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37章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2)。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3)。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4)。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5)。

【题解】

此章主旨,可与三十二章互相发明。老子的“道”含有二重性:就其无目的、无意识来说,它是宇宙本体,永恒不变,是“无为”的,就其生长万物来说,它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最后原因和总规律,是“无不为”的。

老子常常用“天道”以论证“人道”,用“自然”以推论“社会”。在社会政治方面,希望理想的执政者“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注释:

(1)诸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乙本都作“道恒无名”。蒋锡昌说:“道常者,道之真,一章所谓‘常道’也。‘无为’者言其体,‘无不为’者言其用。王夫之亦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蒋、王二氏皆以“常”字混同于十六章“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之“常”,实则此乃“恒”字,因避汉文帝讳而改为“常”字耳。

(2)马王堆本乙本及诸王本如此。马王堆本甲本“化”作。傅奕、龙兴碑、《道德真经》诸本,“侯王”作“王侯”,并无“之”字。范本亦作“王侯”,而有“之”字。阮籍《通老论》:“道者法自然而为化,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

(3)马王堆本乙本及河上、王、傅、范、唐宋诸本悉如此。马王堆本甲本“化”作。邵若愚、林希逸、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本,无上“之”字。马王堆本乙本“镇”作“阗”。甲本句中七字损掩。

(4)马王堆本乙本如此,惟“欲”作“辱”,当是音假,据今本改。甲本无“镇之以”三字。傅、范亦无“镇之以”三字,全句作“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诸王本“不欲”作“无欲”。龙兴碑无“之”字、“夫”字,作“无名朴,亦将无欲”。景龙、开元、景福及苏辙、邵若愚、林希逸等唐宋诸本,多无“夫”字。高亨说:“余疑此文当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转写捝去‘镇之’二字耳。本章皆连环句法,‘化’字叠,‘镇之以无名之朴’七字叠,‘无欲’二字叠”。

(5)傅、范与诸唐本、道藏河上本皆如此。宋刊河上本及诸王本,“正”作“定”,马王堆本乙本作“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甲本“静”假作“情”。劳健说:“定字本从正,义得互通。《说文》引古文‘正’作‘正’,夏竦《古文韵》‘定’字引汉简作形并近同。”

【今译】

“道”经常是没有什么作为的,然而,又没有什么不是它的所为。

侯王如能遵守它,万物都会自然变化。万物在变化中而有私欲产生,我将用没有名称的“道”来镇伏它们。用没有名称的“道”来镇伏它们,那么就会根绝私欲。根绝了私欲就可以得到宁静,天下就自然达到安定。

猜你喜欢
  庄公·孔子
  卷三十四 大传第十六·郑玄
  思辨録辑要卷三十一·陆世仪
  提要·吕柟
  什么叫“明”·孔子
  卷二十八·何楷
  卷三·李光地
  丧服第十一·佚名
  庄子天下篇述义序言之一·马叙伦
  刻指月录发愿偈(有述)·瞿汝稷
  ●顿悟无生般若颂·神会
  主席雪窦寺法语·太虚
  欲求人类之真幸福须“止恶修善”·太虚
  学佛初门由三法入·太虚
  佛说因缘僧护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八十一·彭定求

        卷781_1 【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赵铎   圣主今司契,神功格上玄。岂唯求傅野,更有叶钧天。   审梦西山下,焚香北阙前。道光尊圣日,福应集灵年。   咫尺真容近,巍峨大象悬。觞从百寮献,形为万方传。   

  • 卷530 ·佚名

    郑刚中 每年家酿留一器以奉何元章今年持往者辄酸黄不可饮再以二尊赎过仍 吾庐吒穷巷,有酒无佳客。 年年家酿香,延首定攀忆。 分持远相遗,岂问杯杓窄。 所贵明月前,共此一尊色, 去年冬苦寒,雪水填四

  • 卷六十九·陈起

    <集部,总集类,江湖小集>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六十九    宋 陈起 编邹登龙梅屋吟 关山月 行人十年归不得夜上戍楼看明月楼中星斗连太白楼外关山鴈飞絶鴈飞絶归不得镜里青蛾怨离别前年出幽燕明月何团圆去年

  • 卷一百一十六·志第六十九·礼十九等·脱脱

        ◎礼十九   ○大朝会仪 常朝仪   《周官》:司仪掌九仪宾客摈相,诏王南乡以朝诸侯。"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大客之仪,以亲诸侯"。盖君臣之际体统虽严,然而接以仁义,摄以威仪,实有宾主之道焉。是以《小雅·鹿

  • 第四十五回 听陆生交欢将相 连齐兵合拒权奸·蔡东藩

      却说吕氏日盛,刘氏日衰,剩下几个高祖子孙,都是栗栗危惧,只恐大祸临头,独有一位年少气盛的龙种,却是隐具大志,想把这汉家一脉,力为扶持。这人为谁?就是朱虚侯刘章。刘氏子弟,莫如此人,故特笔提叙。他奉吕太后命令,入备宿卫,年

  • 第一节“庆春”·老舍

    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第一节&ldquo;庆春&rdquo;①我是腊月二十三日酉时,全北京的人,包

  • ◎凤冠霞帔之光荣·李定夷

    彰武上将军段香岩之夫人,感受暑热,偶沾小恙,请医诊治,迄无灵效,日益沉重,竟以逝世。夫人当弥留时,自知不起,执段之手而谓之曰:“儿女俱幼,设予不幸。君其善视之。”后唤其男女公子至前,勉之以自立成人。未逾时,遂含笑而逝。段以丧

  • 一○七九 浙江学政窦光鼐奏谢全书告竣恩准纪录二次折·佚名

    一○七九 浙江学政窦光鼐奏谢全书告竣恩准纪录二次折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浙江学政臣窦光鼐跪奏,为恭谢天恩事。窃臣准吏部札知,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初六日奉旨:窦光鼐着纪录二次。钦此。窃臣前于乾隆三十八年恭值

  • 别集下卷四·宋名臣言行录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録别集下卷四 宋 李幼武 纂集 赵鼎 字元镇解州人崇宁五年登科建炎二年为枢密计议迁侍御史又迁御史中丞四年权佥书密院罢提举洞霄绍兴二年除江东安抚

  • 傅应祯传·张廷玉

    傅应祯,字公善,江西安福人。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授职零陵知县。剿杀洞庭强盗,将祁阳有盗名的大土匪治罪,使老百姓得到安宁。后调任溧水知县。万历三年(1575)升为御史。张居正执掌国事,傅应祯是他的门生,对时事有所思虑,遂上

  • 隋纪六 炀皇帝中大业九年(癸酉、613)·司马光

    隋纪六 隋炀帝大业九年(癸酉,公元613年) [1]春,正月,丁丑,诏征天下兵集涿郡。始募民为骁果,修辽东古城以贮军粮。 [1]春季,正月,丁丑(初二),炀帝下诏征召天下之兵在涿郡集结,开始招募平民为骁果。修辽东古城以贮备军粮。 [2]灵武贼

  • 卷七十一·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七十一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七十一宗庙制度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防大夏大濩大武【郑氏锷曰国子者将使之奉祭祀以行礼故以乐而教之舞黄帝之

  • 卷十五·高闶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十五宋 高闶 撰僖公二五年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诸侯世子皆誓于天子不可专杀也且父子人之大伦非他人所得间者今至于相杀则人伦废矣况世子至亲非其君自杀之则无敢杀者是故斥言晋侯所以深罪其听谗

  • 八王分舍利品第三十一·佚名

    诸力士悲感,在於王殿上。供养尊舍利,如是至数日。邻侧七国王,时各寻遣使。皆共同一时,如会至城下。各通其王命,诸力士相闻。皆陈其敬意,求得舍利分。诸力士答言,佛於我国灭。自供养舍利,不能以相与。尔时诸国使,相闻至数返。力

  • 第十五卷·佚名

    地狱品之十一又彼比丘。知业果报。复观阿鼻大地狱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黑肚处。是彼地狱第六别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如。若何等人。取佛财物而自食用。不还不偿。不信彼业。而复更取。复教他取。为作住

  • 卷第十二·费隐通容

    五灯严统卷第十二南岳下十世汾阳昭禅师法嗣潭州石霜楚圆慈明禅师全州李氏子。少为书生。年二十二。依湘山隐静寺出家。其母有贤行。使之游方。闻汾阳道望。遂往谒焉。阳顾而默器之。经二年未许入室。每见必骂诟。或毁

  • 法乘义决定经·佚名

    宋西夏沙门金总持等译。佛在祇园,有一比丘名甚深勇猛,请问鹿野苑中所说法乘决定之义。佛为广说五蕴,五取,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生,四圣谛,二十二根,五三摩地,四禅,四无色定,四无量心,四三摩地,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

  • 大丈夫论·提婆

    二卷。提婆罗菩萨造。北凉道谛译。有三十九品,广说悲心行施之相状及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