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

钦定四库全书

毛诗类释卷四

国子监祭酒顾栋高撰

释水

漆水 沮水

緜诗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此豳地之漆沮也水经漆水出扶风杜阳县程大昌曰杜杨今岐山普润县之地其水入渭在沣水之上与禹贡序渭水节次不合许氏谦曰山海经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于渭郭氏注漆水出岐山诗云自土沮漆是也寰宇记漆水源出凤翔府普润县东南东及周原之北岐山之南是为太王之邑故诗曰居岐之阳在渭之将其地山固名岐而山南有水亦名岐也岐漆渭三水同流则岐水之阳即漆水之阳也故颂曰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毛氏释之曰漆沮岐周之二水其说是也【臣】谨案据许氏说则緜诗潜颂之漆沮皆指岐周而言非禹贡之漆沮明矣孔疏潜诗曰漆沮自豳歴岐以至丰镐以其荐献所取不宜逺于京邑故不言豳言岐周者镐京去岐不逺故系而言之豳今同州府邠州岐今凤翔府岐山县周今西安府鄠县东西凡五六百里

吉日诗漆沮之从天子之所此禹贡之漆沮也漆水自耀州同官县东北界来经华原县合沮水沮水出坊州升平县北子午岭至耀州华源县合漆水至同州朝邑县东南入渭漆沮一名洛水与緜诗自土沮漆有别 地理考异引段氏云漆沮有二皆出雍州皆入于渭特有上流下流之别诗自土沮漆在岐周之间是渭之上流也书东过漆沮叙于澧泾之下是渭之下流也 许氏谦曰案寰宇记凤翔府东至长安三百一十九里长安东至同州二百八十里则二水入渭之地相去六七百里非一漆沮明矣虽岐下入渭之沮不可考其源委然决非至华原合漆之水也洛水

瞻彼洛矣之洛即吉日之漆沮漆沮一名洛水此即夏官职方氏雍州其浸渭洛与伊洛之洛有别伊洛之洛在东都此在镐京故毛氏以洛为宗周之浸水伊洛之洛禹贡所谓导洛自熊耳源出商州上洛经王城至虎牢入河此至同州朝邑入渭也 胡氏渭曰禹贡豫有洛而雍无洛洛水之名昉于殷周之际周礼雍州之浸曰渭洛诗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周语幽王时三川震韦昭注曰泾渭洛也史记周本纪西伯献洛西之地于纣晋世家文公攘戎狄居于河西圁洛之间魏世家筑长城自郑濵洛以东有上郡皆雍州之洛非豫州伊洛之洛也 程大昌雍録洛水出北地郡归德县北蛮夷中【今庆阳府治安化县东北百七十里即洛水之源】自入塞后经鄜坊同三州至同州白水县【白水即沮水】与漆沮合混为一流以入于渭故孔安国班固以后皆指懐德【今朝邑县】入渭之水为洛是三水本分三名而曰洛即漆沮者言其本同也

泾水

泾水出陜西平凉府平凉县筓头山【平凉本汉之泾阳县地玁狁所侵即此非今之泾阳县也】东迳华亭县东北又东迳泾州北又东迳长武县北汭水入焉又东南迳邠州淳化永寿醴泉泾阳高陵县西南入于渭

汭水

汭诗作芮芮水出今平凉府华亭县有二源北源出湫头山之朝那湫南源出齐山至县东与北河合又东至泾州西北入泾水周职方雍州其川泾汭诗曰芮鞠之即皆此也若禹贡泾属渭汭之汭孔传则以水北曰汭言治泾水入于渭也下文漆沮既从即从于渭沣水攸同即同于渭皆主渭言之故与诗之大雅及周职方有别

渭水

渭水出陜西兰州府渭源县西鸟防山东迳巩昌府凤翔府岐山县南【为周西岐】又东南迳扶风县郿县武功盩厔兴平鄠县北【为周丰邑】又东迳咸阳县丰镐二水自南入焉又东迳西安府治北又东迳高陵县南泾水自北来入焉又东迳临潼县北漆沮二水自北入焉又东迳渭南县华州华隂县北洛水入焉【洛水即诗瞻彼洛矣之洛尚书孔传汉书顔注并以洛水为漆沮之水按秦汉时关中有郑白二渠沮水始循郑渠入渭古时沮水洛水自各入渭未可指洛为漆沮也详见锥指】又东入于河

胡氏渭曰小雅瞻彼洛矣传以为宗周溉浸之水亦不言洛即漆沮谓漆沮亦曰洛水者实自安国书传始而阚骃郦道元因之孔颖达复援以释诗于是洛与漆沮合而为一水矣其浊水上承云阳大黒泉名漆沮水者乃土俗之称而洛水之为漆沮则先儒皆以为然故顔师古注汉书亦用其説然直路【今延安府宜君县】之沮自栎阳【今西安府临潼县】县界合浊水分为二水一循郑渠而东注洛其间二百余里实郑国之所开汉志云沮入洛亦据既有郑渠后言之耳自郑渠一废而浊水絶于三原沮水不抵富平可见此水在古时元合浊水至栎阳入渭而不与洛通也

【臣】谨案漆出西安府同官县沮出延安府宜君县至耀州华原合流至同州府朝邑入渭者禹贡之漆沮也出凤翔府扶风县至西安府临潼入渭者豳地之漆沮也两漆沮入渭之处相去约二百五十里许氏谦以为五六百里系考之未的扶风之漆沮入渭蔡传云在澧水之上澧在咸阳县东南三里入渭又在临潼之东緜诗潜颂之漆沮出扶风县吉日之漆沮出同官县一名洛水洛水自有源至白水县与漆沮合流遂总名之曰洛诗瞻彼洛矣之洛是也

沣水

沣水出西安府鄠县东南自今长安县界西北流迳咸阳县东南三里注于渭诗曰沣水东注是也

汾水

汾水出山西太原府忻州静乐县北管涔山东南流迳太原县东诗曰彼汾一曲是也歴汾州府平阳府至蒲州府之荥河县折而入于大河

淇水

淇水出河南卫辉府辉县之共山经淇县境【纣朝歌地为卫都】流入濬县宿胥口入河

百泉

今卫辉府辉县西北七里有苏门山山有百门泉泉通百道卫风所谓淇水在右泉源在左者也

汶水

汶水桑钦以为出泰山莱芜县西南入济载驱诗汶水汤汤鲁道有荡论语则吾必在汶上严氏粲曰汶在齐境自鲁适齐必渡汶水

泲水

泲同济出河南济源县王屋山毛诗郑笺云卫自河以东夹于济水孔疏曰济自河北而南入于河又出而东楚丘在其间故曰夹于济水也诗出宿于泲王应麟曰地理志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泲东郡临邑有泲庙

洽水

诗在洽之阳洽水出陜西同州府郃阳县今流已絶故去水而加邑渭水亦迳此入河也

汝水

诗遵彼汝坟汝水出河南汝州鲁山县东北经汝州南阳府之裕州许州府之襄城郾城南至汝宁府又东南流至江南颍州府南而入淮

江水

江水出今四川成都府灌县岷山东流至湖广汉阳府大别山与汉水合东北至江南通州入海

汉水

汉水出今陜西汉中府嶓冡山南流至湖广汉阳府江夏县大别山入江今为汉口镇

淮水

淮水出桐栢山在河南南阳府桐栢县东一里至江南淮安府安东县入海

溱水

溱水出今开封府新郑县西北南入于洧水

洧水

洧水出今许州府密县马岭山南过新郑县南与溱水合

甫草

即圃田泽在今开封府中牟县西北七里亦曰萑苻之泽周礼豫州薮曰圃田尔雅十薮郑有圃田泽多产麻黄诗所谓东有甫草是也郑武公定虢桧取其地为原圃僖三十三年皇武子辞秦客曰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即此

陈氏曰九州川浸泽薮名在职方不属诸侯之版诗不以圃田系郑春秋不以沙麓属晋略可覩矣周季诸侯始擅不盼之利齐斡山海而桃林之塞郇瑕之地晋实私之甚者至周岁贡百二十金于魏以易温囿而先王之制扫地尽矣

补传曰圃田易野也易野以车为主故用以选车诗田车既好是也敖险野也险野以人为主故用以选徒诗选徒嚣嚣是也

【臣】谨案甫草毛训甫为大谓有广大之草可以田猎即下章敖地是也郑破甫作圃谓即郑之圃田与敖成两地而严缉非之谓下章言猎于敖地不得又言圃田吕氏祖谦及李氏樗许氏谦并同其说详订诂中朱传从郑说而补传之言亦似有理姑并存之

大河

河自积石入中国至华隂经流蒲州府同州府中间为秦晋分界又东折经河南府洛阳县北境所谓洛汭正当周王城之东北又过直隶大名府开州北为卫境又北播为九河九河约在今山东德州以上 直隶河间府数百里之地为齐卫分界诗曰河水洋洋北流活活盖自卫适齐必渡河

泮水

泮水一名雩水源出曲阜县治西南西流至兖州府城东入泗水诗所谓思乐泮水也水侧有雩檀亦名舞雩雩门因此而名雩门鲁南城之西门也在汉则灵光殿之东南即鲁泮宫故址详见水经注

【臣】谨案近世杨用修辈俱主此说然毛郑孔三家皆云泮水泮宫之水也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诸儒遵用之似不必更立异

肥泉

卫风我思肥泉兹之永叹传曰所出同所归异为肥泉尔雅疏曰小水支分归入大海则异当其泉源初出则同流者名肥

寒泉 浚

通典寒泉在濮州濮阳县东南浚城舆地广记开封县有浚沟诗所谓浚郊浚都也祥符县北有浚水故邑名浚仪有寒泉阪诗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是也寰宇记寒泉在县西十里自两汉迄五代并置浚仪开封二县宋建都于此真宗时改浚仪为祥符县与开封县并为开封府治前明以开封省入祥符而寒泉故迹不可复问矣

下泉

曹风冽彼下泉浸彼苞稂传曰下泉泉下流也尔雅一名沃泉沃泉县出县出下出也郭注从上流下氿泉

小雅大东云有冽氿泉传曰侧出曰氿泉尔雅氿泉穴出穴出侧出也郭注从旁出也

槛泉

大雅瞻卬云觱沸槛泉传曰槛泉正出正出涌出也觱沸出貌尔雅一名滥泉李廵曰水泉从下上出曰涌泉春秋昭五年叔弓帅师败莒师于濆泉公羊传云濆泉直泉也槛滥音义同

水异名

水自江出为沱汝出为濆诗江有沱遵彼汝濆是也皆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

此系尔雅说毛诗作汝坟传曰坟大防也谓厓岸状如坟墓【臣】谨案水中无可伐条枚之理毛说较长

水决复入曰汜出去复还水草之交曰湄中有草木交防小水入大水曰潨潨水防山絶水曰亹亹谓山当水路令水势断絶

潜行曰泳水厎行也正絶流曰乱直横流也

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坁

毛诗类释卷四

猜你喜欢
  述而篇·孔子
  外篇过齐第九·汪晫
  卷二十三·陈祥道
  梁惠王下篇·王夫之
  春秋集传详説卷二十一·家铉翁
  左传折诸卷一·张尚瑗
  五阴分别现止章第四·佚名
  道行品第一·佚名
  多闻品第二十二·佚名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三之一·智旭
  致月空书(六通)·太虚
  评精神不灭论·太虚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佚名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第一(并序)·佚名
   第八十四則 維摩詰與文殊問答·胡兰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九十五·志第四十八·河渠五·脱脱

        ◎河渠五   ○漳河 滹沱河 御河 塘泺缘边诸水 河北诸水 岷江   漳河源于西山,由磁、洺州南入冀州新河镇,与胡卢河合流,其后变徙,入于大河。   神宗熙宁三年,诏程昉同河北提点刑狱王广廉相视。四年,开

  • ●卷十三·陈康祺

    ◎圣祖之孝孝庄文皇后不豫,圣祖躬祷郊庙,有“愿减臣龄,以延慈寿”语。又步诣天坛祈祷,涕泗交颐,陪祝诸臣,不敢仰视。◎殿试进呈卷殿试卷,例以前十本进呈。惟乾隆庚辰年秦尚书蕙田等,以十本外尚有佳卷,特旨许以十二本

  • 卷之四百五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卷之三百六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海军部·费行简

    中国自甲午以后,直无海军之可言,合今之第—第二舰队、练习舰队、排水,量不足拟外国之数舰,而大部乃有四参事、四秘书、六司长、五十科长、百科员、十副官、八视察,技正技士,犹不在此列,宜其安闲无所事事,且所入颇有优于陆军者

  • 第四五七佥禀光绪十三年闰四月初五日一二二三二--一·佚名

    新埔街庄金广和、生监、铺户等,禀举朱廷龙为总理具佥禀竹北二保新埔街庄金广和、贡生蔡景熙、职员曾如海、潘澄汉、胡清兰、胡万赐、贡生范达熙、刘国桢、监生苏锦荣、曾逢春、黄国光、苏焕章、范

  • 二、大旅行的开始·林语堂

    毕业后,我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住在北京就等于和真正的中国社会接触,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真相。北京清明的蓝色天空,辉煌的庙宇与宫殿及愉快而安分的人民,给人一种满足及生活舒宜的感觉。朝代已经改变,但北京仍在那里。有卧

  • 张起岩传·宋濂

    张起岩,字梦臣。其先祖本章丘人,五代时避地禹城。他的高祖张迪,为元帅右监军主管济南府的事,因此全家也迁徙到济南。金末张荣占有章丘、邹平、济阳、长山、辛市、蒲台、新城、淄州之地,太祖二十一年(1226)归顺太祖,对太祖始

  •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吕思勉

    戊戌变法,庚子拳乱,清朝的失政,一步步的使人民失望;而其时人民的程度亦渐高,于是从改革政治失望之余,就要拟议及于政体了。中国的民主思想,在历史上,本是酝酿得很深厚的。不过国土大,人民多,没有具体的办法罢了。一旦和外国交通

  • 213.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林汉达

    当韩侂胄北伐的时候,金朝内部也已经十分腐败。北方的蒙古族趁这个时机强大起来。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领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斡音wò)边,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集会,公推铁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就是大帝的意思),并且给他上了一个称

  • 卷一百五十二·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五十二  宋 卫湜 撰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

  • 序·姚际恒

    春秋通论 清 姚际恒春秋通论序(前阙)书之旨亦隐而弗彰,不亦过与!妄夫目春秋为朝报,而春秋隐;愚夫尊之过高、求之过深,而春秋愈隐。然则春秋一经,有不亡于妄且愚之目者几希!故诸经之亡,皆亡于传注,而春秋为尤甚。何则?一经而有

  • 卷八目录·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览经史讲义卷八目録周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检讨【臣】陈兆仑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简能监察御史【臣】严源焘

  • 敕修百丈清规卷第二·德辉

    大智寿圣禅寺住持臣僧德辉奉 敕重编大龙翔集庆寺住持臣僧大诉奉 敕校正报本章第三性者。人之大本也。振天地而莫知其始。穷万世而莫知其终。佛与众生均有是性。悟之而登妙觉。迷之而流浪生死。从劫至劫六道异趣。业

  • 向重庆记者谈话·太虚

    日本近年对中国之大蹂躏,全出不明人我性空,自他体同,善恶业报,因果缘生之痴迷,及掠夺不已之贪,黩武不止之嗔,凌厉骄傲之慢等根本烦恼。我中国佛徒必须运大慈悲,以般若光照破其妄执邪见,以方便力降伏凶暴魔焰,速令日本少数侵略派

  • 评层化论与盘化论·太虚

    瞿君世英在哲学评论上作了一篇层化与盘化,盘化仍是层化,不过是说明一层进一层的变化是连续转进的变化而已。但其一层一层的层次大抵设为四层如下图:  ─┐                ┌─     └─────

  • 顾亭林诗文集·顾炎武

    诗文别集。清顾炎武著。十七卷。凡《亭林文集》六卷,《亭林余集》文一卷,《蒋山佣残稿》文三卷,《亭林佚文辑补》一卷,《亭林诗集》五卷,《熹庙谅阴记事》一卷。为现存顾氏诗文集中较完备的一种。内《残稿》系据旧抄本排印

  • 救护身命经·佚名

    又名《救护身命济人疾病苦厄经》、《护身命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经文叙述释迦牟尼临入涅槃告诉阿难,五浊恶世时,将有各种恶魔恶鬼残害众生,受持流布此经,则可免于灾难。经中宣说了过去七佛及六神的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