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缮性第十六

〔释文〕以义名篇。

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

〔注〕已治性于俗矣,而欲以俗学复性命之本,所以求者愈非其道也。

〔疏〕缮,治也。性,生也。俗,习也。初,本也。言人禀性自然,各守生分,率而行之,自合于理。今乃习于伪法,治于真性,矜而矫之,已困弊矣。方更行仁义礼智儒俗之学,以求归复本初之性,故俗弥得而性弥失,学愈近而道愈远也。

〇苏舆曰:旧作「缮性于俗俗学」,衍一「俗」字。

〇典案:下「俗」字衍。「缮性于俗学」,与下「滑欲于俗思」句法正一律。碧虚子南华真经章句余事云张本作「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下「俗」字作□,可证此文不重「俗」字。或写者于「俗」字下加点句读,传写遂误重耳。注「已治性于俗矣,而欲以俗学复性命之本」,是其所见本已衍「俗」字。今删。

〔释文〕缮善战反。崔云:治也。或云:善也。性性本也。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

〔注〕已乱其心于欲,而方复役思以求明,思之愈精,失之愈远。

〔疏〕滑,乱也。致,得也。欲,谓名利声色等可贪之物也。言人所以心灵暗乱者,为贪欲于尘俗故也。今还役用分别之心,思量求学,望得获其明照之道者,必不可也。唯当以无学学,可以归其本矣;以无思思,可以得其明矣。本亦有作「滑欲于欲」者也。

〇典案:碧虚子校引张君房本改「俗」为「欲」,疑非。

〔释文〕滑音骨,乱也。崔云:治也。

〇俞樾曰:释文「滑音骨,乱也。崔云:治也」,此当从崔说为长。上文「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崔注「缮」亦训治,盖二句一义,「缮」也「滑」也皆治也,故曰「求复其初」、「求致其明」。若训「滑」为乱,则与「求」字之义不贯矣。「滑」得训治者,「滑」犹「汩」也。说文水部「汩,治水也」,是其义也。玉篇手部曰「抇,亦搰字」,然则「滑」之与「汩」,犹「搰」之与「抇」矣。

〇典案:此「滑」字训乱,于义为长,谓俗思适以乱欲而不可致明也。说文水部「汩,治水也。从水,曰声」,与「滑」字义不相涉。俞说失之。思以李息吏反。注「役思」同。方复扶又反。下「无复」、「虽复」同。谓之蔽蒙之民。

〔注〕若夫发蒙者,必离俗去欲而后几焉。

〔疏〕蔽,塞也。蒙,暗也。此则结前以俗学归本,以思虑求明,如斯之类,可谓蔽塞蒙暗之人。

〔释文〕必离力智反。下文同。去欲起吕反。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

〔注〕恬静而后知不荡,知不荡而性不失也。

〔疏〕恬,静也。古者圣人以道治身治国者,必以恬静之法养真实之知,使不荡于外也。

〔释文〕治道如字,又直吏反。养知音智。下以意求之。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

〔注〕夫无以知为而任其自知,则虽知周万物,而恬然自得也。

〔疏〕率性而照,知生者也;无心而知,无以知为也。任知而往,无用造为,斯则无知而知,知而无知,非知之而知者也。故终日知而未尝知,亦未尝不知,终日为而未尝为,亦未尝不为,仍以此真知养于恬静。若不如是,何以恬乎?

〇典案:碧虚子校云:自「古之治道者」至「以知养恬」旧阙,见张君房本。今各本有此文者,后人依张本补之也。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

〔注〕知而非为,则无害于恬;恬而自为,则无伤于知,斯可谓交相养矣。二者交相养,则和理之分,岂出佗哉!

〔疏〕夫不能恬静,则何以生彼真知?不有真知,何能致兹恬静?是故恬由于知,所以能静;知资于静,所以获真知。故知之与恬,交相养也。斯则中和之道,存乎寸心;自然之理,出乎天性。在我而已,岂关他哉!夫德,和也;道,理也。

〔注〕和,故无不得;道,故无不理。

〔疏〕德被于人,故以中和为义;理通于物,故以大道为名也。德无不容,仁也;

〔注〕无不容者,非为仁也,而仁迹行焉。

〔疏〕玄德深远,无不包容;慈爱宏博,仁迹斯见。道无不理,义也;

〔注〕无不理者,非为义也,而义功着焉。

〔疏〕夫道能通物、物各当理,理既宜矣,义功着焉。义明而物亲,忠也;

〔注〕若夫义明而不由忠,则物愈疏。

〔疏〕义理明显,情率于中,既不矜矫,故物来亲附也。

〇碧虚子校引江南古藏本「忠」作「中」,典案:江南古藏本是也。下文「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即承此而言。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

〔注〕仁义发中,而还任本怀,则志得矣。志得矣,其迹则乐也。

〔疏〕既仁义由中,故志性纯实,虽复涉于物境,而恒归于真情。所造和适,故谓之乐。

〔释文〕乐也音洛。注同。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

〔注〕信行容体,而顺乎自然之节文者,其迹则礼也。

〔疏〕夫信行显著,容仪轨物,而不乖于节文者,其迹则礼也。

〔释文〕信行下孟反。注同。下「以行」、「小行」,注「行者」、「行立」皆放此。礼乐徧行,则天下乱矣。

〔注〕以一体之所履,一志之所乐,行之天下,则一方得而万方失也。

〔疏〕夫不能虚心以应物,而执迹以驭世者,则必滞于华藻之礼,而溺于荒淫之乐也。是以刍狗再陈,而天下乱矣。

〔释文〕徧音遍。

〇俞樾曰:郭注曰「以一体之所履,一志之所乐,行之天下,则一方得而万方失也」,是「偏」为一偏之「偏」,故郭以一体一志说之。释文作「徧」而音遍,非是。

〇典案:碧虚子校引江南古藏本作「偏」,正与郭注义合。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

〔注〕各正性命而自蒙己德,则不以此冒彼也。若以此冒彼,安得不失其性哉!

〔疏〕蒙,暗也。冒,乱也。彼,谓履正道之圣人也。言人必己冒乱,则物我失其性矣。

〔释文〕不冒莫报反。崔云:覆也。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

〔疏〕谓三皇之前,玄古无名号之君也。其时淳风未散,故处在混沌芒昧之中,而与时世为一,冥然无迹,君臣上下,不相往来,俱得恬澹寂漠无为之道也。

〔释文〕在混胡本反。芒莫刚反。崔云:混混芒芒,未分时也。澹徒暂反。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羣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

〔注〕任其自然而已。

〔疏〕当是混沌之时,淳朴之世,举世恬惔,体合无为。遂使阴升阳降,二气和而静泰;鬼幽人显,各守分而不扰。炎凉顺序,四时得节,既无灾眚,万物不伤,羣生各尽天年,终无夭折。人虽有心知之术,无为,故无用之也。

〇典案:碧虚子校引张君房本「得」作「应」。

〔释文〕不扰而小反。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注〕物皆自然,故至一也。

〔疏〕均彼此于无为,混是非于恬惔,物我不二,故谓之至一也。莫,无也。莫之为而自为,无为也。不知所以然而然,自然也。故当是时也,人怀无为之德,物含自然之道焉。灭于素质,博学又没溺于心灵,于是民始成蠢乱矣。欲反其恬惔之情性,复其自然之初本,其可得乎?噫,心知文博之过!

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

〔注〕夫道以不贵,故能存世。然世存则贵之,贵之,道斯丧矣。道不能使世不贵,而世亦不能不贵于道,故交相丧也。

〔疏〕丧,废也。由是事迹而观察之,故知时世浇浮,废弃无为之道,亦由无为之道,废变淳和之世。是知世之与道,交相丧之也。

〔释文〕世丧息浪反。下及注皆同。

〇郭庆藩曰:文选江文通杂体诗注引司马云:世皆异端丧道,道不好世,故曰丧耳。释文阙。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

〔注〕若不贵,乃交相兴也。

〔疏〕故怀道圣人,高蹈尘俗,未肯兴弘以驭世,而浇伪之世,亦何能兴感于圣道也!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

〔注〕今所以不隐,由其有情以兴也。何由而兴?由无贵也。

〔疏〕浇季之时,不能用道,无为之道,不复行世。假使体道圣人,降迹尘俗,混同羣生,无人知者,韬藏圣德,莫能见用,虽居朝市,何异山林矣!隐,故不自隐。

〔注〕若夫自隐而用物,则道世交相兴矣,何隐之有哉!

〔疏〕时逢昏乱,故圣道不行,岂是韬光,自隐其德邪?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

〔注〕莫知反一以息迹,而逐迹以求一,愈得迹,愈失一,斯大谬矣。虽复起身以明之,开言以出之,显知以发之,何由而交兴哉!祇所以交丧也。

〔疏〕谬,伪妄也。非伏匿其身而不见,虽见而不乱羣;非闭其言而不出,虽出而不忤物;非藏其知而不发,虽发而不眩矅。但时逢谬妄,命遇迍邅,故随世污隆,全身远害也。

〇典案:御览五百一引「发」作「废」。

〔释文〕弗见贤遍反。祇所音支。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

〔注〕此澹漠之时也。则反一无迹;

〔注〕反任物性而物性自一,故无迹。

〔疏〕时逢有道,命属清夷,则播德弘化,大行天下。既而人人反一,物物归根,彼我冥符,故无朕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

〔注〕此不能澹漠之时也。则深根宁极而待。

〔注〕虽有事之世,而圣人未始不澹漠也。故深根宁极而待其自为耳,斯道之所以不丧也。

〔疏〕时遭无道,命值荒淫,德化不行,则大穷天下。既而深固自然之本,保宁至极之性,安排而随变化,处常而待终年,岂有穷通休戚于其闲哉!此存身之道也。

〔注〕未有身存而世不兴者也。

〔疏〕在穷塞而常乐,处危险而安宁,任时世之行藏,可谓存身之道也。者也。至乐全矣,然后志性得焉。

〔释文〕乐全音洛。注、下皆同。」,汉书伍被传「党可以徼幸」,并与「傥」同。淮南臣道篇「怪星之党见」,杨注训「党」为频,王念孙谓于古无据。惠定宇九经古义曰:「党见」,犹所见也。又训「党」为所,则据公羊注义也,亦似未协。崔云:党,衆也,尤非。

〇典案:「非性命也」,语意未晰。碧虚子校引张本作「非性命之有也」。疑今本敚「之有」二字。又案:「党」、「傥」古通用,此「傥」字当为或然之词。惟「怪星之党见」,语出荀子天论篇,非淮南子,淮南亦无臣道篇,郭偶失检。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

〔注〕在外物耳,得失之非我也。

〔疏〕时属傥来,泛然而取轩冕;命遭寄去,澹尔而舍荣华。既无心于扞御,岂有情于留恡也!

〔释文〕可圉鱼吕反。本又作「御」。故不为轩冕肆志。

〔注〕澹然自若,不觉寄之在身。

〔释文〕不为于伪反。下同。不为穷约趋俗。

〔注〕旷然自得,不觉穷之在身。

〔疏〕肆,申也。趋,竞也。古人体穷通之有命,达荣枯之非己,假使轩冕当涂,亦未足申其志气。甘俭约以穷窘,岂趋竞于嚣俗!其乐彼与此同。

〔注〕彼此,谓轩冕与穷约。

〔疏〕彼,轩冕也。此,穷约也。夫轩冕、穷约,俱是傥来,既乐彼轩冕,亦须喜兹穷约。二俱是寄,所以相同也。故无忧而已矣。

〔注〕亦无欣欢之喜也。

〔疏〕轩冕不乐,穷约不苦,安排去化,所以无忧者也。今寄去则不乐,由之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

〔注〕夫寄去则不乐者,寄来则荒矣。斯以外易内也。

〔疏〕今世之人,识见浮浅,是以物之寄也,欣然而喜,及去也,悒然不乐。岂知彼此事出傥来,而寄去寄来,常忧常喜,故知虽乐而心未始不荒乱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注〕营外亏内,甚倒置也。

〔疏〕夫寄去寄来,且忧且喜,以己徇物,非丧如何?轩冕穷约,事归尘俗,若习俗之常,失于本性,违真背道,实此之由,其所安置,足为颠倒也。

〔释文〕倒置之民崔云:逆其性命而不顺也。向云:以外易内,可谓倒置。

【校记】在,别本作「任」。「任」、「在」形近,似以作「任」较长。前后使心,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前既师心」,据改。南华真经注疏此句断为:「故后依附文书,以匡时代,增博学而济世。」隐,从王校集释本补。全之,从王校集释本互乙。敌,王校集释本依史记原文改作「就」,据改。

猜你喜欢
  正论篇第十八·荀况
  闕文第四十·苏舆
  卷十·刘因
   第五章 妇女生活·林语堂
  第3章 檀弓上·戴圣
  应酬原文·洪应明
  万善先资集序·周梦颜
  卷四百六十五·佚名
  卷二十九·赞宁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目录·自融
  卷第二十三·李遵勖
  续修高僧传征文·太虚
  复卫西琴先生书·太虚
  复徐兆熊先生书·太虚
  评组织论中的全化论·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范周·唐圭璋

      周字无外,赞善大夫纯古之子,仲淹侄孙。所居号范家园。   木兰花慢   美兰堂昼永,晏清暑、晚迎凉。控水槛风帘,千花竞拥,一朵偏双。银塘。尽倾醉眼,讶湘娥、倦倚两霓裳。依约凝情鉴里,并头宫面高妆。   莲房。露脸

  • 卷三·何汶

      六代上  《诗评》云:“汉、魏后,凌迟衰微,讫于有晋。太康中,二张、二陆、两潘、一左,勃然复兴,踵武前王,流风末派,亦有文章之中兴也。永嘉时,贵黄老而尚虚玄,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然寡欲。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谌、

  • 提要·吴沆

      《环溪诗话》一卷,不著撰人名氏。皆品评吴沆之诗,及述沆论诗之语。卷首称沆为先环溪,又注其下曰:“此集非门人所编,只称先生为环溪,盖其後人所追记。”赵与峕《宾退录》称为吴德远《环溪诗话》,似乎沆所自著者

  • 卷十二·梅鼎祚

    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十二明 梅鼎祚 编横吹曲辞【一】【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鼔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北狄诸国皆马上作乐故自汉已来北秋乐总归鼔吹暑其後分为二部有箫笳者为鼔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汉武帝时南越七郡

  • 卷十七·佚名

    台湾诗钞卷十七苏镜潭庄棣荫吴锺善施景琛林崧祁沈翊清王贻瑄苏镜潭镜潭,字菱槎;福建晋江人。民国间,曾数度东来,寓居台北。与林健人(少眉)各有「东宁杂咏」百首,多属台湾史事地志之作。答林小眉表弟金人十二祖龙死,竖儒无用坑

  • 卷七·王安石

    <集部,总集类,唐百家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唐百家诗选卷七 宋 王安石 编 戴叔伦四十七首 酬赠张衆甫 野人无本意散木任天材分向空山老何言上苑来迢遥千里道依倚九层台出处宁知命轮辕岂自媒更慙张处士相与别蒿莱 客舍

  • ●广陵月·沈泰

    (新都昌朝汪廷讷著西湖彦雯汪€评武林山公王象坤、士张穆四维阅) 正名韦将军闻歌纳妓,张才人度曲止喧。 禄山兵扰残宫禁,广陵月重会姻缘。 △第一出 【恋芳春】〔生扮韦将军上〕博览诗书,精闲戎马,芳名播满乾坤。指日丹书

  • ●卷九十一·徐梦莘

      靖康中帙六十六。   七日丙寅张邦昌令寺观建乾龙节道场。   张邦昌遣蒋师愈等致书於大元帅。   邦昌遣蒋师愈程僎等赍咨目於康王曰:邦昌伏自拜违已而北去所遭祸难不可备详仰惟王慈必蒙矜悯昨自燕山九月馀日

  • 卷七·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七 【起辛丑汉成帝鸿嘉元年尽壬戌汉平帝元始二年】凡二十二年 【辛丑】鸿嘉元年春正月以薛宣为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缺谷永

  • 卷六 贪十三案·丁耀亢

    一、石崇贪劫奢亡晋石崇,字季伦,生于青州,故小名齐奴。少敏慧,勇而有谋。父芑临终,分财与诸子,独不及崇。其母以为言,芑曰:&ldquo;此儿虽小,后能自得。&rdquo;年二十余为修武令,有能名。入为散骑郎,迁城阳太守,伐吴有功,封安阳乡侯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七·佚名

    弘治十三年十月壬午朔孟冬享 太庙○遣驸马都尉马诚游泰分祭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茂陵文武衙门各分官陪祭○遣仪宾周钺祭 景皇帝陵寝○遣内官祭恭让章皇后陵寝○遣内官祭司井之神○癸未兵部尚书马文升等言狭西延绥环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一·佚名

    隆庆四年正月己巳朔日食免朝贺○调大同总兵官赵岢于宣府以宣府总兵马芳代之调大同巡抚都御史李秋于辽东以辽东巡抚方逢时代之○命总督京营戎政镇远侯顾寰挂印充总兵官提督漕运镇守淮安○庚午 上始御皇极殿受朝百官具

  • 许王李素节传·刘昫

    许王素节,萧淑妃生,高宗第四子。永徽二年(651),年六岁而受封为雍王,受雍州牧。素节能日诵古诗五百余言,授业于学士徐齐联,精勤好学不倦,高宗很爱他。后又任岐州刺史,年十二岁,改封郇王。当初,武则天还不是皇后,与素节的母亲萧淑

  • 文与质的辩论·孔子

    【原文】 棘子成①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②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③”。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④。” 【注释】 ①棘子成:卫国大夫。②夫子:这里指棘子成。古代大夫可以被尊称为“

  • 卷第十七·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七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梵行品第十六 初来意者。有六。一前是正位。今辨位中之行。故次来也。二前明诸位别行。今辨

  • 增广贤文·周希陶

    清代以后流行的启蒙书。编著者不详。原名《昔时贤文》,又称《古今贤文》,后来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始定今名。清同治年间周希陶按音韵对此书作了重新编排,使之更易诵记。内容大多采自古代典籍和民间谚语,主要是人生和道德格言

  • 文殊师利巡行经·佚名

    一卷,元魏菩提留支译。与《佛说文殊尸利行经》同。文义小异。

  • 顺权方便经·佚名

    梵名Stri^vivarta-vya^karan!a-su^tra 。凡二卷。西晋竺法护译。又称顺权方便品经、转女身菩萨经、转女菩萨所问授决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经名‘顺权方便’,意为随顺众生之意乐,而发导道意。本经重点在于释尊之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