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七章 名节

妇女一生的大事,只重贞节。乱了她,使她失节,就如瓦破了岂能复原,历观乡试会试的录取名册,与子孙昌盛的家庭,考察他们的前世,凡是属于贞节孝义的占了大半。可见上天回报贞节孝义的人,在吉庆方面非常优厚;而上天报应破节的人,应该是灾祸重重了。

女子以贞节为重,一旦嫁人,终身不改。行为稍有不端,则父母与村人都会对她轻贱鄙视。若是男子丧偶可以续娶,无子可以买妾,这也就是针对妻妾之道如此。至于同外人交往,那么一样是失身,又与女子有什么差别,而且男子名声被宽容不减弱的原因,是由于士人有百行可做,学问方面的造就,功名方面的建树,足以自我表现的地方很多。不像妇女,纵然非常贤能,但足不出户,故此不能因为有什么缺陷就急忙为她遮掩。然而与其积累功德,希望有一天来掩盖错误,何不按规矩行事,早些在平时谨慎从事,况且试去扪心自问,哪一样最足以表现,即使日后德业和闻望确实足以显著一时,那些细小隐蔽的地方,在睡觉时无人处感到惭愧的事情,不也很多吗,要想自勉成为完人,就应该早日加强对自我身心的管束。

秽乱淫邪,终身被人不齿。女子失节固然如此。而在男子,自作罪孽,又岂能逃脱,没有到手之前,费尽心机,足以成病;刚刚结合之际,遇凶险,犯暴怒,足以送掉性命;私合之后,风声败露,劣迹远扬,小则被众人非议,舆论谴责。大则形成诉讼,家道衰落。这是属于明处的。冥冥之中,功名被削,福禄被除,寿命被减,后代被绝。那时节粉面巧笑,不能帮助我;美目顾盼,不能挽救我。美人在哪里,好事终成空。虽有惩罚不及的,侥幸一息尚存;然而追悔以往处,痛惜百身难赎。又何况良辰易过,后运难期。正恐怕一蹶不振,心志颓丧,一事无成,终归堕落。人们应该在根基处谨慎从事,不要到末路时长吁短叹。

黄藜乙《闺箴》说:“妇女的淫孽,一生也难于洗净。因此作为处女,就该守身无玉,容不得丝毫污点。倘若有什么丑行,新婚之夜,有何面目去对丈夫,知道后被休出,连累父母受辱,本人必然四处流落。即便婆家顾惜体面,隐瞒不说,也必然被丈夫鄙薄轻贱,终身废弃。已经嫁人的,或是丈夫愚丑可厌,或是时常外出,也应当义命自安,千万不要被人诱骗。倘若遇到狂徒,当即严辞拒绝。即使言语中或眉目间,稍一带有邪意,以后不可再与此人相见。若是露出勾引形迹,必须告诉丈夫知道,自然不敢再次相犯。断不可羞怯不说,致使狂徒认为默许,坏事不小。况且那浮薄子弟,占了便宜,口头定然不谨慎,妇人自认为极其隐密的事情,不知街坊里巷,犹如亲眼所见而大肆传播了。这样一来必会玷辱家门,甚至断送性命。阴间律法:妇女犯淫,永世堕入畜生道。岂能做那失身无耻的事情呢,” 又说:“妇女邪淫,每由三姑六婆乳母丫环所引诱。或是由于美童俊仆出入内室,以及男女亲戚往来住宿,并且入寺游山参僧礼道引起。作为丈夫对于妇女的这些,应严行禁止,邪淫之门,也就稍稍堵塞了。尤其对于男子,应不亲昵俊童,不私宠仆婢,使夫妻床第之欢,情好无间。而且平日语言举止,毫无亵慢表现。淫艳书籍,不放在案头。一直用古今节烈的事迹,演示讲述点化引导,让她们所见所闻,都有规矩。这又是端正根本澄清源头的方法。”

女人一生的名节,从做处女时开始。如果乘其无知,设下圈套引诱,就是为满足我片刻的淫欲,败坏此人终身的节操。后来婚嫁时,便是残损的身躯,使她的父母暗伤体面,婆家现蒙丑名。纵使临婚时蒙混过关,私下里也常觉羞惭。即使能够教导儿女,成立家庭,大节上终归亏损。如果遇到曾经知情的人,不觉两下里难看。便令她一生守节,已然是清白玷污。岂不是对于女子来说可恨可惜,对于男子来说罪大恶极吗。

人若不幸少年夭折,临终之时,放心不下,再三叮咛,但愿妻子守我门风,生死不改,以慰地下亡灵。所以守节的妇女,上天必然昌大她的子孙,朝廷必然表扬她的名节,最应该得到尊敬和保护。若是欺侮她,诱惑她,不但活人在阳世含羞,死者更是痛恨于九泉。试想活人的耳目可以隐瞒,亡灵的感触怎能逃脱。暗昧之中是何等的可惧,还敢逞纵我的私欲于那片刻吗。

《温氏母训》说:“寡妇不禁止年轻人出入房间,并非无故得到谴责;用心打扮自己,并非无故得到谴责;屡次入寺烧香看台戏,并非无故得到谴责;对下人严厉刻薄,对乡党妄加指责,并非无故得到谴责。守节的女子,厌恶安逸,爱好劳动,晚睡早起,忙忙地无一刻空闲,贫也不知愁,富也不知乐,便是铁石手段,若有半晌偷闲,到老终无结果。”

猜你喜欢
  物理论·杨泉
  卷之四 地形训·高诱
  读书録卷十·薛瑄
  提要·李光地
  卷六十五·江永
  卷二十六·佚名
  劝孝歌·王中书
  卷二·张尔岐
  卷十一·姜炳璋
  第21章 杂记下·戴圣
  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佚名
  卷四十一·佚名
  卷三十七·佚名
  卷二·佚名
  佛法悟入渐次·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王永丰祯(农务集)·顾嗣立

    祯字伯善,东平人。官旌德宰,六年再调永丰,山斋萧然,终日清坐。每岁教民种桑若干株,凡麻苎禾黍牟麦之类,所以莳艺芟获,皆授之以方。又图画所为钱镈耰耧耙■〈耒八〉诸杂用之器,使民为之。名其书曰《农器图谱》、《农桑通诀》。

  • 第十一齣·王錂

    第十一齣 搆衅【阮郞归】〔淨上〕小窗春暖日迟迟。无端有所思。名园深处且私窥。莺期知甚时。有意种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阴。登徒子爲何道此两句。东邻季小姐。姮娥月貌。西子花容。下官十分在意。要见他一见。也

  • 静 坐·林徽因

    冬有冬的来意,寒冷像花,——花有花香,冬有回忆一把。我在静沉中默啜着茶。就是那样地寒里日光淡了,渐斜……在午后的窗前拖过一笔画;像待客人说话一条枯枝影,青烟色的瘦细,1936年冬11月

  • 卷二百七十八·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七十八 明 曹学佺 编 元诗四十八 严士贞 南峰亭 突兀高亭少客过古苔分径入烟萝山城隐隐楼台起县圃幽幽花木多晴鸽带簧鸣远汉冻蝉攀叶坠危柯摩挲石刻空怀感无限凉风生夕波 香雾亭

  • 卷一百四十六·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四十六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二十三 米芾 题多景楼 欲雨气不透庭梧亘栖烟回首望北固云藏浄石天呼童治篮轝凭高览山川隐见岂不好开霁景固全须臾江风流湛湛清露圆归途知有伴华月上丹渊

  • 卷七百三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七冯道冯道字可道景城人初爲刘守光参军後历唐晋汉周事四姓十君并在政府自号长乐老卒谥文懿追封瀛王诗集十卷今存五首天道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冬去氷须泮春来草

  • 金花挑绣·佚名

    【引】(丑)【驻云飞】早起正了时,打迭煮眠起,尽日听候,不敢放离。安排茶汤,收拾床共椅。想我一身,受尽人苦□,未知尾场,好怯做在年∮叹说:世上人共生,缘何共生不共平;有人享尽千般福,有人劳碌过一生。桃香自小来乞人饲,受尽千般苦;今

  • 杨巨源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755— ?)字景山。河中(治今山西永济)人。 贞元进士。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除国子司业。第五卷。《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杨花落 杨巨源 北斗南回春物老, 红英落尽绿尚早。 韶风澹

  • ●卷二十八·徐梦莘

      靖康中帙三。   起靖康元年正月六日壬申,尽七日癸酉。   六日壬申行营辎重次尉氏李纲献议城守罢亲征以纲为御营京城四壁守御使。   诏今来团结军兵捍御贼马如立到功效并当不用常例持加恩赏多出文榜晓示军兵

  • 卷之二百十八·佚名

    光绪十一年。乙酉。十月。辛巳。以神灵显应。颁湖北房县关帝庙扁额。曰筑江昭佑。城隍庙扁额。曰上津显应。龙神祠扁额。曰报功祚福。现月随手  ○谕内阁、额勒和布等奏、特□□□尔□司员。并自行检举一摺。户部

  • 第二五禀光绪二年正月二十九日一一二○三-一·佚名

    三快头役李禄遵饬,检卷取切结,禀缴已革胥吏许详承办案卷台下三快头役李禄叩首叩禀,为遵饬检卷,取结禀缴电察事。缘蒙单,仰立着革书许祥,速将承办新旧案卷,克日检齐,点交禀缴等因。役遵饬,前向许祥查检新旧

  • 钦定金史语解卷一·佚名

    <史部,正史类,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__钦定金史语解钦定四库全书钦定金史语解卷一【按金以满洲语为本语解内但释解义概不复注满洲语其中地名姓氏人名无解义者俱以今地名八旗姓氏通谱改字面订之】君名 【后妃 皇子附

  • 杜重威传·欧阳修

    杜重威,朔州人。他的妻子石氏,是晋高祖的妹妹,高祖即位当皇帝后,授给石氏公主的封号,授给重威舒州刺史的官职,让他主管皇帝的亲兵。跟随侯益在汜水打败张从宾,因所立战功加官为潞州节度使。范延光在邺城反叛时,重威跟从高祖攻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二·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二 洪武元年五月庚午朔,置沂州卫,以徐崇礼、张云翰为指挥佥事。 昌国州兰秀山盗入象山县作乱,县民蒋公直等集乡兵击破之。初,方国珍遁入海岛,亡其所受行枢密院印,兰秀山民得之,因聚众为盗。至是,入

  • 九年·佚名

    (癸丑)九年清雍正十一年春正月1月1日○朔乙丑,上親行朔祭于敬徽殿。1月2日○丙寅,上覽《麗史》,敎曰:「麗之許珙率一僕掩骼埋胔,殆無虛日。以王者之道言之,文王之治,亦恩及枯骨矣。勝國諸陵寢,其或有剪柴入葬者乎?歷代始祖陵及麗

  • 論衡校釋卷第二十六·黄晖

      實知篇   盼遂案:論語為政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此篇實即發揮其義。末引見說用不能解不可解之結,尤為善譬。   儒者論聖人,以為前知千歲,後知萬世,有獨見之明,獨聽之聰,事來則名,不

  • 卷第七·居顶

    续传灯录卷第七目录 大鉴下第十二世 &middot; 石霜圆禅师法嗣五十人 &middot;黄龙慧南禅师 &middot;杨岐方会禅师 &middot;翠岩可真禅师 &middot;蒋山赞元禅师 &middot;武泉山政禅师 &middot;双峰省回禅师 &middot;

  • 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唐智通译。与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同本。而有画像入坛受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