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金耀童子经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藏明教大师赐紫沙门臣天息灾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食时著衣。与诸苾刍恭敬围绕。入舍卫大城次第乞食。有一婆罗门。出于舍卫逢见世尊。久视容仪乃发言词而伸赞咏。瞿昙。汝面最上金色端严。世尊印言。如是如是。我所作福乃获斯报。婆罗门言。瞿昙。我今现世亦有福德。于其家中生一童子。金色光辉容仪相好。可似瞿昙得未曾有。复次瞿昙。尔时童子初生之时。更有殊妙吉祥之事。初生之时。心意安泰诸识明利。于其庭中忽生莲华。满室天香恒时芬芳。一切众生普皆爱乐。复次瞿昙。此未殊妙亦未希有。复次童子初生之时。瞻卜华树处处出生。彼树执持瞻卜妙华天紫金色。复次瞿昙。如此殊祥犹未希有。复次童子初生之时。诸天金盘自然出现。满其盘中盛天饮食百千万种。假使食者无有穷尽。复次瞿昙。如斯感应犹未希奇。尔时童子初生之时。口出音声。有佛世尊及阿罗汉等出现世间。乃至行住常所思念。婆罗门说此童子吉祥事已。而告佛言。往诣彼处为见童子。世尊默然诣彼舍宅。欲入之时。中间有优婆塞而白佛言。勿入此舍。彼婆罗门于佛法中不能信敬。世尊答言。此婆罗门亦具信根。是时世尊答优婆塞已。便入婆罗门舍见其童子。是时童子才见世尊。便往归依五体投地。佛便咒愿。如是彼诸苾刍从佛往诣亦见童子。佛咒愿已与诸苾刍回归精舍。尔时童子后渐长大。舍卫国主波斯匿王闻彼婆罗门有如是德行生其贵子。遂遣使臣广执华鬘栴檀宝香。诣婆罗门家。围绕童子而伸宣请。童子答言。候我先到祇树礼拜世尊。而入舍卫见波斯匿王。使臣回已具奏前事。波斯匿王闻其奏已。我今亦往祇树。礼觐世尊见彼童子。是时童子寻诣祇树。于其中路见一婆罗门。而问童子。汝今何往。童子答言。欲往祇树礼觐世尊。婆罗门呵责童子。云何广名婆罗门族生已。要去欲见沙门。童子对言。汝得珍宝大藏不要持宝归舍。汝得吉祥面前而来。却乃执棒打退。童子对已便往祇树。到世尊所作礼佛足。于面前坐而为听法本生适意。天妙莲华生彼祇树园中。其香芬馥遍满一切。智慧忽生。我今持此莲华供养世尊。而复思惟。我先生时瞻卜迦树世所希有。于发心时瞻卜迦树而自出生。其树执持瞻卜迦华天紫金色。即时童子。以手掬瞻卜华散世尊上。所散之华住佛身上庄严佛身。其中或有住佛顶上。住佛怀中。住佛足下。其中或有成华鬘衣。如是种种供养。时王惊怪问童子言。汝云何供养作如是神力。童子答言。我于祇树作如是一切庄严。彼时童子又生最上智慧。我瞻卜迦树随我发心生瞻卜华。其华或生树身。或生果上。或生树枝。或生叶上。其瞻卜华。亦有出现住虚空中。又于祇园虚空之中。出现一切金宝铃铎。彼时童子礼世尊足。白言世尊。受我今日施世尊食。及诸苾刍国王侍从。普受我供。世尊默然受请待击犍稚。时到即时世尊安详而坐。及诸苾刍国王臣从次下而坐。是时生最上微妙思慧思忆。我昔生时有金盘出现满中天食。愿得现前持来供佛。作是念已。本生金盘随心出现。诸天上味满其盘中。是时童子。即持金盘及以饮食亲自供养。是时世尊与诸苾刍国王侍从食已饱满。金耀童子心大欢喜。礼世尊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后善根增长谛发心愿。广行法施救度有情。我后方取成佛。未救度者与作救度。未安乐者施其安乐。未寂静者皆令寂静。尔时世尊因为童子发心。次第说地狱相。所谓阿毗地狱。疱地狱。疱裂地狱。阿吒鹐。诃诃鑁护护鑁。青莲华。红莲华。大红莲华。从此出已而入八热地狱。次第皆因惑业所感。若有智慧。说我救法彼得清凉。

  尔时世尊说此语时。青黄赤白四色光明从口而出。其中光明。有上去空中。有下入地狱。照彼等活。黑绳众合。号叫大号叫。炎热。极炎热。阿毗地狱。及疱地狱。疱裂地狱。阿吒鹐。诃诃鑁。护护鑁。青莲华。红莲华。大红莲华。若去炎热地狱彼得清凉。若入寒冰地狱彼得温暖。而彼众生为发胜心。我等云何得此处。命终转生余趣如是。彼发心已世尊为生变化光明。遣发变化令彼得见。既得见已。我等从此命终之后。决定不生诸余恶处。今未曾见此处众生得受。无为胜光为发信心。受地狱业尽。各各得生人间天上真实得受。若是光明照彼上方。四大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静天。少静天。无量静天。遍静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光明到已出如是声。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说二伽陀曰。

  出光劝化汝  归依佛法僧

  抖擞死魔军  如象离系缚

  若入此法中  志心行不退

  所以断轮回  诸苦悉皆尽

 

  尔时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救度有情。如是光明却还佛身随世尊后。尔时世尊欲得受记过去业。所放光明于其佛身后入。欲得受记未来业。其光于佛面前而入。欲得受记生地狱者。其光从佛足下而入。欲得受记生畜生者。其光从佛足跟而入。欲得受记生饿鬼者。其光从佛脚足大母指而入。欲得受记生人中者。其光从佛膝下而入。欲得受记力轮王者。其光从佛左手掌而入。欲得受记转轮王者。其光从佛右手掌而入。欲得受记生天者。其光从佛脐间而入。欲得受记声闻菩提者。其光从佛胸臆而入。欲得受记缘觉者。其光从佛眉间而入。欲得受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其光从佛顶门而入。

  尔时世尊所放光明。绕身三匝入世尊顶。

  尔时尊者阿难合掌恭敬而白。世尊。种种颜色百千庄严。从口而出周遍十方普皆照耀。而说偈言。

  是非久远离  烦恼皆遣除

  世间佛最上  胜因报不虚

  如螺莲华白  降魔佛现光

  当时魔自去  安定妙智慧

  令声闻求佛  牟尼安定声

  如牛王最上  除诸疑网净

  无有冤家缚  如水坏于盐

  正觉说现光  佛与谁受记

  彼闻安定乐  此众人欢喜

 

  佛言。如是如是。阿难陀。非无因果。阿难。如来应供正遍知正觉正说。阿难陀。见此童子作如是供养于我。善根深固发心施法。经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菩提成就大悲六波罗蜜。观行圆满成等正觉。名金曜如来。十力具足四智圆明。三密不共念处大悲。若我等往昔发心。亦为行此法施。尔时波斯匿王问。世尊。此童子。作何行业得如是富贵。世尊答言。此童子。往于昔过去生中。广作福业之因。于今世中得获斯报。又此童子。昔种业因之时志心不退。于今世中谁免斯报。大王。所作之业得受报时。如地界无尽。水界无尽。火界无尽。风界无尽。如是等蕴界六尘。作业获报无有穷尽。童子志心昔种福因今生得报无尽。乃至善恶二业业报无尽。假使经于百劫业至须受其报。大王过去世时。波罗奈国有王名曰闻军。彼有太子名吉祥密。彼时父王广作罪业。太子见父作罪。心惊毛竖而告王曰。我去修行。王言。只汝一子。我今云何教去修行。吉祥密言。我须离父必去修行。童子言。若金银象马宫人库藏。心无贪著亦无爱乐。受用后便修行三十七品菩提分法。得证缘觉菩提。无数百千天人而来供养。余人见已具告王曰。太子得如是功德。时王闻已欲见其子。出于宫阙四兵随从。有一贫人。见王坐于最上象背。上妙衣服而用严饰。妙香涂身伞盖覆上四兵围绕。彼生智慧。此王手足腹肚头面肩背与我无异。因何乘坐最上大象。妙衣严饰妙香涂身。伞盖覆上四兵围绕。复次我身累世悭贪未曾舍施。令我今世受如是苦。是事乏短不能舍施。云何我得生彼人中。又问王曰。未知大王何处而去。彼闻军王言。我有一子名吉祥密。出外修行证得缘觉菩提。若复有人少许供养后获大果。王答问已而复前去。其王于时忽见群鹿。王爱彼鹿而趁逐之。彼时贫人审谛思惟。王贪趁鹿。我今此时愿见缘觉。是时贫人渐渐前行。入山谷中见彼缘觉。身量巍巍心意寂静。有无量百千贤圣周回围绕。散曼陀罗华积至于膝。是时贫人高声啼哭。甚大悲痛而复懊恼。是时百千贤圣。供养毕已而复还去。贫人悟解我今将何供养缘觉。去此不远有庵没罗树。是时贫人取最上庵没罗果。以钵满盛供养缘觉。尔时缘觉执彼钵盂。犹如鹅王腾空自在。现种种神变。从虚空下还复本座。复次贫人礼缘觉足而复告言。汝为我食我为受福。于第二日供养缘觉。此人心净悟解拯救贫人。便受供养。即时贫人从山谷而出。彼闻军王遥见缘觉住虚空中。王生智慧而复思惟。彼处应有大福德人天。我今急速去见缘觉及彼人天。王便入于山谷。于其路中见彼贫人出于山谷。时王问曰。汝何处来。贫人答言。我此处来。王言。贫人汝身粗涩头发蓬乱。衣服垢秽而不去除。汝今云何远离贫穷似我富贵。观汝实不能远离贫穷。彼人别王而忽思惟。云何得一片殊妙田地。又得多般美妙饮食百味具足。思惟未已足蹈圆石忽然倒地。于其彼处得一铁瓮满中金宝。其王至山。见彼缘觉面前而坐。住后须臾而告子言。我为祈福云何来日受我斋食。缘觉答言。大王我先受请。闻军问言。受何人请耶。缘觉答言。有一贫人请我供养。王遂发使告贫人言。我请缘觉斋汝别日请斋。使臣到已具宣王旨。贫人不肯。王乃亲自诣贫人所。而复告言。我与缘觉食汝别日设食。彼言不得。王言。汝须移日。贫人言曰。云何令我移日。况我自有金宝定伸供养。王言。汝本来贫穷。我是刹帝利灌顶王种。汝却云何对我有金。贫人告言。王若不信教王见金。遂便同到出金之地。有一铁瓮。倾出金宝积聚如山。一边人立两边不见。王乃思惟。此人有如此福德。彼人言曰。我斋时将至。贫人于第二日。净除田地严饰殊妙。散诸莲华摘树枝叶。作妙伞盖设食供养。时彼缘觉复上虚空现种种神变。

  尔时彼人礼足发愿。如我此地散作莲华。愿我世世生生得彼天妙莲华。如我所造树枝伞盖供养。善愿世世生生得瞻卜迦树。出瞻卜华天紫金色。如我瓦器持食供养善根。愿世世生生常得金盘满盛天食。假使百千人食食之不尽而得值佛。告波斯匿王。汝须思惟。当时贫人者。今婆罗门子金耀童子是。供养缘觉得彼善根。快乐无边。一切愿心皆得成就。佛说此经已。彼诸苾刍。一心顶戴。欢喜奉行。

 

  佛说金耀童子经

猜你喜欢
  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本·法藏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四·宗晓
  出版说明·宗喀巴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十四卷·佚名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派卷第四(二十二章)·优昙普度
  宗镜录卷第八十七·延寿
  卷第三十七·白岩净符
  卷第四十六·霁仑超永
  勿欲为千古高人·印光
  成实论 第五卷·佚名
  佛说十号经·佚名
  谈论品第七·佚名
  一 达磨以前的中国禅学·正果法师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四·欧阳竟无
  卷五百七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九十四·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九十四韦庄庄字端已杜陵人见素之孙疎旷不拘小节干宁元年第进士授校书郎转补阙王建开蜀昭宗遣李珣宣慰两川辟庄判官行庄以中原多故欲依建建辟之掌书记寻以起居舍人召建表留以庄名臣世族恩礼

  • 纲目续麟卷十·张自勋

    【癸亥】哀皇帝兴宁元年【秦甘露五燕建熙四年】凉张天锡弑其君靓而自立考证【自立当作代之】分注【张靓庶母郭氏以张天锡专政与大臣谋诛之事泄天锡皆杀之遂弑靓自称凉州牧西平公时年十六遣司马奉章诣建康请命】

  • 资治通鉴后编巻六十一·徐乾学

    宋纪六十一【起重光单阏八月尽黓执徐八月凡一年有一月】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皇祐三年八月辛巳特赠给事中孔道辅为工部侍郎时龙图阁直学士王素入对语及道辅帝思其忠故有是命 癸未知定州韩琦加

  • 班马异同卷十七·倪思

    袁盎鼌错列传第四十一史记一百一爰盎鼌错传第十九汉书四十九袁爰盎者楚人也字丝其父楚人也故为羣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中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目送之袁盎进曰

  • 卷之一千一百八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三六六 广东巡抚李质颖奏遵旨查办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原板折·佚名

    三六六 广东巡抚李质颖奏遵旨查办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原板折乾隆四十二年二月初三日广东巡抚臣李质颖谨奏,为奏明事。本年正月二十一日准江苏巡抚杨魁咨称,钦奉上谕:前因沈德潜选辑《国朝诗别裁〔集〕》进呈求序,朕偶

  • 卷四十七·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四十七乾隆二十二年冬十二月辛酉谕酌派兵丁防送军营马匹上谕军机大臣曰据吴达善豆斌奏称防送军营马八千匹将所派兵丁编队行走等语所办甚是其吉林索伦察哈尔等闲散余丁俱酌量赏给昨成

  • 查东山先生年录·查继佐

    查东山先生年录查序张序征引书目例言东山七秩乞言启查东山先生年谱书湖州庄氏史狱跋查序向读觉庵存稿,拟辑年谱,自恨才疏学浅,无从起手,盖世稍远而年湮矣。至东山老人,国初名最着,家乘竟一传之不存,岂因革之际有所隐讳欤?然并

  •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司马迁

    张凤岭译注【说明】战国时期秦国武王时樗里子任右丞相,甘茂任左丞相。本篇即是樗里子和甘茂的合传,并附甘茂之孙甘罗传。樗里子和甘茂在对韩、赵、魏、楚等东方各国用兵方面颇有功绩,所以《太史公自序》说:“秦所以东攘雄

  • 卷十一 王制第五·郑玄

    (陆曰:“如字,徐于况反。卢云:‘汉文帝令博士诸生作此篇。’”)[疏]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曰《王制》者,以其记先王班爵、授禄、祭祀养老之法度,此于《别录》属制度。”《王制》之作,盖在秦汉之际。知者,案下文云“有正听之

  • 卷八 离娄章句下·朱熹

     凡三十三章。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在东方夷服之地。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岐周,岐山下周旧邑,近畎夷。毕郢,近丰镐,今有文王墓。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

  • 第七章 抑女有害于立国传种,宜解禁变法,升同男子,乃合公理而益人种·梁启超

      夫男子既以私属私有女子之故,虽嫁而富贵,亦等幽囚,严禁出入、游观,更禁交接、宴会,推其法意皆为防氵㸒。男女既不得接见,则偶一见之,属目必甚,氵㸒念必兴。以中国礼教遏氵㸒之严,清议之重,而中人以下,遇有剧场、道路每见妇

  • 卷三·张大亨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通训卷三     宋 张大亨 撰庄公三月夫人孙于齐【元】父母之爱一也父在则为母期君父之敬一也君前则名其父有至尊者不敢贰之也所谓爱以礼敬以义者也夫人小君也?以君道事之者也夫人君母也?人以母

  • (七)·梁漱溟

    从上看来,两先生之解书若是其不同,无可调和融通,而其所用功夫又若是其非一也,吾何为而两取之邪?两取之,其在学者又将何所适从邪?从解书而言,必无两是之理,有一是,必有一非。两家相较,我之所信宁在伍先生。至于严说,亦窃好之,第论

  • 般若共利言等译·佚名

    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及菩萨众俱。时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广大甚深。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离诸苦厄。即时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

  • 两交婚小传·天花藏主人

    全称《新编四才子二集两交婚小传》,又名《双飞凤全传》。长篇小说。清佚名撰。四卷,十八回。旧题“步月主人订”。书叙甘颐与古钗、辛发与甘梦的婚姻故事。四川重庆府有才子甘颐,为求佳偶,游学扬州。其妹甘梦,亦才女。甘颐

  • 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佚名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谓佛在摩伽陀国清净园白莲池侧,为金刚手等诸大菩萨,说明佛舍利之功德与神咒内容及修持之法。经题之‘宝’字,即指如意宝珠及宝印;前者表众生之心性,后者表佛舍利之功德。谓行法供

  • 金刚顶经瑜伽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佚名

    一卷,唐金刚智译。与不空译之金刚顶经观自在王如来修行法同本。初礼西方本尊,乃至末后常念本尊,无有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