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78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1),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2),以其无以易之也(3)。

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4),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5)。故圣人之言云(6):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7)。正言若反(8)。

【题解】

本章,老子又一次以“水”喻道,说明柔能胜刚、弱能胜强的道理。

在春秋末年,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人类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逐步加深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等等。都反映了人类认识的深化过程。这种观点,不仅是重要的军事战略思想,而且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意义。

注释:

(1)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弱于水”三字损掩。傅与诸王本同。范本“莫”下多一“不”字。河上及景龙、开元、景福、敦煌、诸唐本、诸宋本、诸元明本,“莫柔弱”作“柔弱莫过”。陈象古作:“天下至柔莫过于水。”寇才质作:“天下柔弱者莫过于水。”

(2)傅本如此。马王堆本甲本同,惟多一“也”字,乙本损掩。范本,“坚”作“刚”。景龙、敦煌唐写本及龙兴碑,无“者”字。开元、河上及诸王本,“先”字作“胜”。敦煌六朝写本,此句上又有“言水柔弱”四字,为他本所无。

(3)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同,惟下“以”及“之也”三字损掩。傅本同。范无前“以”字,作“其无以易之也”。开元及诸王本,无“也”字,作“以其无以易之”。景福、河上,下“以”作“能”,无“也”字,作“以其无能易之”。敦煌六朝写本作“无易之”,并无“其”“也”及两“以”字。劳健《古本考》:“按此句诸本互异,‘易’之解,亦各自为义。王弼注‘无物可以易之’,谓更易也。玄宗注‘万变而常一’,谓变易也。河上注‘攻坚强者,无以易于水’,谓容易也。六朝本作‘言水柔弱,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无易之’三句,则为毋轻视其柔弱之意,谓慢易也。景福作‘以其无能易之’,亦可解为因其无能而人轻视之。明李宏甫云‘其无以轻易柔弱为也’,正解如六朝本,暗合于古矣。今取诸本互勘,解如慢易,与上文相贯,义长。不宜作两‘以’字。”按,劳说不可从。今之马王堆本甲乙本,俱有两“以”字。如训“易”,为“慢易”,则与上文意义不连贯,不易讲通。应取王弼注,训“易”为“更易”,即代替,义长。任继愈《老子新译》:“易,代替。‘无以易之’的解释,根据王弼注‘无物可以易之’。又据马叙伦《老子核诂》引陶鸿庆说。”

(4)《淮南子·道应训》所引如此。马王堆本乙本正同,惟“柔”字讹作“水”。

甲本损掩。傅、范无两“也”字。开元、敦煌、古观楼、龙兴碑及司马光、苏辙诸本,作“故柔胜刚,弱胜强”。河上及诸王本,两句互倒,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景龙本作“故弱胜强,柔胜刚”。六朝写本同,无“故”字。景福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5)傅、范及《淮南子·道应训》所引悉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上句“不”作“弗”,句末有“也”字,下句“莫之能行”四字损掩,句末有“也”字。甲本损掩,只残留“天”及“行也”三字。诸王本及诸今本,多作“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景龙、敦煌、龙兴碑,“不”作“能”。蒋锡昌《校诂》:“此言水之道,柔弱可以胜刚强,天下莫不知,然竟莫能行也。七十章‘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则指圣人之道言,故文字与此稍异。盖圣人之道,知难行难。而水之道,知易行难也。”

(6)傅本如此。敦煌六朝写本、景福本,无“之”字。景龙本、河上本,并无“之言”二字。开元与范本作“是以圣人言。”诸王本作“是以圣人云。”“故”字。马王堆本甲本作“故”,乙本作“是故”。“圣人之言云”,两本皆衍一“曰”字。

(7)范应元本如此,依今本去“也”字。马王堆本乙本,首句“垢”作“诟”,第二句“社稷”后有“之”字,第三句“不祥”前有“之”字,末句“为”作“谓”,“天下”后有“之”字。甲本两“国”字俱作“邦”。傅奕同乙本。《淮南子·道应训》所引作:“能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能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他本同《淮南子》,惟无两“能”字。

(8)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诸通行本皆同。惟陆希声上有“故”字,傅奕下有“也”字,司马光并有“故”字、“也”字。蒋锡昌《校诂》:“‘正言’即指上文‘受国之垢’四句而言,谓以上所云,乃圣人正言,以世人不知,若为反言也。”

【今译】

遍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可是摧毁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它。柔之所以能够战胜刚,弱之所以能够战胜强,(这个道理)遍天下没有谁不懂,却没有谁能够这样做。

因此圣人这样说:承担起国家的污辱,那才称得上国家的君主;承担起国家的灾难,那才称得上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就好像反面的话一样。

猜你喜欢
  外篇·王夫之
  四书賸言卷一·毛奇龄
  立教篇 第十二 凡十七条·范立本
  序·赵顺孙
  卷三十三·朱熹
  卷五·刘逢禄
  律吕阐微卷六·江永
  卷一百七·卫湜
  群经补义卷四·江永
  卷首上·鄂尔泰
  卷十八·王质
  卷第六·道宣
  潮音草舍诗存序·太虚
  佛说胜义空经·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九·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词辨下卷·沈雄

    ○一剪梅周永年曰:一剪梅,惟易安作为善。刘後村换头亦用平字,於调未叶。若“云中谁寄锦书来”,与“此情无计可消除”,来字、除字不必用韵,似俱出韵。但“雁字回时,月满楼”,楼字上失一西字。刘

  • 卷一百三十四·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三十四告防类五言古奉和平邺应诏     【北周】庾 信天策引神兵风飞扫邺城阵云千里散黄河一代清执契静三边       【唐】太 宗执契静三边持衡临万姓玉彩辉闗烛金华

  • 大事记续编卷十一·王祎

    汉肃宗孝章皇帝建初元 春正月丙寅诏二千石劝农桑有司谨选举顺时令理寃狱【以本纪修】觧题曰肃宗初承永平故事吏政尚严切尚书决事率近于重陈宠以帝新即位宜改前世苛俗乃上疏曰圣贤之政以刑罚为首 者断狱严明所以威惩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二十一·佚名

    万历三十四五月戊辰朔庚午覃恩以河道总督曹时聘河南巡抚沈季文凤阳巡抚李三才南京通政张鸣冈南京太仆寺卿林烃应天府府尹徐申各一子入监读书○调浙江宁绍道副使邹希贤为海道副使○辛未 仁宗昭皇帝忌辰遣官祭 献陵○

  • 龙济光·陶菊隐

    龙济光,字子诚,滇人,生有异禀,耳作长方形。母号长乳夫人,哺儿时,以乳投于肩际,负儿就乳,乡人无不奇之。生三子,长觐光,次裕光,济光其季也。觐光袭蒙自土司,为云贵总督岑毓英(桂人,岑春煊之父)所器,得授四川会理州知州,让土司于济光。济

  • 王思同传·薛居正

    王思同,幽州人。父亲王敬柔,历任瀛、平、儒、檀、营五州刺史。王思同的母亲就是刘仁恭的女儿,所以王思同起初在刘仁恭手下当帐下军校。遇上刘守光在大安山攻打刘仁恭,王思同带部下士兵投奔太原,当时十六岁,武皇任他为飞腾指

  • 王时槐传·张廷玉

    王时槐,字子植,安福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后历任礼部郎中、福建佥事,直至太仆少卿,后降为光禄少卿。隆庆末年,出京任陕西参政。张居正执政时,在京官的考核中罢官归家。万历年间,南赣巡抚张岳上疏推荐,吏

  • 卷二十四·徐一夔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二十四 嘉礼八 亲王冠礼 总叙 亲王即周之同姓诸侯汉之诸侯王也汉室冠诸侯遣使行事魏氏冠诸王用三加礼晋议冠南宫王不复加使命冠汝南王复用汉遣使之仪刘宋冠蕃王齐冠南郡王止一加唐制亲王冠於厅

  • 十七年·佚名

    (丁酉)十七年大明永樂十五年春正月1月1日○戊子朔,上以冕服,率百官賀帝正。○獻鞍馬于上王。○御仁政殿,設君臣同宴,群臣皆醉,起舞者甚多,上歡甚,世子進爵。左議政朴訔方舞,乃跪世子前泣曰:「世子國儲君副,職任大矣。何不順君父之

  • 春秋集传纂例卷九·陆淳

    唐 陆淳 撰讳义例第三十四啖子曰公羊云春秋为贤者讳为尊者讳谷梁云为尊者讳耻为亲者讳疾为贤者讳过旧说隐讳也乃隐其恶耳若隐其恶何名为直笔乎葢讳避之也避其名而逊其辞以示尊敬也犹鲁讳具敖以乡名山非谓隐讳言鲁无

  • 卷六·朱鹤龄

    钦定四库全书读左日钞卷六吴江朱鹤龄撰十五年书曰晋侯执曹伯不及其民也赵汸曰凡称人执者史策之恒辞称君执者经变文与伯主以讨贼之义也传例不知篡夺之罪重于虐民诸侯将见子臧于王而立之子臧辞曰按曹伯杀太子自立乃罪之

  • 卷五百四·佚名

    △第三分福聚品第八之二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一有情住预流果所获福聚。尚胜教化一赡部洲诸有情类皆令安住十善业道。所以者何。诸有安住十善业道。不免地狱傍生鬼界。若诸有情住预流果。便得永脱诸险恶趣

  • 维摩诘经卷上·佚名

    亦名不思议法门之称佛国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

  • 说无垢称经赞卷第四(末)·窥基

    经尔时世尊(至)问安其疾。赞曰。此第四命苏达多。初命。后辞。此初命也。苏达多者。此云善施。善济孤穷。心无所吝。故名善施。旧云善德。名义稍乖。经。时苏达多(至)诣彼问疾。赞曰。下辞有三。此总陈道屈。渠设财会

  • 成唯识论演秘卷第三(本)·智周

    沙门知周撰疏。世亲即通等者。按彼论第二云。一切种子复有六义。刹那灭者。谓二种子皆无间定灭坏故。所以者何。不应常法为种子体。以一切时其性如本无差别故 释曰。二种子者谓内外种 言俱有者。谓非过.未亦非相离得

  • 第二十三卷·圆瑛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辛三 想阴魔相 分三  壬初 具示始终  二 中间十境  三 结害嘱护 壬初分二  癸初 始修未破区宇  二 修破显露妄源  癸初分二  子

  • 客尘医话·计楠

    医话。清计楠撰。三卷。楠字寿齐,秀水 (今浙江嘉兴) 人。辑有《一草堂医书》等。此书刊于嘉庆九年 (1804)。卷一杂症述略。论南人多温病而少真正伤寒、不可概从六经论治、温病以舌色尤为先务等,并对时疫、咳嗽、痰、

  • 六因条辨·陆廷珍

    温病类著作。清陆廷珍撰。三卷。廷珍字子贤,清崇明 (今属上海) 人。学识渊博,精于医学,临症数十年,积验甚丰。陆氏融汇前贤学说,潜心研讨,参以己见,以风、寒、暑、湿、燥、火六因为纲,分门逐条论述温病之治,故名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