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三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尔时网明童子菩萨。谓胜思惟大梵天言。善男子。汝说一切凡夫行处。吾于彼行者见有行相。梵天言。善男子。若我有所生处应有行相。问言。梵天。汝若不生云何教化诸众生耶。梵天答言。佛所化生吾如彼生。网明菩萨言。佛化所生无有生处。梵天问言。宁可见不。答言。梵天。以佛力故见。梵天言。善男子。我生亦如是以业力故。网明菩萨问言。梵天。汝于起业中行耶。梵天答言。我实不于起业中行。问言。梵天。云何无业而言以业力故。梵天答言。善男子。如业力亦如是。是二不出于如。

  尔时长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能入是大龙密意所说法中。当知彼人得大功德。何以故。世尊。闻是上人名字至难。何况复有闻其所说。世尊。譬如有树不依地住。在虚空中而现根茎枝叶华果。如是世尊。此大人行相亦复如是。不住一切法。而于十方示现。有行有生退死。诸佛国土处处现见。而亦复有如是智慧辩才乐说。世尊。若有智慧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智慧自在力者。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普华。问长老舍利弗言。大德舍利弗。汝为证法性为不证耶。而不能如是以大智慧奋迅说法。佛说大德于智慧人中最为第一。大德。何以不现如是智慧辩才自在力耶。答言。善男子。随智慧力。佛说我于声闻弟子智慧人中最为第一能有所说。大德舍利弗。法性境界有多少耶。答言无也。大德舍利弗。若法性境界无多少者。汝云何言随智慧力。佛说我于声闻弟子智慧人中最为第一能有所说。答言。善男子。于声闻中随所得法而有所说。大德舍利弗。汝证法性境界有量相耶。答言无也。大德舍利弗。若如是者。汝云何言随所得法而有所说。大德舍利弗。如法性无量相。证亦如是。如证说亦如是。何以故。法性无量相故。舍利弗言。善男子。法性非证相。大德舍利弗。若彼法性非证相者。汝出法性得解脱耶。答言不也。大德舍利弗。何故尔耶。答言。善男子。若出法性得解脱者。则坏法性。普华菩萨言。是故舍利弗。如汝证法。法性亦如是。舍利弗言。善男子。我为听来非为说也。大德舍利弗。一切诸法皆入法性。此法性中宁有说者有听者不。答言无也。大德舍利弗。若如是者。汝云何言我为听来非为说耶。答言。善男子。佛说二人得福无量。一者专精说法。二者一心听受。以是义故。普华应说我应听受。大德舍利弗。汝入灭尽定能听法耶。答言。善男子。入灭尽定。无有二行而听法也。大德舍利弗。汝信诸法皆是自性灭尽相不。答言。善男子。如是诸法皆是自性灭尽之相。我信是说。普华菩萨言。若如是者。则舍利弗。常一切时不能听法。何以故。以一切法常是自性灭尽相故。舍利弗言。善男子。仁能不起于定而说法耶。曰颇有一法非是定耶。答言无也。大德舍利弗。以是义故。当知一切愚痴凡夫应常在定。舍利弗言。以何定故。一切凡夫常在定耶。曰以不坏法性三昧故。舍利弗言。善男子。若如是者。凡夫圣人无有差别。大德舍利弗。如是如是。我不欲令凡夫圣人有差别也。何以故。圣人无所得一法。凡夫无所生一法。是二不过法性平等之相。舍利弗言。善男子。仁以何等。是诸法性平等之相。曰如舍利弗所得知见。大德舍利弗。汝生贤圣法耶。答言不也。汝灭凡夫法耶。答言不也。汝得贤圣法耶。答言不也。汝见凡夫法耶。答言不也。大德舍利弗。若如是者。汝何知见说言得法耶。答言。善男子。可不闻如。凡夫无智慧如。即是漏尽解脱如。漏尽解脱如。即是无余涅槃如。普华菩萨言。大德舍利弗。如不异如不改如不变如不坏如。应以是如知一切法。尔时长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譬如大火一切炷焰悉皆能烧。如是此诸善男子。所说法性悉皆能烧一切烦恼。佛言。舍利弗。如汝所言。是诸善男子。所说法性悉皆能烧一切烦恼。

  尔时网明童子菩萨。问长老舍利弗言。大德舍利弗。佛说大德于智慧人中最为第一。何等是智慧。而舍利弗于智慧人中最第一耶。答言。善男子。所谓声闻因声得解。自照身相少分智慧。以是智慧。佛说我于声闻弟子智慧人中最为第一。非菩萨中智慧第一。曰智慧是戏论相耶。答言非也。曰智慧非平等相耶。答言是也。曰今大德证平等智慧。云何而说智慧有量。答言。善男子。以法性相故智慧无量。随入法性多少故智慧有量。曰颇有无量相法作有量说耶。答言无也。网明菩萨言。若如是者。云何舍利弗。依量说法。尔时舍利弗。默然不答。

  尔时长老大迦叶。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是网明童子菩萨。以何因缘。号曰网明。尔时佛告网明童子菩萨言。善男子。现汝自身善根所成功德光明。令诸天人一切世间心得欢喜。其有福德善根熟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网明童子菩萨。闻佛敕已。而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作是语已。整服右肩右膝胡跪。即于右手白赤庄严罗网指间。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无量无边阿僧祇世界。皆悉周遍其中。地狱畜生饿鬼。盲聋背伛无手无足种种诸病。贪恶众生。愚痴裸形诸饥渴者。若缚若禁。贫穷恶色。老迈垂死及嫉妒等。种种苦恼。诸有悭贪破戒嗔恚。懈怠妄念。无慧不信。少闻少见。无惭无愧。堕邪疑网。是等众生遇斯光者。皆得快乐一切欢喜。无一众生有贪欲恚愚痴憍慢忧愁患等不得快乐不欢喜者。其在佛前大会之众。菩萨摩诃萨及诸声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是诸大众皆同一色金色无异。谓如来色。时会大众皆悉如是。身中快乐心得欢喜。譬如菩萨入喜乐食发起庄严三昧无异。时诸大众悉得希有。各各相见如佛无异。不见佛身为高己身为下。又以网明童子菩萨光明力故。寻时下方有四菩萨。从地踊出。名愿力起菩萨。名胜贤菩萨。名智月光菩萨。名不可降伏菩萨。是四菩萨合掌而立。作是念言。何者是佛我欲礼敬。即闻空中声曰。是网明童子菩萨光明力故。一切大众同一金色与佛无异。时四菩萨发希有心。作如是言。我今实语。如此众会其色无异。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即发誓言。若我此语诚实不虚。今世尊释迦牟尼。当现异相令我得见供养礼事。尔时佛告网明童子菩萨言。善男子。止此神力。汝今已作佛所作事。汝今已令无量众生住于佛道。尔时网明童子菩萨。受佛教敕。即止神力摄光明事。摄光明已。一切大众威仪色相。还复如本身口无异。即时如来身相显现在师子座如本无异。时四菩萨即见如来。头面礼足而作是言。如来世尊。智慧境界不可思议。及网明童子菩萨。福德善根愿力境界不可思议。依彼功德能与众生。如是快乐令得欢喜。

  尔时长老大迦叶白佛言。世尊。此四菩萨从何所来。四菩萨曰。我等下方佛世界来。大迦叶言。其国何名佛号何等。四菩萨曰。国名现诸宝庄严。佛号一宝盖。今现说法。大迦叶言。其佛国土去此几何。四菩萨曰。佛自知之。大迦叶言。仁等今者何故来此。四菩萨曰。是网明童子菩萨光明照彼。我等遇之。即闻释迦牟尼佛名。及闻网明童子菩萨。是故我等今来至此。见释迦牟尼佛并网明上人。时大迦叶即白佛言。世尊。一宝盖佛现诸宝庄严世界。去此几何。佛言迦叶。彼国土去此过七十二恒河沙等诸佛国土。大迦叶言。世尊。是四菩萨发彼国来几时至此。佛言迦叶。如一念顷。于彼国没忽然而至。大迦叶言。希有世尊。然诸菩萨光明远照。神通速疾甚为希有。今是网明童子菩萨光明远照。是四菩萨发来速疾乃能如是。佛言迦叶。如汝所说。菩萨摩诃萨神通之力。所行速疾不可思议。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及。

  尔时长老大迦叶。问网明童子菩萨言。善男子。仁现光明照此大会皆作金色。以何因缘。答言。大迦叶。可问世尊。当为汝说。时大迦叶。以此白佛。佛言。迦叶。是网明童子菩萨成佛之时。其会大众同一金色。咸共信乐一切智慧。其佛国土乃至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诸大菩萨摩诃萨众。长老大迦叶白佛言。世尊。生彼菩萨当知如佛。佛言迦叶。如汝所说。生彼菩萨悉皆如佛。是时会中四万四千人。闻已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既发心已愿生彼国。而白佛言。世尊。若网明童子菩萨得成佛时。我等皆当往生其国。

  尔时长老大迦叶白佛言。世尊。是网明童子菩萨。几时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迦叶。汝自问之。于是大迦叶。自问网明童子菩萨言。善男子。仁者几时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网明菩萨言。大迦叶。若有人问幻化人言。仁者几时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幻化人当云何答。曰幻所化人无决定相。当何所云。答曰一切诸法皆亦如是无决定相。云何问言几时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曰幻所化人离于自相。无异无别无所志愿。仁亦如是耶。仁若如是何能利益无量众生。大迦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一切众生性。一切众生性即是幻性。幻性即是一切法性。于是法中。我不见有利。不见无利。大迦叶言。善男子。仁今岂可不令众生住菩提耶。曰诸佛菩提有住相耶。答言无也。大迦叶。以是故我不令众生住于菩提。我亦不令住于声闻辟支佛道。大迦叶言。善男子。仁于今者为趣何所。曰我所趣者乃趣于如。曰如无所趣亦无有转。曰如无趣亦无转。一切诸法皆住如相。以是故我无趣无转。大迦叶言。若一切法皆住如相无趣无转。仁复云何教化众生网明菩萨言。若人发愿是则不能教化众生。若人于法有转。是亦不能教化众生。大迦叶言。善男子。仁可不转众生生死世间耶。大迦叶。我尚不得世间。何况于世间中而转众生。大迦叶言。善男子。仁可不令众生得涅槃耶。大迦叶。我尚不见涅槃。何况教化众生令得涅槃。大迦叶言。善男子。如其仁者不得世间不得涅槃。何故诸菩萨行菩萨行。为救无量诸众生故行于菩提。此岂不为灭度众生耶。大迦叶。若菩萨见于世间分别涅槃。取众生相行菩提者。此则不应说为菩萨。大迦叶言。善男子。仁者今于何处行耶。大迦叶。我非世间中行。非涅槃中行。亦复不以众生相行。大迦叶。如汝所问。仁者今于何处行者。如佛所化人行处。吾于彼行。大迦叶言。佛所化人无有行处。大迦叶。当知一切众生行处亦如是相。大迦叶言。善男子。佛所化人无贪恚痴。若使一切众生所行如是相者。一切众生贪欲恚痴为何所趣。大迦叶。我今问汝随意答我。大迦叶。汝今宁有贪恚痴不。答言无也。曰是贪恚痴为尽灭不。答言不也。曰若大迦叶。今无贪欲嗔恚愚痴。亦不尽灭者。汝置贪恚痴于何所耶。答言。善男子。凡夫之人从颠倒起妄想分别生贪恚痴。贤圣法中善知颠倒之实性故。是以不起妄想分别。故无贪欲嗔恚愚痴。大迦叶。于汝意云何。若法从颠倒起。是法为实为虚妄耶。答言。善男子。是法虚妄非是实也。曰若法非实可令实耶。答言不也。曰若法非实。汝大迦叶。于中欲得贪恚痴耶。答言不也。曰若如是者。为于何所是贪恚痴能染众生者。答言。善男子。若如是者。一切诸法从本已来。自性离于贪恚痴相。网明菩萨言。大迦叶。是故我说一切法相如佛所化。说是法时。四万四千菩萨得柔顺法忍。尔时长老大迦叶白佛言。世尊。若有得闻网明童子菩萨名者。彼人不复堕三恶道。若有得见网明童子菩萨身者。当知彼人一切魔业不能障难。若有众生得闻网明童子菩萨所说法者。彼诸众生不堕声闻辟支佛地。若蒙网明童子菩萨所教化者。彼诸众生于大菩提毕竟不退。世尊。愿说网明童子菩萨善根功德庄严佛土。佛言迦叶。是网明童子菩萨。随其所在诸佛国土游行之处。皆能利益无量众生。迦叶。如是网明童子菩萨。所放光明汝见不耶。答言已见。佛言迦叶。三千大千世界满中芥子尚可算数。今是网明童子菩萨。光明所照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彼诸众生不可数也。迦叶汝知。网明童子菩萨所放光明利益尚尔。何况说法所利益者。汝今谛听。我当少分说其功德善根庄严净佛国土。迦叶。是网明童子菩萨。过七百六十万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曰普光自在王如来应正遍知。世界名曰集妙功德。迦叶。其佛往趣菩提树时。国中诸魔及魔眷属诸天人民。皆悉毕定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迦叶。其佛国土地平如掌。柔软细滑如迦陵伽安乐处地。一切诸宝以为庄严。世界无有三恶道名。亦无八难。其佛国土无有高下瓦砾蕀刺土石等秽。妙宝莲华以为庄严。彼诸莲华皆是真宝出美妙香。世界长广。迦叶。彼佛世界有如是等胜功德集。普光自在王如来。多有无量诸菩萨僧。一切善修无量法门。悉得无量自在神通。皆以光明庄严其身。得陀罗尼诸胜三昧无碍辩才。善能说法。彼诸菩萨光明神力无不通达。悉得诸通无畏辩才。善能降伏诸魔怨敌。彼诸菩萨修行念慧生惭愧等。上妙智慧诸胜功德以修其心。迦叶。彼佛国土无女人名。其诸菩萨皆悉化生。于宝莲华中结加趺坐。禅喜乐食。诸所须物。经行之处房舍床榻园林浴池。应念即得。

  迦叶。彼普光自在王如来。不以文字说法。但放光明照诸菩萨。即得无生法忍。复照十方通达无碍。令诸众生得离烦恼。又其光明常出三十二种净妙法音。何等三十二。谓一切法空。以离诸见清净故。一切法无相。以离一切分别所分别故。一切法无愿。以出三界故。一切法离欲。以自性寂灭故。一切法离嗔。以无有碍相故。一切法离痴。以无闇冥故。一切法无所从来。以本不生故。一切法无去。以无所至故。一切法无住。以无所依住故。一切法过三世。以去来现在无所有故。一切法无异。以其性一故。一切法不生。以离于业报故。一切法无业报。以不见因故。一切法非作。以非可作故。一切法无名。以不可得立名故。一切法无起。以不生不灭故。一切法不实。以本不起故。一切法实。以一道门平等故。一切法无众生。以不见众生故。一切法无我。以第一义摄故。一切法钝。以无所知故。一切法舍。以离憎爱故。一切法离烦恼。以无有取故。一切法无烦恼。以自性不染故。一切法一相。以实际平等故。一切法离相。以常寂定故。一切法住实际。以性不坏故。一切法如相住。以本不坏故。一切法入法性。以遍入故。一切法无缘。以诸缘不合故。一切法诸缘生。以满足平等故。一切法是菩提。以如实见故。一切法是涅槃。以不成就故。迦叶。彼普光自在王如来光明。常出如是三十二种净妙法音。迦叶。若有众生生彼国者。当知是人能作佛事。迦叶。彼佛世尊寿命无量。迦叶。彼佛国土。无有魔事能与诸菩萨而作留难。长老大迦叶白佛言。世尊。若其有人欲得清净佛国土者。应取如彼网明菩萨所修善根功德庄严清净佛土。佛言迦叶。是网明童子菩萨。乃于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诸如来所。发清净愿修行功德庄严具足故。得如是清净佛土。是故迦叶。若善男子若善女人。欲取如是净佛国土。应学网明童子菩萨所修愿行。

  尔时胜思惟梵天谓网明童子菩萨言。仁者已得从佛受记。网明童子菩萨言。梵天。一切众生皆如来授记。曰于何事中而得授记。曰随业受报而得受记。曰汝作何业而得受记。问言梵天。若业非身作。非口作。非意作。是业可得示不。梵天答言。不可示也。问言梵天。仁以何故而作是说。梵天。颇有菩萨行可作相耶。答言不也。以菩提非诸行相故。问言梵天。菩提是起作相耶。答言非也。以菩提是无为非起作相。问言梵天。可以起作相得无为菩提不。答言不也。网明菩萨言。梵天。是故当知依此义意何等处。无业无业果不作不行。是菩提。如菩提说亦如是。如说受记亦如是。不可以起作法而得受记。

  梵天问言。善男子。汝不行六波罗蜜。然后得受记耶。答言梵天。如汝所说。菩萨行六波罗蜜。而得受记。梵天。若菩萨舍一切烦恼名为檀波罗蜜。于诸法无所起名为尸波罗蜜。于诸法无所伤名为羼提波罗蜜。于诸法离相名为毗梨耶波罗蜜。于诸法无所住名为禅波罗蜜。于诸法无戏论名为般若波罗蜜。梵天。菩萨如是行六波罗蜜。于何处行。梵天言。善男子无处行也。何以故。凡有所行皆是不行。若行即是不行。若不行即是行。网明菩萨言。梵天。以是义故。当知无所行是菩提。如汝所问。汝得受菩提记者。如真如法性得受记。我亦如是受记。梵天。依此法应知无行是菩萨行。梵天。如汝所言汝得受记。如真如及法界受记。如是我受记。梵天言。善男子无有真如法界受记。网明菩萨言。梵天。如是相记如真如法界。

  尔时胜思惟梵天白佛言。世尊。菩萨以何行故。得为诸佛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佛言梵天。若菩萨不行生法不行灭法。不行善法。不行不善法。不行世间法。不行出世间法。不行有漏法。不行无漏法。不行有罪法。不行无罪法。不行有为法。不行无为法。不行修道。不行断除。不行世间。不行涅槃。不行见法。不行闻法。不行觉法。不行知法。不行施。不行舍。不行戒。不行覆。不行忍。不行善。不行发。不行精进。不行禅。不行三昧。不行慧。不行行。不行知。不行得。梵天。若菩萨如是行者。诸佛则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何以故。梵天。诸有所行皆有所是。无所是是菩提。诸有所行皆是分别。无分别是菩提。诸有所行皆是起作。无起作是菩提。诸有所行皆是戏论。无戏论是菩提。梵天。依此义故。是以当知。若菩萨过诸所行则得受记。

  尔时胜思惟梵天白佛言。世尊。世尊言受记。受记者。以何等法名为受记。佛言梵天。离诸法二相名为受记。不分别生灭名为受记。离身口意业相名为受记。梵天。我念过去。尔时有劫名曰善见。我于彼劫供养七十二那由他佛。是诸如来不授我记。又过是劫劫名善化。我于彼劫供养七十二亿佛。是诸如来亦不授我记。又过是劫劫名梵叹。我于彼劫供养八万八千佛。是诸如来亦不授我记。又过是劫劫名无咎。我于彼劫供养三万二千佛。是诸如来亦不授我记。又过是劫劫名庄严。我于彼劫供养四千八万佛。皆以一切供养之具而供养之。是诸如来亦不授我记。梵天。我于往昔已曾一劫及余残劫。供养诸佛。尽心恭敬尊重赞叹。净修梵行。一切布施。一切持戒及行头陀。离于嗔恚。忍辱慈心。如所说行勤修精进。一切所闻皆能受持。独处远离入诸禅定。随所闻慧读诵思问。是诸如来亦不授我记。何以故。以依止文字问于诸佛。是以诸佛不授我记。何以故。以依止所行故。是以当知。若诸菩萨出过诸行则得受记。梵天。我于是后见然灯佛。即得无生法忍。时然灯佛授我记言。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正遍知。我于尔时。出过诸行满足六波罗蜜。何以故。若菩萨能舍诸相名为檀波罗蜜。能灭诸所受持名为尸波罗蜜。不为境界所伤名为羼提波罗蜜。离诸所行名为毗梨耶波罗蜜。不忆念一切法名为禅波罗蜜。能忍诸法无生性故。名为般若波罗蜜。梵天。我于然灯佛所。满足如是六波罗蜜。

  梵天。我从初发菩提心已来所作布施。于此舍相布施。百分不及一。百千分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梵天。我从初发心已来持戒行头陀。于此常灭戒。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梵天。我从初发心已来柔和忍辱。于此毕竟忍法。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梵天。我从初发心已来发勤精进。于此不取不舍精进。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梵天。我从初发心已来禅定独处。于此无住禅定。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梵天。我从初发心已来思惟筹量智慧。于此无戏论智慧。百分不及一百千分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梵天。是故当知。我于尔时已得满足六波罗蜜。梵天言。世尊。世尊云何名为满足六波罗蜜。佛言梵天。若不念施。不依止戒。不分别忍。不取精进。不住禅定。不二于慧梵天。是名满足六波罗蜜。

  梵天言。世尊。满足六波罗蜜已。能满足何法。佛言梵天。满足六波罗蜜已。能满足萨婆若。梵天言。世尊。云何满足六波罗蜜已。能满足萨婆若。佛言梵天。布施平等即是萨婆若平等。持戒平等即是萨婆若平等。忍辱平等即是萨婆若平等。精进平等即是萨婆若平等。禅定平等即是萨婆若平等。智慧平等即是萨婆若平等。以是平等一切法。名为萨婆若。

  复次梵天。满足布施相持戒相忍辱相精进相禅定相智慧相。是名萨婆若。梵天。如是满足六波罗蜜。能满足萨婆若。梵天言。世尊。何者是萨婆若满足。佛言梵天。若眼不见色。乃至意不知法。梵天。若如是观察内外六入。是名满足萨婆若。梵天。如是满足萨婆若。所谓不著眼。乃至不著意。以是义故。名为如来无障无阂萨婆若智。梵天。萨婆若于法无所受。何以故。以萨婆若非受法器故。梵天。言非器者此名无物。能受盛故。言无物者则名为空。空同虚空是名萨婆若。以是义故。不能受法。梵天。譬如一切所作皆依虚空。而彼虚空无所依也。如是萨婆若智。皆从萨婆若出。而萨婆若无所依也。

  胜思惟梵天白佛言。世尊。所说萨婆若。萨婆若者为何谓耶。以何义故名萨婆若。佛言梵天。一切诸行彼萨婆若智知所谓声闻辟支佛及一切世间。以是义故名萨婆若。诸有所行平等智。知诸心。知诸行。知诸慈悲。知诸学。知诸发起修行故。名萨婆若。能离一切诸相。能破一切诸觉故。名萨婆若。如实知说不说。如实知一切众生心行故。名萨婆若。如实知一切证智故。名萨婆若。如实知无学智声闻辟支佛智。如实知一切种智。皆是萨婆若中出。以是义故名萨婆若。如实知正行皆从萨婆若出故。名萨婆若。如实知一切药故。名萨婆若。能令一切病灭故。名萨婆若。能离一切缚故。名萨婆若。能除一切烦恼习气故。名萨婆若。常在一切定故。名萨婆若。一切法中无疑故。名萨婆若。从彼萨婆若。出一切世间出世间智慧故。名萨婆若。知一切智慧方便相故。名萨婆若。梵天。一切诸法方便从此法出故。名萨婆若。尔时胜思惟梵天白佛言。希有世尊。诸佛如来智慧甚深心无所缘。而知一切众生心心所行。世尊。彼萨婆若有如是等无量功德。其谁智慧。善男子善女人。闻萨婆若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第三

猜你喜欢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十六·佚名
  成唯识论 第十卷·护法
  叙·佚名
  高峰大师语录序·高峰原妙
  三法度論卷上·欧阳竟无
  答广州某报记者问·太虚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四卷·佚名
  卷第七十五·李通玄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四十五卷·佚名
  卷三·正觉
  卷第五十五·佚名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一·湛然
  雪關和尚語錄卷一·雪关智訚
  菩萨诃色欲法经·佚名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十卷·护法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沈德潜

    张羽羽字来仪,浔阳人,因兵阻居吴兴。明初征起,擢太常司丞兼翰林院,同掌文渊阁事。以事窜岭外,未半道召还,知不免,投龙江死。【金川门】两山夹沧江,拍浮若无根。利石侔剑戟,风涛相吐吞。维天设巨险,为今国东门。试将一卒守,坚若万

  • 第四十三回 背顾命鸮子毁室 凛梦兆狐首归邱·蔡东藩

      却说程遐出遇徐光,便与光叙谈,述及进谏不从情形。光答道:“中山王对我两人,时常切齿,不但与国有害,且必累及家祸,我等总当预先设法,保国安家,怎可坐待危祸哩?”遐皱眉道:“君有甚么良策?”光想了多时,方答说道:“中山手拥强兵,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十二·佚名

    万历四十一年九月丙辰朔奴酋遣子入质巡抚辽东都御史张涛以闻奴酋自奄有毛怜诸卫日以富强又结宰赛拱免等酋明攻北关越耕辽地边臣不能制驰檄谕之奴遣使干骨里等佯诉旧耕等地一系成化年间一系万历二十七年到今无异只新添

  •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佚名

    万历八年七月戊辰朔上亲享 太庙○大学士张四维一品考满辞加少傅恩荫 上以加恩彝典不允辞○己巳升神枢十营佐击潘云程神枢八营佐击王秩蓟镇遵化城守备郑廉俱为游击云程昌平总兵标下秩统领蓟镇天津秋班廉遵化辎重营○

  • 卷之二百六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二百三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夏鲁奇传·薛居正

    夏鲁奇,字邦杰,青州人。起初在宣武军当军校,与主将合不来,便投奔庄宗,任护卫指挥使。跟从周德威攻打幽州,燕将有单廷王圭、元行钦,当时号称骁勇,夏鲁奇和他们交手,双方不能解脱,将士们都放下武器观看。幽州平定,夏鲁奇立的功劳较

  • 戚继光传·张廷玉

    戚继光,字元敬,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父亲戚景通,曾升迁为都指挥,署理大宁都司,后进京执掌神机营,颇有操行。戚继光幼时即风流潇洒、气宇不凡。家里较为贫寒,但戚继光喜好读书,并掌握了经史要义。嘉靖中继承武职,被人推荐为署理

  • 六·钱穆

    清代学风的新趋势,集中到博学派。他们注意在以往历史文献中发掘实学,却疏忽了在当前现实社会中培植活人。满清政权不断高压,书院讲学精神再难复兴,而反政府的潜流,则仍隐藏在博学派之内心。晚明遗老都尚注意政治社会一切问

  • 卷三论书篇·杨时

    或曰:坤者臣道也,在君亦有用乎?子曰:厚德载物,岂非人君之用?子曰:尧夫历差之法,妙绝乎古人矣。盖于日月交感之际,以阴阳盈虚求之,是以不差。阴常亏,阳常盈,差之所由也。昔洛下闳之作历也,谓数百年之后,当有一日之差乎!何承天虑其差也

  • 卷一百五十六·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五十六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嘉礼二十九飨燕礼蕙田案周礼大宗伯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賔客贾疏飨礼烹太牢以饮賔献依命数在庙行之燕礼其牲狗行一献四举旅降脱屦升堂无

  • 卷十·惠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说卷十翰林院侍读惠士奇撰庄公三年冬公次于滑【滑公谷作郎】左传冬公次于滑将会郑伯谋纪故也郑伯辞以难【郑伯谓厉公非谓郑子也桓十三年公会纪郑而败齐宋卫燕之师於纪厉公之力居多故庄公次于滑而欲会

  • 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下·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次结莲华涂香菩萨印。二手莲华合掌。当胸上分散。如涂香势。想从印中流出涂香云海。普遍供养一切如来海会。即诵莲

  • 卷第十七·宗密

    圆觉道场禅观修证广文卷第十七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坐禅法八门 (一总标 二调和 三近方便 四辨魔 五治病 已上五门在此卷)。 初 总标 夫像季之中。人无定力。说法则如聋奏乐。闲居乃类象无钩。不务调

  • 南岳继起和尚语录卷之九·弘储

    嗣法门人济玑等编南岳正续录卷上法子谦卑牧请上堂睹史天上各各以天福力五百圣堂里虽则云蒸霞蔚虎骤龙骧礼乐文章珠辉玉润毕竟上无私盖下无私载因甚指天指地五言七字底只安在第三位高唱摩诃衍迥绝于百非底安得在第二位

  • 农说·马一龙

    明马一龙撰。一卷。作者写此书的目的,在于使农者知“道”,即耕田种地的理论。以阴阳理论为纲,以水稻生产为主要对象,阐述农业生产原理,其论点不乏精到之处,在中国农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居家必备》、《宝颜堂

  • 履园丛话·钱泳

    笔记。清钱泳(1756—1844)撰。二十四卷。泳,初名鹤,字立群,号台仙,一号梅溪,金匮(今江苏无锡)人。长期作幕客,能诗工书,尤长隶书。作者自弱冠出门负米,历楚、豫、浙、闽、齐、鲁、燕、赵间,积五十年见闻,自为笺记,以所居“履园”

  • 后汉纪·袁宏

    东晋袁宏撰。三十卷,编年体东汉史。《后汉纪》是继《前汉纪》之后,又一部断代编年史名著。它记载了自更始元年(公元23年),至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东汉终结为止,共198年的历史。体例仿荀悦《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