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二十三[宋磻]

东京法云禅寺住持传法佛国禅师(臣)惟白集

对机门

南岳怀让禅师第十四世

洪州泐潭山真净禅师法嗣

洪州分宁兜率从悦禅师

姓熊氏。虔州人。少依普圆院崇上人出家。未冠圆具。首习经论。次慕参问。缘契洞山真净禅师。

开堂日。白槌罢。师云。住。住。五眼难观。佛佛相传。默然自照。西天诸祖谩说异端。唐土宗师强生文彩。英灵衲子一点难瞒。直下分明。临机脱活。纵横南北。出没东西。于平地上涌起波澜。向虚空中倒翻筋斗。今朝座下那个惺惺。便请出来开人眼目。

问。亲闻洞里真消息。今日新丰事若何。

师云。山横嫩翠。溪泻寒光。

僧曰。不因风卷浮云尽。争见凉天万里秋。

师云。不妨奇特。

问。如何是兜率境。

师云。一水挪蓝色。千峰削玉青。

如何是境中人。

师云。七凹八凸无人见。百手千头只自知。

师乃云。溪上桃花烂熳春。倚筇闲看笑灵云。抽枝抽叶寻常事。有悟无疑亦强分。诸禅者。既疑悟之强分。何玄旨而可定。但得凡情净尽。自然圣解都忘。如此则何是非而有。何得失而论。何动静而取。何彼此而分。到遮里。直得妙体虚明。大用纵横。都无拣择。好丑一如。还有人承当得么。若承当得。兜率与你拄杖子一任横行。若也未然。不免自家受用去也。良久。云。拨落叶开苔藓色。卓穿冰放野泉声。卓拄杖一下。

上堂云。阿呵呵底时节。仲夏初残梅雨歇。寥寥物外自清凉。扰扰人间方酷热。诸禅客。一种含灵。为什么世界有异。良久。云。天阔云无碍。风高海自澄。

上堂云。耳目一何清。端居幽谷里。秋风入古松。秋月生寒水。衲僧于此更求真。两个猢狲垂四尾。喝一喝。

上堂云。龙安古路堂堂。往来未尝间隔。岭头风动松声。岩下溪流月色。上无一点红埃。内有祖师窟宅。到此方得心休。自解横吹玉笛。诸禅客。要识不涉程途底句么。良久。云。直须透过遮机关。不用敲开无缝锁。咄。

上堂云。雪意连连作。春寒每放参。到头真实处。不在口喃喃。

上堂云。兜率都无辨别。却唤乌龟作鳖。不能说妙谈真。只解摇唇鼓舌。遂令天下衲僧觑见眼中滴血。莫有翻嗔作喜。笑傲烟霞者么。良久。云。笛中一曲升平乐。算得生平未解愁。

上堂云。衲僧袖里神锋。截断有句无句。随宜独立真规。处处清风满路。更知结角罗纹。始解针来线去。

上堂云。始见新春。又逢初夏。四时若箭。两曜如梭。不觉红颜翻成白首。直须努力别著精神。耕取自己田园。莫犯他人苗稼。既然如是牵犁拽杷。须是雪山白牛始得。且道鼻孔在什么处。良久云。叱。叱。

潭州报慈开福进英禅师

问。远涉长途即不问。到家一句事如何。

师云。雪满长空。

僧曰。此犹是时人知有。转身一路又作么生。师便喝。

上堂云。雪铺银世界。别是水晶宫。瑞气纷纷动。何人住此中。拍禅床一下。云。清泰桥边。今人榜样。报慈堂上。古佛家风。横担楖栗入门来。便把草鞋跟截断。华藏海中游戏。会春园里逍遥。信乎朝入伽蓝。暮成正觉。虽然如是。正令行时。犹较一著。敢问大众。作么生是坐致太平底事。还知么。提起拂子云。一掉秋风江上月。数枝春色洞中天。击禅床一下。

上堂云。报慈有一公案。诸方未曾结断。幸遇改旦拈出。各请高著眼看。遂趯下一只鞋云。还知遮个消息也无。达磨西归时。提携在身畔。

上堂云。今朝四月八。我佛降生辰。头头金相现。处处法幢新。不洗体。不洗尘。灌沐如来妙色身。谁信二千年后事。优昙重长一枝春。掷拄杖云。释迦老子重下阎浮。为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已为诸人说了也。且作么生入。乃拍禅床云。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

上堂云。与么上来。猛虎出林。与么下去。惊蛇入草。不上不下。日轮杲杲。喝一喝。云。潇湘江水碧溶溶。出门便是长安道。

上堂。掷下拄杖。却召大众云。拄杖吞却祖师了也。教什么人说禅。还有救得也无。喝一喝。

上堂。蓦拈拄杖示众云。三世一切佛。同入遮窠窟。衲僧唤作辽天鹘。卓拄杖一下。

上堂云。山门寂寞。无可只待。诸禅德。夜来思量。得一段因缘奇特。准拟今日供养大众。及乎升座。忽然忘却。如今卒作不辨。且望大众智不责愚。不为笑怪。

桂州寿宁寺善资禅师

问。如何是广南境。

师云。地连南岳千峰秀。水接西川一派清。

僧曰。如何是境中人。

师云。腰间曾坠石。镜上本无尘。

僧曰。人境已蒙师指示。向上宗乘车若何。

师云。一棒一痕分痛痒。独许泥牛木马知。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以乎反覆示之。

僧曰。不会。

师云。好个消息。

师乃云。若论此事。如鸦啄铁牛。无下口处。无用心处。更向言中问觅。句下寻思。纵饶卜度将来。终成戏论边事。殊不知本来具足。直下分明。佛及众生。纤毫不立。寻常向诸人道。凡夫具足圣人法。凡夫不知。圣人具足凡夫法。圣人不会。圣人若会。即同凡夫。凡夫若知。即是圣人。然则凡圣一致。名相互陈。不识本源。迷其真觉。所以逐境生心。徇情附物。苟能一念情忘。自然真常体露。良久。云。便请荐取。

上堂云。诸禅德。释迦老子不言。以手指天指地。须菩提不言。帝释动地雨花。达磨大师不言。二祖乃云得髓。维摩居士不言。文殊赞叹不二。遂拈起拄杖云。拄杖子不言。成得个什么。良久。云。扶过断桥水。伴归无月村。

上堂云。诸方五日一参。寿宁日日升座。莫怪重说偈言。过在西来达磨。上士处处逢渠。后学时时蹉过。且道蹉过一著落在什么处。举起拂子云。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

永州元丰太平寺安禅师

问。贤侯启请。愿师举唱。

师云。陌上桃花雪里红。

僧曰。一言才举唱。四众尽沾恩。

师云。沾恩底事作么生。

僧曰。是处有芳草。何山无白云。

师云。伶利人难得。

问。如何是太平境。

师云。带郭有山兼有水。

僧曰。如何是境中人。

师云。憧憧道上往来人。

僧曰。人境已蒙师指示。向上宗乘事若何。

师云。明月清风也笑人。

师以拄杖卓一下。云。还会么。空王佛已前之事。太平今日一时漏泄了也。还委悉么。一大藏教未当切脚。佛之一字尚污心田。岂况其余。若也未然。且听太平葛藤去也。掷拄杖。下座。

上堂云。有利无利。莫离行市。镇州萝卜头极贵。庐陵米价甚贱。争以太平遮里。时丰道泰。商贾骈阗。白米四文一升。萝卜一文一束。不用北头买贱。南头卖贵。自然物及四生。自然利资王化。又怎生说个佛法道理。良久云。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庐山归宗杲禅师

问。为国开堂于此日。师将何法乐升平。

师云。尧风荡荡。舜日辉辉。

僧曰。君恩将此报。祖意又何如。

师云。云生岭上。雨滴岩前。

问。如何是归宗境。

师云。重重看不尽。

僧曰。如何是境中人。

师云。个个眼眉横。

师乃云。西来祖印。教外别传。非大根器。不能证入。其证入者。不被文字语言所转。声色是非所迷。亦无云门.临济之殊。赵州.德山之异。所以唱道须明有语中无语。无语中有语。若向遮里荐得。可谓终日著衣。未尝挂一缕丝。终日吃饭。未尝咬破一粒米。直是呵佛骂祖。有什么过。虽然如是。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喝一喝。

上堂。拈拄杖云。归宗会斩蛇。禾山解打鼓。万象与森罗。皆从遮里去。掷下柱杖云。皈堂吃茶。

南岳祝融峰上封寺慧和禅师

问。师唱谁家曲。宫商何调中。

师云。不落五音。

僧曰。不属韶阳调去也。

师云。且喜有知音。

师乃云。未升猊座已前。尽大地人成佛已毕。更有何法可说。更有何生可利。况菩提烦恼。本自寂然。生死涅槃。犹如春梦。门庭施设。诳呼小儿。方便门开。罗纹结角。于衲僧面前。皆为幻惑。且道衲僧有甚长处。拈起拄杖云。孤根自有擎天势。不比寻常曲[(彔-(彖-豕)+(┐@一))*頁]枝。卓一下。

上堂云。祝融峰上。瑞气腾空。行道坛前。祥云拂地。林间衲子。信步经行。岭上樵夫。讴歌拍乎。把针岩畔。音乐鸟声。懒瓒庵前。风生虎啸。说甚透声透色。休论达磨迷逢。莫是真假有无。俱不可得么。若恁么会。未免眼中添屑。总不恁么。又作么生。良久。云。此境此时谁得意。极目千山入望来。

衢州超化院静禅师

上堂云。个中之源。无归者久。只为言泉乱派。语脉混流。一波始生。万波随往。生而不止。往而不休。遂使洪波浩渺。白浪滔天。今日山僧不免挽泥带水。卓拄杖一下。

上堂云。声前认得。已涉廉纤。句下承当。犹为钝汉。电光石火。尚在迟疑。一点不来。横尸千里。良久。云。有甚用处。喝一喝。

筠州五峰净觉院本禅师

问。宝座高升。愿闻举喝。

师云。雪里梅花火里开。

僧曰。莫便是为人处也无。

师云。井底红尘已涨天。

问。同声相应时如何。

师云。鹁鸠树上啼。

僧曰。同气相求时如何。

师云。猛虎岩前啸。

问。一进一退时如何。

师云。脚在肚下。

僧曰。如何是不动尊。

师云。行住坐卧。

师乃云。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诸人作么生会。直下会得。不妨奇特。更或针锥。西天此土。

上堂云。五峰家风。南北西东。要用便用。以橛钉空。咄。

蕲州五祖常禅师法嗣

蕲州月顶延福寺伦禅师

问。如何是蕲州境。

师云。白云堆里神仙秀。

僧曰。如何是境中人。

师云。紫阁筵中鼎鼐材。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云。凉风却退檐前暑。

问。止宿庵中即不问。途中受用事如何。

师云。落花铺地锦。流水映天心。

僧曰。忽遇向上人来又作么生。

师云。剑有七星君可度。琴无五线客难寻。

问。如何是宗乘向上事。

师云。古符常照夜堂明。

师良久云。舍利塔前。金蕊花开吐艳。昆卢藏畔。绿毛龟戏池中。雾卷山堂。云藏佛阁。老鹤盘空。青罗翳目。足可与诸人内助其机。外扬其道。又何必山僧出来指点。然虽如是。也须的当始得。且道的当底事作么生。多谢宝陀岩上月。舒光常得到松门。

上堂云。重阳何物助僧家。篱菊枝枝尽发花。不学故侯将伴饮。为君泛出赵州茶。只此一杯醒大夜。卢同七碗谩矜夸。良久。云。便请。卓拄杖一下。

上堂云。时雨频过比屋凉。师田昆甲尽同光。禅家高卧无余事。赢得林梢磬韵长。正当恁么时。谁是知音者。良久。云。子期别后空千载。月上落崖流水寒。

蕲州南乌崖寿圣楚清禅师

问。如何是黄梅消息。

师云。不许夜行。

僧曰。如何为人。

师云。投明须到。

问。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

师云。灵峰水急。

僧曰。恁么则不去也。

师云。苍天。苍天。

师乃云。见成公案。已涉多岐。伫思稽迟。辽天迸鹘。苟丧目前。实为苦屈。敢问诸人。且作么生是目前底句。良久。云。灯笼拊掌。露柱呵呵。

江陵护国禅院月禅师法嗣

江陵护国惠本禅师

问。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未审是甚么物。

师云。一铤墨。

僧曰。恁么则耀古照今去也。

师云。作么生是耀古照今底。僧便喝。师便打。

师乃云。一切法是佛法。粪扫堆头。丈六金身。猪肉案上。十身调御。还会么。师颦象顾已多端。切忌韩卢空逐块。喝一喝。下座。

上堂云。尘劫来事。尽在如今。满目风光。十方无碍。山遥水远。地厚天高。刹刹见成。头头显著。直饶恁么会得。衲僧眼睛未曾梦见。且唤什么作衲僧眼睛。还会么。穿过须弥。

上堂云。好个时节。谁肯承当。苟或无人。不如惜取。良久。云。弹雀夜明珠。

上堂云。去处与来时一般。来时与去处不别。有人闻著点头。有人闻著不肯。且道肯即是。不肯即是。也是巩县茶瓶。

杭州净土思禅师法嗣

杭州灵凤山万寿法诠禅师

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

师云。针札不入。

僧曰。石照嫡子。临济儿孙。

师云。锦溪一派。尽向东流。

问。佛法流通。如何指示。

师云。上天下地。

僧曰。学人也恁么见。

师云。错。

问。如何是佛。

师云。抱桩打拍浮。

僧曰。如何是法。

师云。莫泥弹子。

僧曰。如何是僧。

师云。剃除须发。

僧曰。三宝外。还别有为人处也无。师举起一指。

僧曰。不会。

师云。指在唯观月。风来不动幡。

师乃云。灵光洞耀。妙体昭然。动寂真常。隐显无二。六凡皆觉。强自云迷。四圣还源。谩称开悟。苟能返照。一念无差。不用思量。便请构取。还有荐得底么。良久。云。静处萨婆诃。

上堂云。德山棒.临济喝。尽是无风波[口*(一/巾)][口*(一/巾)]。灯笼[跳-兆+孛]跳过青天。露柱魂惊头脑裂。然虽如是。大渴食盐加得渴。喝一喝。

杭州庆善守隆禅师

问。诸佛出世。为一大事。如何是一大事。

师云。不同小事。

僧曰。唯此一事实去也。

师云。棒打石人头。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云。扁舟过剡溪。

问。知师久蕴囊中宝。今日当筵略借看。

师云。多少分明。

僧曰。师子吼时全露现。文殊仗剑又如何。

师云。惊杀老僧。

问。千佛出世。各有奇祥。和尚今日以何为验。

师云。木人把板云中拍。

僧曰。意旨如何。

师云。石女拈笙水底吹。

师乃云。问同攒花簇锦。答也土上加泥。彼此气宇冲冲。何须听人处分。可谓如石含玉。不知玉之无瑕。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斯举唱。盖为初机。明眼人前。一场笑具。且道作么生是明底眼。良久。云。穿过髑髅。

上堂云。无手人一拳打破虚空。无舌人一喝喝翻巨海。惊起娑竭龙王。变作楖栗拄杖。为诸人说法。乃拈起拄杖云。不更指东画西。便与直下分付。卓拄杖一下。

上堂云。花簇簇。锦簇簇。盐酱年来是事足。留得南泉打破锅。分付沙弥煮晨粥。晨粥一任诸人饱吃。洗钵盂一句作么会。多少人疑著。

潭州石霜山琳禅师法嗣

鼎州德山静照庵什庵主

问。如何是庵中主。

师云。从来不相许。僧拟议。

师云。会即便会。本来底安名著字不得。僧拟开口。师便打出。

师室中常以拂子示众云。唤作拂子。依前不是。不唤作拂子。特地不识。汝唤作什么。

因僧请益。师颂答之。

我有一柄拂子。用处别无调度。

有时桂在松枝。任他头垂脚露。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二十三

猜你喜欢
  楞严经卷第一文句·智旭
  隱元禪師語錄卷第一·隐元
  说无垢称经疏卷第一(本)·窥基
  贤愚经卷第三·佚名
  菩提行经卷第四·龙树
  新编林间后录 全文·惠洪
  指与月·佚名
  卷第十五·智旭
  第一 阿耆多学童所问之义释·佚名
  征集大林寺四十八愿文启·太虚
  卷第一·德清
  论境界·印光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三·欧阳竟无
  在仰光接见礼拜人士谈话·太虚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吕碧城·龙榆生

    吕碧城字圣因,安徽旌德人。光绪九年(一八八三)生。姊妹三人,并工文藻。碧城与长姊惠如兼善填词,早岁为樊增祥所激赏。中年去国,卜居瑞士雪山中,专以扬佛法为务。然兴之所寄,不废倚声。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始经美

  • 五集卷三十七·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三十七古今体一百三首【戊申三】山西巡抚明兴奏报得雨诗以志慰春雨如膏弗易施晋疆获得驿牋驰孟维廿七两日继三属郊原数寸滋【明兴奏正月二十七日省城地方细雨连绵

  • 卷二百四十五·列传第四·宗室二·脱脱

        ◎宗室二   ○汉王元佐 昭成太子元僖 商王元份 越王元杰 镇王元偓 楚王元侢周王元俨 悼献太子 濮王允让   太宗九子:长楚王元佐,次昭成太子元僖,次真宗,次商恭靖王元份,次越文惠王元杰,次镇恭懿王元偓,次

  • 卷一百五·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五明 杨士奇等 撰仁民周文王作灵台及为池沼掘地得死人之骨吏以闻於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无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国者一国之主也寡人固其主又安求主遂令吏以衣冠更葬之

  • 命相第二十五·佚名

    命者,生之本也;相者,助命而成者也。命则有命,不形于形;相则有相,而形于形。有命必有相,有相必有命,同禀于天,相须而成也。人之命相,贤愚贵贱,修短吉凶,制气结胎受生之时。其真妙者:或感五帝三光,或应龙迹气梦;降及凡庶,亦禀天命,皆属星

  • 卷二十八·高闶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二十八宋 高闶 撰襄公一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公虽上不受于天子而内非继故是受之以正也故书即位仲孙蔑会晋栾黶宋华元卫?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为宋讨鱼石也鱼石奔楚楚子伐宋取彭城使

  • 桓公·桓公元年·左丘明

    【经】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三月,公会郑伯于垂,郑伯以璧假许田。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秋,大水。冬十月。【传】元年春,公即位,修好于郑。郑人请复祀周公,卒易祊田。公许之。三月,郑伯以璧假许田,为周公、祊故也。夏四月

  •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朱棣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李文会曰】心既清净。语默皆如。遇缘即施。缘散即寂。   【张无尽云】非法无生谈空。非

  • 第七十五則 烏臼屈棒·胡兰成

    第七十五則烏臼屈棒舉:僧從定州石藏禪師會裏,來到烏臼。烏臼禪師問定州法道如何?僧答:不別。烏臼云:若不別,更轉彼中去。便打。僧云:棒頭有眼,不得草草打人。烏臼云:今日打看一個也。又打三下。僧便出去。烏臼云:屈棒元來有人喫

  •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九卷·佚名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九卷 尊者舍利子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四法品第五之四 四摄事者。一布施摄事。二爱语摄事。三利行摄事。四同事摄事。云何布施摄事。答此中布施者。谓诸施主布施沙门及婆罗门。贫穷苦行

  • 卷第三十七之上(露字号)·朱时恩

    佛祖纲目卷第三十七之上(露字号) 甲子(宋神宗元丰七年起)丙寅(哲宗元佑元年)甲戌(改绍圣)戊寅(改元符)辛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壬午(改崇宁)丁亥(改大观)辛卯(改政和)癸巳(徽宗政和三年止) (甲子)宗本禅师住慧林 元丰

  • 第八 波须罗经之义释·佚名

    一 有净唯此处 彼等如是说 于诸他之法 言无有清净 依彼于其处 还是说清净 广自之真理 住于之住着(八二四)&ldquo;有净只此处,彼等如是说&rdquo;者,[彼等]言、语、话、说明、言说此是净、清净、遍净、脱、解脱、遍脱

  • 大波·李劼人

    李劼人著。共四部。作于1937年。以1911年四川争路事件为中心,从保路同志会的成立、发展以及各地同志军的武装斗争和赵尔丰对运动的血腥镇压,一直写到清王朝的覆灭,真实生动地反映辛亥革命这一规模巨大的民众运动。第一部

  • 女娲氏之遗孽·叶灵凤

    短篇小说。叶灵凤著。发表于1926年10月《幻洲》半月刊。写一个中年有夫之妇蕙与青年男子莓箴私通而引起的心理变化。惠的隐秘被人发觉后,先是感到周围人对她的冷漠而产生思想矛盾,接着是因莓箴的来信而患病,最后由她

  • 王安石传·梁启超

    该传记视角独特、思想新锐、论述严谨,令人耳目一新,启人心智,发人深省。王安石作为一位改革家,在中国历史上,饱受争议。古往今来对于他的评价有天壤之别,同时代的司马光、苏轼在不同时期也有过褒贬不一的论断。本书详细论述

  • 张积中传·胡朴安

    《张积中传》,民初胡朴安撰。张积中为清咸丰、同治年间扬州人,于山东黄崖山讲学聚徒至数千人,后为官府所镇压。据《虞初近志》本标点整理。

  • 犍陀国王经·佚名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叙述犍陀王因牛语而悟知不可暴戾残忍,遂舍婆罗门教而归依佛。佛并说牛与王乃宿世拘那含牟尼佛时为兄弟之本生谭。

  • 清净毗尼方广经·佚名

    全一卷。后秦鸠摩罗什(或谓竺法护)译。又称清净毗奈耶方广经、清净毗尼经、毗尼方广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本经叙述方广大乘之净戒,以寂调伏音天子与文殊之问答为其架构。就声闻及菩萨律行之不同,提出十七种对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