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车舝

——新婚时为德行干杯

【原文】

间关车之舝兮①,思娈季女逝兮②。

匪饥匪渴,德音来括③。

虽无好友,式燕且喜④。

依彼平林⑤,有集维鷮(6)。

辰彼硕女(7),令德来教(8)。

式燕且誉,好尔无射(9)。

虽无旨酒,式饮庶几(10)。

虽无嘉肴,式食庶几。

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

陟彼高冈,析其柞薪(11)。

析其柞薪,其叶湑兮(12)。

鲜我觏尔(13),我心写兮(14)。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15)。

四牡排鯡鯡(16),六辔如琴(17)。

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注释】

①间关:车轮的摩擦声。奎(xia):车轮轴头上的键。②思娈:思慕美貌。季女:少女。③德音:好消息。括:会面,见面。④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燕同“宴”。⑤依:茂密。平林:平地上的树林。(6)鷮(jiao):野鸡。(7)辰:时刻。这里指出嫁的时刻。硕女:长大了的女子。(8)令德:好德行。(9)射(yi):厌,厌恶。(10)庶几:勉强可以。(11)析:砍。柞(zuo):树名,栎树。(12)婿;茂盛。(13)鲜:善。觏:见到。(14)写:同“泻”,除尽。(15)景行:大路,大道。(16)鯡鯡(fei):排列行走。(17)辔(pei):马缰绳。

【译文】

车行起来间关响,想那美女要出嫁。

不是饥饿也不渴,盼望会面好消息。

虽无同好的朋友,宴饮喜庆也欢乐。

那片茂密的平林,林中野鸡来栖息。

女子长大要出嫁,美德使我受教益。

宴饮相庆又赞誉,爱你永远不厌弃。

虽然我没有美酒,愿你也能喝几杯。

虽然我没有佳肴,愿你也能吃几口。

虽无美德与你比,也可歌吟舞一回。

登上高高那山岗,砍下柞木当薪柴。

砍下样本当薪柴,树叶茂盛多新鲜。

有幸我把你遇见,我心忧愁全不见。

德如高山人景仰,德如大道人遵循。

四匹公马并排走,六根僵绳如琴弦。

如今新婚遇见你,我心从此得安慰。

【读解】

新婚宴乐,夫妻同贺,虽无美酒佳肴,却有情意浓浓,且歌且舞。

庆贺什么?如今我们是先恋爱后结婚,到了结婚之时,至少双方都认为爱情已经成熟,已经到了收获季节,进入一个共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共创幸福家庭的阶段。婚姻是爱情自然而然的。可是在古代,少有先恋爱后结婚之说。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即为男女双方定下了终身。

因此,新婚宴乐,既是爱情开始时的庆贺,又是二人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的生活开始时的庆贺。这种具有双重意义的庆贺是我们今天无法体验的。两个人事先最多是认识,并无深入的了解和接触,是否情投意合,是否能彼此理解,是否在心理习惯和生活习惯上吻合一致,全都是未知数。以这个角度说,庆贺新婚,如同庆贺一个巨大的悬念从此开始逐渐演绎,结果将取决于两个人如何来编织二人世界的故事。

也许,古时的先结婚后恋爱比我们如今习惯了的恋爱婚姻方式更富有诗意和戏剧性。在长长的人生之旅中,一次次地磨合,一次次地解开谜底,一次次地向悬念靠拢。当然,这之中还有一个巨大的差别:今日我们是一夫一妻制,两人到了再也走不下去的时候,可以离异,然后再重新寻找新伴侣;古时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可以随便离异,但男方在走不下去之时,可以在不离异的同时寻找妾来作为弥补,发展新的关系,而女方就比较悲惨了。

"不过,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在不可随意离婚的境况之中注意了德行的重要性。大概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明白了:在婚姻的诸多因素之中,德行是维持婚姻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模样儿再漂亮,家中财富再多,手再巧灵,嘴再会说,总不及高尚的德行重要。因此,在新婚燕尔之时,是大有必要为德行干杯、歌舞的。"

猜你喜欢
  小问第五十一·管仲
  论?第五十四·桓宽
  阳货篇·王夫之
  第十四章 30·辜鸿铭
  卷二十四·郑玉
  卷五十七·山井鼎
  卷十九·江永
  卷二十六·孔颖达
  诗故卷一·朱谋玮
  卷九十一·顺治
  卷三百九十二·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四·唐慧琳
  印度之佛教当时思想界之革新及其混乱·梁启超
  读宗镜录随感·太虚
  祝南洋佛教之联合·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附録·吴雯

    附録送吴天章归中条二首     王士祯二月春芜緑纷纷蝴蝶飞花朝逢暮雨寒食减征衣道路谁知巳登临不当归中条多水竹此去掩荆扉爱汝王官谷他年拟借居三峯当户牖五姓足樵渔田舍堪怀古茅茨宜读书独怜好身手归去注虫鱼又

  • 提要·洪迈

    【臣】等谨案野处类藁二巻宋洪迈撰迈以才学赡博雄视一时所着容斋随笔夷坚志唐人万首絶句俱别着録其文集见于宋艺文志者有野处猥稿一百四巻琼野録三巻而陈振孙书録解题祗载有此集二巻且云全集未见则当时传播已稀惟明张

  • 卷二·佚名

    武称解第六题解:武称,武事的各种名称。大国不失其威,小国不失其卑。敌国不失其权。岠险伐夷,并小夺乱,□强攻弱而袭不正,武之经也。伐乱伐疾伐疫,武之顺也。贤者辅之,乱者取之,作者劝之,怠者沮之,恐者惧之,欲者趣

  • 第二回 诛假父纳言迎母 称皇帝立法愚民·蔡东藩

      却说嫪毐得封长信侯,威权日盛,私下与秦太后密谋,拟俟秦王政殁后,即将毐所生私子,立为嗣王。毐非常快乐,往往得意妄言。一日与贵臣饮博,喝得酩酊大醉,遂互起龃龉,大肆口角,嫪毐目大叱道:“我乃秦王假父,怎敢与我斗口?汝等难道

  • 第六十四回 却外寇奸党冒功 媚干娘义儿邀宠·蔡东藩

      却说杨继盛妻张氏,本是个知书达礼的贤妇,前此知劾嵩无益,劝阻继盛,嗣因继盛不从,竟致待罪诏狱。世宗本不欲加戮,因被严嵩构陷,附入张经案内,遂将他一同处决,急得张氏痛切异常,誓代夫死,遂草疏上奏道:  臣夫谏阻马市,预伐仇

  • 卷七·陈燕翼

    钦定廷试贡士十二名为萃士。敕于发榜之后,首辅会同礼部礼科公选年青质美者一十二名,令将祖训及大明会典分类分部,定日熟习。着翰林院编简一员,提调教习。三年后,仍将所习者分条钦考,以熟记有识者,立赐同进士出身,破格授以翰林

  • 第五册 天聪元年四月至五月·佚名

    第五册 天聪元年四月至五月四月初十,遣青嘉努自军中至,报称前往朝鲜之军还,诸贝勒已於初八日渡江等语。是日,蒙古贝勒吉尔布什额驸、西尔呼纳克、达赖、满珠习礼喀驸、恩克森等,叶诸贝勒,先自出征处还家。汗责之曰:“惟

  • 卷十三·胡一桂

    钦定四库全书史纂通要卷十三元 胡一桂 撰元魏北朝始於魏道武姓拓拔名珪因符秦丧乱复兴始立国於北方是为北朝【东晋孝武太元十一年丙戍】初即代王位建元【正月】徐改国号魏【四月】建天子旌旗称警跸【丙申】迁都平城

  • 卷三十三学术志二·黄遵宪

    文 字日本古时文字,或日有,或日无,纷如聚讼。世传日本元有国字,至推古朝尚存,藏于部家。惟据《古语拾遗》日:"上古无文字,故事口耳相传而已。大江匡房《筐崎记》曰:我朝文字,实始于应神时。"此二书皆去古未远,说当可据。考汉籍

  • 薛庆传·脱脱

    薛庆,起于群盗之中,占据高邮,有兵几万人,多勇猛俊杰敢斗之士,能够以少击众,归附的人日益增多。张浚听说薛庆没有依附隶属的地方,打算使薛庆归附在自己的旗帜之下,亲自前去招纳他。薛庆感动心服,张浚因而让他守高邮,不久升任拱卫

  • ●皇朝通典卷六十四·佚名

    樂二 ○樂二 (臣)等謹按杜典載歷代廟朝之樂於沿革中總述其槩不另立門葢漢後各朝競尚新聲其朝廟之章無盛美之可陳無功德之可紀故從其畧也我國家文煥功巍作為大樂無非鉅典所關自宜按門臚載以昭盛軌茲謹遵律呂正義後編所列

  • 记义第三·孔鲋

    季桓子以粟千钟饩夫子。夫子受之而不辞。既而以颁门人之无者。子贡进曰、季孙以夫子贫故致粟。夫子受之而以施人无乃非季孙之意乎。子曰何。对曰季孙以为惠也。子曰然。吾得千钟所以受而不辞者。为季孙之惠且以为宠也

  • 北宫意问·子华子

      北宫意问曰:上古之世,天不爱其宝,是以日月淑清而扬光,五星循晷而不失其次,凤凰至,蓍龟兆,甘露下,竹实满,流黄出,朱草生。敢问何所修为而至于是也?子华子曰:异乎吾所闻,夫祯祥瑞应之物,有之足以备其数,无之不缺于治也。圣王不识也

  • 十八种品第五·佚名

    佛告持人。何谓菩萨晓了诸种。若能分别十八诸种。而顺思惟识别于观。眼种本末则无眼界。悉空无我我所。入不久存。眼种虚无则曰自然。用眼自然故曰不真。因迷惑思想而合成。眼无所成不得识行为虚空形,犹如虚空悉无所成

  • 上佛教总会全国支会部联合会意见书·太虚

    ──民国二年三月作──原我佛设教,教会组织之法,本极完善。凡从佛出家之比丘、比丘尼众,莫不摆脱君亲家国之累,以个人为教会单纯份子,以教会为个人直接团体。无论贫富贵贱,一入佛法大海,胥得萧然解脱,混然平等。故能泯竞争,息

  • 农说·马一龙

    明马一龙撰。一卷。作者写此书的目的,在于使农者知“道”,即耕田种地的理论。以阴阳理论为纲,以水稻生产为主要对象,阐述农业生产原理,其论点不乏精到之处,在中国农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居家必备》、《宝颜堂

  • 清朝三百年艳史演义·费只园

    又名《话说清朝秘闻艳史》本书以叙述仕女的孝义节烈、艺术方技等“艳迹”,反映清三百年的兴衰变化。从陈圆圆、李香君、董小宛写起,生动地描述了柳如是泪洒虞山、十三妹为父昭冤、吕四娘誓报家仇、醋海风波贝子恋凤英、

  • 唐朝新定诗体·崔融

    诗格著作。唐崔融撰。崔融(653—706),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属山东)人。年二十四以词弹文律科登第。历任崇文馆学士、太子侍读、著作佐郎、内史、凤阁舍人等职,兼修国史。神龙二年(706),奉敕撰《则天实录》,又奉敕为《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