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80章

【原文】

小国寡民(1)。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2)。使民重死,而不远徙(3)。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4)。使民复结绳而用之(5)。甘其食,美其俗,安其居,乐其俗(6)。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7)。

【题解】

本章,集中表达了老子倒退、复古的社会历史观。他既对奴隶主贵族统治制度的日益腐朽,深感失望。又对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深感不满,幻想有一个能使奴隶主阶级“下层”安稳地活下去的前景,极力颂扬“小国寡民”的美好生活,主张毁掉一切文化,回到原始社会中去。这种向往,是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的。

注释:

(1)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国”字作“邦”。诸通行本皆如乙本。景龙、龙兴碑,“民”字作“人”。小、寡,这里用如动词,使动用法。

(2)开元与诸王本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乙本作“使有十百人之器而勿用”。河上作“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什伯,敦煌六朝写本作“阡陌”,傅、范作“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龙兴碑无“使”字。《道德真经》“伯”字作“佰”。张松如《校读》:“《一切经音义》:‘什,众也,杂也,会数之名也,资生之物谓之什物。’又《史记·五帝本纪·索隐》:‘什器,什,数也。’盖人家常用之器非一,故以十为数,犹今言什物也。’若此,则什伯,即十百,即众多,亦即各式各样云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者,恰合‘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从而‘塞其兑,闭其门’之义,正老氏旨归也。”《老子注释》:“器,器械。十百人之器,指具有十人或百人工作效能的器械。”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什,十倍;伯,通佰,百倍。什伯之器,效用十倍百倍的工具。”

(3)河、王、傅、范诸通行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皆省“不”字,甲本“徙”字讹作“送”。景龙、龙兴碑及六朝写本,“民”作“人”。六朝写本无“而”字,龙兴碑无“远”字。司马光“远徙”作“重复”。苏辄、叶梦得无此八字。张松如说:“帛书作:‘使民重死而远徙。’如云不轻死亡,不爱迁移。‘远徙’与‘重死’为对文。

‘远徙’犹云惮远徒,隐含一‘不’字。重死,以死为重,即爱惜生命。”

(4)诸王、傅、范及今通行本多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俱无两“虽”字,“舟舆”,甲本作“车周”,乙本作“周车”。敦煌六朝写本,上“虽有”作“其”,下“虽”字无。

龙兴碑“舆”作,亦无下“虽”字。河上“舆”亦作。李道纯、危大有、林志坚、焦竑诸本,“舆”作“车”。

(5)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只残存“用之”两字,前六字均损掩。后世诸通行本,大致相同。惟王本“民”作“人”。严遵无“复”字,唐玄宗本句末有“矣”字。

傅、范句下复有“至治之极”四字,他本皆无,盖注家注语,窜入经文者。

(6)河上、王弼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安其居,乐其俗”两句颠倒。《群书治要》“服”作“衣”,傅、范上承“至治之极”,多“民各”二字,作“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甘,用如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甘。美、安、乐的用法同此。

(7)马王堆本乙本如此,“声相”二字损掩,依甲本补。甲本“国”作“邦”,“犬”作“狗”,“民”下七字损掩。诸王本同马王堆本乙本。河、范及诸唐本,“犬”作“狗”。开元、古观楼及司马光、苏辙、焦竑等,“声”作“音”。末句,傅作“使民至老死,不相与往来”,范作“使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龙兴碑“民”作“人”。河上及敦煌无“死”字。

【今译】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具有效力很高的工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不肯向远处迁移。虽有船和车,没有地方乘坐它;虽有武器装备,没有地方陈列它。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时代。人们觉得自己的食物很香甜,觉得自己的衣服很华美,觉得自己的住所很安适,觉得本地的风俗很称心。邻国相互望得见,鸡狗啼叫的声音相互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猜你喜欢
  商书·西伯戡黎·佚名
  平书订卷四 建官第三中·李塨
  论语集注序说·胡广
  卷十七·陆陇其
  孝经集传卷二·黄道周
  卷四·孙瑴
  第十二章 2·辜鸿铭
  第二章 14·辜鸿铭
  卷五·江永
  外篇·天运第十四·庄子
  卷九·盛世佐
  卷十三·夏良胜
  赵文子与叔誉观平九原①·戴圣
  致苏慧纯居士书·太虚
  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524 ·佚名

    赵汝唫 居苦 去郭近一里,结茅才数间。 红尘飞不到,幽事颇相关。 凿石分流水,移松补断山。 栖禽忙似我,日落未知还。 赵汝唫 栖真洞 幅巾洒松露,双袖抖衣尘。 可耐人间暑,来寻洞里春。

  • 路史卷十·罗泌

    后纪一禅通纪太昊纪上太昊伏羲氏,方牙,一曰苍牙,风姓,是为春皇,包羲,亦号天皇、人帝、皇雄氏,苍精之君也。母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尝暨叔嫟,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跧之。意有所动,虹且遶之,因孕。十有二岁,以十月四日降神,德亥

  • 皇王大纪卷五十六·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景王五年晋侯使韩起聘于鲁且告为政焉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徳与周之所以王也公享之既享宴于季氏遂如齐晋公族大夫韩须逆女齐上大夫陈无宇送女致少姜少姜有宠晋侯

  • 六二 两淮盐政李质颖奏进呈高晋等送到原书暨密访马裕家再无秘藏折·佚名

    六二 两淮盐政李质颖奏进呈高晋等送到原书暨密访马裕家再无秘藏折乾隆三十八年四月十九日奴才李质颖谨奏,为钦奉上谕事。乾隆三十八年四月初七日,接奉军机处传谕内开,大学士刘统勋字寄大学士管两江总督高晋、江苏巡抚萨

  • 第二十五章 在常德(一)·冯玉祥

    我们的队伍从武穴开拔,先驻石首。附近有曾尚武一支兵,因为响应南军,弄得饷源断绝,官兵们在民间不免做些抢劫的事,变成流寇相似。我在武穴通电主和,曾尚武就派人和我接洽,要求我把他们收编。我到石首,即答允他的要求,改编为一营

  • 张仪列传第十·司马迁

    王学孟 译注【说明】张仪列传与苏秦列传堪称姊妹篇。苏秦游说六国,张仪也游说六国;苏秦合纵以燕为主,张仪连横以魏为主,文法也一纵一横。他们都是以权变之术和雄辩家的姿态,雄心勃勃,一往无前,为追求事功而

  • 鲁周公世家第三·司马迁

    赵季 译注【说明】本篇内容主要是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四代君主、历时一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周公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帮

  • 王雄诞传·欧阳修

    王雄诞是曹州济阴县人。少时强健果敢,膂力过人。杜伏威起兵后,采用其计,出战多胜,署其官职为骠骑将军。起初,伏威渡过淮河与李子通合兵,后来子通畏忌其才,派出骑兵袭击,伏威身受重伤坠落马下,雄诞背着他逃匿于芦苇泽中,收集散亡

  • 翰苑羣书卷十一·洪遵

    宋 洪遵 编翰苑题名翰苑自唐宝应迄于大中学士官族皆刻石龛之屋壁五季以纷扰久废艺祖受命首建直庐太宗亲洒玉堂之翰以増宠奨圣圣稽古推择尤靳景徳初赵安仁晁迥李宗谔始复置壁记起国初自承防陶谷以下至直院用除授次第

  • 问乘马第七十(缺)·管仲

    失传

  • 卷二十五·余萧客

    钦定四库全书古经解钩沈卷二十五长洲余萧客撰论语论语序易诗书礼乐春秋策皆尺二寸孝经谦半之论语八寸策者三分居一又谦焉郑序【仪礼疏入】赞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德则大矣比德

  • 卷十·毛奇龄

    钦定四库全书经问卷十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张燧问先生云郭者廓也廓然在城外也岂郭无城乎郭者廓落在城外本释名文虽古无郭无城语然曰在城外则无城矣春秋襄十五年季孙宿叔孙豹城成郛郛者郭也是时齐屡围成城之者备齐难也然

  • 卷十九·钱时

    钦定四库全书融堂书解卷十九宋 钱时 撰毕命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周公始迁顽民于洛惟曰密迩王室式化厥训使之与我周人薰蒸而陶冶之即召公所谓比介于我周御事节性惟日其迈是也至命君陈时其化渐孚则稍加旌别

  • 卷二·柯尚迁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全经释原卷二明 柯尚迁 撰天官上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释曰大宰天官之长也职所掌之事也建立也邦指王畿言典常也经也六典治教礼刑政事也此六者冡宰秉之以为常经六官守之以为常灋也佐助也

  • 附受八关斋法·智旭

    (诸经论中。皆明八关斋法。盖以一往判释。则五戒乃人天因。此一日夜戒斋。方为出世因也。无论已受五戒。未受五戒。乃至受菩萨优婆塞戒者。皆可随意受持。或六斋日。或生日讳日等。并应发心秉受。○本经虽合为八支。而

  • 第十六卷·佚名

    大法炬陀罗尼经 第十六卷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将护法师品第三十九放光佛本事品第四十教证法品第四十一将护法师品第三十九阿难。尔时上名意菩萨白放光如来言。世尊。如来说一切诸法少分名字。若人学已得成就者

  • 锦江禅灯·丈雪通醉

    凡二十卷,另有目录一卷。清代临济宗僧丈雪通醉(1610~1693)着,康熙三十二年(1693)重刊。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五册。通醉广搜历代诸家史传、语录,依指月录等之体例,将历代各宗共为一源,而不别分五家七宗等枝末派系,惟于卷目之下标明大

  • 金刚錍显性录·智圆

    凡四卷。宋代孤山智圆(976~1022)集。全称金刚錍论显性录。收于卍续藏第一○○册。本书系唐代僧荆溪湛然所著金刚錍论之注释书。天台宗山外派孤山智圆,于书中公然对四明知礼之山家派挑起论争。古来山外派学者之论著中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