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经国书卷五   宋 郑伯谦 撰

宾祭【论六官祭礼宾客】

太宰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与其具脩前期十日帅执事而卜日遂戒及执事眡涤濯及纳烹赞王牲事及祀之日赞玉币爵之事祀大神示亦如之享先王亦如之赞玉几玉爵大朝觐防同赞玉币玉献玉几玉爵作大事则戒于百官赞王命王眡治朝则赞听治眡四方之听朝亦如之凡邦之小治则冢宰听之待四方之宾客之小治小宰以法掌祭祀朝觐防同宾客之戒具军旅田役丧荒亦如之七事者令百官府共其财用治其施舍听其治讼凡祭祀赞玉币爵之事祼将之事凡宾客赞祼凡受爵之事凡受币之事宰夫以式法掌祭祀之戒具与其荐羞从太宰而眡涤濯凡礼事赞小宰比官府之具凡朝觐防同宾客以牢礼之法掌其牢礼委积膳献饮食宾赐之飱牵与其陈数

或问以典待邦国之治则六典已有宾礼以法待官府之治则八法已有官成今邦国都鄙官府之下所谓以官成待万民之治以礼待宾客之治必特举而复见之何也曰先王之所以奉若天道建邦设都立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者非以为已凡所以为民也曰先王为民之意则重矣彼宾客何为邪曰先王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待天下之民常若待宾客之重使天下之民常若临祭祀之严故周礼一书有一言以及于祭祀必有一言以及于宾客者先王固将以其祭祀宾客之心而为出门使民之心也此心无异敬此敬无异用举是三者而皆以一敬心行于其间自常情处之待宾客之心必重于待民之心待鬼神之心又必重于待宾客之心夫是以临祭祀则犹能庄敬以自强而待宾客则此敬已少衰而待其民则益衰矣敬心日益衰则欺心日益甚盖至于此则临祭祀享鬼神其终亦不诚而已世固未有一心而二用者是以先王待民之心即其处祭祀宾客之心而太宰而下所以勤勤于祭祀宾客而悉委曲不敢不尽其诚者固将以广其敬推其心而达之于天下也且以祭祀宾客言之周之先王知幽明之无异理也故凡宗庙之事则一以人道处之忽焉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朝事之笾豆以象朝时事其亲之所进馈食之豆笾以象食时事其亲之所进无非以人器为用焉谓不如是则必至于慢凡宾客之礼则一以神道行之相朝于寝庙相见于阼阶几设而不酒盈而不饮【见昭公五年】肉干而不食乐之有相宗庙则然而宾客亦如之彻之有歌大祭祀则然而大享亦如之大羮铏羮致美味而彼此无异用盬盐形盐致多品而幽明无异仪享之用祼而宾客亦有祼胙之用俎而宾客亦有俎无非以神道为用焉谓不如是则必至于防不慢不防不敢以易心处之凡衣服器用之类牲膳酱羞之品备羮致美之享赞祼酌献之仪典之大宗伯而散之三百六十官者无一事之不同焉故先王之与宾客并言于典瑞大享之与祭祀并言于大司乐以至春祀夏禴秋尝冬烝即其朝觐宗遇之仪也上公再祼诸侯一祼即其灌地求神之味也洞洞之敬属属之忠即其济济之文肃肃之严也人徒见鬼神之道茫昧而不可知恍惚而不可见而宾客之事粲然有文欢然有恩则以为幽明有异涂而不知其未始有异理也自今以太宰小宰宰夫终篇而言之太宰之职于祭祀既掌其警戒具脩及其涤濯牲币于宾客则必掌其朝觐防同及其币献几爵小宰之职于祭祀则赞于币爵之事祼将之事于宾客则亦赞祼受爵之事受币之事宰夫之职以式法掌祭祀之戒具与其荐羞以牢礼之法掌宾赐之飱牵与其陈数夫岂无他事邪而一则曰祭祀宾客二则曰祭祀宾客不惟并言之而于天下纷然万务之中又常首言之吾固知先王将以其祭祀之心而为待宾客之心又将以其祭祀宾客之心而为出门使民之心也凡太宰正歳之所申明歳终之所考课小宰宰夫于歳终之已考课而复赞太宰以正歳之申明大抵尤严于此二事而已昔者商之季世纣之不道甚矣而泰誓牧誓之所以数其罪者尤在于弗事上帝神祗遗厥先宗庙弗祀牲牺粢盛既于凶盗而谓祭无益谓敬不足行也夫莫尊于天莫重于宗庙而犹不知敬焉亦何有于宾客万民邪友邦冢君八百所以皆去而从周而君子小人所以箪食壶浆而并迎王师也武王克商深鉴覆辙访箕子以洪范而于五行五事之后天人定位之余首致意于八政之畴盖其一曰食其二曰货其三曰祀食货既足则首及于报本之祭祀也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盖司空以居民司徒以教民司寇以威民而终之宾者以见其平日待民之心无异于待宾客之心也同此一心同此一敬纣以不敬而乱武王以敬而治成王周公亲继志而述事岂敢不究心于此哉抑尝以周之三颂求之清庙以下诸篇若维清执竞皆所以颂成王之祭祀也臣工以下诸篇若振鹭若载见有客皆所以颂成王助祭之宾客也闵予小子以下诸篇若载芟之祈社稷酌之酌祖道皆所以颂成王之爱民也成王推其对越上天之心而为待宾客万民之心故诗人循其序而颂之而其见于二雅者尤详焉由是言之周之家法始于武王而备于成王洪范之八政以见其略而周官之六典以见其详周官之六典以见成王之所言而周诗之三颂又以见成王之所行

相体【论小宰宰夫行法】

太宰以八法治官府一曰官属以举邦治二曰官职以辨邦治三曰官联以防官治四曰官常以听官治五曰官成以经邦治六曰官法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纠邦治八曰官计以弊邦治小宰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凡宫之纠禁【康成曰若今御史中丞宫刑在王宫者之刑建明而布告之也】正歳以宫刑宪禁于王宫帅治官之属徇以木铎曰不用法者国有常刑令于百官府曰其有不共则国有大刑以官府之六叙正羣吏一正其位二进其治三作其事四制其食五受其防六听其情以官府之六属举邦治其属各六十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以官府之六职辨邦治以官府之六联合邦治以官府之八成经邦治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羣吏之治一亷善二亷能三亷敬四亷正五亷法六亷辨

宰夫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羣吏之位掌其禁令叙羣吏之治以待宾客之令诸臣之复万民之逆掌百官府之征令辨其八职掌治法以考百官府羣都县鄙之治乘其财用之出入凡失财用物辟名者以官刑诏冢宰而诛之其足用长财善物者赏之歳终治不以时举者以告而诛之正歳以法警戒羣吏令修宫中之职事书其能者与其良者以告于上

宫正掌王宫之戒令纠禁【宫中徒役及诸官府在内者】

内宰掌治王内政令【有王宫有王内言王宫以王内为后宫言王内以见王宫之在外也秋官士师亦掌宫禁】

或问三百六十官命于六卿六卿命于太宰其事权亦重矣而废置诛赏之说仅不过终篇一言之若小宰宰夫所以贰太宰者耳而驭吏之严反谆谆言之不置凛凛乎有不可犯者何也曰此所以尊太宰而严之也夫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周以三公兼太宰三公与王论道经邦究心于理乱安危之大者故惟造原立本出为修教以与当世士大夫躬行而世守之太宰不自亲其治也故治官之属太宰建其典于上而小宰率其职于下太宰操其柄于上而小宰举其法于下宰夫亦然自内之王宫而言之小宰既建邦之宫刑治宫之政令举宫之纠禁宪禁宰夫又以法致羣吏之警戒令宫中之职事书宫中之良能其于治内之法无不致其严也自外之官府而言之小宰既推广太宰之八法以为六叙六属六职六联八成六计宰夫又推广小宰之六职以为八职小宰既曰不用法者国有常刑其有不共者国有大刑宰夫又曰失财用物辟名者以官刑诏冢宰而诛之治不以时举者以告而诛之其间掌其政令掌其禁令掌百官府之徴令弊羣吏之治叙羣吏之治考百官府郡都县鄙之治其于治外之法尤严于治内也治内外者严则所以尊太宰者为甚严尊太宰者严则所以尊人主者为益严君宰尊严则朝廷清明小大称职百官于是乎戒惧而有不敢易纪律者当是时也太宰常居其逸而小宰宰夫常见其劳太宰常见其寛而小宰宰夫常见其严厉而可畏秦汉以来此制隳矣大臣之道揆不明而百官有司之法守滋乱陈平虽自以为上佐天子理阴阳下遂万物之宜而不对文帝钱谷刑狱之问然亦未为得太宰之体者盖小宰宰夫之所颁行无非本于太宰之所建立焉且食货国家之大本廷尉生民之司命宰相恝然不以为意一举而尽付于其人而曽不究竟其大纲经理其本末源流乎是以清谈而不事事为好言以自解耳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者则又不过如贾生所言时以簿书不报防期为大故与夫王吉所谓公卿幸得遭遇其时曽未有建万世之长策举明主于三代之隆者其要在于断狱聴讼而已也以诸葛武侯之贤相蜀之日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自亲之而出师临发之表仅方以宫中之事委之郭攸之费祎以营中之事委之向宠其见亦已晚矣大抵自周而降宰相大臣其清谈不事事者则宏纲大法之所当经理一切委弃而弗顾其不能拔于俗吏而困于文墨者则虽断狱聴讼之区区又一切自以其身亲之统纪不明同归于乱或者有意于周公之制如近世唐太宗之六典亦庶几矣而举国家之政散于台省寺监之中以侍中中书令尚书令为宰相之职则既政不出于一而又以吏部尚书参议之御史大夫参议之秘书监参议之议政者何其多也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太保又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三品者何其滥也政均于人品均于官上不足以临下而下亦无所忌于上交相轻而交相忌其中则又有宰相反奉行文书事权迭出而奔归羣有司者西汉之事权归御史东汉之事权归台阁唐与宋朝之事权归諌垣三者本宰相之属也权均势敌而人主之意方苦之遂至于反夺其权然则周家太宰之制至是而三变矣盖其始也大臣自弃其权而不为其中也则贪其权而不择其所当为其卒也则上之人又夺其权而不使之有为为天下国家者亦何便于此此太宰之立法而小宰宰夫之奉法余之所以不得不论也学者盖因其论而知三代之下事权之分合与夫官制之本末源流

太平经国书卷五

猜你喜欢
  鲁昭公问安国众民晏子对以事大养小谨以节俭第十四·晏婴
  胡子知言序·胡宏
  论语集解义疏卷五·皇侃
  经济文衡后集卷二十·佚名
  饰邪·韩非
  (二十)朱子论立志·钱穆
  翠岩芝禅师·惠洪
  卷四百二十六·佚名
  梵志占相品第五·马鸣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七·宗喀巴
  说四度以上的事·太虚
  佛法建在果证上·太虚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八·佚名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四·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九十四·彭定求

        卷694_1 【上蜀王】张道古   封章才达冕旒前,黜诏俄离玉座端。二乱岂由明主用,   五危终被佞臣弹。西巡凤府非为固,东播銮舆卒未安。   谏疏至今如可在,谁能更与读来看。   卷694_2 【咏雨】张道古  

  • 卷三百六十八·彭定求

        卷368_1 【赋得冬日可爱】庾承宣   宿雾开天霁,寒郊见初日。林疏照逾远,冰轻影微出。   岂假阳和气,暂忘玄冬律。愁抱望自宽,羁情就如失。   欣欣事几许,曈曈状非一。倾心倘知期,良愿自兹毕。   卷368_2

  • ●卷三·刘衍文

    少小多闻纪河间轶事,旋即知此亦如民间所传徐文长、郑唐相类,皆胡适之所谓“箭垛式”人物,可资笑谈,而未可尽信。如小横香室主人所编《清朝野史大观》卷六《老头儿》条云:“河间纪晓岚先生一日在朝待漏,坐久

  • 卷27 ·佚名

    陈杰 旧爱灵溪渡风物之美归途由浙而江即目成咏 黄竹弄口雨初晴,灵溪渡头水渐生。 两岸桑麻人著本,一川鸥鹭我同盟。 风环摇日浣纱影,云杵打波舂稻声。 少日经行浑草草,暮年归路不胜情。 陈杰 菊畹

  • 卷八·史简

    钦定四库全书鄱阳五家集卷八鄱阳史简编元徐瑞松巢漫稿三五言古风杂感夸父以渴毙麦杖终死兵项王称防山覇图竟无成区区诸勇力如何与天争子房类妇人谈笑立功名去去从谷城迢遥学长生阿瞒事鞍马横槊尚赋诗淮淝政交锋别墅方

  • 卷四百九十五·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九十五 明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一百二十九 谢承举 美人隔秋水 美人隔秋水可望不可即空有木兰舟未得西风力维舟杜若洲汀花好顔色见花如美人采采转忧恻我心

  •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西域·欧阳修

    泥婆罗,直吐蕃之西乐陵川。土多赤铜、牦牛。俗翦发逮眉,穿耳,楦以筒若角,缓至肩者为姣好。无匕箸,攫而食。其器皆用铜,其居版屋画壁。俗不知牛耕,故少田作,习商贾。一幅布蔽身,日数盥浴。重博戏,通推步历术。祀天神,镌石为象,日浴

  • 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张廷玉

        陈邦瞻 毕懋康 萧近高 白瑜 程绍 翟凤翀洪文衡 陈伯友 董应举 林材 朱吾弼 张光前   陈邦瞻,字德远,高安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南京大理寺评事。历南京吏部郎中,出为浙江参政。进福建按察使,迁右布政

  • 卷一一四 晉紀三十六·司马光

      起旃蒙大荒落(乙巳),盡著雍涒灘(戊申),凡四年。   安皇帝義熙元年(乙巳、四O五年)   春,正月,南陽太守扶風魯宗之起兵襲襄陽,桓蔚走江陵。己丑,劉毅等諸軍至馬頭。桓振挾帝出屯江津,遣使求割江、荊二州,奉送天子;毅等不許。辛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二十二·佚名

    嘉靖四十二年六月丁未朔○己酉周王在铤言奉国将军安河有孝行其子睦欲自建祠庙乞赐额名令有司岁时崇祀上允之令睦主祠事○庚戌改封庆成王知火□廉嫡子故封长孙新土□提为长子其孙奉国将军慎钟为长孙从王请也○命锦衣卫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七十二·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第一一四申光绪五年七月廿五日一一三○六-八·佚名

    新竹知县刘,为户粮税总书李登病故,其经管案卷如何检交,请示台北知府陈同知衔、署新竹县知县为申报事。本年柒月贰拾伍日,据卑县户粮税总书吕祥禀称:「祥蒙准充户粮税总,经管所有应办事件,勤慎办理。奈因

  • 两汉笔记卷五·钱时

    宋 钱时 撰武帝太初元年太中大夫公孙卿壸遂太史令司马迁等言厯纪坏废宜改正朔上诏儿寛与博士赐等共议以为宜用夏正夏五月内诏卿遂迁等共造汉太初厯以正月为嵗首夏正寅商正丑周正子而孔子独言行夏之时何也盖建子之月

  • 颜延之传·沈约

    颜延之字延年,山东琅王牙郡临沂县人,曾祖父颜含官至右光禄大夫;祖父颜约,官至零陵太守;父亲颜显,官至护军司马。延之少失双亲,家境贫寒,他住在城郭边上,房屋简陋。但颜延之却很好学,博览群书。他的文章写得非常漂亮,在当时算首屈

  • 卷四 四之三·孔颖达

    《羔裘》,刺朝也。言古之君子,以风其朝焉。言,犹道也。郑自庄公,而贤者陵迟,朝无忠正之臣,故刺之。○“裘”,字或作“求”。朝,直遥反,下及注同。风,福凤反。[疏]“《羔裘》三章,章四句”至“朝焉”。○正义曰:作《羔裘》诗者,刺朝

  • 节用上第二十·墨子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

  • 悟真篇注释·翁葆光

    悟真篇注释,原题「象川无名子翁渊明注」。渊明即南宋道士翁葆光。原书三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按翁氏《悟真篇注》,另有元人戴起宗《悟真篇注疏》本。此本所载《悟真篇》之诗词篇数及前后排列次序皆与《注疏

  • 七佛赞呗伽陀·佚名

    梵名Sapta -ji^na-stava 。全一卷。宋代法天译。又作七佛梵赞、七胜者赞。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系对过去七佛之梵赞。由于本书全系汉字音译梵语之赞呗,并未附加意译,故自古不解其义。后经日本袯亮三郎博士将之还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