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刻意第十五

〔释文〕以义名篇。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

〔疏〕刻,削也。意,志也。亢,穷也。言偏滞之人,未能会理,刻励身心,高尚其行,离世异俗,卓尔不羣,清谈五帝之风,高论三皇之教,怨有才而不遇,诽无道而荒淫,亢志林籁之中,削迹岩崖之下,斯乃隐处山谷之士,非毁时世之人。枯槁则鲍焦、介推之流,赴渊则申狄、卞随之类,盖是一曲之士,何足以语至道哉!已,止也。其术止于此矣。

〇典案:「非」,御览五百一引作「诽」,义较长。

〔释文〕刻意司马云:刻,削也,峻其意也。案谓削意令峻也。广雅云:意,志也。尚行下孟反。离世力智反。高论力困反。怨诽非谓反。徐音非。李云:非世无道,怨己不遇也。为亢苦浪反。李云:穷高曰亢。枯槁苦老反。赴渊司马云:枯槁,若鲍焦、介推;赴渊,若申徒狄。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

〔疏〕发辞吐气,则语及仁义,用兹等法为修身之本,此乃平时治世之士,施教诲物之人。斯乃子夏之在西河,宣尼之居洙、泗,或游行而议论,或安居而讲说,盖是学人之所好,良非道士之所先。

〇典案:炖唐写本无「矣」字。又「人」下有「也」字。

〔释文〕所好呼报反。下及注皆同。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

〔疏〕建海内之功绩,立今古之鸿名,致君臣之盛礼,主上下之大义,宁安社稷,缉熙常道,既而尊君主而服遐荒,强本邦而兼并敌国,岂非朝廷之士,廊庙之臣乎?即皋陶、伊尹、吕望之徒是也。

〇典案:炖唐写本「人」下有「也」字。

〔释文〕为治直吏反。下同。此朝直遥反。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疏〕栖隐山薮,放旷皋泽,闲居而事纶钓,避世而处无为,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斯乃从容闲暇之人,即巢父、许由、公阅休之类。

〇典案:炖唐写本「人」下有「也」字。文选沈休文学省愁卧诗注引亦有「也」字。

〔释文〕薮素口反。处闲音闲。下同。魡鱼本亦作「钓」,同。彫叫反。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注〕此数子者,所好不同。恣其所好,各之其方,亦所以为逍遥也。然此仅各自得,焉能靡所不树哉!若夫使万物各得其分而不自失者,故当付之无所执为也。

〔疏〕吹冷呼而吐故,呴暖吸而纳新,如熊攀树而自经,类鸟飞空而伸脚。斯皆导引神气,以养形魂,延年之道,驻形之术,故彭祖八百岁,白石三千年,寿考之人,即此之类。以前数子,志尚不同,各滞一方,未为通美。自不刻意而下,方会玄玄之妙致也。

〇典案:(炖)[敦]唐写本「人」下有「也」字。

〔释文〕吹呴况于反,字亦作「喣」。

〇典案:「呴」,炖唐写本作「喣」,与藏本合。呼吸许及反。吐故纳新李云:吐故气,纳新气也。熊经如字。李古定反。司马云:若熊之攀树而引气也。鸟申如字。郭音信。司马云:若鸟之嚬呻也。道引音导。下同。李云: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〇典案:「道」,炖唐写本作「导」,与藏本合。此数所主反。仅其靳反。焉能如虔反。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

〔注〕所谓自然也。无不忘也,无不有也。

〔注〕忘,故能有。若有之,则不能救其忘矣。故有者,非有之而有也,忘而有之也。

〔疏〕夫玄通合变之士,冥真契理之人,不刻意而其道弥高,无仁义而恒自修习,忘功名而天下大治,去江海而淡尔清闲,不导引而寿命无极者,故能唯物与我,无不尽忘,而万物归之,故无不有也。斯乃忘而有之,非有之而有也。

〇典案:「道」,炖唐写本作「导」,与藏本合。澹然无极,而衆美从之。

〔注〕若厉己以为之,则不能无极而衆恶生。

〔疏〕心不滞于一方,迹冥符于五行,是以澹然虚旷而其道无穷,万德之美皆从于己也。

〇典案:炖唐写本注「衆恶生」作「衆恶至矣」。

〔释文〕澹大暂反。徐音谈。然一本作「澹而」。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注〕不为万物,而万物自生者,天地也;不为百行,而百行自成者,圣人也。

〔疏〕天地无心于亭毒而万物生,圣人无心于化育而百行成。是以天地以无生生而为道,圣人以无为为而成德。故老经云「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释文〕百行下孟反。下及篇末「百行」同。无为,故慇忧患累不能入其灵台,邪气妖氛不能袭其藏府。袭,犹入也,互其文也。

〇典案:二「也」字旧敚,据唐写本增,注同。

〔释文〕邪气似嗟反。下同。故其德全而神不亏矣。

〔注〕夫不平不惔者,岂唯伤其形哉?神德并丧于内也。

〔疏〕夫恬惔无为者,岂唯外形无毁,亦乃内德圆全。形德既安,则精神无损亏矣。

〇典案:「矣」字旧敚,据唐写本补。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

〔注〕任自然而运动。其死也物化。

〔注〕蜕然无所系。

〔疏〕圣人体劳息之不二,达去来之为一,故其生也如天道之运行,其死也类万物之变化,任鑪冶之陶铸,无纤介于胸中也。

〔释文〕蜕然音帨,又始锐反。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注〕动静无心,而付之阴阳也。

〔疏〕凝神静虑,与大阴同其盛德;应感而动,与阳气同其波澜。动静顺时,无心者也。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

〔注〕无所唱也。

〔疏〕夫善为福先,恶为祸始。既善恶双遣,亦祸福两忘,感而后应,岂为先始者也!迫而后动。

〔注〕会至乃动也。

〔疏〕迫,至也,逼也。动,应也。和而不唱,赴机而应。不得已而后起。

〔注〕任理而起,吾不得已也。

〔疏〕已,止也。机感通至,事不得止而后起应,非预谋。

〇典案:注,唐写本作:「任理而理已起,吾得已乎?」去知与故,循天之理。

〔注〕天理自然,知故无为乎其闲也。

〔疏〕循,顺也。内去心知,外忘事故,如混沌之无为,顺自然之妙理也。

〇马叙伦曰:说文曰:故,使为之也。引申为诈伪之义。故吕氏春秋论人篇「去巧故」,注:巧故,伪诈也。淮南主术训「上多故则下多诈」,注:故,巧也。典案:马说是也。

〔释文〕去知起吕反。故无天灾。

〔注〕灾生于违天也。

〔疏〕合天,故无灾也。

〇典案:「灾」,唐写本作「灾」,同字。无物累。

〔注〕累生于逆物也。

〔疏〕顺物,故无累也。无人非。

〔注〕与人同者,衆必是焉。

〔疏〕同人,故无非也。无鬼责。

〔注〕同于自得,故无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注〕汎然无所惜也。

〔疏〕夫圣人动静无心,死生一贯。故其生也如浮沤之蹔起,变化俄然;其死也若疲劳休息,曾无系恋也。不思虑。

〔注〕付之天理。

〔疏〕心若死灰,绝于缘念。不豫谋。

〔注〕理至而应耳。

〔疏〕譬悬镜高堂,物来斯照,终不预前谋度,而待机务者也。光矣而不燿。

〔注〕用天下之自光,非吾燿也。

〔疏〕智照之光,明逾日月,而韬光晦迹,故不炫燿于物也。

〇典案:唐写本无「矣」字。信矣而不期。

〔注〕用天下之自信,非吾期也。

〔疏〕逗机赴感,如影随形,信若四时,必无差忒,机来方应,不预期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

〔疏〕契真,故凝寂而不梦;累尽,故常适而无忧也。

〔释文〕其觉古孝反。其神纯粹。

〔注〕一无所欲。

〔疏〕纯粹者,不杂也。既无梦无忧,契真合道,故其心神纯粹,而无闲杂也。

〔释文〕粹虽遂反。其魂不罢。

〔注〕有欲,乃疲耳。

〔疏〕恬惔无为,心神闲逸,故其精魂应用,终不疲劳。

〔释文〕不罢音皮。虚无恬惔,乃合天德。

〔注〕乃与天地合其恬惔之德也。

〔疏〕叹此虚无,与天地合其德。

〇典案:唐写本「惔」作「淡」,注同。「德」下有「也」字。高,不交于物,无所须待,恬惔之至也。

〇典案:「交」疑当为「爻」,借为「殽」字,谓不与物相杂乱也。说文曰:殽,相杂错也。广雅:殽,杂也。不与物相杂乱,故为惔之至也。淮南子原道篇作「不与物散,粹之至也」,王引之校云:「散」当为「殽」。文子道原篇作「不与物杂」,「杂」犹「殽」也。又案:「惔」,唐写本作「淡」。「一也」二字旧敚同,今依唐写本补。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注〕若杂乎浊欲,则有所不顺。

〔疏〕智照精明,至纯无杂,故能混同万物,大顺苍生。至论忤之与逆,厥理不殊,显虚粹两义,故再言耳。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

〔注〕物皆有当,不可失也。

〔疏〕夫形体精神,禀之有限,而役用无涯,必之死地。故分外劳形,不知休息,则困弊斯生;精神逐物,而不知止,必当劳损,损则精气枯竭矣。应,不守一方,故不可以形象而域之也。其名为同帝。

〔注〕同天帝之不为。

〔疏〕帝,审也。总结以前,名为审实之道也。亦言:同天帝之不为也已。

〇典案:唐写本无「同」字。

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

〔注〕常以纯素守乎至寂,而不荡于外,则冥也。

〔疏〕纯精素质之道,唯在守神。守神而不丧,则精神凝静,既而形同枯木,心若死灰,物我两忘,身神为一也。一之精通,合于天伦。

〔注〕精者,物之真者也。

〔疏〕伦,理也。既与神为一,则精智无碍,故冥乎自然之理。野语有之曰:「衆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

〔注〕与神为一,非守神也;不远其精,非贵精也;然其迹则贵守之也。

〔疏〕庄生欲格量人物志尚不同,故汎举大纲,略为四品,仍寄野逸之人,以明言无的当。且世俗衆多之人咸重财利,则盗跖之徒是也;贞廉纯素之士皆重声名,则伯夷、介推是也;贤人君子高尚志节,不屈于世,则许由、子州支伯是也。唯体道圣人无所偏滞,故能寳贵精神,不荡于物,虽复应变随时,而不丧其纯素也。

〇典案:唐写本无「曰」字。「贤人」作「贤士」。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

〔注〕苟以不亏为纯,则虽百行同举,万变参备,乃至纯也;苟以不杂为素,则虽龙章凤姿,倩乎有非常之观,乃至素也。若不能保其自然之质而杂乎外饰,则虽犬羊之鞹,庸得谓之纯素哉!

〔疏〕夫混迹世物之中,而与物无杂者,至素者也;参变嚣尘之内,而其神不亏者,至纯者也。岂复独立于高山之顶,拱手于林籁之间而称纯素哉?盖不然乎。此结释前纯素之道义也。

〔释文〕倩乎七练反。之观古唤反。鞹苦郭反。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疏〕体,悟解也。妙契纯素之理,则所在皆真道也,故可谓之得真道之人也。

【校记】夷,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易」,据改。种,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本」,据改。忘,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本」,据改。确尽,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至虚」,据改。情,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成疏本、辑要本作「清」,据改。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褚伯秀本、焦竑本补「是」字,据补。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删「中」字,据删。俯,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顺」,据改。

猜你喜欢
  文公卷十四(起十年,尽十八年)·何休
  卷之一·子华子
  太学衍义卷二十·真德秀
  卷三(此卷全闕)·阎若璩
  卷二十七·陈经
  第十五章 30·辜鸿铭
  卷一百十一·山井鼎
  卷一百八十·秦蕙田
  春秋说卷一·洪咨夔
  卷十六·范家相
  缁衣·姚际恒
  佛说意经·佚名
  佛说摩诃刹头经(亦名灌佛形像经)·佚名
  佛说木槵子经·佚名
  大般涅槃经 第二十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六·钱仲联

    二五二、陈独漉《读秦记》云:“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此诗传诵已久。顷阅《袁中郎集》,则竟是窃取中郎。中郎诗为《经下邳》云:“诸儒坑尽一身余,始觉秦家纲目

  • 谷城山馆集卷八·于慎行

    (明)于慎行 撰○五言律诗懐寄张玉阳年丈二首怊怅前年别绵绵岁月征积薪从古叹投杼至今惊春雪梁园道秋江建业城行踪何处问愁絶鴈来声聚散年来事茫然思不禁薄游交道浅久宦世情深别日枫林梦愁时桂树吟悠悠大河水讵尽尺书心

  • 卷五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十八李峤中宗降诞日长宁公主满月侍宴应制神龙见像日仙凤养雏年大火乘【一作宝来】天正明珠对月圆作新【一作祚延】金箧里歌奏玉筐【一作箱】前今日宜孙庆还参祝夀【一作圣】篇奉和送金城公

  • ●目录·王国维

      戏曲考源   教坊致语   口号   勾合曲   勾小儿队   队名   问小儿队   小儿致语   勾杂剧   放小儿队   勾女童队   队名   问女童队   女童致语   勾杂剧   放女童队   调笑转

  • 列传第十三 宗夬 刘坦 乐蔼·姚思廉

    宗夬,字明扬,南阳涅阳人也,世居江陵。祖炳,宋时征太子庶子不就,有高名。父繁,西中郎谘议参军。夬少勤学,有局干。弱冠,举郢州秀才,历临川王常侍、骠骑行参军。齐司徒竟陵王集学士于西邸,并见图画,夬亦预焉。永明中,与魏和亲,敕夬与

  • 列传第二十八 文学·姚思廉

    ◎杜之伟颜晃江德藻庾持许亨褚玠岑之敬陆琰弟瑜何之元徐伯阳张正见蔡凝阮卓《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子曰“焕乎其有文章”也。自楚、汉以降,辞人世出,洛汭、江左,其流弥畅。莫不思侔造化,明并日月,大则宪章典谟,裨

  • 卷九十·志第四十三·地理六·脱脱

        ◎地理六   ○广南东路 广南西路 燕山府路   广南东路。府一:肇庆。州十四:广,韶,循,潮,连,梅,南雄,英,贺,封,新,康,南恩,惠。县四十三。南渡后,府三:肇庆,德庆,英德。州十一:广,韶,循,潮,连,封,新,南恩,梅,雄,惠。绍兴三十二年,

  • 第六十八回 迫退位袁项城丧胆 闹会场颜启汉行凶·蔡东藩

      却说帝制时代的费用,原定额数系六千万元,大典筹备处,约二千万元,登极犒军,约一千万元,余如收买国民代表,津贴请愿代表,贿嘱各地报馆,补助各处机关,以及各处联络,各种运动,总数为三千万。欲要问他财政的来源,无非是内外借款,救

  • 第三辑·佚名

     澹归和尚遍行堂集案  福隆安奏查办高秉等住房书籍折 军机处档  军机大臣太子太保臣福隆安谨奏为奏闻事臣遵旨前往原任广东韶州府知府高纲家查得伊子高秉在地安门内宫监胡同居住有自置房五间半详加搜查仅有破烂

  • 元善传·魏徵

    元善,河南洛陽人。 祖父元叉,是西魏侍中。 父亲元罗,最初担任梁州刺史,到元叉被杀时,逃到梁国,官至征北大将军、青冀两州的刺史。 元善年幼时跟着父亲到江南,他天性好学,于是通读了五经,尤其精通《左传》。 侯景之乱时,元善到了

  • 卷一百 邵子之书·黎靖德

      康节学於李挺之,请曰:"愿先生微开其端,毋竟其说。"又恐是李学於穆时说。此意极好。学者当然须是自理会出来,便好。〔方〕   "伊川之学,於大体上莹彻,於小小节目上犹有疏处。康节能尽得事物之变,却於大体上有未莹处。"

  • 印度之佛教理论与实际之调合·梁启超

    然则释迦绝对的排斥理论吗? 不不!当时正是《奥义书》研究极盛的时候,诸家学说,都以哲学的思辨为后盾。释迦若仅如基督之宣传直觉的福音,或仅如孔子之提示极简要的实践伦理,决不足以光大其学。总况迦之为教,与一般所谓宗

  • 大云经祈雨坛法·佚名

      唐 不空译若天亢旱时。欲祈请雨者。于露地作坛。除去瓦砾及诸秽物。张设青幕。悬青幡。香泥涂拭作一方坛。于坛中画七宝水池。池中画海龙王宫。于龙宫中有释迦牟尼如来经说法相。佛右画观自在菩萨。佛左画金刚手

  • 第二回·胡兰成

    五蕴皆空的修行,在佛教就是戒,在儒家则说节,道教说损,也就是减少,也接近日本神道的祓。现代词汇是制约,样样渴念都属于正常,但样样渴念都要有所制约,制约到能纯净欣赏,欣赏的无有若拥有的有之欢喜,境界可谓接近了。故而佛说戒不

  • 卷第十二·祖琇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十二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唐 贞观十九年正月丙子。法师玄奘赍经像归于京师。留守房玄龄馆于弘福寺。以表闻帝。壬辰奘如东都。二月己亥见于仪鸾殿。帝曰。师去何不相报。对曰。当去时。表

  • 卷第十五·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十五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南岳下七世瑞岩彦禅师法嗣南岳横龙禅师初住金轮。僧问。如何是金轮第一句。师曰。钝汉 问如何是金轮一只箭。师曰

  • 浙西水利书·姚文灏

    明代系统摘编的太湖地区水利文集。编者姚文灏,字秀夫,号学斋,江西贵溪人。明成化进士。弘治七年(1494)曾任常州通判,两年后又以工部主事提督浙西水利,对太湖水利有较深入的研究。为了借鉴历史经验,他于弘治十年编成此

  • 碣石调幽兰·佚名

    琴曲,现存最古老的古琴乐谱。据谱前小序,知此曲是梁代著名琴家丘明的传谱。作者无名氏,它通过对深山幽谷中发散清香的兰花的描写来抒发作者郁闷不得志的心情,很能反映当时一部分不满现状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士族文人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