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万念起于内心,断念才得清净

万念起于内心,又消除于内心,一念生而烦恼自来。想要消除烦恼,必须任何时候都保持理智清醒。

心有定慧才得安宁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没有人生来就如此从容,那是修炼之后的一种境界,是人的心智升华后的一种结果。

弘一法师把从容看作一种定慧,他在讲经说法时说:“我们发愿要真实恳切,诸位如到大陆观光在乡下仍可看到大粪坑,如掉在粪坑里,还愿意多待一刻吗?必想急于出离。坐牢一切自由都失掉了,一心一意地急想出离,自己无能力出来,一定要求人帮忙。我们今天了解娑婆世界确是甚苦,但又无法摆脱。佛在经论中讲的理论很清楚,修持方法也很周详,叫我们断烦恼,修戒定慧。”

定慧永远靠自身,它是靠修炼而来的。古时候的波斯,有一个贤明国王,笃信佛法,广施善缘,深得百姓爱戴。他有个可爱的女儿叫善光,智慧过人,而且同样信奉佛法,因此皇宫上下的人都很喜欢她。

有一天,国王处理完国事后找善光公主聊天。他看着美丽的善光,心想:“善光身为我的女儿,拥有最优越的环境,王后和我又对她如此疼爱,她所拥有的一切没有人能够企及!”

于是国王对善光说道:“女儿啊!你今天能够有这么大的福报,能得到大家的尊敬,全是因为我是你父王的缘故。”

国王本以为善光公主一定会很感激他,想不到善光却回答道:

“不是这样的,父王,并不是因为您的缘故!”

国王听后有些不高兴,于是,又郑重地将刚才的话说了一遍。

结果善光还是回答:“不是这样的,父王,并不是因为您的缘故!这全是我的修为所感召,因果得报。”

这下国王真的很生气,他不明白一向乖巧的女儿到底怎么了?

于是抑制住心中的怒火,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不料善光还是坚持己见。

终于,怒不可遏的国王对善光吼道:“今天我倒要看看你是否真是凭自己的修为,才有这样的福报?”

之后,国王命令左右侍从到城中找了一个年轻乞丐,将善光许配给他,并对善光说:“如果你是凭借修为得到的福报,与我无关,从今以后,便可证明。我倒要看看因果怎能拯救你的命运!”

善光不卑不亢地回答:“是女儿修为所感召,因果得报。您和因果争吵是没用的。”说完便带着乞丐离开了王宫。

出了王宫,善光问乞丐:“你还知道老家的位置在哪里吗?”乞丐回答道:“知道是知道,但是那里的房屋年久失修,早已倒塌,只剩下空地了。”

善光告诉他:“我想去看看,请你带路好吗?”于是乞丐便带着善光回到了旧宅。

不曾想,善光沿着早已破败的旧宅走了一圈之后,地面竟神奇地开始下陷,地下突然浮现出宝藏来。之后,两人便用这些珍宝修建了宏伟的住宅,请了用不清的佣人。

有一天,国王突然有点想念善光,于是便让属下去打探善光的情况。属下回答:“她现在住的地方,与王宫不相上下。”国王感叹地说:“佛曾经说过:‘自作善恶,自受其报,’果真一点也不错。”

修禅是一个过程,人生何尝不是一个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不要埋怨境遇,也不要安于现状,一步一个台阶,培养一种从容的定慧。

万念起于内心,又消除于内心,一念生而烦恼自来。

想要消除烦恼,必须任何时候都保持理智清醒。

弘一法师点化善友:“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

初机同修,尤其对于知识分子,这是当头一棒。学佛人粗心大意者多,心思细密者少。四弘誓愿谁都会念,不但教我们如何发心,连修学的程序都给我们说出来了。首先要发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即与佛的心愿合一。烦恼无尽誓愿断,业识未消是烦恼未断,三昧未成是心不清净。此刻不能学法门,要等三昧成就再学法门。现代人前面两项不要了,先由法门无量誓愿学开始。如同盖楼房,一楼二楼都不要,只盖第三层,大错特错,光阴都虚耗了。我建议各位在这一生先修前两条,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再学后边两条,把时间精力都放在执持名号上,念到一心不乱,烦恼就没有了。

有一个愚笨之人,一直过着贫穷的日子。

一天,大雨淋塌了他家的院墙,在整理废墟时,他从墙里挖出了一罐金子,从此告别了贫苦的日子。生活境遇虽然改变了,可是他的愚笨却并没因此而得到改善,这使得他非常的苦闷,于是决定找当地的高僧帮忙。

愚笨之人来到寺院,问禅师:“我怎样做才能变得聪明呢?”

禅师回答道:“方法其实很简单,用你的钱去买别人的智慧就可以了。”

听了禅师的话后,愚笨之人来到了城里,希望可以碰到一个有智慧的人。恰巧有一个僧人从他身边经过,于是他叫住僧人说:“大师,你能把你的智慧卖给我吗?”

僧人答道:“当然可以,不过我的智慧很贵,一句话一千两银子。”

愚笨之人回答道:“只要能买到智慧,我愿意。”

于是僧人对他说:“其实得到智慧的方法很简单,只要你在遇到困难后,能够静下心来,向前走三步,然后再向后退三步,如此反复三次就可以了。”

愚笨之人用怀疑的口吻问:“智慧难道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僧人微笑着说:“施主还是先回去吧,等到你觉得我的话不假时,再来找我付钱吧!”

愚笨之人回到家已经是深夜了。进门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居然和另一个人睡在一起,于是怒从心生,到厨房拿起菜刀想将她们都杀死。

可是到了房间门口,他突然想起了僧人的话,于是向前走了三步,然后再向后退三步,如此反复了三次。他的走动惊醒了屋中沉睡的人,于是屋里有人问:“儿啊,你在干什么呢?深更半夜的!”

愚笨之人一听,原来是自己的母亲,他倒吸了一口凉气,暗自庆幸道:“若不是我白天听了僧人的话,今天就错杀母亲了!”

第二天,他早早地就将银子给僧人送了去。

人在遇事时要懂得遏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去处理,做事不三思,听凭失衡、失去对情绪的操控,只能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

低下头才能看到真相

高傲地昂着头,认为自己这也行、那也行,他永远不会看到真相,只有低下头,以一颗虔诚的心去看待万事万物,才能看到自己的短,看到世界的长,然后你才能感受到内心的安静和坦然,才会享受内心的安静和坦然。

弘一法师讲经云:“汝虽于净土法门,颇生信心;然犹有好高骛胜之念头,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命。”

前面谈过学愚,愚好,笨好,聪明伶俐不好,时间不会久。愚人含藏的深,能久能远,能光能大。浅识者见不到。祖师责备此人习气很重,好高骛远。不要同世间人比,要同往生人比,他为什么能成就,就是自己承认不如人,这与真诚恭敬相应。如认为自己这也行,那也行,样样都比人强,你来生还要经受六道轮回。

一个学僧问惟宽禅师:“狗有佛性吗?”

惟宽禅师答道:“有。”

“马有佛性吗?”

惟宽禅师依旧答道:“有。”

学僧不解地问:“为什么这些动物都有佛性呢?”

惟宽禅师答道:“众生皆有佛性,它们都是众生,当然会有佛性了。”

“既然这样,那么你有佛性吗?”学僧问道。

“没有。”

“你不是说众生皆有佛性吗,为什么你没有?”

“因为我不是你所说的众生。”

“你不是众生,那么你是佛喽!”

“我也不是佛。”

“那你究竟是什么?”

“我不是‘什么’。”

“我有点糊涂了,那么佛性到底是什么呢?”

“什么也不是,即看不到也摸不着,只能靠悟。”

之后,惟宽禅师反问学僧:“你觉得如果荒田没有水,脊土没有肥,能耕吗?”

学僧答道:“不能。”

“那么,如果我们往荒田里注水,往脊土上施肥,然后再种,你觉得能行吗?”

“恐怕还是不能吧!”

惟宽禅师接着又问:“你觉得香里有佛吗?油里有佛吗?”

“没有。”

“那么,买香买油能烧出佛吗?”

“当然不能!”

惟宽禅师最后说:“其实真正的佛,就是一种智慧,一种光明磊落的行为。”

佛不存在,存在的是人们的虔诚,所以到底有没有佛,人们并不会去争执。其实,我们对待生活也应该如此,只要无欲望、无争执,一切都可以放下或牺牲,这样才能活出自我、感悟人生。

顺从自己才能禅定心安

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时候很多,但一定要记住,只要你可以选择,就不要违背自己。如果你违背了自己的内心,你将背上沉重的枷锁,从此心无宁日。

弘一法师对修行之人指点迷途:“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

念佛人随缘绝不攀缘。光阴非常快,往生西方有无把握,自己知道。如无把握,人情俗事必须摆脱。所以菩萨劝我们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

人只有懂得反观自心,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就像修行中佛家弟子要有认知自我的能力一样重要。

马祖道一禅师,是四川广汉县人,幼年在罗汉寺出家,唐开元年间,来到南岳山,在一个草庵里修习禅定。

怀让禅师每次路过草庵都看到马祖禅师关门用功,就想点悟他,于是敲门问道:“大师每天枯坐在这里,图的是什么?”

马祖禅师没有理解怀让禅师的话,反而觉得他打扰了自己的清修,于是继续坐禅。

怀让禅师看到后,觉得他太执着、固执,但是又不忍心不理会,于是拿起砖头,在马祖草庵前用力磨了起来,一连磨了很多天,声音非常刺耳。马祖禅师没法静心,于是打开了庵门,循声音望去,看见怀让禅师在那里不停地磨砖,于是不高兴地问道:“大师,你磨砖究竟是要干什么?”

怀让禅师哈哈大笑,说:“我想把砖磨成一面镜子。”

马祖禅师奇怪地问:“砖怎么可能做成镜子呢?”

怀让禅师说:“你说的没错,砖是磨不成镜的,那么你一味枯坐就能成佛吗?”

马祖禅师一听,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悟,于是投在怀让禅师的门下聆听教诲,终于成了禅宗的一代宗师。

磨砖成镜,同掘地看天、缘木求鱼一样,虽是苦行,但无法达到目的。禅悟不等于一味枯坐,要反观自心,才能洞见真如。

我们在做事情时,一定要讲究方法,不能埋头蛮干,要把握好自己的方向,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这样才能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抬手相让只为求一份简单

怨起于心,结于心,所以当了于心。以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一切惹人烦恼的事儿,以一种低姿态与那些惹你烦恼的人擦身而过,抬手相让只为求一份简单,不要沉迷于那些繁杂的小事儿而忘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要迷失了一路走来的方向。

弘一法师教诲:“嗔是三毒之根,烦恼起于嗔心,起了嗔心必与众生结怨。平时对人、对事、对物常犯此病,必须深自悔责。为什么自己智慧不开,功夫不得力没有进步,其主要原因即是贪嗔痴未断。”

除上述教诲外,大师在给善友们讲经说佛时也曾提到:“《华严经》是佛对法身大士所说,菩萨立志存心是自度和度他,如还有嗔心,结怨于人,则自度和度他的目标就达不到了。对于多嗔的人,佛菩萨在想,‘此人欲求菩提,为什么还会生嗔心与人结怨?’这与他的心愿恰恰颠倒,有嗔心即不能断烦恼,也不能解脱得自在。”

有一个小和尚最近感觉异常苦恼,因为他觉得师兄师弟们老是在背后说他的坏话,所以即使是在念经的时候内心也烦躁不安。

终于,小和尚无法忍受这种痛苦,来向师父哭诉:“师父,师兄师弟们常常说我的坏话,中伤我,不论我走到哪里,都有人在背后对我指指点点,这让我无比羞愧。”

师父双目微闭,轻轻地说:“是你自己说别人的坏话,为什么赖给师兄师弟呢?”

小和尚一听急了,跺着脚说道:“师父,我没有说别人的坏话,是他们胡乱猜忌。”小和尚不服气。

“不是他们胡乱猜忌,是你自己胡乱猜忌。”

“他们无中生有。”

“不是他们无中生有,是你自己无中生有。”

“师父为什么这么说?我管的都是自己的事啊!”

“说坏话、乱猜忌、管闲事,那是他们的事,就让他们说去,与你何干?你不好好念经,领会佛法,老想着他们说坏话,不是你在说坏话吗?老说他们乱猜忌,不是你在乱猜忌吗?老说他们管闲事,不是你在管闲事吗……”

小和尚茅塞顿开。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嗔心未断。

凡人要断嗔心,就要保持淡定,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心如止水,以不动治百动。保持沉默,再大的毁谤和中伤都会不攻自破。嗔心不起,心灵就不会迷失,这是大智慧。

迷途知返内心才安静

欲望是人的一种自然之性,也是最大的诱惑。儿女情长的欲望让人承受心智的折磨,金钱利益的欲望让人迷失原有的锐利。无欲则刚,修一颗清净无欲之心,情感便能坦然,利益才可长久。

弘一法师在讲到生死二字时曾有论断:“生死是大事,能真正知道了生死才算是一个觉悟的人,如不知生死,学任何法门都脱离不了轮回。”就法门来说,一律平等并无高下。贪是贪爱,欲是欲望,嗜是嗜好。在这个世间,还贪爱这样,贪爱那样,想离开娑婆就难了。

我们生生世世都在修行而没能出三界,仍在轮回,就是因为贪欲嗜味。

“若不离开,如养冤家,一生修行全落空。”这个偈子就是我们生生世世的写照,始终没有离开辛苦。特别在这个时代,第一,同修贵精不贵多,志同道合,真修实练,不是人多凑热闹。第二,道场重实质,有学风道风,不重形式,香火鼎盛没有用。第三,修行在修清净心,其他神通感应都不重要。

慧远禅师的修行之路便无求无欲,非常专注。慧远禅师年轻时喜欢四处云游,二十岁那年,在行脚途中,他遇到了一位嗜烟的路人,两个人结伴走了很长一段山路。在休息的过程中,那位路人送给了慧远禅师一袋烟,慧远禅师非常高兴,欣然接受了路人的馈赠。后来,他们谈得很投机,那人便送给他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

与路人分开之后,慧远禅师心想:“这个东西实在令人舒服,肯定会打扰我禅定,时间长了的话,一定会养成坏的习惯,所以还是趁早戒掉的好。”于是就把路人送给他的烟管和烟草悄悄放到了路旁。

过了几年,慧远禅师又迷上了研究《易经》。那个时候刚好是冬季,天气非常寒冷,他给师父写信,索要一些御寒的衣服,但是冬天都已经过去了,他仍旧没有收到师父寄来的衣服。于是,慧远禅师便用《易经》为自己算了一卦,结果得知那封信根本没有送到师父手里。

慧远禅师心想:“《易经》占卜这么准确,如果我沉迷于此的话,又怎么可能全心全意地参禅呢?”之后,他便放弃了对《易经》的研究。

后来,慧远禅师又迷上了书法和诗歌,每天专研,小有所成,竟然博得了几位书法家和诗人的赞赏。但是他仔细一想:“我又偏离了自己的正道,再这样下去,我很有可能成为一名书法家或诗人,而不是一位禅师。”

从那以后,慧远禅师不再舞文弄墨、习字赋诗,而且放弃了一切与禅无关的东西,一心参悟,终于成为了一代着名的禅宗大师。

欲望可以是推动人们向上的力量,也可以成为主宰人们堕落的源头,所以,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要为欲望所驱使。这样内心才能更清净,才能更好地致力于自己所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一路上不为外物所惑动、所引诱,才能成就自我的追求。

保持通灵的心境

性情是一种修养和内涵,人的修养越高,就越安静从容,也就不会轻易发作。发脾气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发泄情绪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阻碍了真正的智慧,所以,想要不失智慧,就要提高境界,保持理性。

弘一法师用佛语教化世人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说:

“火烧功德林。”火为嗔恚之火,一发脾气,功德就没有了。功德与福德不同,功德是定慧,一发脾气,定就失掉了,跟着慧也没有了。

福德不会失掉。名闻是荣誉,为社会大众所尊重赞叹者,虽有好名闻,也会被嗔恚所破坏,因为人不喜见也。

佛家教化世人不要有嗔恚之心的故事也颇为多见,白隐禅师是日本江户时代有名的禅僧,从不追逐名利,终生住在乡下的小庙里,以着作和说法来渡化众生,培养出了很多名僧,如东岭圆慈、峨山慈棹。

一次,一个武士慕名前去拜访白隐禅师,见了面后,武士恭敬地问白隐:“禅师,你所描述的地狱和极乐之说到底是真实的呢,还是凭空虚构的呢?如果是真实存在的,能否带我参观一下呢?”

白隐禅师听后,沉默了几分钟,突然破口大骂,而且用语极其恶毒。

对于这种突发状况,武士非常震惊,没有想到一向德高望重的白隐禅师会如此粗俗,但他还是以一个武士应有的修养克制着自己内心的怒火。

但是,白隐禅师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而且越来越过分,甚至嘲弄武士的剑连只老鼠都砍不死。

武士终于忍无可忍,拔出腰里的佩剑刺向白隐禅师,并骂道:“你真是岂有此理,我诚恳地来求教,你怎么可以出口伤人,如此羞辱我呢?”

杀气腾腾的武士用剑尖指着禅师的鼻子,一步步把禅师逼到了角落里。白隐禅师退到柱子后面,面不改色地说:“你不是要我带你参观地狱吗?现在你不是已经看到了吗?这就是地狱。”

听了白隐禅师的话后,武士一愣,察觉到自己的失态,明白了禅师的良苦用心,连忙扔掉剑,跪在地上道歉:“对不起,禅师!刚才是我鲁莽失态了!请你原谅。”

白隐禅师微微一笑,说道:“这就是极乐!感觉到了吧!”

事实上极乐世界和地狱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一念之间,你可以身处极乐世界也可以身处地狱,关键是看你怎么对待人生。

如果人人都能够处处忍耐克制,消除自己嗔恚的劣根,善待他人,与人和睦相处,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极乐;如果斤斤计较,事事与人为难,尔虞我诈,相互攻击陷害,我们的世界就只能是地狱。所以,我们一定要以一颗善良的心来面对世界。

追求没有的不如珍惜拥有的

迷醉于别人的拥有,却忽略了自己本身的生存和驾驭能力,终将是一败涂地。但人们却总在得意的时候忽略了这一点。其实无论得意失意,无论任何时候,只要能静下心来客观评估自己,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劳苦总是给人以警醒,弘一法师曾教化那些迷醉于声色场上的人们:“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垣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

被烦恼束缚的凡夫,假如没有贫穷疾病,也不一定会顺畅一生。

如果没有这样的苦,恐又要去吃喝玩乐造罪业。苦人没有时间金钱,自然可以避免许多罪过。谁肯在得意时想到将来会堕落,得意时难免损人利己。

大师曾指点听佛的善友们,吃苦心是一种生存能力,是一种能够承担悲喜的淡定。有两只老虎,一只被关在笼子里供人们观赏,另一只自由自在地在森林里奔跑。

一天,一只老虎对另一只老虎说:“我们换一换吧!”另一只老虎欣然答应了。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森林里的老虎则走进了狭窄的铁笼子。

从笼子里出来的老虎在森林感受到了无比的自由,尽情地奔跑着;走进笼子里的老虎也很快乐,因为它从此不再为食物而发愁。

出人意料的是,两只快乐的老虎很快就都死了。一只被活活饿死,另一只则是忧郁而死。很显然:从笼子里走出来的老虎得到了自由,却没有同时得到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的空间生活的祥和心境。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很多时候,表面上虽然有所损失,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坏事。当你成功时,不要得意忘形,因为说不定挫折就在下一刻等着你;当你失败时,不要怨天尤人,因为这或许就是成功前的黑暗。只要你坚定地朝前走,就一定能看到明媚的春天,“船到桥头自然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你觉得损失掉什么的时候,不要把心关闭在失去的痛里;你觉得得到的时候也不必得意。你此时拥有的并非如你认为的一样苦,只要转身回头,珍惜拥有的,你就会获得真正的快乐。

丝毫必争不如通达相让

丝毫必争,己对人错,是很多人对某些事情的第一反应。但有时候吃亏是福,这福说的就是智慧,是一种大气。人只有大气才能达到心境通达,心境通达是一种通透的智慧,这种智慧能让你摆脱心灵上的束缚。何必在乎别人怎么看,何必去跟别人解释你为何代人受过,修炼心境就是修炼人生。

弘一法师在和他的善友们沟通时,一向主张多审视自己的言行。

在讲解经文时他曾提到:“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

事实上生活中有些人是本着这个原则去做的,但往往有时候人们缺乏修为,无法坚持到最后。

有一位绅士,急着去处理一些事情,但是在途经一座独木桥时遇到了麻烦。

到了独木桥之后,绅士刚上桥走了几步,就看到桥的对面来了一个孕妇。于是绅士很礼貌地退了回来。

孕妇过了桥后,绅士再次上桥,急忙向对岸赶去,但是走到桥中央时,一个挑着两大担柴火的樵夫匆忙地迎面走来,绅士什么也没说,又退了回来,让樵夫过了桥。

有了这两次的经历,绅士在上桥之前,等了几分钟,桥对面确实没有人时,才又上了桥。上桥之后,绅士迅速地向桥对面赶去,眼看着马上就要过桥了,谁知这时候,桥对面赶来了一位推着独轮车的农夫。

绅士觉得自己马上就要过桥了,而且已经让过两个人了,不应该再让了,于是摘下帽子,非常有礼貌地向农夫说道:“尊敬的先生,你看我马上就要下桥了,能不能先让我过去呢?”

农夫生气地说:“难道你没有看到吗,我正急着去集市呢!”两人协商不妥,于是争吵起来。

这时候,河上驶来了一叶小舟,舟上坐着一个胖和尚,于是二人同时叫住和尚,让和尚来评评理。

和尚两手一合,看了看农夫问道:“你真的那么着急过桥吗?”

农夫说:“我真的很着急,晚了怕赶不上集了。”

和尚说道:“既然你那么着急赶时间,为什么不给绅士让一下路呢?只要你稍微让一下,绅士过去了,你不就可以早点到集市了吗?”

农夫无话可说,但还是不愿意让路。这时,和尚对绅士说:“你为什么要让农夫给你让路呢,仅仅是因为你快到桥头了吗?”

绅士感觉到非常委屈,辩解道:“在此之前,我已经给两个人让过路了,如果这样一直让下去的话,我可能永远也过不了桥。”

和尚反问道:“那你现在过去了吗?你既然给那么多人让了路,给农夫再让一次又何妨呢,既然过不了桥,至少应该保持绅士风度啊,你何乐而不为呢?”绅士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让一让别人又有何妨呢?做人不能太自私,如果总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不去考虑别人的感受,人与人之间永远都不可能和解。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不要看别人的罪恶和过错,要多审视自己的言行。

《梵网经》是大乘菩萨戒经,也是一个大部头的经。传到中国来只把其中之一品翻译过来,即心地戒品,上卷讲心地观法,下卷讲戒律。

学做菩萨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要能承受代众人之毁辱。一切过错自己承担,好事让与别人,可以消除我们无始劫以来的贪嗔罪业,这与世间人恰好相反。如非真正觉悟,很难做到,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

回头自省才见清静处

路是要一直往前走的,但走过一段时间,我们是需要回头看看的,回头看时,我们会看到自己成长的脚印,会看到自己走的冤枉路,也会从中发现很多我们一直求索的东西。人生之路,勇敢者应时刻记得回头自省。

弘一法师开示:“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

很多人都有这种毛病,妄想就是念头,妄想太多,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宗门所说的向外驰求。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一个妄想都没有。神秀说的尘埃就是妄想,返照回光是息妄想的好方法。观世音菩萨说出自己的修持方法,“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我们不肯回头,佛家常说回头是岸,古圣先贤教我们回首如意。古人手上常常拿着如意,因如意是回头的,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尤其富贵人家都有此物,提醒自己要回头。世间人求功名富贵,也要知足。

勇敢者要用真心待人,真诚之处回头可见。一次,一位饥饿难耐的官员和一位很长时间没有吃饭的高僧一起用餐。当时桌子上有两碗面,一碗多一些,一碗少一些,官员为了表示谦让,将多一些的那碗面推到了高僧的面前。

高僧毫不客气地端起面,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吃完后,官员又将小碗的面递到高僧的面前,对他说:“大师如果没有吃饱,就将这碗面也吃了吧。”高僧二话不说,端起那碗小碗的面吃起来。

看着高僧将两碗面全部吃光后,官员厉声斥责道:“你是什么得道高僧,连起码的礼貌都不懂,我看不过是浪得虚名罢了。你很饿,难道我不饿吗?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你就是这样普度众生的?”

高僧缓缓地说:“一开始,你将大碗的面推到我的面前,而我原本就想吃大碗的面,如果我再推到你的面前,那就不是出自我的本愿了,我为什么要那么做呢?之后你又将小碗的面让给我吃,而我原本也是想吃小碗的面。所以我也没有必要违背自己的意愿去推辞。

我的两次不推脱是出于真心,施主的两次谦让是出自你的真心吗?”

听了高僧的话,官员茅塞顿开。

过于谦让不过是虚假的表现。压制自己的真心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表面上获得了别人的称赞,但是却违背了自己的意愿。

坦率真诚是做人的真谛,当你对别人谦让的时候,不要苛求对方回报。你只能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但是不能要求别人也这样做。

猜你喜欢
  卷六十三 聘义第四十八·郑玄
  卷十二 王制第五·郑玄
  論衡校釋卷第十九·黄晖
  读书录卷四·薛瑄
  跋·徐问
  洪范明义卷首·黄道周
  礼记析疑卷三十四·方苞
  卷八·王元杰
  事语第七十一·管仲
  卷三十一·朱熹
  论语正义卷十九·刘宝楠
  八、奚仲造车·慧开
  答徐恒志问(二则)·太虚
  论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太虚
   第九十五則 長慶如來無二種語·胡兰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哀曼殊斐儿·徐志摩

    我昨夜梦入幽谷,听子规在百合丛中泣血,我昨夜梦登高峰,见一颗光明泪自天坠落。古罗马的郊外有座墓园,静偃着百年前客殇的诗骸;百年后海岱士(hades)黑辇的车轮。又喧响在芳丹卜罗的青林边。说宇宙是无情的机械,为甚明灯似的理

  • 卷一百十四 景祐元年(甲戌,1034)·李焘

      起仁宗景祐元年盡是年閏六月   春正月甲子,遣使督江、淮漕米,以賑京東饑民。   許京兆府立學,賜九經,仍給田五頃。   丙寅,詔開封府界諸縣作糜粥以濟饑民,諸路災傷州軍亦如之。   命龍圖閣待制燕肅、天章閣待制

  • 第二回 至三皇传多氏渐剖乾坤·黄士衡

    词曰:细想三皇五帝,一般锦绣江山。风调雨顺万民安,不见许多公案。后世依他样子,齐家治国何难。流芳百世在人间,万古称扬赞叹。邵康节曰:天开于子,复卦也。地辟于丑,临卦也。人生于寅,泰卦也。周十二宫而终于坤,是为一元。盘古生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七十九·佚名

    天顺元年六月癸巳朔赐蜀府华阳王第二子名曰申鈏第三子名曰申金□回○命故新宁伯谭璟子祐袭封新宁伯先是璟卒嫡子裕袭爵未几亦卒祐其庶子也至是命袭之○赐镇守辽东东宁伯焦礼勋号散官给诰券追封三代及妻○工部主事等官

  • 卷之一千九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九十一·佚名

    光绪五年。己卯。闰三月。甲戌朔。上诣钟粹宫、问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安。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癸卯皆如之。内记注  ○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锡纶奏、塔境窜贼情形。并赴金顺行营会商

  • 中兴小纪卷二十·熊克

    宋 熊克 撰绍兴六年【嵗在丙辰】春正月诏四川都转运使赵开亲董饷至宣抚使呉玠军前而都督张浚亦奏诘开违慢又诏四川安抚大使席益趣开行且除开徽猷阁待制复降指挥转运使不当与四路漕臣同系衔凡此皆所以解间隙趣应办也

  • 卷三·吕中

    钦定四库全书宋大事记讲义卷三宋 吕中 撰太祖皇帝正心修身建隆三年正月修京城修大内上坐寝殿令洞开诸门皆端直轩豁无有蔽塞因谓左右曰此如我心少有邪曲人皆见之矣又尝语宰相曰古之为君鲜能正身自致无过之地朕尝夙夜畏

  • 卷二十二兵志二陆军·黄遵宪

    日本上古文官日臣,武官日连。有物部连者,世为宿祢,掌环列之尹,兼司刑官。后兵与刑分,有大伴连,统率元戎,警卫宫城。然此皆世官,未有官制。逮孝德朝,仿唐制设兵部省,始有专官。其在内禁近之兵,则有近卫府以领羽林军。古名为革叉负

  • 五宗世家二十九·司马迁

    刘军译注【说明】本世家载述了孝景帝十三个为王儿子的衰败经过。他们有的父姬子奸,“尽与其姊弟奸”,婬乱无度,无视伦理;有的对奉汉法以治的朝廷官员“求其罪告之”,“无罪者诈药杀之”,以致“所杀伤二千石甚众”,贼戾巧佞,奸

  • 卷四十一·阿桂

    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四十一盛事【十七 辟雍二】乾隆五十年二月初七日上丁皇上释奠於先师礼成临辟雍讲学御论【乙巳】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此虽言文王之止於至善而

  • 不苟论第四 不苟·吕不韦

    不苟原文:一曰:贤者之事也,虽贵不苟为,虽听不自阿,必中理然後动,必当义然後举。此忠臣之行也,贤主之所说,而不肖主之所不说。非恶其声也。人主虽不肖,其说忠臣之声 与贤主同,行其实则与贤主有异。异,故其功名祸福亦异。异,故子胥

  • 第十七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冯友兰

    孟子说过,不喜欢杀人的人能够统一天下(《孟子。梁惠王上》)。他似乎说错了,因为数百年后.正是秦国统一了全中国。秦国在"耕战"两方面、也就是经济上、军事上,都超过其他国家。当时秦国是出名的"虎狼之国"。它全靠武力、又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六十七·澄观

    第五三道不断。疏。摄过观等者。即唯识论惑苦相摄门疏。过去迷于本际下。约强弱分别。过迷本际建立生死。力强。爱取引果强。二从其本末下。是本末分别。无明是本过去说之。爱取是末现在说之。前则约用此则约体。此亦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五·澄观

    疏。余九为别。即是成就品中十智等者。疏文有三。一总相会通。二一即第三下。别别对释。三又菩萨根下。随难重释。二释中欲对下智。须知十智名字次第。彼云诸佛子。诸佛世尊知一切世界海成坏清净智不可思议。知一切众

  • 卷第五·佚名

    阿毗昙八犍度论卷第五迦旃延子造符秦罽宾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阿毗昙结使犍度一行跋渠第二之一一行历六小七亦大。七摄钩琐有由何定灭结使。诸道断智八人。九结爱结嗔恚结憍慢结无明结见结失愿结疑结悭结嫉结。若身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四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三十四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使犍度人品第三上结有二种。谓见道断种。欲修道断种。欲界有二种。色界有二种。无色界有二种。颇欲界系见道所断修道所断结顿得

  • 曝书亭集[标点本]·朱彝尊

    别集。清朱彝尊撰。朱彝尊为 清初文学大家。工诗词古文,尤以词的成就为高。填词 标榜南宋词,推尊姜夔、张炎,讲究“句琢字炼,归于 醇雅”,偏于格律技巧,一般内容空乏,为浙西词派创 始人。诗长于古体,风格清峭苍劲,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