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礼记析疑卷十

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

礼运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在埶者去谓有国有家者而不由礼必致倾覆也众以为殃谓齐民而不由礼必以致殃咎也旧说与上下辞意不相承接

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古人威仪言动毫末不在于礼而观者决其有死亡之衅后世人猖狂偷惰无毫末之在于礼而未见所为祸变者以其身心原未尝习于礼也然悖礼之甚亦未有不招殃致凶者

列于鬼神

即下命降于社云云之义注甚确不可易也

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幽厉以后诸侯大夫僭逼天下国家不可得而正矣然究其源则由天子壊法乱纪而后诸侯僭于天子诸侯君臣为谑而后大夫逼于诸侯其致乱之由因不能示之以礼则拨乱之道亦惟礼可以已之要绾前后乃一篇之枢纽也

坤干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孔子不言之意盖谓夏殷礼既无徴周礼虽存而诸侯放恣大夫僭横亦不过如坤干夏时仅留其书册吾虽学周礼亦不过以观二书者观之而已因推原上古中古皆本仁敬诚孝制丧祭之礼以正天下国家至周而大备圣人创制如此其艰难而今已扫地无遗是以不能不痛惜于幽厉之伤周道也

然后饭腥而苴孰

饭腥苴孰恐系上古之礼于周无考旧説以生米为含非也生米不得谓腥

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谓大假

天子诸侯各有典祀所谓常古也常古不易乃得大嘏下所列皆易其常古以生祸乱者故以是起之

祝嘏辞说藏于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

礼者圣人所以正天下国家而莫重于祭君人者明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而身体力行之然后仁义有所推事物反其本今乃视为具文及时临事惟视宗祝巫史执其事荐其辞君臣昏暗至此则万事皆防行矣是以谓之幽国也

醆斚及尸君

杞宋尸象前王他国尸象国君故曰尸君

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

孤希冕大夫冕礼也而不得藏于家何也冕弁皆助祭于君之服也周官司服凡大祭祀大賔客共其衣服而奉之其文繋孤卿大夫士之后则大夫士之上服皆临事而官授之其家不得私制所以大为之防也【内司服嫔妇及凡命妇共其衣服追师为内外命妇之首服以待祭祀賔客弁师职凡诸侯及孤卿大夫之冕弁各以其等为之而掌其禁令凡诸侯朝觐归国天子必赐车服则亦不得自为但可藏于国耳】大夫而藏于家是自为且私用之也必料君之不能诘而后敢擅藏私用非胁君而何周公制礼以冕服优卿大夫而临事授于有司不得私为以军事任卿大夫而兵具藏于卒伍不得私作圣人之法所以万世而无也

大夫具官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是谓乱国记曰大夫无故不彻乐又问大夫之富曰祭器衣服不假周官大夫有判县之乐岂皆王朝大夫之事而在侯国大夫则为非礼与春秋传晏子曰惟卿为大夫言侯国之卿降于王朝一等得用大夫之礼大夫则当用士礼也

以衰裳入朝

古者士大夫既卒哭而服公事自不能不入朝故脱齐衰存弁绖此礼以权制者也当孔子时齐晋虽有强臣然陈氏包藏祸心而方假仁义以収民望自不敢显悖礼之外节晋则知悼子在殡杜篑谏平公鼓钟诸臣亦必无衰裳入朝之事惟鲁君如寄生臣民久而安焉史记称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则三桓不肯以临鲁君之朝而易已之衰裳明矣总言衰裳期功皆不脱也

与家仆杂居齐齿

记者于篇首即曰孔子之叹盖叹鲁也春秋时大夫之强逼列国亦有之而未若鲁之甚晋之荀赵家有藏甲而未若三桓尽夺君之土地人民而公室转无兵也歌雍诗舞八佾则所藏者岂独大夫之冕弁哉陪臣执国命则岂独与公士杂居齐齿哉孔子惟泛举其未至已甚者而隐痛愈深矣然究其源则由君用郊禘不能以礼示下故末流至于此极耳

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

此畿内大夫有勲劳赐世邑如周召分子见于春秋者金縢王与大夫尽弁与此篇所举皆该公卿

故天子适诸侯必舎其祖庙而不以礼籍入是谓天子壊法乱纪

舎其祖庙而奉礼籍以入则荒乐匪僻之事无因而至矣

刑肃而俗敝则法无常

刑以正俗而肃刑之世俗未有不敝者以徳敎无闻民不能服而藏恶于其心也俗敝则民抏敝以巧法而上不得不多方以御之故法无常

法无常而礼无列礼无列则士不事也

民避法不暇何暇从事于礼礼虽列犹无列也故曰礼无列则士不事也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殽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谓殽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

此周末诸儒目击乱政之君而假圣言以警之也盖乱国之君以政乃身之所主命惟心之所欲而纵恣以自适不知国乱位危虽欲藏其身而无所也圣人之政皆所以达天心故效以降命必临之以天地鬼神示非身之私也舎此则命为乱命而政必以之败矣所谓命降于是者非独因祭而出命也如山川之禁令岂必因祭而发哉凡命之涉于社事者皆法地以尽地利也凡命之发于祖庙者如爵命征讨之类皆所以昭仁而率义也凡命之施于山川者皆所以兴民财作民事也至一切制度皆顺四时以分布而首时必祀其方之帝并中央之帝为五所谓降于五祀谓之制度也五祀见于经传者不一而知此为五行之帝者祀门行戸灶无命之可降也

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

圣人与天地合其徳故所治之政可参于天地以赞化育与鬼神合其吉凶故所治之政可并于鬼神以效祲祥下文处其所存玩其所乐即治政之根源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之实事也

处其所存礼之序也

物必有则其所存也节之文之各就其本然之则处其所存也是乃礼之所以序也

玩其所乐民之治也

玩与易六传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之义畧同谓思索而体騐之也观周官于民治凡利于民者皆曲尽而无遗乃知圣人玩其所乐之实

四者君以正用之

敬授人时圣人以正用天时也咸则三壤圣人以正用地财也蕃其生安其性以正成父之恩也勅五典崇四术以正建师之极也

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

君能自昭明徳则人皆观而喻焉故曰所明也若已昏而欲人之明则有诸已而非诸人无诸已而求诸人已实有过故曰明人则有过也百姓则君以自治正以君乃所赖以明者耳陈氏澔谓宜改明为则于文义可通而按以事理则悖盖君当为人所则尤当则人舜舎已从人禹闻善言则拜前世谊主皆以虚中受谏而寡过未闻以则人致过也

故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

知仁勇之成徳者自无诈怒贪之病而中人之性则不能无累于气质惟礼可释回増美质故知者知有礼则知诈之累于知而明可进于诚勇者知有礼则知怒之累乎勇而气可配乎道仁者知有礼则知贪之累乎仁而仁且兼乎义郑注无悖于理而于三其字不可通陈氏澔诂去为弃谓但用其长不责其短则恐诈怒贪之祸深而知仁勇之效浅久且尽失其故行也

大夫死宗庙谓之变

大夫死国事常也若死已之宗庙则必族有乱人为君所讨如晋八郤或同列相戕如晋灭祁氏羊舌氏皆事之变也

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春秋传齐晏婴对景公曰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敎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义更周密晏子所陈増姑慈而和妇顺而婉以景公溺于私爱不能正家酿兄弟相戕之祸则妇姑间必尽失其道矣此记増长惠幼顺以君人者脩十义以明民则兄弟而外族婣乡党中长幼之教不可阙也晏子欲其君正家以正国故自君臣父子始此记言人君以礼正天下国家欲民之率义必自君臣之行义始故以父子兄弟始而以君仁臣忠终皆古人立言之义法也

故人者其天地之徳隂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健顺之性秉于继善之初所谓天地之徳也然必隂阳交感而后万物化生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是谓鬼神之会具五性之全而能通故知为五行秀气之所凝而超然异于羣生也

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隂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

山下出泉风云皆出于山故曰窍于山川 李光地曰日星从天而属阳四时日星之所经也山川从地而属隂五行山川之所主也然五行之气实上播于四时之间如雷电风霆云雨霜露之感遇聚散无非山川所郁五行之精地所载之神气皆应天之时与之同流故天虽有春夏秋冬之四时而所以化生万物者亦不离乎风雨霜露而已夫五行播于四时是天地隂阳之和合也和合故月生焉隂精阳气会于太虚而成象生之谓也 朱轼曰非五行播于四时之中隂阳协而五行调何以十二辰各顺其序而划然为三旬之十二月故曰和而后月生也 月生者至每月之三日而生明也惟以月生騐和者以有生有盈有阙可计日而知是月之始终且以定闰而成嵗也此天垂象圣人效天奉时之最大者若日之出入终古有常非以月为徴何以分每月之大小而定闰哉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

天地生人畀以形气而不能使长育致其相生相养之道者圣人也赋以性命而不能使顺达牖以可知可行之道者圣人也人能致中则天地位犹心安而体舒也人作慝乱常则三辰为之失次川岳为之不宁犹心病而形变也揆诸裁成辅相之实事验以感应流通之实理则人为天地之心昭昭然矣

五行之端也

人有五常可以见五行之理有五脏可以验五行之气故曰五行之端

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言此以见人当明于天性而知自贵于物也

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

朱轼曰物可举谓万物之理皆备也

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

贪欲无艺无限极也功有限极则人乐趋而事不匮矣

鬼神以为徒故事可守也

冠婚丧祭朝聘防盟师田学校无事不以鬼神临之所以使人敬慎郑重守之而不敢过越也

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

注义与四时为柄同非也盖四时之政令皆以五行之理为质榦而依之以生故百物息耗之应天时顺逆之徴其事一一可复也

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

周于礼义而后为成人一行亏则如器之败阙而不可掩矣故曰事行有考也

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

生民之初人情防塞所知者情欲利害而已圣人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然后天地万物之理五常百行之义莫不函蕴于方寸中犹奥区之毓百物也人以为奥者有圣人之教然后知其为奥而自垦治也

五祀所以本事也

尧命羲和曰敬授人时又曰允厘百工庶绩咸熈盖四民之术业百官之职事皆顺四时以兴作故凡有法度必降命于四郊五帝之祀以凡事皆本于天时也

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

惟祀五行之帝而布时政故法则可正若门行户灶其祀甚卑不应于此正法则也

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

朱轼曰其降于人曰命中庸所谓天命之性也通节皆言太极隂阳之理至下节始言先王本此为礼以教人 天以健顺之理降于人而为命人秉之而为性以为形气之主宰是即其受于天之职分故曰官于天凡人纪之不能修五事之失其则皆自淆于物而旷其官获罪于天者也

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

天命浑然万理皆备而不见其形圣人本天以治政使民震动恪恭以从事者莫大于通山泽之气辨种植之宜即上文所称列地利也故曰动而之地由是四民之术业以次而布百官之职事以次而颁上下内外之典礼以次而详即上文所谓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故曰列而之事也而因革损益必随时以通其变故其事既列之后又必变而从时焉 随时而变损益无常注谓即四时以为柄未安

协于分艺

艺事也与下义者艺之分同义协于分者五品之人伦皆安其位协于艺者万事之仪节各得其宜也

小人以薄

礼本于天性附于人伦虽小人不能尽去也惟薄而已若尽去之则乱国败家亡身之人也

修礼以耕之

耕则有疆畔行列礼立则物有所纪以礼开人心之防塞犹耕以垦土而发其膏脉也

陈义以种之

义者节文之根柢修礼而不陈其义则失其本而礼为之虚矣

本仁以聚之

礼义皆本于仁讲学而辨之明然后知所谓礼者皆吾本心所不忍越所谓义者皆吾本心所不忍悖则有以观礼义之防通而心之徳日以凝固矣

故礼也者义之实也

义虚县而无所丽着于事物而礼生焉故曰礼也者义之实也

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弗肥也

以治教言之文武勤周永清大定而未遑制作使天下斟酌饱满以饬厥性犹获而弗食也周公制礼作乐师保万民而未至于成康刑措之时犹未能万事顺叙百嘉畅遂犹食而弗肥也以学修言之则知正心诚意而戒惧慎独以体认之犹获而食戒惧慎独以至于心广体胖犹食而肥

大臣法小臣廉

小臣以廉自守足矣大臣为上为徳为下为民廉不足以尽之

天子以徳为车以乐为御

徳裕于身乃可载物故以为车有声教而徳之流行以逺故以为御

故事大积焉而不苑并行而不谬细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间连而不相及也动而不相害也此顺之至也并行而不谬与动而不相害语近而异义并行而不谬者如曾子问君与父母同时而丧未殡既殡既启归于家与反君所各有其节而不相戾也动而不相害者如庶子压于父为母无服然居处饮食犹三年则无害于仁违诸侯适大夫不反服违大夫适诸侯不反服而无害于义于礼之常经虽有变动而不相害也茂而有间与连而不相及语近而异义茂而有间如祭礼献酬交错可谓密矣然事以逓代而成各有间可暂息连而不相及如前丧遇后丧其服之变除包特祭之前后事虽连而不相及也

故礼之不同也不丰也不杀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礼有丰有杀是礼之不同也然非丰也非杀也惟其称尔礼达而分定则当其常可以持情而不至于骄盈当其变可以合危而自固以分义上记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正合危之事

猜你喜欢
  卷二十 文王世子第八·郑玄
  贵义第四十七·墨子
  明谦笫三十五·佚名
  春秋胡氏传辨疑卷下·陆粲
  卷二十【起文公十六年尽十八年】·杜预
  平书订卷六 取士第四·李塨
  君子易事而难悦·孔子
  春秋长历卷三·陈厚耀
  卷六十六·朱熹
  卷九下·佚名
  微子篇第十八·钱穆
  燕礼·佚名
  苏子·苏彦
  第三十二卷·佚名
  万善同归集卷下·延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歴代诗话卷五十九·吴景旭

      辛集中之下  宋诗  警悟  西清诗话曰鲁直少警悟八嵗能作诗送人赴举云送君归去明主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此巳非髫稚语矣  吴旦生曰鲁直七嵗巳作牧童诗警悟不待言其父为亚夫名庶有恠石一絶云山

  • 卷六·何汶

      杜子美下  十二月一日  《诗眼》云:“古人律诗,亦是一片文章,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十二月一日》诗云:‘今朝腊月春意动,云安县前江可怜。’此诗立意,念岁月之迁易,感异乡之飘泊。其曰‘一

  • 卷二十五·郭知达

    钦定四库全书九家集注杜诗卷二十五 宋 郭知达 编近体诗送梓州李使君之任【公自注故陈拾遗射洪人也篇未有云洙曰拾遗陈子昻常为县令叚简收系忧愤死狱中射共梓州之属县也】籍甚黄丞相能名自川近看除刺史还喜得吾贤

  • 卷二百三十八 熙寧五年(壬子,1072)·李焘

      起神宗熙寧五年九月盡其月   九月丙午朔,兵部員外郎李復圭權判吏部流內銓。復圭前坐生事,責知光化軍,於是御史張商英言:「夏人積謀聚兵犯塞之日久矣,與破金湯適相會,非復圭生事也。」故召用之。吏部銓舊制,職官注擬,上

  • 何法盛晉中興書卷六·汤球

      威蕃錄   彭城王紘以肅祖明皇帝好佛。手畫形像。經歷寇難而此堂猶在。宜成作頌。蔡謨云。今發王命。稱先帝好佛。于義有礙。文選頭陀寺碑文注。   譙閔王承字士敬。為湘州刺史。中宗謂承曰。湘州南楚險固。在

  • ●卷第二十一·胡三省

    【汉纪十三】起玄黓涒滩,尽玄黓敦牂,凡十一年。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壬申,公元前一零九年)①冬,十月,上行幸雍,祠五畤,还,祝祠泰一,以拜德星。〔师古曰:拜而祠之,加祝辞。〕②春,正月,公孙卿言:“见神人东莱山,若云欲见天

  • 卷之三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九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一○八七 谕内阁此次干清宫考试满洲翰詹官员着分别加级革罚·佚名

    一○八七 谕内阁此次干清宫考试满洲翰詹官员着分别加级革罚乾隆五十年二月初九日乾隆五十年二月初九日内阁奉上谕:此次干清宫考试,满洲由别衙门升用翰、詹等官,既阅其翻绎,又验其人才,分别等第。一等庆龄一员;二等观永、白

  • 杨播传·魏收

    杨播,字延庆,自称是恒农华陰人。高祖杨结,在慕容氏政权中任职,卒于中山相任上。曾祖杨珍,太祖时到了皇魏,卒于上谷太守。祖杨真,河内、清河二郡太守。父亲杨懿,延兴末年任广平太守,有政绩。高祖南巡,吏人称赞他的治绩,朝廷加授他

  • 翟溥福传·张廷玉

    翟溥福,字本德,东莞人。永乐二年(1404)进士,授任青阳知县。九华山有虎为患,溥福令山神消除了虎患。以后,调任新淦知县、刑部主事,晋升为员外郎,为刑部尚书魏源所器重。正统元年(1436)七月,朝廷诏令举荐廷臣为州郡太守,溥福由于

  • 卷十九·高闶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十九宋 高闶 撰文公三十年春王三月辛卯臧孙辰卒此哀伯之孙臧文仲也孔子讥其窃位又讥其不仁者三不智者三而鲁人师其言以为死而不朽盖非立德立功者也立言而已其子许立是曰宣叔夏秦伐晋此先蔑讨

  •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二十三[宋磻]·惟白

    东京法云禅寺住持传法佛国禅师(臣)惟白集对机门南岳怀让禅师第十四世洪州泐潭山真净禅师法嗣洪州分宁兜率从悦禅师姓熊氏。虔州人。少依普圆院崇上人出家。未冠圆具。首习经论。次慕参问。缘契洞山真净禅师。开堂日。

  • 南洋佛教会之展望·太虚

    ──二十九年四月在星嘉坡佛教会英文部讲──中国人平时所说的南洋,包括安南、暹罗、缅甸、马来亚及英荷属东印度。但就佛教说:以暹罗、缅甸全是佛教,应各成一区。所以我今说的南洋,只包括马来亚、英荷属东印度。我连前二

  •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二·佚名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观相品第三之二  佛告父王。云何名菩萨降魔时白毫相光。魔王波旬。遥以天眼观阎浮提。见释迦子弃国如唾。坐道树下肌骨枯槁。形体羸瘠如久病人。唯有金色光明益显其眼陷黑如井底星。骨

  • 班纳姐妹·伊迪丝·华顿

    《班纳姐妹》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丝·华顿早期的一部中篇小说,描绘了纽约贫民区两姐妹的生活,情节看似简单易懂,但写作手法细腻精致,寓意深刻,内涵极为丰富。通过对故事人物的分析、时钟的暗示和万寿菊等象征意义的

  • 学治说赘·汪辉祖

    说具于前,已不直善为治者一噱矣。比来威友急公报国多以牧令自效,下问致治之方,老病昏废,更无新得。且言贵可行,谨就佐幕服官时素所留意,最简易者,巢簿记记十则,即前说书板,折以备遗忘一条,引而伸之,乃官须自做靠实之一道,至福孽之

  • 三洞修道仪·孙夷中

    三洞修道仪,北宋初道士孙夷中编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书言道教传授经箓之阶次及道士冠服品位。卷首有作者自序,内称唐末五代道教衰落,道士星散,经籍亡佚。作者意欲重整典籍,有阳台道士刘若拙精熟法教,为作者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