叛,与元福寿合兵来拒战于秦淮水上。我师失利,天祐、郭元帅皆战死。郭元帅,子兴之子也。

己酉,陈野先追袭我军于溧阳,经葛仙乡。乡寨民兵百户卢德茂恶野先反覆,谋杀之。遣壮士五十人衣青衣,出迎野先。野先不虞其图己,与十余骑先行。青衣兵自后击之,仆地,攒槊剌之,野先死。其下复推野先从子兆先领其众。初,野先自誓而归,即阴与元合。才三日,忽呕血。至是,身被重创而死,人皆以为违誓之谴。

冬十二月壬子朔,释元万户纳哈出北归。纳哈出者,木华黎裔孙也。上初获之,以其为元世臣子孙,待之甚厚。纳哈出居,常郁郁不乐。上遣降将万户黄俦察其去就,俦见纳哈出,言上所以待遇之意。纳哈出曰:“荷主公不杀,诚难为报。然我本北人,终不能忘北。”俦以告上。上曰:“吾固知其心也。”谓徐达等曰:“纳哈出,元之世臣,心在北归。今强留之,非人情也。不如遣之还。”达等以为虏心难测,若舍之去,恐贻后患,不如杀之。上曰:“无故而杀之,非义。吾意已决,姑遣之。”因召纳哈出及降臣张御史,谓之曰:“为人臣者,各为其主,况汝有父母妻子之念?今遣汝归,仍从汝主于北。”因资而遣之,纳哈出等辞谢而去。

元中丞蛮子海牙复率舟师进扼采石江,以阻绝南北,欲伺间攻太平。上知之,乃命治石礟,载以巨舰,选精兵守要害以待之。

猜你喜欢
  卷一百六·志第五十九·礼九等·脱脱
  卷之一百九十三·佚名
  卷之七十·佚名
  卷之一千四十三·佚名
  妇人集·陈维崧
  卷十二【七则】·岳珂
  卷五·高士奇
  卷一·汪越
  第二十九章 督豫·冯玉祥
  ·论擒获奸匪便宜书·丁曰健
  长孙俭传·令狐德棻
  清河王高岳传·李延寿
  郭企忠传·脱脱
  武大烈传·张廷玉
  卷二百六十二·杨士奇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纳兰词卷四·纳兰性德

    水调歌头题西山秋爽图空山梵呗静,水月影俱沈。悠然一境人外,都不许尘侵。岁晚忆曾游处,犹记半竿斜照,一抹映疏林。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此生著岁两屐,谁识卧游心。准拟乘风归去,错向槐安回首,何日得投

  • 唐诗镜卷十九·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十九 明 陆时雍 编 盛唐第十一 李白【三】 七言古诗 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 东风已緑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池南柳色半青青萦烟袅娜拂绮城垂丝百尺挂雕楹上有好鸟相和鸣间

  • 卷之五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三百三十六·佚名

    光绪二十年。甲午。三月。戊寅朔。以捐助赈银。予河南淇县知县葛秉彝为其故父母建坊。  ○己卯。上诣颐和园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乙酉、癸巳、辛丑、亦如之。现月○庚辰。谕内阁、醇

  • 二百二十五 兼两淮盐课李煦奏盐馀完欠解部并解费请赏作养廉摺·佚名

    康熙五十五年十一月十八日 奴才李煦跪奏: 窃盐差一年,馀银除发织造钱粮二十一万两公项外,应得馀银三十一万七千两。奴才当以二十八万八千馀两补完积欠,其所剩二万九千馀两解部充饷。但奴才得以馀银清楚未完积欠,皆由我万岁

  • 八五一 全书处汇核上年十至十二月全书内缮写讹错并总裁等记过次数清单·佚名

    八五一 全书处汇核上年十至十二月全书内缮写讹错并总裁等记过次数清单乾隆四十七年二月全书处遵将乾隆四十六年十月初起至十二月底止呈进过全书六次,内缮写讹错奉旨记过之处,除总纂官纪昀等、总校官陆费墀前经奉旨免其

  • 绎史卷一百二十·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张仪相秦连衡【公孙衍相魏 陈轸田需并附】史记秦恵文君五年隂晋人犀首为大良造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而防説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

  • 四三、三晋始侯考·钱穆

    《史记 楚世家》:“简王八年,魏文侯、韩武子、赵桓子始列为诸侯。”而《年表》无之。《年表》:“楚声王五年,魏、韩、赵始列为诸侯。”而《世家》无之。考之《魏世家》云:“魏文二十二年,魏、韩、

  • 汉纪二十一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前41)·司马光

    汉纪二十一 汉元帝永光三年(庚辰,公元前41年) [1]春,二月,冯奉世还京师,更为左将军,赐爵关内侯。 [1]春季,二月,冯奉世回长安,调任左将军,封关内侯。 [2]三月,立皇子康为济阳王。 [2]三月,元帝赐封皇子刘康当济阳王。 [3]夏,四月,平

  • 纲鉴易知录卷五八·吴楚材

    唐纪文宗皇帝纲 丁巳,二年,春三月,彗星出。纲 夏四月,以柳公权为谏议大夫。目 上对中书舍人柳公权等于便殿,上举衫袖示之曰:“此衣已三浣矣!”时众皆美上之俭德,公权独无言。上问其故,对曰:“陛下贵为天子,富

  • 卷十八·沈廷芳

    <经部,五经总义类,十三经注疏正字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十八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毛诗大雅文王之什诂训传第二十三○音义下武至文王有声二篇是武王之大雅【至衍字】序疏受命至周邦○受命谓受殷王嗣位之命【

  • 卷六·胡广

    钦定四库全书诗传大全卷六     明 胡广等 撰唐一之十唐国名本帝尧旧都在禹贡冀州之域太行恒山之西大原大岳之野【郑氏曰今大原晋阳是尧始居地后乃迁河东平阳】周成王以封弟叔虞爲唐侯【孔氏曰晋世家云成王与叔

  • 卷一·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要义卷一宋 魏了翁 撰隐公元年【一】服题隐公左氏传解谊杜题经传集解五经题篇皆出注者之意人各有心故题无常准此本经传别行则经传各自有题注者以意裁定其本难可复知据今服?所注题云隐公左氏传

  • 叙官·佚名

    王建立国都,辨别方向并确定[宗庙和朝廷的]位置,划分都城与郊野的界限,分设官职,用作民众的榜样。于是设立地官司徒,让他率领下属,掌管天下的教育,以辅佐王安定天下各国。教官的属官有:大司徒,由卿一人担任;小司徒,由中大夫二人担

  • 卷三 父母/ 父/ 母·司马光

    父子之间有礼有节【原文】陈亢向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

  • 維摩詰所說經卷下·欧阳竟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一]香積佛品第十〈正宗分境 自他二利〉   於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   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

  • 第一則&nbsp;&nbsp;梁武帝問達摩·胡兰成

    第一則梁武帝問達摩舉:梁武帝問達摩大師:「如何是聖諦第一義?」摩云:「廓然無聖。」上問:「朕建寺齋僧有何功德?」摩云:「無功德。」帝曰:「對朕者誰?」摩云:「不識。」帝不契,達摩遂渡江至魏。卻說達摩西來,這就是多此一舉,無端端

  • 归砚录·王士雄

    医话。清王士雄撰。四卷。士雄有 《温热经纬》 已著录。因携砚游历江南北三十余年,对行医中见闻、杂感、经验和心得时有所录,归后于道光十八年 (1838) 整理成书,故名。全书约四万余字。卷一论述饮食,如水、米、茶等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