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菩萨行与新生活运动

──二十九年四月在星洲中正中学讲──

中国平常人的观念,以为菩萨就是偶像的代名词,其实偶像很多不是菩苈,菩萨也不一定有偶像;立像不过表示恭敬的意义。菩萨是略语,正云菩提萨埵。菩提、是对宇宙万有的最高觉悟,萨埵、是有情的意思。有情比人的范围还宽,佛学上译为众生,所以菩萨即是求觉悟的众生。譬如人类有能达到最高知觉的可能性,倘有大的志愿而去求佛的最高觉悟,这个人就是菩萨。中国古书上,讲君子、贤人、圣人,就是指有特殊仁智勇的人;菩萨的意义,也是如此。菩萨的行为,首先是不存心自私自利,能牺牲自己,为社会服务,替公众谋幸福。现在我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正须要牺牲自己,为国家民族求生存自由的菩萨行了。所谓菩萨行,即六度行:第一、布施:如金钱、生命、全都可供献国家民族,及为世界人类乃至宇宙一切众生而牺牲。我国古代的伊尹,被称为圣之任者。谓如一民未免饥溺,如已罹于沟壑,就是菩萨行的第一行。等二、持戒:就是应守的轨律,这不但恶的消极不做,而尤在善的方面积极必做,故有积集一切善法戒。将不应做的事不去做,应做的事业行起来,这是圣贤行为,与普通豪杰行为不同。因为豪杰所作的事业,未必尽是善的,而圣贤所做的无往而不是善。所谓:“行一不义,杀一无辜,虽得天下不为也”;也即是夷齐的圣之清者。第三、忍辱:这并不是含冤受辱,而是一种宽容大度。从大觉大悟的胸襟,见到普通人很多易犯幼稚病。譬如我们为大众谋利益,或有人不谅解的,应以精诚感服,而自己仍孜孜不息的行善,丝毫不动于心,由此得到其心悦诚服,就是孟子所谓柳下惠的圣之和者。第四、精进:这是精纯无杂的进行不息,认定真理即孜孜不倦,为正义和大众利益去进行。无论遇到怎样大的困难,都能克服而不为所阻。古来禹王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又如墨子为普利天下,摩顶放踵,这就是菩萨的精进行。第五、禅定:不限静坐,大学中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因为精神力量很大,我们不能集中,随外境散漫,故力量小了。譬如我们中国偌大地人民,就因为不能团结一致,所以受倭寇的侵略;但近来中国能精诚团结,全国统一了,也就能够抵抗他了。我们常由物欲的引诱,精神不能集中。古书中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又颜回三月不违仁,这都是定的修养。这样、方可担当大事,作济世利人的事业。第六、智慧:对事理要有头绪,并有明切的经验,然后方少有错误。有此大智大慧,就成为人哲,像孔子、孟子、都是有超人的智慧,所作事业才没有不好的。平常所谓学佛菩萨行,与其他的宗教不同,因为其他的宗教,只系信仰万能的神,而学佛是以佛的觉悟为标准,由人或众生依菩萨行去渐渐达到佛的最高觉悟。

新生活运动,就是把从前谓为个人私德的礼义廉耻,社会化、国民化了,成为中国民族必有的行为准标,乃成为国民公共的道德。管子说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新生活就是要在我们日常的公众生活,高张著四维,变成我们崭新的道德,由此使国民的道德提高增进,这样一来,我们的生活都合于礼、义、廉、耻了,一切越轨的事件都没有了。中国有五千年的光荣历史,现在受人侵略,古人所谓“知耻近乎勇”。把过的耻辱除去,将光荣恢复光大起来。有礼、义、廉、耻,则自然会奋发成功的。再进为廉洁的政治,则民权平均发达,各得其义,而民生充实,彬彬有礼也。菩萨行既然就是我们古圣先贤的道德综合,而礼、义、廉、耻,也是先民道德的结晶,把他贯澈到个人、家庭、社会和整个民族,便是达到了新生活运动的目的。(苇舫记)(见访问日记)

  


猜你喜欢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第十一卷·世友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下·欧阳竟无
  卷第九·居顶
  弘一大师行谊大事年表·李叔同
  占海南岛之威胁与对佛教国之诱略·太虚
  卷第六·祖琇
  佛说妙吉祥瑜伽大教金刚陪啰嚩轮观想成就仪轨经·佚名
  卷第七·普瑞
  大智度論卷第十六·欧阳竟无
  卷第三·函昰
  佛说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卷下·佚名
  卷第十(译经宋)·费长房
  解诸法品第四·佚名
  萬如禪師語錄目錄·佚名
  卷第十二·智旭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十二出 冥誓·汤显祖

    【月云高】〔生上〕暮云金阙,风幡淡摇拽。但听的钟声绝,早则是心儿热。 纸帐书生,有分氲兰麝。咱时还早。荡花阴,单则把月痕遮。〔整灯介〕溜风光, 稳护着灯儿烨

  • 楔子·佚名

    (冲末扮宋江领卒子上)(诗云)自幼郓城为小吏,因杀娼人遭迭配。宋江表字本公明,绰号顺天呼保义。我乃宋江是也,山东郓城县人。幼年为把笔司吏,因带酒杀了娼妓阎婆惜,迭配江州牢城。路打梁山泊经过,有我结义哥哥晁盖,知我平日度

  • 丁卯诗集卷下·许浑

    唐 许浑 撰近体诗五言律诗一百九十四首赠萧链师【并序】錬师贞元初自梨园选为内妓善舞柘枝宫中莫有伦比者宠锡甚厚及驾幸奉天以病不获随辇遂失所止洎复宫阙上颇怀其义【一作艺】求之浃日得于人间后闻神仙之事谓长生

  • 卷六十四·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六十四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陆游剑南诗钞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十二能诗文荫补登仕郎鎻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居次桧不说明年试礼部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繇是为所嫉桧死始赴宁德簿以荐除敕令所删定官孝

  • 卷七十六·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七十六宫殿辟雍赋          【汉】李 尤太学既崇三宫既章灵台司天羣曜弥光大室宗祀布政国阳辟雍岩岩规矩圆方阶序牖闼双观四张流水汤汤造舟为梁神圣班德由斯以匡王公羣后卿士具

  • 第八章 概论三 金元·吴梅

    前述唐、五代、两宋人之作,为词学极盛之期。自是而后,此道衰矣。金、元诸家,惟吴、蔡、遗山为正,馀皆略事声歌,无当雅奏。元人以北词见长,文人心力,仅注意于杂剧 ,且有以词入曲者,虽有疏斋、仁近、蜕岩诸子,亦非专家之业也。今

  • 第一百回 乞外援清军定乱 覆半壁明史收场·蔡东藩

      却说费宫人刺死罗贼,便即自刎,贼众排闼入视,见二人统已气绝,飞报自成。自成亦惊叹不置,命即收葬。太子至周奎家,奎闭门不纳,由太监献与自成,自成封太子为宋王。既而永、定二王,亦为自成所得,均未加害。当时外臣殉难,叙不胜

  • ●卷三·姚元之

    跳神,满洲之大礼也。无论富贵士宦,其内室必供奉神牌,只一木版,无字。亦有用木龛者,室之中西壁一龛,北壁一龛。凡室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东向、西向,则以南方为上。龛设于南,龛下有悬帘帏者,俱以黄云缎为之。有不以帘帏者。北龛

  • ◎木偶结缡记·李定夷

    浦东高桥乡董孙某,世居王间桥宅之西,左近有土地庙。相传其夫人因赌,输于镇东之土地神。去春有边家宅徐姓女,因病身故。地保朱某者,向为孙佣,偶患病失音,服药无效,因召巫求祷。该巫诳说须为土地神聘娶徐女为妻,其病可愈。朱以告

  • 王徽传·欧阳修

    王徽的字叫昭文,是京兆人。他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校书郎。沈询任度支,徐商管盐铁,都任命他为幕僚。开始唐宣宗命宰相选可以娶公主的,有人提王徽。他从来不热衷名声钱财,知道后不高兴,去见宰相刘王彖说:“我年龄已过了四十,又有

  • 顾锡畴传·张廷玉

    顾锡畴,字九畴,昆山人。十三岁的时候,以诸生身份参加南京的考试,魏国公将女儿许配给他。考取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改任庶吉士,授职为检讨。天启四年(1624),魏忠贤的势力嚣张,顾锡畴与给事中董承业负责福建的考试,科举的示范

  • 二十一年·佚名

    (戊子)二十一年大明萬曆十六年春正月1月1日○朔乙酉,兩司啓請趙憲削去仕版,答曰:「但當置之而已,不足與較。」弘文館上箚,請罪如兩司,答曰:「予雖不敏,固非一憲所動。渠亦豈可必其說之得行乎?第其心術,正欲傳其疏辭也。予焚其疏,乃

  •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三·欧阳竟无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一]靜慮品第十三   云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二]嗢柁南曰.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

  • 覆袁闻纯居士书·太虚

     闻纯居士道鉴:前者大圆居士盛称高致,心焉向慕!遂欲以中哲讲席相烦,乃盛德让先,逊谢未遑,益令倾折无似。顷又蒙惠书,厚意殷虔,肫肫至诚,溢于言外;惟过荷推奖,殊增愧耳!他日有相会之缘,其终驾临鄂渚,俾获光照欤!专此,并颂净祺!太虚和

  • 渐悟集·马钰

    2卷,金马丹阳著。辑悟道、酬和、修炼等方面的诗词300多首。其中以涉及修炼内丹方面的诗词为最多。主张清心寡欲,保气养神,修炼内丹,以成仙道。收入《道藏》第786册。

  • 夜的行进曲·叶紫

    为了避免和敌人的正面冲突,我们绕了一个大圈子,退到一座险峻的高山。天已经很晚了,但我们必须趁在黎明之前继续地爬过山去,和我们的大队汇合起来。我们的一连人被派作尖兵,但我们却疲倦得像一条死蛇一样,三日三夜的饥饿和奔

  • 佛说斋经科注·智旭

    此文是净土宗九祖蕅益大师对《佛说斋经》的注释,本经主要讲述如何受持“八关斋戒”。大师是明末清初高僧,与莲池大师、紫柏大师、憨山大师一起被称为明末四大高僧。大师初出家即以参禅为业,不久开悟,后又习天台,导归极乐,为

  • 思惟略要法·佚名

    全一卷。又作思惟要略法、思惟要略法经、思惟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内容述说大乘禅观之大要,略叙四无量观法、不净观法、白骨观法、观佛三昧法、生身观法、法身观法、十方诸佛观法、观无量寿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