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掉心头繁杂事,还内心一份宁静
喧嚣中的一份宁静,繁杂中的一份简单,绚烂中的一份素雅,都给了自己的灵魂一份超脱,无论世事多么繁杂,独守一份宁静的美真的很重要!
没有欲念心才安宁
你生活的每一天都有很多琐碎的事情发生,如果你一直将这些琐碎的小事放在心头,那这一天的烦恼就会延绵不断,你的心很难与宁静相伴,只有放下烦恼心才能得以宁静。
弘一法师在讲解佛经的时候曾说:“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他也曾劝诫世人:“人生在世都希望有幸福快乐的生活,然而幸福快乐由哪里来呢?绝不是由修福而来,今天的富贵人或高官厚禄者,他们日日营求,一天到晚愁眉苦脸,并不快乐。修福只能说财用不匮乏,修道才能得到真幸福。少欲知足是道,欲是五欲六尘。
无忧无虑,没有牵挂,所谓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事实真相清楚,心就安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迷,处世待人接物恰到好处,自然快乐。”
一般来说,做事情和看待一件事情的不同想法和观点,决定了人与人内心想法的不同。来看看这师徒二人的迥异想法吧。
一天,坦山和尚与徒弟在去某地说法的途中遇到了一条小河,河水虽不大,也不湍急,但因为刚下过大雨,河沟泥泞不堪。
师徒二人正准备渡河时,后面来了一位穿着得体、体貌端庄的年轻姑娘。姑娘行色匆匆,好像有急事要办,但是到了河岸边后却面露犹豫之色。
看到这一情景,坦山和尚便上前对姑娘说:“施主,贫僧背你过去吧!”
紧跟在他后面的小沙弥听到坦山和尚的话,心里不解,嘀咕到:
“平日里师父教导我们,不能接近女色,为什么今天自己却犯清规呢?”
小沙弥本想当场问师父,但是又怕惹怒师父,只得忍受九转回肠的折磨,闷闷不乐地跟在师父后面。
很多天过去了,小沙弥还在为当日师父背姑娘过河的事情冥思苦想。一天,他终于憋不住了,于是问坦山和尚:“师父,您经常教导我们,出家人不可以亲近女色,可为什么前些日子,您却背漂亮的女施主过河呢?”
坦山和尚听了小沙弥的问话,讶异地回答道:“我背那位女施主过河后,就把她放下了,没想到你却一直紧紧背着她,到现在都还没放下来!”
很多萦绕心头的烦恼,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多麻烦,而是因为我们总把它放在心里,弘一法师为世人指点迷途:“世间烦恼都是由念而生,放下欲念是一种内心境界。若放不下便饱受烦恼折磨,放得下内心才能坦然宁静。”
只需轻轻拂去灰尘
我们本无需那些华美的装饰,擦去墙壁上的尘土,墙壁就是崭新的,卸掉内心的伪装和掩饰,心灵就是纯净的、安宁的。所以,你只需要擦去尘土、卸掉伪装便能找到一直渴望的精神家园。
弘一法师在讲经说法时曾提到智者大师的一句话:“世间色、声、香、味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
他解释说:“‘色、声、香、味、触’是五尘,属于物质,再加上一个‘法’,名为六尘,法属于知识。眼所见者为色,耳所闻者为声,鼻所嗅者为香,舌所尝者为味,身所接触者为触。这都是外面的环境,容易迷惑人,令人生起贪嗔痴慢。为了追求物欲享受,使人生起爱着,一爱一执着,毛病就来了。心被境界所转,即是凡夫。”
佛在一切经论中,常常提醒我们要修行,行是生活行为,在生活行为中难免发生很多错误,修正错误的行为谓之修行。五尘都是虚假的,可以受用,不可以爱着。佛菩萨对五欲六尘亦享受,但不执着,没有爱、取、有,没有分别执着,永远在定。
佛祖给弟子解释禅理的时候特别擅长通过故事的形式将晦涩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徒弟们也是百听不厌。一天,佛祖就给徒弟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皇帝想在皇宫内修建一座寺庙,于是派人去找技艺高超的设计师和工匠,希望能够把寺庙修建得华美。
被找来的有两组人,其中一组由京城里有名的设计师和工匠组成,另一组则是附近寺院里的几个和尚。皇帝有点犯难了,一组是建筑的行家,一组是最熟悉庙宇的行家,到底谁建的寺庙会更好呢?
于是,皇帝决定让他们公平竞争。
皇帝要求这两组人在三天之内,各自去整修一座小寺庙,到时候他会亲自验收。
工匠们向皇帝要了很多颜色的颜料,又要了很多的整修工具;而和尚一组只要了一些抹布和水桶等清洁的工具。
三天之后,皇帝来验收两组人员所整修的寺庙。他发现工匠们所装修的寺庙,以非常精美的图案和巧夺天工的手艺将小寺庙装饰得非常华美,皇帝很满意地点点头。
接着,皇帝去看和尚们整修的寺庙。当他看到眼前的景象后整个人都呆了,和尚将寺庙内所有的东西擦拭得干干净净,使其展示出了它们原来的色彩。那天边多变的云彩、随风摇曳的树影,甚至是被工匠们装饰的五颜六色的寺庙,都变成了这座寺庙的一部分,而这座寺庙只是宁静地接受着这一切。
皇帝在这座寺庙面前站立了许久。当然,胜负也就不言而喻了。
追求外在的浮华是一种诱惑,人在诱惑之下会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所以,我们只需要将内心的灰尘擦拭干净,才能感受到真实的自己,才能在真实的自我面前更勇敢、更坚定,用真实和坚定筑起的心灵之屋才是内心疲惫时的栖息之地。
还内心一份宁静
留得一份坚定,不盲从和迷信权威,便有几许淡然;心有一份善念,多怀几分慈悲,是内心的开阔境界,有这份淡然和开阔,人生就多了难得的淡定和宁静。
修佛之人若真正开悟,一定有他的定慧和禅心。弘一法师讲修佛应该先修一颗坚定之心,定能生慧。
来看这样一位坚持内心禅法的故事:大梅禅师研习了很多年的禅理,尽管他学习非常努力,但是收效甚微,一直没能真正领悟佛法。有一天,大梅禅师前去请教他的师父马祖禅师:“师父,请教诲我,什么才是真正的佛?”
马祖禅师想了想,回答说:“即心即佛。”
大梅禅师如醍醐灌顶,顿时恍然大悟。之后,大梅禅师离开师父,去弘扬佛法。马祖禅师听说大梅领悟佛法,不太相信,他觉得大梅学了那么多年佛法,也没能悟出佛法的内涵,怎么一下子说开悟就开悟了呢?于是马祖禅师派自己的弟子前去试探大梅。
弟子下山后,见到大梅禅师,问道:“师兄,师父到底教诲了你什么话,让你顿悟了呢?”
大梅回答道:“即心即佛。”
弟子说:“师父已经不再说‘即心即佛’了!”
大梅非常惊奇地问:“那他现在是如何教诲别人的?”
弟子说:“师父现在教诲我们要‘非心非佛’。”
大梅听了以后,笑着说:“师父真是能折腾人,不是存心给我找麻烦吗?我才不管什么‘非心非佛’,我依然坚持我的‘即心即佛’。”
弟子回去把和大梅禅师交谈的话告诉了禅师,马祖禅师激动地说:“看来大梅真的是领悟佛法了。”
很多人总是会受他人的影响,把握不住自己,所以最终一事无成。人应该要有自己的想法,做一个自信、自主、自尊的人,不要人云亦云,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人不仅仅要学会坚持自己的内心,还要分得清善恶是非,一旦被金钱利益等迷惑了心智,人生就会面临失败或者终结。来看看佛是如何点化他们的弟子要懂得善恶、心怀慈悲的吧。
一天,佛陀与弟子们在外行化后,准备返回精舍。途中,有弟子问起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佛陀没有回答,只是突然离开大道,转而带领众僧避入草丛。
对于佛陀这样的行径,弟子们心里非常纳闷,于是有弟子问道:
“世尊,我们为何舍去正路不走,反而行入草丛呢?”
佛陀回答:“前方有贼!走在我们后面的那三个人将会被贼制伏。”
众生一看,后方果然有三个人。而在前方不远处,有堆黄金遗落于路边,发着金光,十分耀眼。
后方那三个人本是兄弟,其中,老大和老三看起来比较老实,而老二看起来比较狡猾。
结果,三人行经此处,一见到闪闪发亮的黄金,不禁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他们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确定没人看见后,便弯下腰捡拾这些黄金。
为了庆贺这个意外收获,他们决定要好好庆祝一番。于是,大哥说:“老二,你跑得快些,去买一些酒菜回来,我们先吃饱喝足,再来分这些金子。你去买酒菜,应该多分一些金子的。”
老二高兴地去了。但是同时他心中却生起一个可怕的计谋,他想:
“我如果在饭菜里下毒,毒死大哥和三弟,不就可以独吞金子了吗?”
而此时大哥和三弟也在密谋,老二平日里狡猾奸诈,实在不愿意跟他分这些金子,如果将老二杀死,就可以多分一些黄金。
就这样,三兄弟被黄金蒙蔽了良心,决定不顾情义,杀人分金。
老二带着酒菜回来时,一路飘飘然地想着自己独吞黄金的场景,没有丝毫防范,结果被早有准备的老大和老三杀害。达到目的后,老大和老三高兴地拿起酒就喝,并且大嚼饭菜。不稍片刻,二人就毒发身亡。
这时,佛陀问众人,“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了吗?贪财不仅带来祸患也蒙蔽自心,善恶是要靠自己去分辨的,因为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
别人帮助我们找到了方向,但是真正要行走,还得靠我们自己的脚。
所以,面对善恶,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面对诱惑,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内心坚定,心存善良才能心安。
舍弃繁杂见真谛
埋头于繁杂的事物,心里装着繁琐的小事儿,你将永远也无法拥有一颗清净豁达之心。舍弃心中的繁杂,那份清透便如天籁之水注入心田。
弘一法师曾以挂钟做比,暗示人们处处皆有佛缘,只是看你如何参佛,以一颗灵悟之心参佛,才能得见真谛。
凡座钟、挂钟行动之时,若细听之,作叮当叮当之响(叮字响重,当字响轻)。即依此叮当叮当四字,设想作阿弥陀佛四字。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叮字为“南无”,第一当字为“阿弥”,第二叮字为“陀”,第二当字为“佛”。亦止用叮当叮当四字而成之也。又倘以其转太速,而欲迟缓者,可加一倍,用叮当叮当叮当叮当八字,假想作阿弥陀佛四字,即是每一叮当为一字也。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叮当为“南无”,第二叮当为“阿弥”,第三叮当为“陀”。
有时候,人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反着的,该看到的视而不见,不该看到的一眼望穿。
一次,佛陀拿着一颗摩尼珠问座下弟子:“你们仔细看看我手里的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的?”
弟子们看后,有的说是青色,有的说是黄色,有的说是赤色,还有的说是白色,各不相让,于是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佛陀看着弟子们微微一笑,并没有说谁对谁错,只是将手掌拳回,然后舒张开,再次问弟子们:“你们现在再看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弟子们不约而同地向佛祖的手中看去,可是什么也没有看到,于是不解地问道:“佛陀,你手里哪有什么摩尼珠啊?”
佛陀扫视了一下弟子后,说:“我拿出世俗的摩尼珠给你们看,你们都能辨认出它的颜色,但是当我把真正的宝珠拿给你们时,你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也会像故事中的弟子们一样,该看到的视而不见,不该看到的却偏偏可以一眼望穿,这也正是我们往往会错过一些美好事物的原因。也正是有了这种视而不见,这个世界才会有遗憾,人生大抵就是如此吧!
人的大脑就如同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如果想要吸收新的思想,就要将旧的思想从水杯中倒出来。来看这样一个杯水禅机的故事。
一天,一位信徒来向南隐禅师问禅,听了信徒的来意后,禅师什么也没说,示意他坐下,然后命弟子打来了开水。禅师拿起茶杯沏茶,杯子本来就是满的,可是禅师却直接往里面加水,任水不断地溢出来。
信徒不明白禅师的用意,于是不解地问:“大师,茶水已经满了,你为什么还不停手呢?”
禅师听后,极不情愿地将水壶放下,看了看信徒说:“你的脑子里现在装的东西就像这杯水,都是以往沉淀在脑海里的,我要想传授你新的东西,必须将它们都倒掉。”
杯子里装满了旧水就不能再装新水,人的脑子何尝不是如此?脑子里旧有的意识和经验会排挤外界新传递来的信息,新信息就很难被接受。一个人要想获得新的信息和知识,就必须铲除之前的妄想和先入为主的思想。
平和由心而生
平和是一种心态,拥有这种心态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气度。修一份平和之心,内心才能多一份淡雅之情。
弘一法师教化世人不要有虚浮之相,要以忠恕为怀,则恶念自无从而起,业障才能消掉。人之悲欢在于心念之间,参透生死,则面对悲欢亦能平淡安然,执着于生死之间,则饱受折磨之苦。
有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年轻时由于战乱失去了一条腿;中年时,妻子因病而撒手人寰;没过多久,和他相依为命的儿子又在一次意外的车祸中丧生。他觉得世界对他太不公平了,于是到寺院请求佛陀开示,希望能够得到解脱。
佛陀默默地盯着老人看了很久,然后,捡起地上的一片树叶举到他的眼前,若有所思地说道:“你仔细看看,它像什么?”
这时恰是深秋,叶子早已枯萎。老人知道这是一片白杨树的叶子,可是,它到底像什么呢?
老人默默思考着,佛陀说:“难道你不觉得它像一颗心吗,或者说它就是一颗心呢?”
佛陀的话提醒了老人,的确,这片树叶看起来太像一颗心了,老人的内心为之轻轻一颤。
“再看看它上面都有些什么?”佛陀将树叶凑到老人的眼前。老人清楚地看到,树叶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洞。
佛陀把叶子放到了手掌中,缓缓地说道:“它在春风中生芽,在阳光中长大,到寒冷的秋末,走过了自己的一生。在此期间,它默默地承受蚊虫的叮咬,以至于千疮百孔,经受了狂风的肆虐,可是它并没有凋零。叶子之所以完整地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完全是因为它对阳光、泥土、雨露充满了无限的热爱,相比之下,那些挫折和打击又算得了什么呢?”
当每天的太阳照常升起,我们并不感觉到这是一种多么大的赏赐,而只有我们失去光明,失去温暖的时候,才会真正了解此刻是多么幸福。
不是生活太艰难,是你脚步不从容
内心一旦失衡,心底的宁静就会在瞬间失去,人们就再也找不到心灵的归宿。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劫难,我们也许觉得自己太过渺小而无法改变现实,既然无法改变,那就从容些吧,从容至少还能让人保留内心的安宁与简单,不至于让心随劫难而流浪。
弘一法师教化世人以心智克服难处:“倘能将现在环境的苦乐顺逆一切放下,无所挂碍,则固至善。”但是切实能够如此的,千万人中也难得一二。因为我们是处于凡夫的地位,在这尘世之时,对于身体、衣食、住处等,以及水火刀兵的天灾人祸,处处都不能不有所顾虑。倘使身体多病,衣食住处等困难,又或常常遇着天灾人祸的危难,皆为用功办道的障碍。若欲免除此等障碍,必须兼修药师法门以为之资助,即可得到药师经中所说“消灾除难离苦得乐”等种种利益也。
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这是生命的一种磨砺。种田正一本是日本大正、昭和时代的自由律俳句诗人,年幼时目睹了母亲自杀的情景后,心灵埋下了阴影。但不幸的是,长大之后他的弟弟和挚友又先后自杀,所以他的精神极其苦闷,加之后来生活困顿,于是也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之后,他想尽各种办法自杀,服毒、卧轨、跳海,但是都没有成功,在一次卧轨不成之后,他灰心丧气地来到报恩寺。见到住持之后,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并抱怨道:“生活对我太不公平了,我想死都不成,可是活着又实在没有意义,不如你收留我吧!”
住持说:“既然你死不了,就证明我佛慈悲在拯救你。”
“既然这样,你有办法帮我吗?要不你教我坐禅吧!或许我可以得到解脱。”种田正一说。
住持回答道:“即使坐禅也没有用。”
种田正一说:“那你们为什么还要坐。”
住持回答说:“就是因为没有用才要坐。”
种田正一听了住持的话后陷入了沉思,之后再也不曾产生轻生的念头,并创作了下面的自由律:躺在也许就此死掉的土上。蝉声,是否在找死所。在生亡之间的雪下个不停。一直走,走到倒下去为止的路边草。老是不死,所以剪指甲。能安静地死的样子,草也枯了。
愈鸣愈短的虫之命。
人活着不是为了用处,而是为了活着本身。每个人的价值,都是绝对的。只要坚持自己崇高的价值,接纳自己,磨砺自己,给自己成长的空间,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无价之宝”。
生活就是个五味瓶,生命中的每个挫折、伤痛、打击都有它的意义,我们应该坦然接受。
有时候我们只有亲身经历才知答案,磨砺会让人们对生活有所感悟。
一个年轻的僧人问行思禅师:“大师,生命的真谛是什么啊?”
行思禅师微微笑了笑,没有回答,只是问他:“市场里的菜价涨了吗?”
僧人开始没有明白禅师的话,于是说:“大师,你答非所问,我不大明白。”
行思禅师说:“回去好好想想吧!”
年轻僧人苦思冥想了几天之后终于顿悟:“生命的真谛其实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又有一个僧人来向行思禅师问道。
禅师问他:“你从哪里来啊?”
僧人答:“从曹溪六祖师父那里来!”
行思禅师接着问道:“你来时带了什么东西没有?”
僧人摇摇头,然后又抖了抖身子,意思是说我已经毫无身外之物,已经看破了。
行思禅师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你其实根本没有看破,只是流于形式罢了,你不是还带来了很多泥土吗?”
僧人反问道:“众人都说你知道人生的真谛,你可以告诉我吗?”
行思禅师回答道:“即使告诉了你又有什么用处呢?你连自己的本性都把握不住,追求人生真谛又有什么用处呢?”
几天之后,又来了一个僧人,行思禅师照例问道:“你从哪里来?”
僧人回答道:“从曹溪六祖那里来!”
于是禅师继续问道:“你来时带来什么东西没有?”
“我在去曹溪求法之前,没有失掉什么东西,所以也就不曾带走!”
“既然如此,那你去曹溪干什么呢?”
“我去印证,如果不是去曹溪,我就不会知道人生的一切奥秘都在我自己心中,也就不会知道自己根本不缺少任何东西。”
这个和尚就是后来的石头禅师。
只有从容走过生命的磨砺,眼前才是一片新天地。
死执不如放手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刻意追求是过分执着,过犹不及,过分的执着有时候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所以对有些事情,我们无须强求,无须刻意。
修行要各尽其分,根性利者可学教参禅,总不如念佛稳当。中下根性,学教参禅得益非常有限,不如老实念佛。出家人的本分是“远绍如来,近光大法”;在家人本分是“弘法利生,护持佛法”。修行的态度无须要表现,工夫随其自然成就,无须与他人争胜、学愚,自觉一切不如人,自然不会贡高我慢,还要改过迁善,摄心念佛,勇往直前,永不懈怠。
弘一大师在关房中摘录祖师大德的警句,用上述一段文字做总结,意义非常深远。
生命中有些事情,是定数也是机遇。就像弘一大师所说的一样,无需表现,自然天成。
古时候,波斯国有一个国王喜欢在午饭后小睡一会儿,而且每次午睡时,都要让仆人守候在自己的床边,以便随时服侍自己。
一天,国王按照惯例午睡后,两个仆人分别站在床头和床尾为他轻轻地摇着扇子。由于天气太热,国王一时难以入睡,便闭目养神。
站得时间久了,仆人们也有了些倦意,他们以为国王已经睡着了,为了不打瞌睡,便轻声地聊起天来。
仆人甲问仆人乙:“你说说,你是靠什么活着的?”
仆人乙巧妙地回答道:“我是靠尊敬的大王活着,是大王恩赐了我一切。”
接着,仆人乙反问仆人甲:“那你是靠什么活着的?”
仆人甲说:“我不靠天,不靠地,只相信命运,只听从命运的安排,命里有的终须有,没有的争也争不来。”
国王听完两个仆人的话后,心中暗暗地赞赏仆人乙,觉得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而对仆人甲则心怀不满。
过了一会儿,国王假装从睡梦中醒来,他伸个懒腰坐起身,待两个仆人为他整好衣冠后说:“你们两个退下去吧!”
听到国王的命令后,两个仆人从国王的寝宫中退了出来。
接着,国王把仆人丙叫进寝宫,对他说:“你去通知王后,一会儿我会派人去给她送酒,她要重重赏赐那个送酒的人。”
仆人丙接到国王的吩咐之后退了出去。
随后,国王把仆人乙召来,随手拈来半杯酒,说:“你把这半杯酒给王后送去。”
仆人乙接到命令之后,在心中琢磨:“国王宫中的酒有千桶万桶,为什么让我把这喝剩的半杯酒送给王后呢?”王后会发火吗?由于他太专注于想事情,一不留神撞在了门外的立柱上,顿时,鼻血流个不停。
仆人乙本来就担心自己给王后送酒会被斥责,现在弄成这样就更担心了,但是不去又怕国王怪罪自己,恰巧这时,仆人甲过来了。
于是他恳请仆人甲帮忙把酒给王后送去。
仆人甲接过酒杯,说:“你放心吧,这酒我一定帮你送到。”
仆人甲到王后寝宫时,王后正在宫中等候送酒之人,见仆人甲送酒来,就笑着说:“大王让我赏赐你金币、珍宝和衣物,我已叫人准备好了,你放下酒杯,收好赏物,快到大王那儿去谢恩吧!”
仆人甲谢过王后,捧着赏物到国王那里谢恩。
眼见此景,国王十分诧异,立即把仆人乙宣进宫来,问:“我命你去给王后送酒,为什么你没有去呢?”
仆人乙说:“尊敬的国王,并非我不愿去给王后送酒,只是我刚一走出宫门就不小心碰破了鼻子,血流不止,这样去拜见王后有失体统,只好让仆人甲替我给王后送酒去了。”
国王听后,叹息不止,连连说:“我现在明白了,佛语讲得实在有理呀,命运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我们虽然没办法改变命运,但是只要能保持一份宁静的心态,不必死执,生活会变得美好。
让人劳累的是心头的重负
心很累、人很匆忙是吧?但你最大的累却来自心头的重负,每天背着沉重的负担匆忙地走,顾不得静下来想一想,你怎么能不累。请静下来,卸下你的重负,在宁静的心灵之地好好歇一歇。
佛法探究事物的真实和本来面目,弘一法师就佛法与其他信徒做交流,旨在说明佛法的真实:哲学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测而得之某种条件即谓为真理。其结果,有一元、二元、唯心、唯物种种之说。甲以为理在此,乙以为理在彼,纷纭扰攘,相诽相谤。
但彼等无论如何尽力推测,总不出于错觉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见象之形状,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谓是为象之全体。
故或摸其尾便谓象如绳,或摸象其背便谓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谓象如地。虽因所摸处不同而感觉互异,总而言之,皆是迷惑颠倒之见而已。
若佛法则不然。譬如明眼人能亲见全象,十分清楚,与前所谓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须亲证“真如”,了无所疑,决不同哲学家之虚妄测度也。
何谓“真如”之意义?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即是哲学家所欲了知之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体也。
夫哲学家欲发明宇宙万有之真象及本体,其志诚为可嘉。但太无方法,致罔废心力而终不能达到耳。
无论是希望前进的人还是希望获得避风港的人,都要懂得抓住现在。如果仅仅是希望找一个能逃避的地方,那就违背了佛法中万物皆真实的本性。
相传,一心大师刚刚遁入空门时,在法门寺修行参禅。
法门寺是个大寺,香火非常旺盛,每天来这里烧香还愿的人熙熙攘攘,这里俨然不是参禅者所说的万丈红尘之外。
一心大师只想静下心神参禅悟道,提高自己心灵的境界,可是寺里的法事和应酬太多,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诵经。而且,一心大师渐渐发现,尽管自己潜心钻研佛经多年,但是始终欠火候,和其他人相差甚远。
身边的人劝一心大师说:“法门寺名满天下、藏龙卧虎,如果想在这里出人头地比登天还难。你不如到偏僻的小寺去专心潜行参禅,说不定有更大的收获。”
一心大师觉得这话有一定的道理,至少现在这样的生活他已经厌倦了。于是,他鼓起勇气,向师父辞行,打算离开法门寺。
方丈听了一心大师的话后,明白了他的意图,于是问他:“你觉得太阳和烛火,哪个更亮呢?”
一心恭恭敬敬地回答说:“当然是太阳了。”
“那你是愿意做烛火呢?还是愿意做太阳呢?”方丈笑着问道。
一心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当然愿意做太阳了。”
方丈听完,微微一笑,说:“好吧,既然你愿意做太阳,那么跟我到寺后面的林子里去一趟吧。”
法门寺的后山上,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方丈带着一心穿过松林到了山顶,这里只有一些灌木和零星的几棵松树。
方丈指着其中最高的一棵松树对一心说:“你看看,它是这里最高的一棵松树,但是它能做什么呢?”
一心仔细看了看,发现这棵松树虽然很高,但是树干扭曲凌乱,乱枝横生,根本派不上什么大用场,他说:“像这样的树,没有什么大的用处,只能拿来当柴烧。”
方丈听完,也没有再说什么。他又带着一心来到了另外一片树林,这里树木非常茂盛,每棵树都笔直参天。刚走进去,一心就感觉到了一股无形的力量。
方丈指着眼前的这片林子,问道:“你知道吗,为什么眼前的这些树都直指向天呢?”
一心想了想,回答说:“大概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吧。”
方丈语重心长地说:“芸芸众生,莫不如此,像这些松树一样,为了争得一滴雨露、一线阳光,都奋力向上、积极努力,所以长得茁壮挺拔,而那些远离群体的树木,因为没有了这种努力的需要,因此才会乱生枝节。”
一心听完后,明白了方丈的用意,惭愧地说:“师父,我明白了,法门寺就是我的这片树林。”
后来,一心潜心苦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
因为害怕而希望求得避风港的人,不但永远也无法攀上人生的最顶峰,而且还会给内心增加负担,放下重负,让内心回归最初的简单,你才会走得更轻松。
心开阔你才宁静
人们常常开玩笑说,别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然而我们还是很在意。我们会对某些人恨之入骨,其实这种恨是对自己的束缚,你恨他与否对他并无影响,但恨却在你心里,所以剔除对别人的恨实际上是剔除自己心中的恨。没有恨心境才开阔,心境越开阔你就越从容。
弘一法师自入佛门以来,把一切众生都看作佛,他曾教化世人:
“心中有佛性,众生皆为佛,其效果生平等心。有人问我如何修平等心,我说你家里一定有佛堂供有佛像,把你最恨的人写一长生牌位供在佛像旁边,每天香花供养他如佛。他说这样不行,我见到他就讨厌。
此乃功夫不够,应再用功修,几时见到此人不觉讨厌,还要尊敬他,自他平等,心就清净了。清净、平等、觉是三而一,一而三,一个得到了,其余两个也得到了。”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堪称中国文坛上的奇葩。他有一个相知甚笃的方外之交,名叫佛印。平日里,二人在佛学、文学上总会相互切磋,所以难免会发生争执,但每次都是佛印占上风,苏东坡心里自然不是滋味,在心里暗暗寻思,想让佛印下不了台。
一天,苏东坡和佛印相对坐禅,苏东坡计上心头,问佛印:“你看我坐禅的姿势像什么?”
佛印神情严肃地答道:“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之后暗自窃喜。
之后,佛印反问苏东坡:“那你看我的坐姿像什么?”
苏东坡毫不犹豫地脱口而答:“一堆牛粪!”佛印微微一笑,双手合十,念了一声:“阿弥陀佛!”
苏东坡回家后,很得意地向妹妹苏小妹炫耀今天发生的事情。
苏小妹听完原委后,不以为然地说:“哥哥!你今天输得最惨!因为佛印六根清净,心中全是佛,所以众生在他眼里皆是佛,而你却恰恰相反,因为心中有污秽,所以才把佛印看成是牛粪。”
听完苏小妹的此番话,苏东坡羞愧不已。
脚下的地势不同,眼界就会不一样,有些人,总是喜欢夜郎自大,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强中自有强中手,在现实生活中千万别像故事中的苏轼一样,把输赢看得太重。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这种赢输,只是眼界的不同而已。
猜你喜欢 广物·孔鲋 阴阳·胡宏 第三章 育婴院·梁启超 经礼补逸卷八·汪克宽 卷一百四十三·卫湜 齐俗训·刘安 园池第十三·桓宽 卷四百九十四·佚名 卷三百七十八·佚名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欧阳竟无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序·圆悟克勤 大乘法苑义林唯识章讲录·太虚 菩萨璎珞经卷第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