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77章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1)?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2)。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3)。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4)。孰能损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5)。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6)。

【题解】

本章,老子以“天之道”来推“人之道”,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老子看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相互对立的矛盾中,统一起来,表现出它们的同一性和均衡性。昼夜迭代,寒暑交替,都是这一方面的适例。可是,人类社会的情况,恰好相反,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面对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压迫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他认为“人之道”,也应该像好比张弓的“天之道”那样,“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是他的主张,也是他的愿望。(采张松如说)

注释:

(1)王弼如此。河上“欤”作“乎”。唐宋以来诸今本,多从之作“乎”。傅、范作“欤”,“弓”下有“者”字。景龙、龙兴碑作:“天之道,其由张弓。”马王堆本甲本作:“天之道,犹张弓者也。”中间五字损掩。乙本作“天之道,犹张弓也”,“犹”字简作“酋”。

(2)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诸王本及傅、范,同马王堆本。严遵“抑”作“案”。

李道纯“下”作“低”。景福及敦煌六朝写本,无第三及第四两“者”字,“补”字作“与”。河上与景龙、开元、龙兴碑及唐宋诸本亦多作“与”。

(3)傅与河上、诸王本皆如此。范本句末有“也”字。开元、景福及唐宋诸本,多无“而”字。马王堆本乙本,前四字损掩,甲本后五字损掩,甲乙两本相补缀,可以写作:“故天之道,损有馀而益不足。”他本均无“故”字。

(4)河、王、傅、范及诸通行本多如此。开元、景福及敦煌唐写本,无“以”字,六朝写本,“以”字作“而”。马王堆本乙本作“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馀”,省“则不然”三字。甲本有“则不然”三字,但前句损掩四字,后句损掩三字,几不成句读。

(5)范本如此。马王堆本甲本作“孰能有馀而以取奉于者乎”,下句损掩。乙本作“夫孰能有馀而以奉于天者,唯有道者乎”。甲乙本似均有讹舛,义颇晦涩。

河上公《道德真经注》,无“孰”字。诸王本无“损”字。傅奕作:“孰能损有馀而奉不足于天下者,其唯道者乎?”唐宋以来诸今本,或“能”下有“以”字,或“以”作“而”,或“奉”下有“于”字,“天下”之下,或有“者”,或无“者”,末句作“唯其有道者”、“唯有道者乎”、“其唯道乎”、“其唯有道者乎”,文有小异,其义均同,不一一列举。

(6)河、王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不恃”作“弗有”,“功成”作“成功”,“不处”作“弗居”,句末有“也”字,“其不欲”句前,有“若此”二字,句末有“也”字。甲本多损掩,只残留句末“见贤也”三字。“功成而不处”,傅奕作“功成而不居”,敦煌庚、辛本及赵至坚本作“成功”。诸今本俱无“若此”二字。“其不欲见贤”,马王堆本乙本,句末有“也”字,傅、范“也”字作“邪”。景龙作“斯不见贤”。敦煌辛本作“其欲退贤”,龙兴碑作“斯不贵贤”。奚侗说:“三句与上文谊不相承,上二句已见二章,又复出于此。”苏辙:“有道者赡足万物而不辞,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非有道者无以堪此。为而悖,成而处,则贤见于世;贤见于世,则是以有馀以自奉也。”

【今译】

天的“道”,它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高了就把它压低一点,低了就把它抬高一点,拉过了就把它放松一点,不足时就把它拉满一点。

天的“道”也是减少有馀的来补给不足的。人的“道”则不是这样,是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馀的。谁能够减少有馀的来奉献给天下人呢?

只有遵循天道的人。因此,圣人助长了万物而不恃恩求报,有所成就而不自居有功,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猜你喜欢
  提要·童品
  论语纂笺卷八·詹道传
  孟子纂防卷四·赵顺孙
  卷二十·佚名
  卷四十七·胡广
  卷一百四十四·秦蕙田
  修身第六十一·管仲
  卷二·梁寅
  庄公·庄公十八年·左丘明
  目次·周梦颜
  卷十一(竺法护译)·佚名
  入密严微妙身生品第二·佚名
  主席南普陀寺是日有信士弟子请上人上堂·太虚
  覆净平居士书·太虚
  诸法集要经卷第三·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一折·关汉卿

    (冲末扮周舍上,诗云)酒肉场中三十载,花星整照二十年。一生不识柴米价,只少花钱共酒钱。自家郑州人氏,周同知的孩儿周舍是也。自小上花台做子弟。这汴梁城中有一歌者,乃是宋引章。他一心待嫁我,我一心待娶他,争奈他妈儿不肯。我

  • 卷四十四·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四十四    明 冯惟讷 撰 晋第十四 陶渊明【字元亮入宋名濳浔阳柴桑人太尉长沙公侃之曾孙少有高趣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解归躬耕自资隆安中为鎭军参军义熙元年迁建威参军未几求为彭

  • 唐僧弘秀集巻十·李龏

    宋 李龏 编尚顔十八首寄华隂司空侍郎劒佩已深扃茅为岳靣亭诗犹少绮美画肯爱丹青换笔修僧史焚香阅道经相邀来未得但想鹤仪形送刘必先力进凭诗业心焦阙问安远行无处易孤立本来难楚月船中没秦星马上残明年有公道更以命

  • 补遗卷十七·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补遗卷十七鸟兽天马赋【有序        宋】米 芾高君素收唐画御马翘举雄杰感今无此马故赋方唐牧之至盛有天骨之超俊勒四十万之数而随方以分色焉此马居其中以为镇目星角以电发蹄踠踣以

  • 卷二百四·列传第九十二·张廷玉

        陈九畴 翟鹏 孙继鲁 曾铣 丁汝夔 杨守谦 商大节 王抒杨选   陈九畴,字禹学,曹州人。倜傥多权略。自为诸生,即习武事。弘治十五年进士。除刑部主事。有重囚越狱,人莫敢撄,九畴挺槊逐得之,遂以武健名。正德

  • 卷一·佚名

      度训解第一   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整,权轻重以极,明本末以立中。立中以补损,补损以知足。爵以明等极,极以正民,正中外以成命。正上下以顺政。自迩弥兴自远,远迩备极终也。明王是以敬微而顺分,分次以知和,知和以知乐,

  • ●卷一百四十九·徐梦莘

      炎兴下帙四十九。   起绍兴元年十月三日丙寅,尽十二月二十七日庚寅。   刘一止论时政。   刘一止字行简湖州归安人宣和三年第进士为越州州学教授知州翟汝文推重其为人建炎中避地姚江傅崧卿来摄郡政一止劝崧

  • 卷十四 简文帝·王夫之

      简文为琅邪王,相晋五年,桓温外拒燕、秦,内攻袁瑾,而漠然不相为援,盖其恶温而忌之夙也。既恶温矣,抑不能树贤能、修备御、以制温,温视之如视肉,徒有目而无手足,故惎之而犹拥立之,以为是可谈笑而坐攘之者也。盖至于听温之扳己

  • 一一二五 寄谕署江西巡抚舒常交卸事后往封禁山处履勘并绘图呈览·佚名

    一一二五 寄谕署江西巡抚舒常交卸事后往封禁山处履勘并绘图呈览乾隆五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大学士 公阿<桂>、协办大学士 尚书和<珅>字寄工部尚书 署江西巡抚舒<常>,乾隆五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奉上谕:近阅四库全书馆进呈

  • 马嗣明传·李百药

    马嗣明,河内人氏。年轻时通晓医术,博览经方,《甲乙》、《素问》、《明堂》、《本草》都可以诵背。为人诊候,一年前就能够知道是生还是死。邢邵的儿子大宝染上了伤寒,嗣明为之诊察、品脉,退下后告诉杨忄音说:“邢公子的伤寒病

  • 卷九十三·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九十三雍正八年四月上谕十六道初六日奉上谕据署理川陕总督印务查郎阿摺奏川省垫江忠州等属奸徒杨成勲王可久等揑造妖谣吹角啸聚匪谋败露杨成勲自缢身死今拏获党犯陈文魁杨成禄等搜出

  • 卷四十九·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钦定续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四十九学校考幸学养老宋寜宗嘉泰三年正月幸太学谒大成殿礼成御化元堂命国子祭酒李寅仲讲尚书周官篇遂幸武学谒武成殿监学官进秩一级诸生推恩赐帛有

  • 卷五十六·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五十六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六><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六><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六><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六><經部,

  • 礼记析疑卷二十九·方苞

    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仲尼燕居使女以礼周流无不徧也先王制礼随时随事运天理而取其中人之行身遇物能以礼周流则大中之理无不徧矣即一贯之指以礼言之乃其显而易见者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孔子以求仁为教而曾子谓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二·佚名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一七)第二分清净经第十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缅只优婆塞林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时。有沙弥周那在波波国。夏安居已。执持衣钵。渐诣迦维罗卫缅祇园中。至阿难所。头

  • 浮溪文粹·汪藻

    十五卷。宋汪藻撰。此集乃明胡尧臣刊,至于何人所编则无可考。所载仅诗文八十五篇,未能尽窥全豹,但所载多为诗文中精华,颇足以资讽诵。昔欧阳修有《文忠全集》,而又有《欧阳文粹》;黄庭坚有《山谷全集》而又有《山谷精

  • 医略十三篇·蒋宝素

    内科著作。清蒋宝素撰。十三卷。宝素,京口(今江苏镇江)人。幼承家学,后拜王九峰为师,钻研《内经》、《难经》、《金匮》等医学经典,著《医略》八十七卷。本书为其中“六淫门”,载文十三篇,故名。刊于道光二十年(1840)

  • 法海经·佚名

    一卷,西晋法炬译。为海八德经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