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礼记析疑卷二十九

翰林院侍讲衔方苞撰

仲尼燕居

使女以礼周流无不徧也

先王制礼随时随事运天理而取其中人之行身遇物能以礼周流则大中之理无不徧矣即一贯之指以礼言之乃其显而易见者

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

孔子以求仁为教而曾子谓子张难与为仁仁者天徳之首也子产过于慈仁犹失政体如母之不能教而张也过于矜髙则不能反求诸身而无进徳之基矣故切言以警之若不及则勉之而已故不复言

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

领字之义或取承领祭义领天下国家贾谊陈政事疏谁与领此是也或取统领杨恽报孙防宗书统领从官魏相传统领庶职是也或取率领左传鄢将师为佐领晋书职官志中领军是也惟此记及乐记领父子君臣之节注皆以治训未知所据以文义推之此记宜以袪而去之为义乐记则以统领为义但于古书未得其徴

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

老庄以礼为华而乱道荀卿以礼为化性而起伪皆不知礼之生于仁也仁以体事故眀无不照仁以感物故诚无不通明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则治国如指诸掌职是故也此仁鬼神独于郊社举之者禘尝之为仁显而易见

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时乐得其节车得其式鬼神得其飨防纪得其哀辩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得其宜

上五者第曰礼原礼之所以制也此五者曰以之以人之用礼言也 礼所以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知礼则得失从违判若白黑故辩说得其党 凡此皆所谓好也惟有礼故能全

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先王縁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原其体之所以立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究其用之所以行也原其所以立则知心有所不容己究其所以行则知道不可须臾离事无其治则性命之理不顺此精粗本末所以一贯也

若无礼则手足无所错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时乐失其节车失其式鬼神失其飨丧纪失其哀辩说失其党官失其体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如此则无以祖洽于众也

凡此皆所谓恶也惟无礼故无以领而去之也 如侍于君足如履齐頥霤垂拱视下而聴上视带以及袷聴乡任左之类如不知此则无所错无所加矣其仪法多见曲礼苞始受戴记先兄曰汝口诵其文必心惟其义凡曲礼少仪玉藻内则所载不独事父母君师也即长幼朋友宾客徃来酬酢少不由礼则于心不安而人情亦不能顺故张子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事非仁又曰仁体事而无不在不知此则虽能记诵不可谓之学礼

礼犹有九焉大飨有四焉

李光地曰入门一也升堂二也升堂乐阕三也升歌下管四也陈其荐爼五也行中规旋中矩六也和鸾中采齐七也客出以雍八也彻以振羽九也

乐也者节也

春秋传曰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

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

不惟宗庙朝廷闺门乡党之际会非礼有常经不敢轻动也即寻常无事一举足一发言非理所当然亦不敢动必如是而后谓之致礼以治躬不惟祭祀宾客射乡之乐歌非比物饰节不敢轻作也即燕居退息御琴瑟调磬管非适会其节亦不敢作必如是而后谓之致乐以治心

不能诗于礼缪

古者于旅也语多赋诗以见志不能诗则闻人之歌而不达其义【如诵茅鸱而庆封不知】或答人之赋而不应其情【如髙厚歌诗不类】故于礼缪也

不能乐于礼素

明于乐然后从容和顺之意周浃于拜跪揖让之中野人相敬直朴无文则为素而已

薄于徳于礼虚

无如斩如剡之隠痛则衰麻哭踊皆虚无守道致身之实心则拜稽恭顺皆虚

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

凡人之言或泛论事理或评议他人未有不依乎天理者若能身履之则礼之实在是矣凡人之行必合乎天理当乎人情然后返之于心而安且乐焉其然则乐之道具是矣 子张志意髙广则检身或疎故示以反身之要以抑其过也身之所履必自顾其平日之言事之欲行必先察乎人心所乐则无无实之言无虚髙之行而政必宜人矣

万物服体

万物皆范围于礼体之中而无不服从即下文贵贱长幼逺近男女莫敢相逾越是也

猜你喜欢
  非十二子篇第六·荀况
  请把心调到微笑的频道·李叔同
  卷五·毛奇龄
  卷十·吴澄
  卷二十七·乾隆
  卷三十·李光地
  卷二十一·王道焜
  (五)·梁漱溟
  卷十七·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五·欧阳竟无
  弘明集卷第一·僧祐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十·佚名
  菩萨璎珞经卷第十三·佚名
  北斗七星护摩法(复炽盛光法)·佚名
  第十六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江顺诒

    ◎五曰派○香奁本非词格许宗彦莲子居词话序云:“文章体制,惟词溯至李唐而止,似为不古。然自周乐亡,一易而为汉之乐章,再易而为魏晋之歌行,三易而为唐之长短句,要皆随音律递变。而作者本旨,无不滥觞楚骚,导源风雅一也。故

  • ●再生缘·沈泰

    (蘅芜室编西湖季英沈士伸、仕乔黄士佳阅) △第一出 (〔扮李延年冠带上〕恩泽初承政未涯,冠贝带贵堪夸。容华田窦都消歇,戚畹今来第一家。某,李延年是也。女弟李夫人,自幼入宫。主上好生宠幸。推恩外戚,封兄李广利为侯,某为协

  • 甲乙集卷第一·罗隐

    馀杭罗  隐昭谏诗曲江春感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髙阳酒徒半雕落终南山色空崔嵬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满船明月一竿竹家往五湖归去来皇陂皇陂㶑灧深复深陂西下马聊登临垂杨风轻弄翠带鲤鱼日暖跳黄金三

  • 梁本纪中第七·李延寿

    普通元年春正月乙亥朔,大赦,改元。丙子,日有蚀之。己卯,以司徒临川王宏爲太尉、扬州刺史,以金紫光禄大夫王份爲尚书左仆射。庚子,扶南、高丽等国并遣使朝贡。二月癸丑,以高丽王嗣子安爲甯东将军、高丽王。三月,滑国遣使朝贡。

  • ●卷一·陆深

    宿州有睢阳驿,凡以睢水在其南也。然古睢阳,乃今归德州,即张许死节之地。予过而问焉,屡更河患,亦既漫漶矣。正统间,予同县人卫君庸知州事,尝采辑史传文集为《唐忠臣录》,己巳年刻之,后正德己巳翻刊,人以为有数。正统有土木之变,正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佚名

    万历十一年八月庚戌朔永平府电雨大作各台杆上有火光○升工部右侍郎熊汝达为刑部左侍郎○河东巡盐御史王国祚言解池旱涸盐花不生商人预纳包陪积至九十余万该司额盐六十二万引乞每年拨十万引补还各商余五十二万引徵完分

  • 第二五九移光绪十五年十一月初八日一一六一○--三·佚名

    新竹前任知县方,将征存隘租银移交于新任张移文 钤记 台北府新竹县典史钤记五年十一月初九日到特授埔里分府、在任候补清军府直隶州、前署新竹县正堂方为移交事。案照敝县征存光绪十二、三年隘租银

  • 董一元传·张廷玉

    董一元,宣府前卫人。父亲董..,嘉靖年间担任宣府游击将军。俺答进犯滴水崖,董..奋力作战,最后阵亡了。赠官荫子,每年都纪念他。董一元的哥哥董一奎,是都督佥事。先后镇守山西、延绥、宁夏三处边地,以勇敢著称。董一元像哥哥一

  • 卷四·王溥

    梁开平三年九月,诏曰:“国之大事,唯祀与戎,须委元臣,以专重务。今后在京大小祀及诸色祠祭,并委宰臣薛贻矩专判。”后唐同光二年三月十日,祠部奏:“本朝旧仪,太微宫每年五荐献,其南郊坛每年四祠祭,吏部申奏,请差中书门下摄太尉行事

  • 卷八 太甲中第六·孔颖达

    惟三祀十有二月朔,汤以元年十一月崩,至此二十六月,三年服阕。○阕,苦穴反。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冕,冠也。逾月即吉服。○冕音免。[疏]“惟三”至“于亳”○正义曰:周制,君薨之年属前君,明年始为新君之元年。此殷法,君薨之

  • 卷五下 滕文公章句上·孙奭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神农,三皇之君,炎帝神农氏。许,姓;行,名也。治为神农之道者。踵,至也。廛,居也。自称远方之人,愿为氓。氓,野人也。)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

  • 论语集注大全卷十五·胡广

    <经部,四书类,四书大全__论语集注大全钦定四库全书论语集注大全卷十五卫灵公第十五凡四十一章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陈去声】陈谓军师行【音抗】伍之列俎豆礼器尹氏

  • 卷十三·傅逊

    <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属事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属事卷十三  明 傅逊 撰襄公灭纪隠公元年八月纪人伐夷夷不告故不书【纪汉晋为剧县旧有纪亭后废夷汉晋为庄武县后废俱在今青莱二府境】二年九月纪裂繻来逆女卿

  • 春秋集解卷二·苏辙

    宋 苏辙 撰桓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继故不书即位正也先君不以其道终子弟不忍即位也继故而言即位是与闻乎弑也先君不以其道终己正即位之道而即位是无恩乎先君也三月公会郑伯于垂郑伯以璧假许田许田所以易祊也以祊为未

  • 执理废事罪岂有极·印光

    世有一班掠虚汉,闻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或由阅教参宗,悟及此理。遂谓我与佛同,而了无所用其若修若证。遂放心恣意于一切境缘之中。误谓六尘即觉,贪嗔痴即戒定慧[1],何须制心摄身,无绳自缚?此种见解,最为下劣。谓之执理废事,

  • 萧红散文集·萧红

    汇集了萧红的多部散文,精选了作者的著作:小黑狗、中秋节、烦扰的一日、夏夜、蹲在洋车上、镀金的学说、饿、祖父死了的时候、初冬、同命运的小鱼、索非亚的愁苦、春意挂上了树梢、册子、剧团、欧罗巴旅馆、孤独的生活

  • 读易举要·俞琰

    四卷。元俞琰撰。此书 《文渊阁书目》、焦氏《国史经籍志》、朱睦楔《授经图》皆著于录,然传本甚稀,故朱彝尊《经义考》亦云未见。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仍编次为四卷,流布渐广。俞琰易学,以朱子为宗,故此书力

  • 帝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佚名

    一卷,赵宋旋护译。略称帝释心经。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内容系佛陀在王舍城鹫峰山,对帝释天等宣说般若波罗蜜,及其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