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百八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八十三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十七

周旋

辟雍诗

湜彼其流有环辟雍天子戾止穆穆其容

穆穆其容於焉问道弗烦弗勤有师有保

有师有保圣学缉熙烝哉元后允怀于兹

右三章章四句

送李学士归省

凉飇倏阑暑星火西南方仆夫理巾车晨起驾周行大节着朝野蔚为人所望圣皇眷宿德去意何遑遑臣节未易尽亲恩讵能忘雨露沾以濡松楸蔼而仓立身罔知报惕怛中心伤孝治昭盛时睠辞白玉堂封章侈君惠岂曰恋故乡胡能昧其原畏彼道路长

霜林晚节图

朔风何萧萧严霜亦皓皓维此岁载隂羣芳尽枯槁懿彼贞坚姿幽寂能自保春风桃李花树下蘼芜草纷纷竞顔色媚此一时好

送张给事中赴南京

三五星未没青骊驾言征籍籍祖道筵悠悠远行程阳回雪初霁春意亦已生黄门地清要彼此同恩荣求言在兹日况复须老成勿谓君门远出纳良不轻行矣庶勉旃慰此离别情

题周万户子性扇面月桂

我昔梦游崑仑峯云梯咫尺依晴空緑烟扫尽六合浄身轻八翼飞蟾宫蟾宫境界一何异璚楼瑶阁相鈎笼就中丹桂花正发清光夺目飘香风姮娥一见谓仙客当时许折枝头红翩翩见舞羽衣曲钧天彷佛闻三终久之但觉毛骨凛逼人寒气如冬隆觉来明月满窗户一天灵籁鸣山松

和雪斋韵

冀北方辞阙江南觉有春虎符辉组绶凤勅焕丝纶竹马行遮道蒲鞭不动尘共言公荐拔岂必为呈身

宿紫虚观

薄暮游山观天低逼少微地偏人到少仙去鹤来稀远岫收残雨深林翳落晖不缘簪绂绊容与待忘归

送同乡金署正还南京

封章闻圣主驰传自南京身立云霄近恩沾雨露荣辞朝初整斾送别若为情後夜逢秋半相思共月明

送尹同府之京

瓯江初霁雨别驾上神京柳拂春风软花迎晓露明黎氓怀惠泽冠盖动离情环佩辞朝日重过蔼政声

送刘大尹宰石城

为客逢张镒求贤荐马周郎官千里去祖道片时留候馆鸡声晓征途马色秋君王怀赤子恩泽在承流

送林修撰

自是瀛洲侣年来已二毛龙头曾独占鸾诰已殊褒德业推先达衣冠偶俊髦雄文司马出直笔董狐操漳水流何已闽山势转高许归优渥重雨露在宫袍

贺叶明府

述职臣踰万褒旌仅十贤问渠谁第一羡子独为先宴赐珍羞富衣颁锦绣鲜辞朝加宝褚乘传给官船盛典昭明世殊恩迈舜年宰臣思效法民吏候归旋异绩中牟并仁声密县肩身临百里地名纪九重天美化施仍洽贞心秉益坚会看膺特诏补衮五云边

次黄养正赏菊韵

黄金花朶照冠裳开正当时近橘阳阿阁秋高通御气掖垣风细和天香自同葵藿常倾日肯让梅花不畏霜欢赏谁如今日乐君王许醉紫霞觞

赠同乡鲍给事

黄门清切受官初虎榜登名世所誉环佩晨趋迎玉辂衣冠夕拜奉天书禁庭鹄立朝仪肃直省莺啼昼漏踈惟喜乡隣沾薄宦羊裘退食共纡徐

冬至侍班

佳期又遇一阳生百辟趋朝贺圣明大乐九成天上奏祥云五色日边呈履长共喜沾余庆报国难忘致太平深愧相如宜病免侍班何幸沐恩荣

送江侍郎巡边

久副秋官独有功巡边新命荷宸衷良平不数侯关内颇牧谁知出禁中鈇钺光摩秋月白旌旗影拂晓霞红坐令亭障如磐石一点胡尘不敢通

求碧窗叶先生兰亭书法

碧窗夫子写兰亭千载羲之契合冥赤手妙探龙虎窟墨池寒蘸斗牛星韩公自诧军方张杜老深知笔有灵賸欲相从学心画烦君为我讲声形

送李侍御四川巡按

平明奉诏出岩廊万里西川事激扬玉斧凝霜生劲气绣衣笼日带恩光巴江渡处波涛静劒阁经时草木香狼虎闻风应远避埋轮不让汉张纲

送江编修还蜀

阊阖初开晓仗移佩环趋向玉阶辞行舟惯见巴江险策马何愁蜀道危花满锦城迎望远诗成彩笔得归迟只今帝载须才俊还看夔龙集凤池

江心寺

江心胜景似蓬莱占断壶天絶点埃不与人间连世界却从波里结楼台亭亭古塔双峰起隐隐晨钟万户开昨夜老龙听法去满城风浪殷如雷

银麓奇峰

芙蓉削翠拂层霄絶顶余寒暑自消双鹿迷踪云露迥数螺凝黛海天遥霜清夜识浮银气月白时闻响玉箫我欲与君游汗漫晚年期此觅松乔

送王都宪督漕

绣衣金带照青春奉勅南巡一宪臣万里澄清归掌渥西都漕运入经纶晓离台府霜威肃夜度关河月色新屈指来秋看复命翩翩獬豸列枫宸

送同年陈郎中

玺书新捧出金闺五色龙章湿紫泥疋马北离关雨霁片帆南度渚云低萧何转运功须并刘晏经纶志欲齐後夜相思一回首福星高照大江西

题月下蒲萄卷

骊龙飞出水精宫嫋嫋长须翠拂风乱吐珊瑚千万颗夜深高挂月明中

端阳有感

思远楼前小雨晴楚歌闻处若为情纷纷载酒游观客谁信当年有独醒

黄谏

公子行

白马谁家郎据鞍索尝酒笑指青楼边欲访章台柳佳人坐楼头鸣筝声更和千金买一笑浮生能几何

古别离

忆初结髪时期与同百年讵料万里别信音何缈然欲化山头石望望双眸穿徒劳清夜魂时时到君边欢娱宛如昨谐于指下弦晨鸡遽惊起空使涕泪涟拥衾发长吁斜月窥窗前

君马黄

君马黄臣马赭两马相驰在郊野赭马汗血犹未乾黄马精神宛如画黄赭格骨亦相类要使成功重当世迢迢玉塞边尘稀谁识沙场辛苦时

战城南

战城南天日惨积骨如丘塞烟晚轻身长劒觅封侯万里胡为不生返我军已战胜彼军遂倾覆忍使天寒闻鬼哭全生无功空碌碌

将进酒

将进酒歌莫停人生不满百酒尽还须倾吁嗟世事只如此常醉何须夸独醒君不见东家有酒不解饮西隣碌碌劳此生何如刘伶终日醉千秋万古留其名

巫山高

巫山高夹青天一叶扁舟通石罅数行客泪落哀猿蜿蜒绵亘百余里瑶姬封此知何年朝云暮雨相往旋朝朝暮暮阳台前楚王何事来入梦词客因之空浪传巫山之灵尚未泯至今云雨已渺然峡中流水向东去猿声夜夜闻江边

宛转歌

月已高天寒酒易销银缸频自剔玉枕为谁调歌宛转宛转清且怨有泪恨偏多无眠思还乱夜已半云静星河烂宝鸭夜凉消铜龙寒漏断歌宛转宛转怨且长相思江水远夜夜那得忘

杨白花

杨白花白如雪狂风一夜起长秋吹落江南踪已絶漫天飘荡惹人情落日清歌思未歇

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迢递玉关西思君心万里陇树晓烟迷自君之出矣远戍向轮台思君望征雁不见帛书来

五杂俎

五杂俎乖空霓往复还武陵溪不得已守空闺

五杂俎锦回文往复还戍边军不得已要和亲

从军行三首

万里塞边城年年拥重兵秋风鸣铁骑落日照旄旌白骨苍烟晚黄云塞草秋貂蝉虽足贵闻说出兜鍪晚云添杀气夜角送边愁年少轻生者于今已拜侯

军中五更转

一更人已静月出上营门休嗟铁衣冷赢得锦袍温二更风色冷警柝声不歇荷戈夜未暝坐看帐前月三更更漏永起舞发长叹试拭鸊鹈膏賸敎劒光烂四更霜已下长啸一声秋冷光惨马色寒气肃貂裘五更星半稀营中鼔角悲仰天试长吁吐作横空霓

附柯潜【字孟时莆田人景泰二年状元】

送邦纪弟赴通州学士

旭日耀层汉轻风吹碧漪行程渺何许征马焉可羁当时送归客中怀亦凄如况此骨肉亲胡能不伤悲强持一樽酒为汝陈讽?去去登泮学冠裳肃威仪展席坐清书横经讲轩羲粱肉何足嗜饮水足忘饥朂哉崇令德庶以慰我思

山水图为兵部郎中王恕题

玉堂清署春风前焚香看画皆神仙画中风物得真意峯峦隐约生云烟大山如龙欲飞去小山盘盘如虎踞奔流一道破山来散作涛声满江树远村微茫三两家古渡无人横断槎近村茆屋?榆柳门前沃土饶桑麻别有高亭向洲渚斜日满帘水禽语沧波浩浩欲吞天蜃气昬昬欲成雨初疑匡庐山下落星湾又似洞庭湖上之君山琼宫贝阙倚霄汉无乃蓬莱方丈非人间我生惯识山中乐随意云楼与山阁故乡一别今十年石洞梅花几开落临图忽忆旧游踪便欲沿溪上丘壑此身留滞未应归回首江天云漠漠

读陈忠肃公传有感

战尘卷空天地黑铁骑长驱满南北厓山孤主知存亡一夜愁心头徧白丈夫耻作负恩生举手擎天天已倾孤城如斗犹百战苍苍不遣功勲成龙虎可骑不可扰怒气吹人山亦倒君臣大义心自明白日清天悬皎皎岭外间关草树寒四顾无人空泪弹国破家亡惟一死首阳有薇那忍飱节义文章埋不烂万丈虹光烛霄汉我怀往事悲复歌烈烈英风鬓丝乱

僊溪龙华寺

宝云山下烟霞古老树如龙欲飞舞花气薰成五色云泉声散作千林雨我爱溪山事事幽锦袍醉踏东风游题诗浄扫岩头石把酒还登竹外楼空门自与人间别夜榻焚香卧清絶明朝长啸拂衣归闲却溪风与山月

咏旧朝靴

记得初成日先朝禁直臣动移当辇毂步履上星辰待漏清霜满乘春玉镫新旧逢时绽裂犹有玉阶尘

送简讨庄孔阳桂阳判官

钟声催晓骑寒色上重裘笑别鵷鸿侣遥临山水州直言非不用高志自难酬公暇闲吟处风清月满楼

游囊山寺

下马松关外行行过虎溪钟鸣知寺近云暝觉天低涧底流泉滑檐头古木齐何时谢尘鞅此地卜幽栖

送章编修德懋令临武

献疏黄金殿英英志不回迁官无愧色治邑有余才点易临溪阁横琴坐石台闲情幽赏絶犹胜在蓬莱

辟支岩

攀云临絶顶一望海天空野色断桥外鸟声高树中烟凝芳草碧苔衬落花红万虑都消却长歌送暮鸿

送行人司正邵震使安南

天王出震继虞唐宇宙重新化日长要使车书归一统遥颁正朔到殊方碧天尽处通容管瘴雨晴时过富良珍重平生清苦节莫将薏苡载归囊

送严弸中之归安

拜命之官属妙年图书万卷载吴船烟迷芳草碧千里水泛落花红半川自喜养亲荣有禄谁言坐客冷无氊应知苕霅多吟况好为题诗寄锦笺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八十三

 

猜你喜欢
  俞国宝·唐圭璋
  程师孟·唐圭璋
  卷之六诙谐·梁章钜
  第三十七章 妻子哭别·屠隆
  ●东郭记目录·孙仁孺
  石子章·隋树森
  离骚草木疏卷一·吴仁杰
  他眼里有你·徐志摩
  卷483 ·佚名
  卷三十九·查慎行
  卷一 茕斋李太白集序·李白
  卷七十·吴之振
  卷四百四·佚名
  章泉稿巻五·赵蕃
  卷一·韦应物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玉清庵错送鸳鸯被·臧懋循

    玉清庵错送鸳鸯被杂剧(元)无名氏撰●玉清庵错送鸳鸯被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金阊客解品凤凰箫 正名 玉清庵错送鸳鸯被楔子〔冲末扮李府尹引

  • 卷二十六·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二十六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文同丹渊集钞文同字与可蜀梓州人初以文贽文潞公公誉重之繇是知名登皇佑元年进士为卭州军事判官调靖难军幕至和中召试馆职判尚书职方兼编较史馆书

  • 目録·元好问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八唐诗鼔吹目録     总集类卷一五十六首栁子厚【一十首】  刘禹锡【一十五首】许浑【三十一首】卷二五十五首薛逢【二十二首】  韩偓【一十九首】王维【八首】    高适【一

  • 卷一百九十六 嘉祐七年(壬寅,1062)·李焘

      起仁宗嘉祐七年正月盡是年六月   春正月己酉朔,大慶殿受朝。   乙卯,文思使、帶御器械李繼和為內侍押班。兩省都知、押班,并選年五十以上及有邊功者參用。去年繼和當次補,而年四十九,至是始命之。   御史中丞王

  • 卷一百五十七 慶曆五年(乙酉,1045)·李焘

      起仁宗慶曆五年八月盡是年十二月   八月丙辰,詔升祔二后,依元德皇后故事,改題神主。   龍圖閣直學士、起居舍人、知秦州田況遭父喪。辛酉,詔起復,況固辭。又遣內侍持手詔敦諭,況不得已乞歸葬陽翟,託邊事求見,泣請終喪

  • 卷第二百六十二·胡三省

    唐纪七十八〔起上章涒滩(庚申),尽重光作噩(辛酉),凡二年。〕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中光化三年〔(庚申、九○○)〕1春,正月,宣州将康儒攻睦州;〔宣州将,田頵所遣将也。〕钱镠使其从弟銶拒之。〔从,才用翻。銶,音求。〕2二月,庚申,以西

  • 后汉书补逸卷六·姚之骃

    东观汉记第六张禹永平六年张禹为廷尉府北曹吏处事执平为京师所称明帝以其明逹法理有张释之风超迁非次拜廷尉【案禹字伯达赵国襄国人范称禹以永平八年举孝亷稍迁至建初中拜扬州刺史则明帝时禹安得骤拜廷尉然审本书所载

  • 资治通鉴后编巻一百五十五·徐乾学

    元纪三【起旃防作噩正月尽彊圉大渊献三月凡二年有竒】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至元二十二年春正月戊寅发五卫军及新附军濬防村漕渠 庚辰毁宋郊天台僧格言嘉木扬喇勒智云防稽有泰宁寺宋毁之以建宁宗等攒宫钱唐有龙华寺宋

  • 米寿图传·张廷玉

    米寿图,顺天府宛平县人。崇祯年中,由举人授新乡县知县。因其功绩卓著,授南京御史。崇祯十五年(1642)四月,极力弹劾监军张若骐的罪行。其奏疏说“:若骐本不懂军事,谄媚杨嗣昌,得以由刑部调任职方。督臣洪承畴孤军远出,若骐任意

  • 卷一百十六·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十六宋 宋敏求 编政事慰抚中李涵河北宣慰制李涵再使河北制刘晏宣慰河南淮南制喻安西北庭诸将制宣慰湖南百姓制宣慰岭南制奉天遣使宣慰诸道制收复京师遣使宣慰制安抚淮西归顺将士制处分

  • 卷三十六·程公说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三十六   宋 程公説 撰书十八礼乐书第一宗周功德自文武出衰于厉幽文武之基息矣礼乐赏罚自天子出降而诸侯天子之重去矣春秋之作圣人谨乎名分者于以存礼乐于将坠扶王室于既防也而自隐公始其

  • 卷六·王道焜

    钦定四库全书左传杜林合注卷六  明 王道焜赵如源 同编庄公二经【戊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无传】○夏五月戊寅公败宋师于鄑【杜鄑鲁地传例曰敌未陈曰败某师○鄑子斯反】○秋宋大水【公使吊之故书】○冬王姬归于齐

  • 大司徒·佚名

    大司徒的职责,掌管天下各国土地的地图与记载人民数[的户籍],以辅助王安定下天各国。依据天下土地的地图,遍知九州地域面积之数,辨别各地的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的名称与所出产之物,辨别天下的诸侯国和王

  • 佛学研究丛书序·太虚

    楞严经与大乘起信论,比年来流通最广,诸学佛者大都因之发心,洵可谓于末世中放大光明者也!吾于楞严经曾造摄论,嗣为人敷说,又演而为研究;起信论则初为略释,继作别说,近因法相唯识学者颇排摈此论,又著唯识释,先后于沪、鄂刊布。然非

  • 合部金光明经卷第五·佚名

    隋大兴善寺沙门释宝贵合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四天王品第十  尔时毗沙门天王。提头赖吒天王。毗留勒叉天王。毗留博叉天王。俱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是金光明微妙经典众经之王。诸佛世

  • 上一上(并序)·元照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宋 元照撰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上(并序)大宋余杭沙门释元照撰出家之士禀戒为体聚法居身。行必据体而修。故因名随行身必称法而动。故果号法身。诚由发趣有宗依因得所故也。且夫一识元明垢净叵得

  • 兀庵和尚语录卷下·兀庵普宁

    法语示关东法孙关东掌国法孙。诚至信向佛法。只欲发明己躬一大事。怀香袖纸。拜求法语。并袈裟。为究道之助。勉为引笔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所以诸佛法者。皆从信心之所生。但信心坚固。则善心坚固。

  • 康熙辽阳州志·杨镳

    知州杨镳修,奉天府(今沈阳)经历施鸿纂。清康熙二十年(1681)抄本。二十八卷。镳字莲峰,河南洛阳人。康熙举人,官辽阳知州。施鸿字则威,福建邵武人。官奉天府经历。著有《澂景堂史测》。此志康熙二十年(1681)成书,约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