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河间献王鲁共王传辨伪第四
按:古学惑人最甚、移人最早者,莫若《汉书》。自马融伏东阁受读后,六朝、隋、唐传业最盛。二千年来,学者披艺受学,即便诵习,先入人心,积习生常,于是无复置疑者,古学所以坚牢不可破也。余读《史记河间献王、鲁共王世家》,怪其绝无献王得书、共王坏壁事,与《汉书》绝殊。窃骇此关六艺大典,若诚有之,史公何得不叙?及读《儒林传》,又无《毛诗》《周官》《左传》,乃始大疑。又得魏氏源《诗古微》、刘氏逢禄《左氏春秋考证》,反复证勘,乃大悟刘歆之作伪。而卒无以解《汉书》也,以为班固校书,本从古学而然耳。今按葛洪《西京杂记》,谓:「《汉书》本刘歆作,班固所不取不过二万许言。」刘知几《史通正史篇》亦谓刘歆续《太史公书》,即作《汉书》也。盖葛洪去汉不远,犹见《汉书》旧本,乃知《汉书》实出于歆,故皆为古学之伪说,听其颠倒杜撰,无之不可。其第一事,则伪造河间得书、共王坏壁也。后人日读古文伪经及《汉书》,重规叠矩,掩蔽无迹。故千载邈邈,群盲同暗室,众口争昼日,实无见者,岂不哀哉!重之曰:歆造伪经,密致而工;写以古文体隆隆,托之河间及鲁共。兼力造《汉书》,一手掩群蒙。金丝发变怪,百代争讧讻。校以《太史公》,质实绝不同。奸破覆露,霾开日中。发得巢穴,具告童蒙。
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至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从而游。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立二十六年薨。中尉常丽以闻,曰「王身端行治,温仁共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大行令奏「《谥法》曰‘聪明睿知曰献。’宜谥曰‘献王’。」
《史记河间献王世家》云「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帝前二年用皇子为河间王……二十六年卒。」《汉书》本传同今按:景帝立十六年,自前二年下数二十六年,为武帝元光五年;《太史公书》讫于天汉三年,上数至元光五年献王之卒,凡三十三年,则太史公远在河间之后也。
《太史公自序》称「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则天下凡有佚书出者,史迁莫不见之。故《自序》云「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罔罗天下放失旧闻、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自序》又曰「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则山东诸儒之学,盖皆详访而熟讲之矣。
今考《史记河间献王世家》,但云「好儒学,被服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之游」十九字,下即叙卒。若如《汉书》所叙,献王得书等于汉朝,史迁好学,不应绝不一叙。至于得《周官》、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尤为艺林殊功重事,何以史迁于《献王世家》绝不一叙?而总括六艺作《儒林传》,遍详诸经,于《诗》则鲁、齐、韩,于《礼》则唯有高堂生《士礼》,于《春秋》则公羊、谷梁,未尝知天下有所谓《毛氏诗》《周官》《左氏春秋》者,何哉?若谓河间虽得古文先秦旧书,而史迁不获见之,则史迁少讲业齐、鲁之都,《毛氏诗》《左氏春秋》既立博士,山东诸儒从之游者必皆熟闻。迁生后三十余年,亲与山东诸儒讲业,岂有六艺大业不获一闻其名者?又身为太史,百年之间,《诗》《书》间出,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毛诗》《左氏春秋》,河间既立博士,彰明显彻,自必集于太史公,何以不获一见?且左氏之书,则云「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汉书司马迁传赞》叙其作《史记》所援据之书,亦曰据《左氏国语》与《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等,皆为叙事之书。可知左氏之书,分国为体,并非编年而为《春秋》作传。故《儒林传》叙《春秋》之学,有《公羊》《谷梁》而无《左氏》,以其纪事而不释经,与《春秋》绝不干预。《太史公自序》尊《春秋》至矣,其为《世家》《列传》多据《左氏》,其熟精《左氏》至矣。使《左氏》有经文释义,史迁博达,宜扶微学,何昧昧焉诬其为《国语》,置之与《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同列,而黜之于《公羊》《谷梁》之外哉?其事至明,浅学者一加详考,未有不失笑其纰漏嗤黠者也。
歆阴窜易左氏《国语》为编年而以为《春秋传》,伪为《周官》以改《礼》学,又伪《毛氏诗》以证之。以传记引《逸书》数十篇,易于伪托,先为古文《书》,于是以所伪作书皆号为古文。至《易》所传,尤彰彰无可下手,则为《费氏易》以为古文以影射之。左氏突出公、谷之外,恐人不信,又伪邹氏、夹氏俱为传,以映带遗书之多焉。既挟校书之权,作为《七略》,肆其窜附矣,犹恐无可征信,于是缉《尔雅》、作《汉书》,以一天下之耳目。见《史记河间献王世家》有「好儒学」三字,以为藩王之力能购书也,于是将生平伪撰之书一举而附于《河间传》中,以证成其真而阴灭其迹。故史迁仅言献王「好儒学」,歆即云「修学好古」,以其伪作古文伏之矣;以己之出于欺也,则云「实事求是」矣。国朝经学家动引河间之「实事求是」,而不知为歆谩语也于是首叙金帛之招善书,次叙四方道术、先祖旧书之多奏,三叙其得书之等于汉,盖汉秘府本无其书,必云河间等于汉,乃可立也四叙淮南好书,以影射而实其事。郑重重复,叙之又叙,而后乃云「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于是直以其伪着之《周官》《毛氏诗》《左氏春秋》为曾立博士,而以《儒林传》应之。于是证佐分明,无可摇动,而伪书行,丰蔀数千年,人人皆在其裈中而莫能窥之矣。
共王初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闻钟磬琴瑟之声,遂不敢复坏,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
按:《史记鲁共王世家》无共王坏孔子宅得古文经传事。史迁好学,又为太史,天下遗文古事毕集,不应共王得古文经传而不知其事、不见其书。正与《献王传》同,皆歆之伪窜者也。本传但云「得古文经传」,不着何经。《艺文志》称「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则共王与献王同得《尚书》《礼记》。然即使献王在武帝初,共王在武帝末,相距数十年,则献王之《古文尚书》应大行,何以山东诸儒未尝有之,俟共王得书后,而孔安国乃传之哉?其自相矛盾,作伪日劳,抑可概见。且按以共王本传,二十八年而薨,为元光六年,正在武帝初年,下距巫蛊事将四十年,不知安国何以久不献也?其诬妄支离,不待辨矣!
据《艺文志》《刘歆传》《河间献王传》,《古文书》《礼》《礼记》,共王与献王同得,而皆不言二家所得之异同,岂残缺之余,诸本杂出,而篇章文字不谋而合?岂有此理!其为虚诞,即此已可断。然《艺文志》又言「《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与十七篇依刘敞校文相似,多三十九篇。」是《古文礼》淹中又得。淹中及孔氏所得,与十七篇同一相似,同一多三十九篇,不谋而同,绝无殊异。焚余之书,数本杂出,而整齐画一如是,虽欺童蒙,其谁信之!而欺绐数千年,无一人发其覆者,亦可异也。
猜你喜欢 开春论第一·吕不韦 卷七·陈经 第九章 3·辜鸿铭 第五章 13·辜鸿铭 卷十四·惠士奇 卷一·朱鹤龄 第一 捭阖 7·王诩 《论 语》·佚名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正文·佚名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欧阳竟无 第四章 《玉历》可证佛家·佚名 重刻大佛顶经玄文序·智旭 自治哲学·太虚 父子合集经卷第十四·佚名 卷二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