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七 儒教、佛教写道教

孔子是一位令人心悦诚服的人,他不讲哲学,不谈神,也不论死后之事。像苏格拉底,或者像美国的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孔子只是一个聪明的、年长的、深刻的、非常机智的思想家。他只论日常的生活和如何生活。

《论语》中有孔子的谈话,开篇三句话就谈到学习的乐趣、交友的乐趣和内心丰富的快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的教育关注人的道德本性的培养。虽然他不把神和哲学神秘化,但他谈论平白的日常感受,这不可能将它置于一个神的地位。因而在中国人的信仰中,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真空,佛教和道教深入其中,填补了大众的想像和大众的信仰。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有三大宗教的原因:儒教、佛教和道教。在三者中,儒教影响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模式最为深远。

在佛教和道教中,有一个善的哲学体系,但是这种哲学适合知识分子,远非普通民众所能理解。哲学家还把其他的内容加入其中,比如一个善的天堂、一个邪恶的地狱,可见的偶像和为数众多的令人迷惑的神灵和圣人,这些使得它们被称为“大众的宗教”。

佛说生活中有痛苦,痛苦源于人对欲望的追求。一条解脱的道路就是不断地克服掉肉体的欲望,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

但是不断发展的佛教具备了大众宗教的一切特征,特别是大乘佛教在中国和日本盛行。其他的佛教国家有缅甸、泰国和斯里兰卡,这些国家信仰小乘佛教。佛教有一个邪恶与多姿多彩的天堂和地狱(地狱分为十八层)。通过默念佛主释迦牟尼的名字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容易得到拯救。许多的人为死者祈祷。有大量的圣徒、高级的圣人或低级别的神被称为菩萨。这些圣徒已取得真经,本该圆寂,但是他们仍选择了世俗的生活,并联系着人类。有许多寺庙和不结婚的和尚,当然个别的除外。

通常说来,佛教教导人生是一个生死轮回的圆圈,我们现在为我们前生所做的接受惩罚,我们将来为我们现在所做的接受惩罚。这个圆圈是痛苦的和一个永不休止、应接不暇的幻影。人要逃脱这个圆圈才能获得拯救。信仰灵魂转世的教义导致教徒对动物有侧隐之心,并禁止杀生,包括拍死蚊子、踩死蚂蚁。素食主义或不吃肉通常在佛教徒中践行。吃素可以限制在某个时期中,像罗马天主教徒在周五吃素一样。转世的教义给人这样的感觉:一个人骑的驴或许曾经是一个前世的人和一个兄弟,虽然他不认识他,不记得他前世的存在。这也带来一种伟大而普遍的侧隐之心,这也带来一种信念:无人知道他在做什么,他为何要去做。

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道德经》包括大量的警句,尽管只有五千字。老子点明弱小的力量、谦卑的胜利特性、自负的危险与退后一步的禆益。(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水是道家品格的象征,水能寻找到更低的地面并渗透到任何地方。下面一段是表现《道德经》的内容与风格的好例子:

天下人都对我说,道广大,却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正因为它广大,所以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如果它像的话,早就渺小了。

我有三种宝物,持守和保全着。第一种是慈爱,第二种是节俭,第三种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一个人有慈爱就无所畏惧;一个人节俭就能宽广;一个人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领。如果一个人舍弃慈爱而寻求勇武、舍弃节俭而求取宽广、舍弃退让而寻求争先,是走向死路一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上天要保护谁,就用慈爱来武装他。

但是随着道教向大众化形式的发展,其彻底地成为另外的宗教。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大众化的道教则是中国人的心灵创造。中国人将道教视为巫术和邪恶的魔法,念咒文和咒语,大众道教中有许多强大的恶魔,同样也有降伏这些恶魔的强大的超自然的神灵。在神话传说中,这些恶魔之间的战斗非常有趣。道教有自己的道士和道观,过去还有一位教主。但是道教不再有老子自己所创造的哲学化的教义了。老子是一位神秘主义者,道教是一种为老子创造的玄学以及开放的信仰。

幸运的是,儒教避免了大众化的腐蚀。一个人不能用普通的情感进行欺骗,也不能围绕它创建一个天堂和地狱。儒教是一种普通情感的宗教。

孔子教导,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事业就是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当询问死后之事,他回答:“未知生,焉知死?”他对古代的宗教实践做了大量的历史性研究,但是他避而不谈超自然的东西。

孔子有一段金玉良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所有的教导都与人的道德修养相关。苏格拉底有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孔子的箴言是:独善其身,或完善你自己。他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经常反躬自省‘我在做什么’,那么就不知晓如何与人打交道。”根据这种培养和完善自己的方式,他教导的两件事非常特别。

首先需要教育和训练。他认为所有人的本性多少相似,但是习惯和训练成长出不同的人性,因此需要对孩童加以训练。

根据儒家的观念,做一个善良的儿子是最重要的品质。一个人必须在家里和在少年时代学会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一个人对人和责任要有正确的态度。孔子教育非常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当然,每个人应该尽力成为善良的人。但是什么是善良的人?这很含糊。在家成为一个好儿子是确定性的和不能回避的。一个确定性的空间包含一种确定性的责任。这包含原则、服从、爱和奉献,以及责任。这并不容易,但是个性的培养得从孩童时代形成正确的习惯开始。

其次,孔子认为,法律与政治是表面上的,社会秩序必须基于个体的培养。孔子说,这是智慧的开端和终点。因此在儒家的《四书》中的最初段落,直到现代,中国学生上学后都要学习。这段是这样说的:

古人,想要使得美德显明天下,首先要治理好他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家庭的人,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想要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人,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正;想使自己的心正,首先自己要诚实;要想做个诚实的人,首先要获得真正的知识(一种真正的哲学和真正理解人与人生的知识);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就是穷究事物的原理。

只有将事物的原理—一探究到极致,然后才能获得诚实的目标。当具有诚实的品质,才能心正。心正之后,然后才能涵养自身的道德。道德修养提高后,才能调理家庭生活。当规划好家庭生活,国家才能治理好。治理好国家,而后才能天下太平。

从皇帝到老百姓,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是这个基础破坏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不可能的。没有一棵这样的树,其树干又细又小,而其顶部的树枝长得繁茂。这就是事物之本的含义。

猜你喜欢
  卷四十(襄三十年,尽三十一年)·孔颖达
  贫富第十七·桓宽
  卷一百四十·陈祥道
  四书通凡例·胡炳文
  《诗经》·皮锡瑞
  诗谱序考证·孔颖达
  卷二十二·吕祖谦
  提要·魏了翁
  卷九·姜炳璋
  现艺品第十二·佚名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五·圆悟克勤
  跋 檐 葡 集·太虚
  从香港的感想说到香港的佛教·太虚
  出钱劳军与布施·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二·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八十五·彭定求

        卷285_1 【关山月】李端   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   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只应城影外,万里共胡霜。   卷285_2 【度关山】李端   雁塞日初晴,狐关雪复平。危楼缘广漠,古窦

  • 新催妆曲·徐志摩

    一新娘,你为什么紧锁你的眉尖, (听掌声如春雷吼, 鼓乐暴雨似的流!)在缤纷的花雨中步慵慵的向前: (向前,向前, 到礼台边, 见新郎面!)莫非这嘉礼惊醒了你的忧愁: 一针针的忧愁, 你的芳心刺透, 逼迫你热泪流,——

  • 御选元诗卷四十三·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四十三七言律诗一耶律楚材和薛伯通韵滴滴秋光溢逺山一天空阔鴈声干诗章平淡思居易禅理纵横忆道安不分西风霜叶脱难禁秋雨菊花残闾山旧隠天涯逺梦里思归梦亦难和移刺继先韵旧山盟约已愆期一梦十

  • 卷三十二·谷应泰

      ○土木之变   英宗正统八年夏四月,卫刺太师顺宁王脱欢死,子也先嗣。自脱欢杀阿鲁台,并吞诸部,势浸强盛,至也先益横,屡犯塞北,边境自此多事。   十二年春正月,巡抚宣大佥都御史罗亨信上言:“卫刺也先专候衅端,图入寇,宜预

  • ●卷九·周密

      ○形影身心诗   靖节作形影相赠、《神释》之诗。谓贵贱贤愚,莫不营营惜生。故极陈形影之苦,而以神辨自然,以释其惑。《形赠影》曰:"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影答形》曰:"立善有遗爱,胡可不自竭。"形累养而欲饮,影役

  • 卷之六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二百九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一百七  後鑒錄上(明)謝蕡 撰·邓士龙

    (後鑒錄,三卷,明謝蕡撰。謝蕡,字維盛,福建福州人。正德十六年進士,官至禮科給事中。該錄成於嘉靖二年。) 後鑒錄上 刑部等衙門題為獻俘事。該欽差監督軍務御馬監太監陸誾,提督軍務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陸完,提督軍務太子少

  • 提要·程端学

    【臣】等谨案春秋或问十卷元程端学撰端学既辑春秋本义复歴举诸说之得失以明去取之意因成此书与本义相辅而行者也其掊击诸说多否少可于张洽之传攻之尤力然如论春秋不当以一字为褒贬论春秋多笔削以后之阙文论春秋不书祥

  • 卷二十 士丧礼第十二之一·李如圭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释卷二十    宋 李如圭 士丧礼第十二郑目録云士丧其父母自始死至于既殡之礼丧于五礼属凶礼【案今注疏本脱此礼字】大戴第四小戴第八别録第十二释曰杂记曰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

  • 五诰解卷二·杨简

    酒诰王若曰明大命于妹妹纣所都今因余民所居使康叔昭天之大命也无失德则为昭明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土厥诰毖庶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祀兹酒毖者致谨戒虑庶谓邻国诸侯心悦诚服而听命者文王告谕戒慎之及于庶士越及也少正其

  • 论邹第五十三·桓宽

    【题解】本篇大夫引邹衍“大九州”之说,为政府拓土开疆的政策进行辩护,并证明贤良文学眼界之狭陋。而文学则“守畦亩之虑,间巷之固”,以为“知大义”“不如守小计”,并以秦&ldquo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九·澄观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疏。答第二会所行问者。以不思议法品中出现即第二会所行故。疏二释名者。疏文分三。初正释。二若唯约化下结弹古义。三若来即出现下会六释。初中四。一总释。二如来虽下结前生后。三若依法身下别释

  • 卷十四·佚名

    第十二篇四六四 小郭公本生谭此一本生谭,在鸠那罗本生谭(第五三六)中,详细说明。四六五 跋陀娑罗树神本生谭[菩萨=树神]序分此一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亲族之利行所作之谈话。舍卫城给孤独长者之家,常为五百比丘准备食物

  • 盖庐·伍子胥

    湖北江陵张家山西汉早期墓葬所出竹简中,有一篇题为《盖庐》的古代佚文,原文用隶书抄写,现经整理,可恢复原貌。全文采用问答形式,由“盖庐”提问,“申青”回答,内容属兵阴阳家的学说。“盖庐”即吴王阖间,“申青”即伍

  • 重订三字经·章太炎

    《三字经》世传为宋代著名学者王应麟所著,千百年来,相沿作为启蒙教材之一.明清两代续有增补.降及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以此书"所举人事部类,其切者犹有未具",1928年季春重为增订,"其所增者三分之一,更定者亦百分之

  • 仙佛合宗语录·伍守阳

    内丹学著作。《仙佛合宗》之别本,明代伍守阳撰。前为论丹道9篇,伍守阳答朱太和十九问、伍太初六问、伍太一十九问、李羲人七问、伍守虚二问、顾与韬六问、评古类或问十三条、杂问三条及伍真人修仙歌。所论问题有药物、

  • 周易折中·李光地

    清李光地等撰。二十二卷。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内廷刊本。此书系李光地等奉康熙之诏而撰。经传原文用古《易》上下经、《十翼》次第。其说宗主程颐、朱熹之注,而广采先秦汉魏以来众家之解,为之折中。卷首列《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