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集注卷二十二

宋 高闶 撰

宣公二

六年春晋赵盾卫孙免侵陈

赵盾前会卫侯救陈今更与卫孙免加兵於其国故书侵以正主盟者之罪虽以陈背晋即楚亦以晋救之无功故也春秋之法君弑而贼未及讨则经不复重出其人圣人之意以为弑君之贼而使得偷生於岁月之间是中国臣子亦复忘其君父故不复重出其名所以罪其臣子讨贼之缓且不忍以大恶之名再见於春秋也今赵盾弑君而孙免为卫卿乃反与之比以兵加人之国用见当时习於悖乱不知君臣大义直以赵盾为无罪之人故春狄因其自视若无罪而为之再见於此所以重其罪也非赦盾也

夏四月

秋八月螽

夏冬无事而书首月者存天道王法也秋螽书八月者惟八月有之非历时也螽为农灾王道所重今以月书则为灾不久轻於以时书者矣然而圣人犹书以示後世者欲人君知以农为重也

冬十月

七年春卫侯使孙良夫来盟

此盟乃卫欲为晋致鲁盖鲁专事齐未与晋通故也何以知之宣公不义得国以是自疑而卫侯任其无咎故遣良夫来为此盟然而黑壤之会公卒见辱则知是盟之无信也是盟之无信亦公自疑贰尔视下文可见

夏公会齐侯伐莱

公方与卫盟将复从晋而又应齐侯之命兴兵以凌弱小之国此取辱之道也然非公本意故书公会

秋公至自伐莱

为齐兴兵踰时而归故以伐莱致

大旱

军旅之後必有凶牟盖征役怨嗟之气感动天地而旱乾作矣书旱而不书雩着公无恤民之心也

冬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於黑壤

郑伯来服故为此会且盟焉而不书盟者公自弑立即齐之後惟与齐会未尝会他国也晋人以为讨而止公於是公不得与盟焉故止书会而已

八年春公至自会

古者国有凶荒则杀礼而不举公夏会伐莱而秋至冬会黑壤而此年春至其间大旱之不恤而区区以侵伐期会为急又为晋人所执幸以赂免故黑壤之盟不书而此以会致自是不敢如晋矣

夏六月公子遂如齐至黄乃复

不称有疾者大夫受命而出虽死以尸将命岂可以疾而废君命耶乃者无其上之辞复者事未毕而返之辞

辛巳有事於太庙仲遂卒於垂壬午犹绎万入去龠垂齐地公子遂未至齐国而旋未及鲁境而卒适与祭同日故不书祭名但书有事而已凡祭必七日戒三日齐故当祭不以凶事告又况卒於国郊之外岂宜遽讣於庙中乎此事之失虽不在主祭者然仲遂弑逆之罪虽死犹当讨之宣公以援立之故既不正其罪而即以为卿於其死也又当祭而告遽为之变君臣之恩其厚乃如此亦可谓非常矣称仲遂者着其生而赐族不称公子前见也此圣人存君臣之义也绎者明日之祭也孝子当尸不敢即弃故明日复祭此非正祭比卿丧为轻不可以轻而废重故檀弓记孔子之言曰卿卒不绎犹绎者可以己之辞也如卿佐之丧系一国之戚而不宜作乐则勿用可也今乃去其有声之龠而用其无声之舞是不知乐也夫手舞足?是真乐也岂在声音之间哉盖仲既立公公固欲厚其终然而国人弗顺也诸臣弗与也故於卒虽为之变而妄意去留如此夫体貌大臣自有常礼苟其人不足以堪此则黜其位可也由一人而变常节此春秋之所以讥也

戊子夫人嬴氏薨

此文公之妄也何以称夫人薨援成风之例盖着其僭也然无贬辞者公羊子曰其余从同同

晋师白狄伐秦

晋不能纠合诸侯以攘夷狄乃外连白狄以伐秦直书而贬自见矣殽之役书晋人及姜戎此不言及者以传考之白狄为主也经先晋者不与夷狄之会中国也中国而为夷狄所帅晋之辱也

楚人灭舒蓼

僖三年徐人取舒至是楚人灭舒蓼成十七年又灭舒庸襄二十五年又灭舒鸠盖羣舒之别种非二国也

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

按长历七月乙未朔则甲子乃三十日也食之既则为变大矣

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敬嬴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

五月而葬者礼之也妾而以夫人礼薨之葬之又别为之諡其为非礼甚矣礼曰庶人葬不为雨止非特庶人也自天子至於庶人皆当然尔何以知之凡丧之行必有潦车以载蓑笠盖备雨也送葬者犹不避涂潦况自葬其亲乎且雨之迟久不可豫知或浃句弥月者有之今此经先书己丑葬而复书雨则是将窆而遇雨也夫丧事有进无退岂可停柩以待故书不克葬以讥其无备也平明而葬日中而虞礼也今以明日日中而葬则失虞祭之时矣敬嬴私事襄仲杀太子及其母弟经书子卒夫人姜氏归於齐而传谓?而过市市人皆?读者有伤切之意焉盖以秉彞不可灭也夫襄仲与敬嬴逆天理而拂人性之状惨矣仲嬴之卒相去八日仲死不得其地嬴死不得其时孰谓无天道乎

城平阳

惧晋故也方举大丧又城平阳重困民力也城义见隐公十年

楚师伐陈

陈以晋卫见侵复弃楚而从晋故楚以为讨称师称伐所以讥其始谋之失也然晋不能救陈陈遂复即楚此晋之辱也

九年春王正月公如齐公至自齐

公有母丧而以岁之首月远朝强齐非特见公之无哀亦不知有天王矣故书王正月以志之且齐鲁之相与如此可以不危矣然公每如齐必书至焉以危之者盖非义相与危在其中矣

夏仲孙蔑如京师

左氏谓王使来徵聘也信斯言也益见王室之微矣且公亲弑立九年矣未通乎王乃自朝齐而使大夫聘天子颠倒甚矣

齐侯伐莱

狄比侵齐而齐不敢报莱不敢犯齐而齐亟伐之畏衆强而虐微弱如此於此可以观惠公之政矣

秋取根牟【案根牟公羊以为邾邑杜预以为东夷国此注未有定论】

七年公会齐伐莱此齐侯再伐莱公虽不与伐而乘危敢根牟春秋所甚恶而其辞若缓者以内大恶故婉其辞也左昭八年传秋大蒐於红自根牟至於商卫

八月滕子卒

自隐七年书滕侯卒至此始书滕子者滕昭公也鲁不会其葬而书其卒为下文起也

九月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会於扈晋荀林父帅师伐陈

复谋齐也齐与诸侯不睦而鲁独事之故公不与会陈不来会即楚故也据左氏晋荀林父以诸侯之师伐陈夫楚伐陈晋不能救今乃因诸侯之师而伐之晋之不义甚矣不书诸侯之师者诸侯不与伐陈也

辛酉晋侯黑臀卒於扈

诸侯非王事不出境今晋成公会於扈而卒非正也不言卒於会者诸侯散而晋侯以疾留其卒於扈不出晋地也凡立七年其子獳立是为景公不书葬者鲁专事齐不会其葬也然齐人愈得志矣

冬十月癸酉卫侯郑卒

卫成公立三十五年其子速立是为穆公

宋人围滕

宋文公兴师以伐有丧之国春秋恶之故贬以称人

楚子伐郑晋郤缺帅师救郑

楚子闻晋侯卒於扈以重兵来讨郑伯之贰於是郑复与楚平郑已与楚平救之无益也自是晋楚交伐郑

陈杀其大夫泄冶

泄冶无罪而书名何也冶以强谏激怒其君使虽丧乱在前弗肯回顾斯实无益於人之国故孟子不多宫之奇之谏而以百里奚为智魏郑公不愿为忠臣而愿为良臣盖谏者既死则必有亡国弑君之祸是以春秋特书其名为徵舒弑君楚子灭陈之端以垂後世不容直言之戒观陈风株林泽陂之所刺则知宣公君臣宣淫无复忌惮亦已甚矣泄冶至此而强谏亦足以杀其身而已矣

十年春公如齐公至自齐

公频年朝齐勤亦至矣诸侯有会而谋齐者而公不与焉虽事天王亦不如是然不书王正月非若九年夏有仲孙蔑如京师之事以相形也公事齐虽勤而不与诸侯之事亦危道也

齐人归我济西田

按元年公会齐侯於平州公子遂如齐齐人取济西田盖公子遂杀子恶而立宣公故以济西田赂齐而齐人取之至是而归者公比年朝齐齐侯感公朝事之勤因其请而归之也夫鲁之分地先君受之於天子岂可失坠又况负弑逆之罪赂以免讨乎齐人取弑逆之赂以纵恶故其取其归皆谨书之然其他归田未有言我而此独曰我济西田者独此本鲁田也若哀八年归讙及阐定十年齐人来归郓讙龟隂田皆鲁侵诸侯而得之非周公之本封也既本他国之田故不言我盖以衆暴寡以大侵小而得之者如有王者作则鲁在所予乎在所夺乎圣人所书以正王法尔郓讙龟阴田特书曰来归者夹谷之会孔子相焉质以礼义齐人自服而来归也他秪书归者皆因请而得之尔

夏四月丙辰日有食之

按长历丙辰朔不书朔史失之也日食虽有常度亦人事所召有食之者

己巳齐侯元卒

齐惠公立十年卒其子无野立是为顷公

齐崔氏出奔卫

崔杼有宠於惠公高国畏其偪也而逐之以其世卿专权故书氏而以自奔为文

公如齐

公二年天王崩如弗闻也今闻齐侯卒而奔其丧是以事天子之礼事齐也

五月公至自齐

癸巳陈夏徵舒弑其君平国

君通乎夏姬故其子弑之灵公立十五年其子午立是为成公成公既立不讨君父之贼则知灵公之恶播於国人而徵舒杀之国人之所弗憝也

六月宋师伐滕

前围滕以伐人之丧贬而人之今伐滕而称师焉则正着其暴横加小国以其衆也然滕子恃晋而不朝宋讨得其罪故称伐焉

公孙归父如齐葬齐惠公

公自奔其丧又使贵卿会葬不顾天王之礼阙然莫之供也比事考辞其义自见而臣子私諡之罪亦无所逃

晋人宋人卫人曹人伐郑

郑复与楚平故晋会三国伐之当是时陈有弑君之乱曾不是图而有事於郑故楚之伐郑称爵晋与诸侯伐郑称人盖罪诸侯不先自正也

秋天王使王季子来聘

宣公弑嗣君而簒立天王不问其罪反使季子来聘又不见答失礼甚矣

公孙归父帅师伐邾取绎

自文公时邾鲁有隙宣公簒位而邾子首朝之自是絶迹鲁庭者又十年故归父帅师以讨其罪然以贵卿为将举大衆而征伐不施於乱臣贼子而凌弱侵小近在附庸之国是为盗也故特书取绎以重其罪

大水

兵役怨气之所感也义见桓十一年

季孙行父如齐

文子初聘通嗣君也

冬公孙归父如齐

以伐邾故恐齐人以为讨遂谋伐莒焉甚矣鲁之惧齐也二岁之间而公与大夫如齐者五

齐侯使国佐来聘

嗣子踰年即位始称君未踰年称子故葵丘之会称宋子盖齐桓方倡大义以尊中国诸侯之从者惟恐後故宋公虽在丧而来与会亦不深责怒其不获已而趋急务尔鲁之与齐与国也聘虽後时亦何害耶惠公之卒葬之既速又未踰年而以君命遽遣使来聘焉谋伐莒也然当凶衅而行吉礼忘哀思而结欢好盖有速成君之意故如其意而书曰齐侯以着其恶也

国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今以秋大水而冬即饥则其为国可知矣水旱螟螽天灾也然民有蓄积则未必饥书饥则不独天灾也见民无蓄积也非特民无也国亦无也非特国无也邻国亦无可告籴者矣前此不书饥者百姓尚足故也至是而百姓不足矣於是乎有税亩之事焉

楚子伐郑

是夏郑因晋帅三国见伐而复弃楚故楚子又伐郑据左氏载晋士会救郑及诸侯戌郑而春秋削之者责晋虽得郑而不能有之也故楚伐称爵

春秋集注卷二十二

<经部,春秋类,高氏春秋集注>

猜你喜欢
  卷二十六 论语八·黎靖德
  三十篇第十一·张载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十一 直觉·林语堂
  卷三十二·乾隆
  卷五十·康熙
  卷十七·刘瑾
  卷三百八十·佚名
  卷一百三十七·佚名
  卷十·佚名
  清净品第七·佚名
  真知识品第四十六·佚名
  持品第三十五·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十一·唐慧琳
  佛说大乘十法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辛卯至癸巳十八首·许南英

    辛卯至癸巳(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十九年、一八九三)林佑轩同年索画,时在台将有续弦之喜可怜独客天涯住,着意看花已二年。闻道南枝好消息,从今不冷落逋仙。邱仙根工部以诗索画梅,用其原韵应之。时仙根掌教崇文书院,而余辞蓬壶

  • 第四折·张寿卿

    (太守引张千上,云)老夫刘公弼。自从去岁有兄弟赵汝州,来探望小官,后来不辞而去。不想今年他撺过卷子,一举成名,得了头名状元。所除在这洛阳为县令,是老夫属官,今日来参见老夫。令人,准备酒肴,这早晚敢待来也。(赵汝州上,云)

  • 乙集第五·钱谦益

    瞿长史佑四十首【春愁曲】杏雨调泥随燕嘴,烟重柳条扶不起。采香蝴蝶挂蛛丝,不惜将身为花死。东风入幕动流苏,宝篆烧残睡鸭炉。绣床尘积锦机怨,巧语谁能凭紫姑。小砑吴笺双凤翅,墨痕浓沁相思字。玉钗半

  • 卷一百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十八亭类五言古奉和登百花亭怀荆楚   【梁】朱超道亭高登望极春心逺近同莫谓荆台隠云行不碍空柳色浮新翠兰心带浅红若因鹏举便重上龙门中山亭夜宴        【唐】王 

  • 东都事略卷八十九·王称

    列传七十二  吕大防字微仲京兆蓝田人也举进士爲冯翊簿迁著作佐郎知青城县英宗即位改太常博士未几除监察御史里行首言纲纪赏罚之际未厌四方之望者有五进用大臣而权不归上大臣疲老而不知退外裔骄蹇边患以萌而不择将帅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十一·佚名

    嘉靖三十三年六月庚午朔命署都指挥同知詹祥署都指挥佥事李爵茂镇各充京营参将祥神机爵五军镇緫督京城内外捕盗○辛未夜彗星渐西北行犯文昌○壬申升大理寺卿沈良才为兵部右侍郎顺天府府尹雷礼为工部右侍郎○诏复设管河

  • 卷之一百七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宅怪·李定夷

    厦门禾山下八保某乡黄姓,建筑新屋,一座两进,护房两行。黄仅一妻两子女暨女俾佣媪,计六七人。屋既落成,即移居后进,其前进暂作厨房及婢媪宿舍所,养牲畜亦在前进。其厅堂常于夜间闻多人行走声、哭声、笑声。婢媪从房内隙中窥之

  • 卷三十八·朱轼

    <史部,传记类,总录之属,史传三编  钦定四库全书史传三编卷三十八大学士朱轼撰名臣传三十宋虞允文 陈康伯虞允文字彬甫隆州仁寿人六岁诵九经七岁能属文以父任入官丁母忧哀毁骨立既葬朝夕哭墓侧墓有枯桑两乌来巢念父

  • 羊祜传·房玄龄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祖辈世世代代做二千石一级的官,到羊祜已经九代,都以清廉而有德操著称于世。祖父羊续,在汉代做南陽太守,父亲羊磜,任上党太守。羊祜是汉末蔡邕的外孙,与景献皇后是同母姊弟。羊祜十二岁时父亲去世,守孝

  • 郭祚传·李延寿

    郭祚,字季..,太原晋阳人,是北魏车骑将军郭淮的弟弟郭亮的后代。祖父郭逸,任本州的别驾,先后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司徒崔浩做妻子,一个女儿嫁给崔浩的兄弟、上党太守崔恬。太武帝时,崔浩受朝廷重用,因而,郭逸被任为徐州刺史。父

  • 总目·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总目田赋考【凡十二卷】卷一【至】卷十二钱币考【凡六卷】卷十三【至】卷十八户口考【凡二卷】卷十九【至】卷二十职役考【凡五卷】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五征榷考【凡六卷】卷二十六【至】卷

  • 卷四·乾隆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钦定礼记义疏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礼记义疏卷四曲礼上第一之四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复故【栉侧瑟反惰徒禾反又徒卧反矧本又作哂失

  •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一之二·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集三破潜根二。一立三。一述前所破泛立一处。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双叙别立。文显易知 二问今所立答在诸根。佛言。处今何在

  •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十六·石雨明方

    嗣法小師淨柱編序香雪遺稿序昔大陽玄將入滅,思無可踵其跡者,作偈并頂相,革履及衣寄托浮山遠,偈曰:「楊廣山頭草,憑君待價焞,異苗翻茂處,深密固靈根。」遠受之。一夕,夢青色鴈,曉起得投子青,符其夢,大陽一絲復繼皆遠之力也。嗟乎,具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唐宗海

    又名 《中西医判》、《中西医学入门》。医经类著作。清唐宗海(约1862—1918,一说1851—1908) 撰。二卷。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早年学文,后攻医。为早期汇通中西医代表人物之一。唐氏认为中西医各有长短,应摒弃疆域

  • 梵摩渝经·佚名

    全一卷。又作梵摩喻经。三国吴·支谦译于黄武二年至建兴二年(223 ~253)。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婆罗门梵摩渝(梵Brahma^yu )怀疑佛陀三十二相之真伪,后见到佛陀之广长舌相、阴马藏相等三十二相,欣喜感叹之余,乃归依佛陀

  • 修习般若波罗蜜菩萨观行念诵仪轨·佚名

    简称《般若菩萨念诵仪轨》、《修习般若轨》。密教仪轨经典。唐不空译。一卷。属瑜伽密教仪轨,说般若法。末附《陀罗尼集经》卷三“般若无尽藏陀罗尼”一段。见载于《金藏》、《高丽藏》及日本《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