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经国书卷六    宋 郑伯谦 撰

内外上【论三官兼统内外】

或问小宰宰夫推广太宰之法而耸动警饬百官府之治其于事则为宜而于势则为顺矣至于王宫之戒令政令则自有宫正宫伯以掌之王内之政令则又有内宰以治之而复预内事何也曰先王之制事权欲合于一而内外庭之势本不容于分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余尝于冢宰属官论之矣若夫此二官之佐冢宰其所以通内外而合事权者则犹有可论者焉夫宫正宫伯虽曰掌王宫然不过宫中徒役之事子弟宿衞之职与夫诸官府之在内者耳其于后宫则初无所预内宰虽曰掌王内又不过以礼仪教王后夫人与夫九嫔世妇凡女宠近习之在左右者耳其于王宫之徒役宿衞则又略不相闗各掌其一而遗其二势既不能以相统而权亦不能以相临统而临之则惟太宰焉故宫正宫伯内宰皆于太宰而小宰宰夫皆佐太宰而兼掌其事职虽列于外而通于内权虽分于二而总于一自今考之曰建邦之宫刑曰治王宫之政令曰宪禁于王宫曰令修宫中之职事此王宫也凡宫之纠禁则王宫后宫无不在所掌也自其掌王宫也则兵衞郎衞凡宿衞之人皆领之饮膳衣服洒埽启闭次舎幄帟凡供奉之人皆领之宫禁之秘藏王后世子之好用凡财用之司存皆领之其间多寡丰约用舍去取天子始不得以自私而小臣始不得以自便矣自其掌后宫也则六宫六寝无王内之限九御无女官之别诏其礼乐正其服位禁其奇衺稽其功绪其间损益増减采择进御始有宴私玩狎之节而无侵窃感移之患矣盖世未有家不齐而国可治者未有国不治而天下可平者太宰之治所以兼统内外而以小宰为始小宰之宫刑既以齐其家宰夫之朝法又已治其国然后太宰之邦典始可以治天下矣文王道化之行近至于汝坟逺至于江汉反而求之不过于后妃夫妇之际侍御仆从之间盖其事存乎二南之风而载于穆王之命所谓刑于寡妻以御于家邦旦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不钦而下民只若者其道盖如此也幽王不道二雅交讥而并刺之然皇父作相而内宰膳夫内史师氏犹得其人向使幽王不淫其色夫岂不能遏艳妻之煽巷伯之雅所谓萋菲成贝锦哆侈成南箕乃寺人之贤者伤于谗而为世德下衰家法犹未尽坏若内若外若小若大犹遴其选而择其贤有如成王周公亲继文武之志其事固可知矣是以论太宰之兼统内外当自小宰宰夫之齐家治国又自文王之家法始

内外下【论三官兼统内外】

或问周官之制内外庭固一体矣继周如汉其制亦尝有近于周者乎曰岂惟汉近于周虽秦亦然秦人变古不道无复先王之旧制然至于内外之相属其事则犹有可言者外之九卿如少府犹得置尚书在内主发文书而掌奏下诸事外之三公如御史大夫犹得置中丞在内受公卿奏事而举劾案章又外之三十六郡如监郡者皆是御史之属为之犹得以天下之利害径达于御史大夫而大夫径达于天子汉兴惟监郡之制变为部刺史若夫少府之尚书御史之中丞则一切因秦之旧而不改非因秦也盖因周也尚书中丞非周制而曰因周何哉秦人虽变周之名而未尝变周之意汉亦惟存周之意而不暇复周之名以百官公卿表观之少府属官自尚书而下有符节太医太官汤官有东西织室有庖人三长丞有上林十池监以至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皆属于少府又复以私府永巷仓廏祠祀食官宦官分属于大长秋御史大夫属官有两丞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权尊势重与人主亲近事下中丞则中丞白之大夫大夫白之丞相是中丞在内丞相御史在外外得以统内也内领侍御史外督部刺史刺史掌奉诏例察州郡治状黜陟能否以六条问事而奏事复上于中丞是部刺史在外中丞在内内得以统外也要之汉之官制三公九卿虽列职于外而皆有属以在内以周官之遗意求之则丞相犹太宰也御史大夫犹小宰也御史之中丞少府之尚书犹宰夫也少府之下又有大长秋犹内宰也大长秋属少府少府中丞属丞相御史是秦与汉之制皆近于周之制也不特此也高帝之世御史大夫周昌尝燕见奏事见高帝拥戚姬吕后之世审食其为相监宫中如郎中令公卿百官皆因之以奏事武帝之世丞相公孙亦得数宴见上或时不冠此虽非礼貌大臣之意然亦可以见其洞然无内外之限矣夫是以阉宦虽宠丞相犹得以檄召而诘责而大长秋中常侍犹参用士人而为之自武帝晚年宴游内庭不出不复与士大夫接用宦者主中书而典尚书之章奏尚书之官于是废矣既以中书居中而受事又置诸吏居中而举法故当时奏下诸事自中书逓送两府自两府下九卿自九卿下郡国而不由中丞中丞之官于是不得居中制事而内之侍御史外之部刺史并废矣将军列侯而下皆得加官而丞相御史独不加名曰尊之而实疎外之于是丞相御史无复有至内庭者矣末年以霍光为大司马而领尚书事宜若内外合为一然已非丞相职任俨然号称内朝而并夺丞相御史之权昌邑之废丞相杨敞不及与议不惟不得至内庭且不复预内庭之事矣夫宦官典中书之任中丞无制事之权三公无加官之号大将军领尚书之职霍光告车千秋所谓令光治内君侯治外内外朝判然如此此汉治所由以盛衰也宣帝中兴复遵汉初之制魏相为御史大夫外则遣丞相掾吏案事郡国而不遣使内则奏封事而不经尚书去副封而不令壅蔽加给事中而得宴见言事是以霍山方秉枢机相乃讼言其过杜延年居中用事相乃列奏其奸中外之政复合为一然犹未知复中丞之权元帝以来石显用事丞相之权复去而尽归于尚书哀平之际又归外戚纪纲散坏内外不足以相统而西汉遂趋于亡光武惩外戚之用事愤大臣之窃命于是取三公之官以为闲职而取尚书及中丞专委任之以为台阁之长以举法归中丞而以奏事归尚书二官虽复用事然疏外庭而亲内庭矣舍大臣而近小臣矣置三公而事归台阁矣变前世参用士人之制而专任奴仆薰腐之余矣威灵之季御史之权尽移于尚书尚书之权又移于宦官尚书宦官合为一党而宰相疏隔于外御史缄黙于内是以太尉杨秉奏侯览而尚书召秉掾属诘之曰设官分职各有司存三公统外御史察内当是时也御史岂真得以察内邪事权之失已乆小人徒借察内之名以自便耳盖自古外内之不相属未有若东汉之甚者也而其源实始于光武极其源而论之则又始于武帝使武帝不改汉初之制以三公九卿在外而以中丞尚书在内内外相属而关节脉理相应则汉之制周官太宰之制也奈何快意于法度之外使内外事权分裂四出而不专领于大臣其末流遂以若此极也盖尝观之自出纳之要职不领于大臣而宰夫之官遂去为尚书中书之任尚书中书迭用事而霍光之权重恭石显之事起尚书中书之形成矣自宿衞之亲人不领于大臣而宫正宫伯之官遂去为光禄勲之任光禄勲之属日益亲而门下遂为省加官遂为司侍中遂为宰相矣自供奉之近习不领于大臣而膳夫而下掌次而上遂去为少府太常之任比其极也门下太仆之司又分为殿中省为内诸司使矣以至玉府财用之司既非大臣之所与闻则汉鸿都之卖爵唐琼林大盈之名库夫谁得而检之女宠近习之嬖既非大臣之所与闻则母后临政下令不出房闼国命寄之刑人或享专土之封夫谁得而制之此其源皆起于武帝是以其流至于不可救其祸反生于杀戮大臣而无顾忌之心事权之不合于一此宜太宰之所拳拳而小宰宰夫之所以佐太宰而兼掌其事也兼则治散则乱合则盛离则衰自三代以下其治乱盛衰之变凡几见其变而复周官以救之此为治之大源

太平经国书卷六

猜你喜欢
  卷五十三 中庸第三十一·郑玄
  卷八·陈祥道
  卷二十七·刘因
  卷十三·程公说
  礼记集説卷七·陈澔
  春秋诸国统纪卷五·齐履谦
  卷四下·陈栎
  卷二十三·朱熹
  乐者,异文合爱者也(1)·戴圣
  乡师/比长·佚名
  卷四百二十八·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三·玄奘
  社 会 观·太虚
  大方广师子吼经·佚名
  参禅法器·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舒亶·唐圭璋

      亶字信道,号懒堂,明州慈溪人。庆历元年(1041)生。治平二年(1065)进士,试礼部第一。元丰五年(1082),知制诰。六年(1083),试御史中丞、权直学士院。寻除名、追两官勒停。徽宗朝,累除龙图阁待制,崇宁二年(1103)卒,年六十三。有集,不传。

  • 卷十八·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唐诗卷十八七言律诗王维春日与裴迪访吕逸人不遇【诗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案唐诗鼓吹本与裴迪下有过新丰里四字论语举逸民骆宾王诗一谢沧浪水安知冇逸人春秋公防卫侯于桃丘弗遇】桃源四面絶风尘【陶溍桃花

  • 卷第一百八·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晋纪三十〔起玄黓执徐(壬辰),尽柔兆涒滩(丙申),凡

  • 两汉刊误补遗卷十·吴仁杰

    符一杜诗传但以玺书发兵诗上疏曰如有诈伪无由知觉可立虎符以絶奸端仁杰按铜虎竹使符始于文帝本于周官所谓鎭圭以召守牙璋以起军旅者至唐易其制为铜鱼大事则兼敕书谓都督刺史改替追唤及军发后更添兵马之类至周显徳六年

  • ●明□宗□皇帝实录卷之〔一〕·佚名

    九月甲子朔,分镇桃林口太监杨朝报:插汉虎墩兔以醉,为妇哈屯刺死。插汉,地名,元小王子之裔。嘉靖间,插汉打来孙避俺答之强,与子土蛮火成等自宣府塞外移辽左顺福余诸部以自立。土蛮生卜彦,卜彦生虎墩兔。原与俺答吉囊兄弟同姓,实

  • 二百四十九 苏州织造李煦奏与曹(兆页)等重修天宁寺佛像摺·佚名

    此件未具年月,摺封标书康熙六十年十月十四日 奴才李煦跪奏: 窃扬州天宁寺奉旨修理,即将商捐银一万四千二百两办料兴工,已於九月内告竣,庙宇为之一新,但诸佛圣像尚未装修。伏思万岁以修理重大,特谕奴才与曹(兆页)、孙文成各发

  • 《今生今世》序言·胡兰成

    据胡 兰成说,张爱玲在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道:“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世事沧桑,多年後我们知道胡 兰成其人,读他的书,却是因为张爱玲的缘故。虽然这有违张爱玲的意

  • 职官七七·徐松

    起复【宋会要】宋朝之制,文臣谏舍以上、牧伯刺史以上丁父母忧者,皆卒哭后恩制起复,牧伯以上仍加将军阶。内职遭丧者,但给假而已,其愿终丧制者亦听,惟京朝、幕职州县官皆解官行服,亦有特追出者。庆历初,始诏三司副使已上非领边

  • ●跋·李元弼

    是书见于直斋书录解题及明文渊阁世善堂两书目常熟陈子准依宋本传录继入于铁琴铜剑楼卷首有李元弼自序作于广陵时为政和丁酉是本卷末有淳熙己亥中元浙西提刑司刊二行距成书时已六十余年是必当时重视兹书可为牧令圭臬故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三·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三 洪武元年闰七月己亥朔,遣使犒北征将士。 庚子,大将军徐达等率师发汴梁,徇取河北州县。时兵革连年,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是日次安丘,遣右丞薛显、参政傅友德等取卫辉,元守将平章龙二弃城走彰德

  • 治亂五行第六十二·苏舆

      火干木,蟄蟲蚤出, 雷蚤行。   土干木,胎夭卵 鳥蟲多傷。金干木,有兵。水干木,春下霜。   土干火,則多雷。金干火,草木夷。木干火,則地動。   金干土,則五谷傷,有殃。水干土,夏寒雨霜。木干土, 蟲不為。   水干

  • 提要·车若水

      《脚气集》·二卷,宋车若水撰。若水字清臣,号玉峰山民,黄岩人。此书据其从子惟一跋,盖成於咸淳甲戌,因病脚气,作书自娱,故名曰《脚气集》。书中论孟子集义章一条,下有细字夹注云,此二章是癸酉八月所书,今录於此。则馀

  • 论语觧卷二·张栻

    宋 张栻 撰八佾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以陪臣而僣天子之舞目睹其数而安焉于是而忍为则亦何往而不忍也乱臣贼子之萌皆由于忍而已忍则安之矣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佾

  • 知实篇第七九·王充

    【题解】本篇是《实知篇》的姊妹篇。文中列举了十六个事例,进一步论述了知识来源于经验这一基本观点。王充在开篇即指出:“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他论述:“圣人不能神而先知,先知

  • 卷四十·高闶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四十宋 高闶 撰哀公二七年春宋皇瑗帅师侵郑晋衰齐乱故宋公闚霸也不务德而加兵于人非霸主之义故学侵以讥之晋魏曼多帅师侵卫卫侯弃其父至今六年矣犹未纳也晋不以此致讨而以范中行氏故加兵于卫

  • 观音慈林集卷上·弘赞

    粤东鼎湖山沙门释 弘赞在犙 编上篇 诸经观音普门品玄义(天台智者大师作)夫法界圆融。像无所像。真如清净。化无所化。虽像无所像。无所而不像。化无所化。无所而不化。故无在无不在。化应九道之身。处有不永。寂入

  • 道听途说·潘纶恩

    笔记小说集。近代潘纶恩著。十二卷,一百零八篇。纶恩,字箨园,著有《箨月山房诗钞》。筠坪老人序谓题材来源于“道听途说”,故名。体例则仿《聊斋志异》,篇末以“箨园氏曰”发议论。内容多为奇闻异事。创作于清代道光

  • 双槐岁钞·黄瑜

    笔记。明黄瑜(1426—1497)撰。十卷。瑜字廷美,香山(今广东中山)人。景泰举人,官长乐县知县,有惠政,后因刚直弃官。瑜自景泰七年起,每遇所见所闻,辄自抄录,积四十年成此编,以其曾植双槐,筑亭吟咏其间,自称双槐老人,书因以名。弘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