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苏庠

  庠字养直,丹阳人。生治平二年(1065)。绍兴间,居庐山,与徐俯同召,不赴。绍兴十七年(1147)卒,年八十三。有后湖集,不传。

  临江仙

  席上赠张建康

  本是白蘋洲畔客,虎符卧镇江城。归来犹得趁鸥盟。柳丝摇晓市,杜若遍芳汀。

  莫惜飞觞仍堕帻,柳边依约莺声。水秋鲈熟正关情。只愁宣室召,未许钓船轻。

  又

  猎猎风蒲初暑过,萧然庭户秋清。野航渡口带烟横。晚山千万叠,别鹤两三声。

  秋水芙蓉聊荡桨,一樽同破愁城。蓼花滩上白鸥明。暮云连极浦,急雨暗长汀。

  如梦令

  雪中作

  叠嶂晓埋烟雨。忽作飞花无数。整整复斜斜,来伴南枝清苦。日暮。日暮。何许云林烟树。

  虞美人

  次虞仲登韵

  军书未息梅仍破。穿市溪流过。病来无处不关情。一夜鸣榔急雨、杂滩声。

  飘零无复还山梦。云屋春寒重。山连积水水连空。溪上青蒲短短、柳重重。

  浣溪沙

  书虞元翁书

  水榭风微玉枕凉。牙床角簟藕花香。野塘烟雨罩鸳鸯。

  红蓼渡头青嶂远,绿蘋波上白鸥双。淋浪淡墨水云乡。

  谒金门

  怀故居作

  何处所。门外冷云堆浦。竹里江梅寒未吐。茅屋疏疏雨。

  谁遣愁来如许。小立野塘官渡。手种凌霄今在否。柳浪迷烟渚。

  又

  大叶庄怀张元孺作

  杨柳渡。醉著青鞋归去。点点沙鸥何处所。十里菰蒲雨。

  拌擞向来尘土。卧看碧山云度。寄语故时猿鹤侣。未见心先许。

  鹧鸪天

  枫落河梁野水秋。淡烟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

  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灞桥杨柳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又

  过湖阴席上赠妓

  梅妒晨妆雪妒轻。远山依约学眉青。樽前无复歌金缕,梦觉空馀月满林。

  鱼与雁,两浮沈。浅颦微笑总关心。相思恰似江南柳,一夜春风一夜深。

  又

  秋入蒹葭小雁行。参差飞堕水云乡。直须银甲供春笋,且滴糟床覆羽觞。

  风压幕,月侵廊。江南江北夜茫茫。悬知上马啼鹃梦,一夜惊飞宝鸭香。

  诉衷情

  渔父家风、醉中赠韦道士

  杖头挑得布囊行。活计有谁争。不肯侯家五鼎,碧涧一杯羹。

  溪上月,岭头云。不劳耕。瓮中春色,枕上华胥,便是长生。

  又

  倦投林樾当诛茅。鸿雁响寒郊。溪上晚来杨柳,月露洗烟梢。

  霜后渚,水分槽。尚平桥。客床归梦,何必江南,门接云涛。

  阮郎归

  西园风暖落花时。绿阴莺乱啼。倚阑无语惜芳菲。絮飞蝴蝶飞。

  缘底事,减腰围。遣愁愁著眉。波连春渚暮天垂。燕归人未归。

  点绛唇

  冰勒轻飔,绿痕初涨回塘水。柳洲烟际。白鹭翘沙嘴。

  箬笠青蓑,未减貂蝉贵。云涛里。醉眠篷底。不属人间世。

  菩萨蛮

  宜兴作

  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千万重。

  荒坡垂斗柄。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又

  自宜兴还西冈作

  园林寂寂春归去。濛濛柳下飞香絮。野水接云横。绿烟啼晓莺。

  江南鶗鴂梦。山色朝来重。小艇小湾头。蘋花蘋叶洲。

  又

  再在西冈兼怀后湖作

  短船谁泊蒹葭渚。夜深远火明渔浦。却忆槿花篱。春声穿竹溪。

  云山如昨好。人自垂垂老。心事有谁知。月明霜满枝。

  又

  周彦达舟中作

  眼中叠叠烟中树。晚云点点翻荷雨。鸥泛渚边烟。绿蒲秋满川。

  未成江海去。聊作林塘主。客恨阔无津。风斜白氎巾。

  又

  年时忆著花前醉。而今花落人憔悴。麦浪卷晴川。杜鹃声可怜。

  有书无雁寄。初夏槐风细。家在落霞边。愁逢江月圆。

  又

  澧阳庄

  照溪梅雪和烟堕。寒林漠漠愁烟锁。客恨渺无涯。雁来人忆家。

  远山疑带雨。一线云间语。霜月又婵娟。江南若个边。

  又

  春波滟滟浮春渚。绿阴一径风兼雨。又作去年时。绿深垂蔓篱。

  故山归兴动。江北江南梦。白髮故相欺。星星如有期。

  木兰花

  江云叠叠遮鸳浦。江水无情流薄暮。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

  渚花不解留人住。只作深愁无尽处。白沙烟树有无中,雁落沧洲何处所。

  清平乐

  咏岩桂

  断崖流水。香度青林底。元配骚人兰与芷。不数春风桃李。

  淮南丛桂小山。诗翁合得攀翻。身到十洲三岛,心游万壑千岩。

  清江曲

  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白蘋满棹旭来晚,秋著芦花一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髮。万事不理醉

  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后清江曲

  层波渺渺山苍苍。轻霜陨木莲叶黄。呼儿极浦下笭箵,社瓮欲熟浮蛆香。

  轻蓑淅沥鸣秋雨。日暮乘流自相语。一笛清风万事休,白鸟翩翩落烟渚。

猜你喜欢
  温镗·唐圭璋
  江汉·唐圭璋
  提要·张表臣
  第十五出 姻诧·李渔
  第三十五章 普度羣生·屠隆
  ◆赵待制雍·顾嗣立
  第一场·老舍
  第二十八回 饮鸩酒顷刻归阴 羁犴狱吁嗟被谤·萧晶玉
  第三折·关汉卿
  卷四百八·曹学佺
  岁时杂咏巻二十七·蒲积中
  歳时杂咏巻十三·蒲积中
  卷三十四·高棅
  卷七百二·佚名
  卷三百九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和岘·唐圭璋

      岘字晦仁,开封浚仪(今开封)人,后唐长兴四年(933)生。父凝,晋宰相,花间集词人。岘十六登朝为著作郎。建隆初,太常博士。太平兴国二年(977),为京东转运使,坐事削籍。端拱元年(988),主客郎中,判太常寺兼礼仪院事。是年卒,年五十六。开

  • 卷二十七·黄希

    钦定四库全书补注杜诗卷二十七   宋 黄希 原本黄鹤 补注去蜀【新添 广德二年作】补注【鹤曰诗云五载客蜀郡一年归梓州按公乾元已亥冬至成都距广德二年为五载而宝应元年秋至广德元年秋在梓州为一年此当是广德二

  • 方泉诗集巻二·周文璞

    宋 周文璞 撰臯桥伯鸾出京师慷慨歌五噫岂无济时心升降与我违有来适吴中舂粱捄寒饥吴人臯伯通舍之慰穷栖方志虽或除此桥犹可稽伯鸾号逸民佳传昭緑绨伯通赖有此庶几与之齐至今阊门外两冡陪要离累累各高大冥冥春草萋古

  • 东海渔歌卷三·顾太清

    鹧鸪天 元日咏荠菜,用去年荠菜韵鲜荠登盘乍吐花,嫩苗争长傲春奢。已知草色迎年绿,略有新黄发柳芽。山之罅,水之涯。风丝日影暖相加。岁朝 图上应添写,小白微青最可夸。 【校】下“荠菜”二字,为况氏所删。玉连

  • ●卷七·周密

      ○鸱夷子见黜   吴江三高亭祠鸱夷子皮、张季鹰、陆鲁望。而议者以为子皮为吴大仇,法不当祀。前辈有诗云:"可笑吴痴忘越憾,却夸范蠡作三高。"又云:"千年家国无穷恨,只合江边祀子胥。"盖深非之。   后有戏作文弹之者

  • 第三一一副详及批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廿五日一二一○二--四九·佚名

    新竹县申(第三○九号)之副详,及台湾布政使批:各属存留款项自光绪十四年起,各归各县坐支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十六日到副详 印 新竹县印五品衔、台湾府埔里社通判、署台北府新竹县,为开折详送事。本年十月二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五 地理略三·纪昀

    地理略 【三】宋○宋宋初有州百一十一太祖建隆四年取荆南得州府三平湖南得州十五监一干德三年平蜀得州府四十六开宝四年平广南得州六十 八年平江南得州一十九军三太宗太平兴国三年陈洪进献地得州二钱俶入朝得州十三军

  • 一四一二 直隶总督梁肯堂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一四一二 直隶总督梁肯堂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直隶总督臣梁肯堂跪奏,为遵旨汇奏事。恭照乾隆四十八年三月内奉上谕:前因披阅《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各条,于辽

  • 罗绍威传·薛居正

    罗绍威,魏州贵乡人。父亲罗弘信,本名罗宗弁,开头做马牧监,服事节度使乐彦贞。光启末年,乐彦贞的儿子乐从训骄横太盛,招聚兵马,想诛灭魏州牙军。牙军大怒,聚集呐喊攻打他,乐从训出逃据守相州。牙军废除乐彦贞,囚禁在龙兴寺,逼着要

  • 读书丛说卷二·许谦

    元 许谦 撰尧典典从册在丌上皆象形字以丌尊阁册为典为两体防意以可常法而训为常是就音假借此字今备六书三体钦明文思分而言之钦体而明用诚敬主于中而精明发于外也思体而文用智意动于内而文章着于外也合而言之钦明为

  • 卷三十四·湛若水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正傳卷三十四   明 湛若水 撰定公【名宋襄公庶子昭公弟在位十五年】【敬王十一年】元年【晉定三年齊景三十九年衛靈二十六年蔡昭十年鄭獻五年曹隱公通元年陳惠二十一年杞悼九年宋景八年秦哀二十

  • 卷十六·乾隆

    <经部,诗类,御纂诗义折中钦定四库全书御纂诗义折中卷十六文王之什三之一大雅二说见小雅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赋也于叹词昭明也不显显也不时时也陟升也左右言亲近也此追

  • 卷之五十三·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五十三信夫妇之信《尧典》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录曰:愚观尧之试舜,不独於其所勉,而於其所忽。勉焉者,朝着之上也,忽焉者,衽席之问也。是故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者,众人之常也。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近於家

  • 卷三百九十八·佚名

    △初分常啼菩萨品第七十七之一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教授教诫初业菩萨。令其信解诸法自性毕竟皆空。佛告善现,岂一切法先有後无。然一切法非有非无。无自性无他性。先既非有後亦非无。自性常空无所怖畏。应当如是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八·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十六般若波羅蜜多分之六   復次善勇猛若諸菩薩能如是行.則不緣色清淨而行亦不緣受想行識清淨而行.何   以故善勇猛是諸菩薩已能遍知色乃至識所緣本性清淨故.若諸菩薩能如是行爲

  • 道体论·佚名

    原题「通玄先生述」。此通玄先生疑即五代道士张荐明。亦有人认为此书为唐代道士张果或司马承祯所作。宋《崇文总目》及《通志‧艺文略》均着录此书,但不题撰人姓名,现有《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太玄部。此书分为〈论老子

  • 治台必告录·丁曰健

    编者丁曰健,字述安,安徽怀宁人。1854年(清咸丰四年)后,历任台湾淡水同知、知府、福建粮道、布政使、台澎兵备道加按察使衔。曾参与镇压黄位、戴潮春起义。1866年(同治五年)离任。次年将福建巡抚徐宗干所辑《治台必告

  • 鬻子·鬻熊

    后人所辑楚开国人物鬻熊与周王对答的言谈记录。《汉书·艺文志》列入道家,原注云:“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今本《鬻子》为唐逄行珪所献,内附《补鬻子》7则,出自汉贾谊《新书·修政语下》,记载了鬻熊与周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