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人生问题发端

人生问题是个大题目!是个再大没有的题目!照我现在的学问思想而论,决不敢贸贸然解决他。但是这个问题,却不能放在将来解决;因为若不曾解决了他,一切思想,一切议论,一切行事,都觉得没有着落似的。所以不瞒鄙陋,勉强把我近来所见,写了出来,作为我的人生观。还要请看的人共同理会这个意思,大家讨论,求出个确切精密的结束;我这篇文章,不过算一种提议罢了。所以题目就叫做人生问题发端。

一年以来,我有件最感苦痛的事情:就是每逢和人辩论的时候,有许多话说不出来,——对着那种人说不出来;——就是说出来了,他依然不管我说,专说他的,我依然不管他说,专说我的,弄来弄去,总是打不清的官司。我既然感着痛苦,就要想出条可以接近的办法;又从这里想到现在所以不能接近的原因,照我考求所得,有两件事是根本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本,是使我们所以为我们,他们所以为他们,使他们不能为我们,我们不能为他们的原动力:第一,是思想式的不同;第二,是人生观念的不同。这两件既然绝然不同,一切事项,都没接近的机缘了。就思想而论,我们说,“凡事应当拿是非当标准,不当拿时代当标准”;他们说,“从古所有乌可议废者?”就人生而论,我们说,“凡人总当时时刻刻,拿公众的长久幸福,当做解决一切的根本”;他们说,“无念百年,快意今日”。这样的相左,那能够有接近的一天?要是还想使他同我接近,只有把我这根本观念,去化他的根本观念;如若化不来,只好作为罢论;如若化得来,那么就有公同依据的标准了。一切事项,可以“迎刃而解”了。什么“文学的革命”,“伦理的革命”,“社会的革命”,……虽然是时势所迫,不能自已;然而竟有许多人不肯过来领会的。我们姑且不必请他领会,还请他“少安勿躁”,同我们讨论讨论这根本问题。

这根本问题是两个互相独立的吗?我答道,不但不能说互相独立,简直可以说是一个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有这样特殊的思想式,就有这样特殊的人生观;有那样特殊的人生观,就有那样特殊的思想式;两件事竟断不出先后,并且分不出彼此。要是把这两题作为一体,往深奥处研究去,差不多就遮盖了哲学的全部。但是这样研究,作者浅陋,还办不到;而且实际上也没大意思,不如就形质上分作两题,各自讨论。所有思想式一题,等在本志第三号上讨论去。现在把人生观念一题,提出来作个议案罢。

(一)

我们中国人在这里谈论人生问题,若果不管西洋人研究到甚么地步,可就要枉费上许多精神,而且未必能切近真义。因为人生的各种观念,许多被人家研究过了,尽不必一条一条的寻根彻底;径自把他的成功或失败,作为借鉴,就方便多着了。所以我在评论中国各派人生观念以前,先把西洋人生观念里的各种潮流,约略说说。一章短文里头,原不能说到详细,不过举出纲领罢了。

Ludwig Feuerbach说:“我最初所想的是上帝,后来是理,最后是人。”这句话说的很妙,竟可拿来代表近代人生观念的变化。起先是把上帝的道理,解释人生问题。后来觉着没有凭据,讲不通了,转到理上去。然而理这件东西,“探之茫茫,索之冥冥”,被Intellectualists和其他的Classical philosophers讲得翻江倒海,终是靠不着边涯。于是乎又变一次,同时受了科学发达的感化,转到人身上去。就是拿着人的自然,解释人生观念,——简捷说罢,拿人生解释人生,拿人生的结果,解释人生的真义。从此一切左道①的人生观念,和许多放荡的空议论,全失了根据了。我们考索人生问题,不可不理会这层最精最新的道理。

人对于自身透彻的觉悟,总当说自达尔文发刊他的《物种由来》和《人所从出》两部书起。这两部书虽然没有哲学上的地位,但是人和自然界生物界的关系,——就是人的外周,——说明白了。到了斯宾塞②,把孔德所提出的社会学,研究得有了头绪,更把生物学的原理,应用到社会人生上去;于是乎人和人的关系,又明白个大概。后来心理学又极发达,所有“组织”(Structural)、“机能”(Functional)、“行为”(Behavioristic)各学派,都有极深的研究;人的自身的内部,又晓得了。这三种科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都是发明人之所以为人的。生物学家主张的总是“进化论”(Evolutionism),从此一转就成了“实际主义”(Pragmatism)。法国出产的“创化论”(Evolution Creatrice),也是从进化论转来。什么Life urge和Life Spirit,虽然一个说科学解释不了,一个更近于宗教,然而总是受了进化论的影响,并且可以说是进化论的各面。这并不是我专用比傅的手段,硬把不相干的合在一起;其实各派的思想,虽是“分流”,毕竟“同源”。所以B.Russell在他的Scientific Method in Philosophy里,竟把这些派别归为一类,叫做进化论派;Eucken在他的Knowledge and Life里,也常合在一起批评去。我把他合在一起的缘故,是因为都是现代思潮一体的各面,都是就人论人,发明人之所以为人,都不是就“非人”论人。我们受了这种思潮的教训,当然要拿人生解决人生问题了。

但是现在为说明之便,却不能合笼一起讲下去,只得稍稍分析。论到小节,竟是一人一样;论大体,却可作为两大宗:第一,是生物学派;第二,是实际主义派。现在不便详细讲解他,姑且举出他两派供给于人生观念最重要的事实罢了。

生物学派,拿自然界做根据,解释人生。他所供给人生观念最切要的,约有以下各条:——

(1) 使人觉得他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因而晓得以己身顺应自然界。

(2) 古时候的“万物主恒”之说,没法存在了。晓得各种事物,都是随时变化的,晓得人生也在“迁化之流”里头,可就同大梦初醒一般,勉力前进。许多可能性,许多潜伏力,不知不觉发泻出来。现在人类一日的进步,赛过中世纪的一年,都为着人人自觉着这个,所以能这样。

(3) 古时哲学家对于人生动作,多半立于旁观批评的地位,没有探本追源,而且鼓励动作的。自从“生存竞争”发明以后,又有了“生存竞争”的别面,——“互助”——一正一反,极可以鼓励人生的动作。这个原理仿佛对人生说道:“你的第一要义,就是努力。”

(4) 古时哲学家的人生观念,有时基于形上学,尽可以任意说去,全没着落。生物学派把这些虚物丢掉,拿着人的地位一条发明,尽够弃掉各种“意界”的代价而有余。从此思想上所谓“想象的优胜与独立”(Imaginary Superiority and Independence),不能存在,总须拿人生解释人生问题。这样一转移间,思想的观念变了,人生的观念变了。因为思想从空洞的地方,转到人生上,人生的范围内事,多半被思想揭开盖了。

(5) 看见人类所由来的历史是那样,就可断定人类所向往的形迹必定也是那样。所以有了尼采的“超人”观。尼采的话,虽然说的太过度了;但是人类不止于现在的景况,却是天经地义。从此知道天地之间,是“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人生的真义,就在乎力求这个“更多”,永不把“更多”当做“最多”。

以上都是生物学派所供给的。但是专把生物学解释人生,总不免太偏机械的意味。斯宾塞也曾自己觉着他的生活界说不切事实,说:“生活的大部分,不是生理化学的名词能够表现的。”所以从生物学派更进一层,就是实际主义的说话。现在把这主义供给人生观念最要紧的道理,写在下面:——

(1) 生物学派的人生观念,是机械的;实际主义的人生观念,是创造的。

(2) 哲姆士③说:“精神主义的各种,总给人以可期之希望;物质主义却引人到失望的海里去。”(James' Pragmatism p.108)生物学派的主张,虽然叫人努力,但是极不努力的道理,也可凭藉着生物学家的议论而行。实际学派感觉着这个,把“软性”人和“硬性”人两派,哲学外表的相左揭破了,事实上联成一个:一边就人性讲得透彻,不象理想家的不着边涯;一方说“道德生活是精神的;精神是创造的”(Creative Intelligence p.408),不象生物学派讲得全由“外铄”。这类的人生观念,是科学哲学的集粹,是昌明时期的理想思潮,和十九世纪物质思潮的混合品,是在现代的科学、社会生活、哲学各问题之下,必生的结果。

(3) 古时哲学家总是拿宇宙观念解释人生问题,总不能很切题了。生物学家也是拿生物原理解释人生问题,每每把人生讲得卑卑的很。实际主义却拿着人生观念,解释一切问题。只认定有一个实体,——就是人生,——不认定有唯一的实体,——就是超于人生。所有我们可以知,应当知,以为要紧,应当以为要紧的,都是和人生有关,或者是人生的需要。供给人生的发达与成功的,是有用,有用就是真;损害人生的发达与成功的,是无用(包括有害),无用就是假。这样抬高人生观念的位置,不特许多空泛的人生观念,一括而清,就是生物学派只晓得人生的周围,不晓得人生的内心的人生观念,也嫌不尽了。所以我们可以说实际主义是生物学派进一层的,是联合着生物学派,发明人之所以为人的。

(4) 既然发明人生是制定思想上、道德上一切标准的原料,就可以拿人生的福利(Welfare),和人生的效用(Effects),去解决人生问题。从此人生的意义,脱离了失望,到了希望无穷的海;脱离了“一曲”,到了普通的境界;脱离了“常灭”,到了永存的地位。

照这看来,拿人生解释人生,是现在思想潮流的趋势。我们在这里研究人生问题,当然不能离开这条道路呵!

(二)

然而中国现在最占势力的人生观念,和历史上最占势力的人生学说,多半不是就人生解释人生,总是拿“非人生”破坏人生。何以有这样多的“左道”人生观念呢?我想中国历来是个乱国,乱国的人,不容觉悟出人生真义。姑且举出几条驳驳他。

第一是达生观。这种人生观,在历史上和现在,都极有势力。发挥这个道理的人,当然以庄周④做代表;阮籍⑤的《大人先生传》和《达庄论》,也是这道理。这一派大要的意思,总是要“齐死生,同去就”,并且以为善恶是平等的,智愚是一样的;看着人生,不过是一切物质的集合,随时变化,没有不灭的精神;所以尧、舜、桀、纣都没差别,“死则腐骨”。照这样人生观念去行,必定造出与世浮沈的人类。既然不分善恶,所以没有不屈的精神;既然没有将来的希望,所以不主张进化;既然以为好不好都是一样,所以改不好,以为好只是多事;既然只见得人生外面,时时变化,不见得人生里面,永远不变,所以看得人生太没价值了。照效果而论,这种达生观已经这样可怕。若果合于真理,尚有可说,无如拿真理解他,他并没立足之地。凡立一种理论,总要应付各种事实,但凡有一处讲不通,这理论就不能成立。我们是人;人有喜,有怒,有若干的情绪,有特殊的情操,有意志,有希望;拿这种达生观去应付,一定应付不下的。因为达生观忽略人性,所以处处讲不通了。达生观竟可以说是一种“非人性的人生观”。就以阮籍个人而论,总应该实行这达生观了。但是《晋书》本传里说:“籍子浑……有父风,少慕通达,不饰小节。籍谓曰:‘仲容已豫吾此流,汝不得复尔’。”照这样看,阮籍竟不能实行下去。他爱他儿子,他不愿意他儿子学他,可见他这道理是不普遍的;不普遍的道理,是不能存在的道理;然而大说特说,真是自欺。还有一层,照这达生观的道理而论,善恶是一样,一切是平等了;那么“大人先生”和“裈中群虱”是没分别,达生的和不达生的是没上下。何以偏说“大人先生”好,“裈中群虱”不好;达生的好,不达生的不好呢?既然“一往平等”了,没有是非了,只好“无言”;然而偏来非那些,是这些,骂那些,养这些,真是自陷。总而言之,解释人生真义,必须拿人性解去,必须把人性研究透彻,然后用来解释。如若不然,总是不遮盖事实的空想了。至于达生观所以在中国流行,也有几条缘故。第一,中国人是只见物质不想精神的。第二,中国人缺乏科学观念,所以这样在科学上讲不通的人生观念,却可以在中国行得通。第三,——这是最要紧的原故,——中国的政治永远是昏乱;在昏乱政治以下,并没有人生的乐趣,所以人生的究竟,不可得见。忽然起了反动,就有了达生观了。

第二是出世观。出世的人生观有两种:一、肉体的出世,二、精神的出世。前者是隐遁一流人,后者是一种印度思想。中国历史上最多隐士,都是专制政治的反响。专制政治最能消灭个性;尽有许多有独立思想的人,不肯甘心忍受,没法子办,只有“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什么“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啊!都是在昏乱时候。有时太平时代,也出隐士,看来似乎可怪,其实也是为着社会里政治里不能相容,然后自己走开。这样本不是一种主义。在实行隐遁的人,也并不希望大家从他。所以有这样情形,尽可说是在一种特殊境况之下,发生来的一种特殊变态;我们大可置而不论了。至于那一种印度思想,惑人却是不少。他们以为人生只有罪恶,只有苦痛,所以要超脱人生。揣想他的意旨,并不是反对人生,原不过反对苦痛,但是因为人生只有苦痛,所以要破坏人生。照现在文化社会的情形而论,人生只有苦痛一句话,说不通了。更加上近代科学哲学的证明,超脱人生的幸福,是不可求的。什么“涅槃”(Nirvana)一种东西,是幻想来的。这也是在印度乱国里应有的一种思想,也是受特殊变态的支配,也是拿“非人”论人,不能解释人生的真义。

第三是物质主义。中国人物质主义的人生观,最可痛恨。弄得中国人到了这步田地,都是被了他的害。这种主义在中国最占势力,也有个道理。中国从古是专制政治,因而从古以来,这种主义最发达。专制政治,原不许人有精神上的见解,更教导人专在物质上用工夫。弄到现在,中国一般的人,只会吃,只会穿,只要吃好的,只要穿好的,只要住好的,只知求快乐;只知纵淫欲……。离开物质的东西,一点也觉不着;什么精神上的休养、奋发、苦痛、快乐、希望,……永不会想到。这样不仅卑下不堪,简直可以说蠢的和猪狗一样。一切罪恶,都从不管精神上的快乐起来。所以不管精神上的快乐,都因为仅仅知道有物质。这种观念,在哲学上并没有丝毫地位,原不值得一驳。我们只要想几千年前人类,要是只有这种观念,必定没有我们了。我们要是只有这种观念,必定没有后人了。可见这观念和人生势不两立,那么当然不能拿他解释人生了。

第四是遗传的伦理观念。有人说道德为人而生。也有人说,人为道德而生。后一层道理,已经是难讲得很:纵然假定人为道德而生,也应当是为现在的,真实的道德而生;不应当是为已死的虚矫的道德而生。在现在中国最占势力的人生观念,是遗传的伦理主义。他以为人为道德而生,——为圣人制定的道德而生,——不许有我,不许我对于遗传下来道德的条文有惑疑。硬拿着全没灵气的人生信条,当做裁判人生的一切标准。中国人多半是为我主义,这却是无我论。何以无我呢?因为有了道德,就无我了;有了道德上指明的“君”、“父”,就无我了;有了制定道德的圣人,就无我了。这道理竟是根本不承认有人生的,他的讲不通,也不必多说了。

这四种都是在中国流行的“左道”人生观念。有人问我,何以这几样都算做“左道”?我答道: “因为他们都不是拿人生解释人生问题,都是拿‘非人生’破坏人生,都是拿个人的幻想,或一时压迫出来的变态,误当做人生究竟。”其余的“左道”观念,尚是很多,一篇文章里不能一一说到。只要把“就人生论人生”一条道理当做标准,不难断定他的是非了。

(三)

既然“左道”的人生观念,都是离开人生说人生,我们“不左道”的人生观念,当然要不离开人生说人生了。但是不离开人生说人生,——就人生的性质和效果断定人生的真义,——却也不是容易的事。想这样办,必须考究以下各条事实:——

(1) 人在生物学上的性质;——就是人在自然界的位置。

(2) 人在心理学上的性质;——就是人的组织、机能、行为、意志各方面的性质。

(3) 人在社会学上的性质;——就是人和人,个人和社会相互的关系。

(4) 人类将来的福利和求得的方法。

(5) 生活永存的道理(The Immortaliliy of Life)。(我这里说生活永存,万万不要误会。我是说“生活的效果Effects”永存,“社会的生活”永存,不是说“个人的生活的本身”永存。)

把这五条研究详细,不是我这“发端”的文章应有的事。况且我学问很浅,也不配仔细述说这些。所以要做这篇文章的缘故,原不过提出这人生问题,请大家注意;请大家去掉“左道”,照正道想法去解决他;并不敢说我已经把他圆满解决了。但是人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上至大总统,下至叫花子,都有他的人生哲学。我对于人生,不能没有一番见解;这见解现在却切切实实相信得过,也把他写了出来,请大家,想想罢。

人生的观念应当是:——

为公众的福利自由发展个人。(我现在做文,常觉着中国语宣达意思,有时不很亲切。在这里也觉这样。我把对待的英文,写出来罢。“The frec developement of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for the Common Welfare”。)

(四)

我这条人生的观念,看来好象很粗,考究起来,实在是就人生论人生,有许多层话可说。怎样叫做自由发展个人?就是充量发挥己身潜蓄的能力,却不遵照固定的线路。怎样叫做公众的福利?就是大家皆有的一份,而且是公共求得的福利。为什么要为公众的福利?就是因为个人的思想行动,没有一件不受社会的影响,并且社会是永远不消灭的。怎样能实行了这个人生观念?就是努力。这话不过略说一两面。我这人生观念,决不是两三行文章,可以讲圆满了的。但是多说了,看的人要讨厌了,姑且抛开理论,把伪《列子·汤问篇》里一段寓言,取来形容这道理吧。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阜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龁,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慧!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为乎?”河曲智叟无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这段小说把努力为公两层意思,形容得极明白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为乎?”一句话,尤其好。我们可以从这里透彻的悟到,人类的文化和福利,是一层一层堆积来的,群众是不灭的;不灭的群众力量,可以战胜一切自然界的。末一节话虽荒唐,意思乃是说明努力的报酬。但能群众永远努力做去,没有不“事竟成”的。我们想象人生,总应当从愚公的精神。我的人生观念就是“愚公移山论”。简截说罢,人类的进化,恰合了愚公的办法。人类所以能据有现在的文化和福利,都因为从古以来的人类,不知不觉的慢慢移山上的石头土块:人类不灭,因而渐渐平下去了。然则愚公的移山论,竟是合于人生的真义,断断乎无可疑了。

这篇文章,并没说到仔细。仔细的地方,我还要研究去,奉劝大家都研究去。研究有得再谈罢。

原载1919年1月1日《新潮》第1卷第1号

猜你喜欢
  和亲第四十八·桓宽
  卷四十六·湛若水
  卷六十二·陈祥道
  第七章 36·辜鸿铭
  卷一百二·卫湜
  春秋集传详説卷十八·家铉翁
  昭公·昭公五年·左丘明
  卷十六·佚名
  卷七十八·佚名
  卷十二·佚名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占察善恶业报经疏卷上·智旭
  卷第三十九·佚名
  佛说宝雨经卷第七·佚名
  观察诸法行经卷第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游洞庭湖湘·张说

    缅邈洞庭岫,葱蒙水雾色。 宛在太湖中,可望不可即。 剖竹守穷渚,开门对奇域。 城池自絷笼,缨绶为徽纆。 靡日不思往,经时始愿克。 飞棹越溟波,维舟恣攀陟。 窈窕入云步,崎岖倚松息。 岩坛有鹤过,壁字无人识。 滴石香乳溜,垂崖灵

  • 衡曲麈谭·张琦

    衡曲麈谭提要《衡曲麈谭》一卷,原不题作者姓名。此作又附载在《吴骚合编》卷首,《吴骚合编》是明骚隐居士所编,《衡曲麈谭》的作者,可能就是骚隐居士。骚隐居士又称骚隐生,又号白雪斋主人,姓张,名琦,字楚叔。精词曲,富收藏,曾选

  • 卷四十三·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苏诗补注> 钦定四库全书 苏诗补注卷四十三 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古今体诗五十二首【起元符三年庚辰春在儋州五月移亷州安置八月杪离亷州作】 庚辰岁人日作时闻黄河巳复北流老臣旧数论此

  • 卷三百三十二 元豐六年(癸亥,1083)·李焘

      起神宗元豐六年正月盡其月   春正月丁丑朔,御大慶殿受朝。先是,上以朝會儀物敝,當改為,詔閤門、御史臺詳定朝會儀,更造仗衛、輿輅、冠服。至是,始陳於殿。既而儀鸞司夜半徹覆輅幕屋,屋壞,毀新玉輅,上不懌久之,乃詔儀鸞司

  • 绥冦纪略卷八·吴伟业

    国子监祭酒吴伟业撰汴渠垫洪武三年大封诸子列圣相承家法建置维屏讫于季代二百八十余载或除或絶存者三十王太行以西曰晋曰沈雁门以东曰代覃懐以北曰赵曰郑曰潞河济之间曰鲁曰徳海岱曰衡洞庭以南曰

  • 一○八三 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遵旨议叙四库馆各项人员折·佚名

    一○八三 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遵旨议叙四库馆各项人员折乾隆五十年正月二十三日臣永瑢等谨奏,为遵旨议奏事。窃臣等办理四库全书第二、三、四分,督率提调、总校、分校、收掌、誊录人等,上紧赶办,每年呈览一分。今第四分全

  • 冯璧传·脱脱

    冯璧,字叔献,真定县人,他从小异常聪明,二十岁便补太学生。承安二年(1197)考中经义进士,考制策时又评为优等,调任莒州军事判官,宰相奏留朝廷任校秘书。不久,调任辽滨主簿。当时县中有向百姓购买的十多万斛军粮而没有付款,分散贮

  • 张光奎传·张廷玉

    张光奎,泽州人,官至山东右参政。崇祯五年(1623),起义军进至山西,监司王肇生自作主张任歙县人吴开先为将,与起义军战于泽州城西。义军放弃对泽州的进攻,转而从沁水攻阳城。开先恃其骁勇,渡过沁河,与义军战于北留墩下,后无援兵,为

  • 徐学诗传·张廷玉

    徐学诗,字以言,上虞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官刑部主事,历职郎中。二十九年,俺答逼近京师。在敌人退去之后,皇帝下诏书让廷臣陈讲制止敌人的计策。诸臣大多捡拾琐细小事来应付。徐学诗愤然说:“大奸人掌管国家政权,是

  • 卷一百十八·赵汝愚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宋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十八宋 赵汝愚 编财赋门新法十上哲宗乞省览农民封事   司马光臣伏覩近降农民诉疾苦实封奏状王啬等一百五十道除所诉重复外俱已签帖进入窃惟四

  • 第十五章 30·辜鸿铭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辜讲有一次孔子说:“有一天我白天不吃,整宿不眠,满脑子思绪万千,却毫无结果。我发现最好还是通过阅读来增长知识。”

  • 春秋讲义卷四上·戴溪

    宋 戴溪 撰昭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叔孙豹防晋赵武楚公子围齐国弱宋向戌衞齐恶陈公子招蔡公孙归生郑罕虎许人曹人于虢虢之防宋之盟为之也夫天下之事恶其始之不正也不明天下之大义徒狥一时之美名其意以善为之而不知其

  • 礼经会元卷一下·叶时

    宋 叶时 撰侯贡畿内租税天子食之畿外租税诸侯食之诸侯食其国之租税必以其半若五之一四之一入于天子効其土地之所有而尽其臣子奉上之心于是有九贡之致矣然周公之制为是贡必以供是用祀贡牷茅嫔贡丝枲器贡器械币贡皮帛

  • 居士分灯录劝缘引·朱时恩

    宋洪觉范禅师着僧宝传林间录智证传三书。昔人比之贯高程婴公孙杵臼之用心。兹朱心空居士力扶正法猛发弘愿。自庚戌迄今越二十年许纂就佛祖纲目四十一卷。拟照藏板募梓流通。又辑分灯录二卷。今先付剞劂。凡居士七十二

  • 第六十六章 他州事情观察·佚名

    殊胜有先见之明雄士[波罗伽玛巴夫]:&ldquo;为遂行企图目的,若今日赴之,&lsquo;王子怖而行[逃]&rsquo;,人人应臆测。无谋而坐杀将军对余,在父[器提西利梅伽王]之下应彼处置,可见住于此处。&rdquo;如是生想,于彼过二三日。(一、二、三

  • 茶寮记·陆树声

    品茶专著。明代陆树 声撰。成书于明隆庆四年 (1570)前后。有明代喻政《茶书 全集》本、陈继儒《宝颜堂秘笈》本、《续说郛》刊本等。凡 一卷,约五百字,系陆氏家居时与终南山僧明亮同试天池茶 而作。前有引言性质的 “漫

  • 菊庄词·徐釚

    清词别集。徐釚撰。1卷,收词110阕。徐釚的词,格调华秀而趋于苍老沉着,声调谐合而不戾于古。“便娟芊丽,已轶花间草堂而上,称贵轻婉而戒浮腻”(丁澎序),如[蝶恋花]《客中感春》、[卜算子]《春恨》等。也有少数感慨豪宕

  • 续集古今佛道论衡·智升

    全一卷。唐代智升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本书为承继道宣之集古今佛道论衡,收集有关佛教、道教对立之资料。其内容引述汉法本内传之明帝求法品、请法师立寺品、兴道士比校度脱品等,述及佛教传来初期二教之论争,并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