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鼓
--征夫的内心情怀
【原文】
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
"土国城漕③,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④,平陈与宋⑤。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⑥,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⑦,与子成说⑧。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⑨,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⑩,不我信兮。
【注释】
①镗:击鼓的声音。②兵:刀枪等武器。③土国:国中挑填混土的工作。④孙子仲:人名,统兵的主帅。⑤平:和好。⑥爱:语气助同,没有实义。⑦契阔:离散聚合。⑧成说:预先约定的话。⑨于嗟:感叹词。阔:远离、⑩洵:远。
【译文】
战鼓敲得咚咚响,奔腾跳跃练刀枪。
国人挑土修漕城,我独南行上沙场。
跟随将军孙子钟,联合陈国与宋国。
不许我们回家乡,忧愁痛苦满心伤。
哪里是我栖身处?哪里丢失我的马?
让我哪里去寻找?在那山坡树林下。
生离死别好凄苦,先前与你有誓言。
紧紧拉着你的手,与你偕老到白头。
可叹远隔千万里,想要生还难上难。
可叹生死长别离,山盟海誓成空谈。
【读解】
在家伺候公婆养育子女的妻子心有怨尤,在外从军打仗的征夫同样心怀幽怨。原来无论男女,两情相依,两心相许,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从军打仗不知为哪般之时,身上的铠甲刀枪便成了沉重的枷锁镣铐。一旦身死疆场,还不知魂儿变成了谁家的鬼。
对平民百姓而言,除非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之外,相见以兵刃,全都是肉食者谋之的神仙事。肉食者偏偏把受苦受难卖命送死恩赐给小民百姓,能不有怨尤吗?看看中国古代的诗史,诉说征夫怨妇哀愁的歌诗如汗牛充栋,不可胜数,蔚成奇观。这足以说明神仙打仗百姓遭殃的悲剧实在大多了。
这让人想到二十世纪西方有个“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海明威。此君也写过类似中国古代从军打仗的小说,比如《永别了,武器》,主人公受伤之后迷惘不知为谁而战,悟到不知为谁的残酷战争与追求个人幸福是两码事,于是偕了漂亮女护士逃离了肉食者们以为神圣的战场。
如果用这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文豪的观点来看,中国古代的征夫们的儿女情长,岂不是这世界上最早的“迷惘的一代”!
这可不是自作多情的牵强附会,硬往名人身上靠,说不定也可以说他学的是咱们的祖先呢?(!)平心想来,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血污尸骨,到底没有老婆孩子热炕头有魅力。虽说好男儿又怎么不可以躬耕事父母,与妻白头偕老呢?
战争的策划者和发动者有他们自己的逻辑,而卖命送死的征夫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和怨恨。道不同不相与谋。平民百姓的儿女情长,夫妻恩爱情深,恐怕更能让平常人、平常心(与野心相对立)产生共鸣。因此,也应当为征矢怨唱一曲同情的赞歌。
猜你喜欢 间传·戴圣 論衡校釋卷第三十·黄晖 子路篇·王夫之 卷一百四十一·卫湜 卷七·袁燮 提要·高攀龙 卷三十八·郑玉 卷五·黄伦 异虚篇第十八·王充 王言第二十一·管仲 第四 抵巇 3·王诩 虚舟省禅师语录卷之一·虚舟普度 帝主于神民主于佛之据根·太虚 恭告全国僧界文·太虚 六度集经卷第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