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乡党篇第十
10·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译文孔子在本乡地方上,非常恭顺谨慎,好像不能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或朝廷里,便很善于讲话,只是很谨慎。
名家注解朱熹注:“恂,相伦反。恂恂,信实之貌。似不能言者,谦卑逊顺。不以贤知先人也。乡党,父兄宗族之所在,故孔子居之,其容貌辞气如此。”又注:“宗庙,礼法之所在;朝廷,政事之所出;言不可以不明辨。故必详问而极言之,但谨而不放尔。此一节,记孔子在乡党、宗庙、朝廷言貌之不同。”
10·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译文孔子上朝时,与下大夫说话,是从容不迫的样子;与上大夫说话,是态度和悦的样子。国君在场时,是局促不安、庄重严肃的样子。
名家注解朱熹注:“君在,视朝也。踧踖,恭敬不宁之貌。与与,威仪中适之貌。”
10·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译文鲁国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外国宾客,孔子面色矜持庄重,行走迅速。向左右站立的人拱手作揖,身着礼服,前后协调而整齐。宾客来了以后,他趋步向前,像鸟展开翅膀。宾客告辞以后,他一定回报国君说:“宾客已经走远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所与立,谓同为摈者也。摈用命数之半,如上公九命,则用五人,以次传命。揖左人,则左其手;揖右人,则右其手。”
10·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敬入公门译文孔子走进朝廷的门,恭敬谨慎的样子,好像难以容身。不在朝廷中门站立,走路不踏门槛。经过君主的座位,面色矜持庄重,脚步加快,说话也好像气力不足。走上堂时提起衣服下摆,恭敬谨慎,屏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走出朝廷门,走下一层台阶,脸色便放松些,神情舒展些。走完了最后一层台阶,便加快了脚步,像鸟展开翅膀。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内心不安的样子。
名家注解朱熹注:“鞠躬,曲身也。公门高大而若不容,敬之至也。阈,于逼反。中门,中于门也。谓当枨闑之间,君出入处也。阈,门限也。礼:士大夫出入君门,由闑右,不践阈。位,君之虚位。谓门屏之间,人君宁立之处,所谓宁也。君虽不在,过之必敬,不敢以虚位而慢之也。言似不足,不敢肆也。”
10·5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译文孔子出使邻国行礼时,手里拿着圭,恭敬谨慎的样子,好像不能担负一样。向上举像在作揖,往下举好像要交给别人。面色紧张战兢,脚步碎小而快,规规矩矩向前走去。献上礼物时,面色和善。以私人身份和外国使臣相见,则是轻松愉快的样子。
名家注解朱熹注:“聘问邻国,则使大夫执以通信。如不胜,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敬谨之至也。上如揖,下如授,谓执圭平衡,手与心齐,高不过揖,卑不过授也。战色,战而色惧也。蹜蹜,举足促狭也。如有循,记所谓举前曳踵。言行不离地,如缘物也。”
10·6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服而朝。
译文孔子不用深青透红的颜色和绛红色镶衣领边;不用红色和紫色做居闲衣服。夏天,穿粗或细的葛布单衣,而且一定穿在外面。冬天穿羔皮袄配黑色罩衫;穿麑皮袄配白色罩衫;穿狐裘要配黄色罩衫。在家闲居时穿的皮袄长一些,右边的袖子短一些。睡觉要有小被,超过身体长度的一半。狐貉的厚毛作坐垫。除了丧服外,都要有玉佩戴。不是上朝和祭祀时穿的衣服,一定要先裁去多余的布,省工省料。不穿羔皮袄和礼帽去吊丧。每到初一日,一定穿上朝服去朝拜。
名家注解朱熹注:“孔子在鲁致仕时如此。此一节,记孔子衣服之制。”
10·7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译文斋戒沐浴时一定要有洁净的衣服,而且是用布做的。斋戒时,还必须改变日常的饮食,不与妻室同房。
名家注解朱熹注:“齐,侧皆反。齐,必沐浴,浴竟,即着明衣,所以明洁其体也,以布为之。此下脱前章寝衣一简。变食,谓不饮酒、不茹荤。迁坐,易常处也。此一节,记孔子谨齐之事。”
张居正注:“明衣是洁净的衣服。变食是变其常日之食。迁坐是移其常处之地。圣人祭神如在,故其谨于斋戒如此。”
10·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译文米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饭放久了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都不吃。食物的颜色不正,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新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肉虽然多,但不吃过量。只有饮酒不限量,但不喝醉了。从集市上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做食物里面要有姜,但也不多吃。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不及乱者,非惟不使乱志,虽血气亦不可使乱,但浃洽而已可也。”
朱熹注:“牛羊与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食精则能养人,脍粗则能害人。不厌,言以是为善,非谓必欲如是也。割肉不方正者不食,造次不离于正也。汉陆续之母,切肉未尝不方,断葱以寸为度,盖其质美,与此暗合也。食肉用酱,各有所宜,不得则不食,恶其不备也。此二者,无害于人,但不以嗜味而苟食耳。”
10·9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译文参加国家的祭祀典礼,不能把肉留到第二天。祭祀祖先的肉不超过三天。如果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助祭于公,所得胙肉,归即颁赐。不俟经宿者,不留神惠也。家之祭肉,则不过三日,皆以分赐。盖过三日,则肉必败,而人不食之,是亵鬼神之余也。但比君所赐胙,可少缓耳。”
10·10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吃饭时不交谈,睡觉时不说话。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语是答述。言是自言。夫子当食之时,不与人语。盖人喉中有食、气二管。食管以纳饮食,气管以出声音。当食而语,则气管为食所碍,或致哽咽之患,故慎之也。当寝之时,不自发言,盖人脏腑虚悬,然后声气之发,出而无窒。当寝而言,或致损气,故亦慎之也。”
10·11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译文吃的虽然是粗茶淡饭和菜汤,但也一定要先祭祭祖先,并且一定恭恭敬敬的和正式斋戒一样。
名家注解朱熹注:“古人饮食,每种各出少许,置之豆闲之地,以祭先代始为饮食之人,不忘本也。齐,严敬貌。孔子虽薄物必祭,其祭必敬,圣人之诚也。此一节,记孔子饮食之节。”
10·12席不正,不坐。
译文席放得不端正,不坐。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席是坐席。古人皆席地而坐。观其一坐之不苟,而其出入起居之无不正可知矣。”
10·13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译文乡人举行饮酒礼,等老人出来后,孔子自己才出来。
名家注解朱熹注:“杖者,老人也。六十杖于乡,未出不敢先,既出不敢后。”
张居正注:“杖者是年老的人。古人六十岁以上,则用杖以出入,以其血气既衰,必用扶持故也。盖乡党尚齿,长幼有序,故夫子之恭谨如此。”
10·14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译文乡里人举行驱鬼迎神的礼俗仪式,孔子就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名家注解朱熹注:“傩,乃多反。傩,所以逐疫,《周礼》方相氏掌之。阼阶,东阶也。傩虽古礼而近于戏,亦必朝服而临之者,无所不用其诚敬也。或曰:‘恐其惊先祖五祀之神,欲其依己而安也。’此一节,记孔子居乡之事。”
10·15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译文孔子派人到外乡去问候朋友,总是先拜两次然后送人上路。
名家注解朱熹注:“拜送使者,如亲见之,敬也。”
10·16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康子是鲁大夫季康子。达是通晓。盖药有未达,自不可尝。然受而不饮,则又虚人之赐,故直以不敢尝告之。圣人交人,无往而非诚意之流通如此。”
10·1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问道:“有人受伤了吗?”没有问马。
名家注解朱熹注:“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
张居正注:“厩是马房,焚是烧。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而仓卒之际,尤见圣人用爱之真心也。”
10·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译文国君赐的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位自己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孔子一定把肉煮熟了再进奉给祖先。国君赐给活的牲畜,孔子一定把它养起来。陪国君吃饭,国君先举行饭前的祭礼,孔子就先吃饭不吃菜。
名家注解朱熹注:“食恐或馂余,故不以荐。正席先尝,如对君也。言先尝,则余当以颁赐矣。腥,生肉。熟而荐之祖考,荣君赐也。畜之者,仁君之惠,无故不敢杀也。饭,扶晚反。《周礼》:‘王日一举,膳夫授祭,品尝食,’王乃食。故侍食者,君祭,则己不祭而先饭。若为君尝食然,不敢当客礼也。”
10·19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译文孔子生病了,国君来探望他,孔子便在病榻上头朝东,披上朝服,拖一条腰带,以表示敬意。
名家注解朱熹注:“首,去声。拖,徒我反。东首,以受生气也。病卧不能着衣束带,又不可以亵服见君,故加朝服于身,又引大带于上也。”
张居正注:“东首是首在东。拖字解作引字。绅是大带。夫子时或寝疾,鲁君临视之于家,则首必居东以受生气。此时卧病不能着衣束带,则必加朝服于其身,又引大带于其上,盖不敢以亵服见君也,其敬君之至,不以疾而废礼如此。”
10·20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国君命令人召唤孔子,他不等车驾好自己先步行。
名家注解朱熹注:“急趋君命,行出而驾车随之。”
10·21入太庙,每事问。
此章系重出,参见《八佾》篇第15章。
10·22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译文朋友死了,没有人殡葬,孔子说:“由我来料理殡葬的事吧!”
名家注解朱熹注:“朋友以义合,死无所归,不得不殡。”
10·23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朋友送的礼物,即使是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行拜礼。
名家注解朱熹注:“朋友有通财之义,故虽车马之重不拜。祭肉则拜者,敬其祖考,同于己亲也。”
10·24寝不尸,居不客。
译文孔子睡觉时不像尸体那样直挺挺的,平时在家闲居也不像客人那样端坐。
名家注解朱熹注:“尸,谓偃卧似死人也。居,居家。容,容仪。”
10·25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译文孔子看见穿齐衰一类丧服的人,即使关系很密切,也要改变态度,表现出哀伤。看见当官的人和盲人,即使是平常相见,也很有礼貌。孔子在车上,看见穿丧服的人,就用手扶着车前横木,表示哀戚之情。看见有背负着国家图籍的人,也手扶横木表示敬意。有丰盛的酒席,一定神色庄重表示谢意。遇到急风暴雨一定改变平常神态(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名家注解朱熹注:“式,车前横木。有所敬,则俯而凭之。负版,持邦国图籍者。式此二者,哀有丧,重民数也。人惟万物之灵,而王者之所天也,故周礼‘献民数于王,王拜受之’。况其下者,敢不敬乎?敬主人之礼,非以其馔也。迅,疾也。烈,猛也。必变者,所以敬天之怒。《记》曰:‘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此一节,记孔子容貌之变。”
10·26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译文孔子上车时,一定先端正站好,手持拉绳。在车中,他不向四处回顾,不高声说话,也不指手画脚。
名家注解朱熹注:“内顾,回视也。《礼》曰:‘顾不过毂。’三者皆失容,且惑人。此一节,记孔子升车之容。”
10·27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译文山鸡举起美丽的翅膀飞了起来,在天空盘旋一阵后落了下去。孔子说:“山顶上的雌雉啊,得其时啊,得其时!”子路向它们拱拱手,它们又抖动翅膀飞走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几而作,审择所处,亦当如此。然此上下,必有阙文矣。”又注:“如后两说,则共字当为拱执之义。然此必有阙文,不可强为之说。姑记所闻,以俟知者。”
猜你喜欢 卷三十六·郑玄 卷五十六 奔丧第三十四·郑玄 卷之六 览冥训·高诱 尽心上篇·王夫之 论语集说卷六·蔡节 礼记析疑卷二十五·方苞 卷二·顺治 第八章 名家·冯友兰 对异己者的态度·梁漱溟 羼罗耶佛品第九·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八·玄奘 佛说十善业道经·佚名 法华讲演录弁言·太虚 杂宝藏经卷第七·佚名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第二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