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11章 雍也篇第六(2)

译文孔子说:“鲁国的大夫孟之反从不夸耀自己,在齐国和鲁国交战中,鲁国的军队溃败撤退了,他走在最后作掩护,将要进入城门时,他鞭打着马说:‘不是我敢于走在最后,是马不愿意快走呀!’”

名家注解朱熹注:“战败而还,以后为功。反奔而殿,故以此言自掩其功也。”

张居正注:“大抵不伐二字最为美德,盖谦虚乃能受益,盈满必然招损。颜渊无伐善、无施劳,故孔子许之。大禹不矜不伐,故帝舜称之。读者所宜深玩也。”

6·16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译文孔子说:“如果没有卫国大夫祝鮀的口才,只有宋国公子宋朝的美貌,在当今社会中恐怕难于免除灾祸吧!”

名家注解朱熹注:“衰世好谀悦色,非此难免,盖伤之也。”

张居正注:“夫巧言令色本尧舜之世所深恶者,而春秋之时,乃以为好,则习俗之浇滴可知,圣人所以伤叹之也。有世道之责者,可不谨其所好尚哉!”

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孔子说:“谁能走出屋外而不经过房门呢?为什么没有人从我指出的这条路上走呢?”

名家注解朱熹注:“言人不能出不由户,何故乃不由此道邪?怪而叹之之辞。”

张居正注:“为人之道,各在当人之身,既非有所禁而不得由,又非有所难而不能由,则夫人独何为而不由乎?是诚可怪也已。圣人警人之意莫切于此,人能反而求之,道岂远乎哉!”

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名家注解朱熹注:“野,野人,言鄙略也。史,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也。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貌。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

张居正注:“惟是内有忠信诚恪之心,外有威仪文词之饰,彬彬然文质相兼,本末相称,而无一毫太过不及之偏,这才是成德之君子。”

6·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译文孔子说:“人活在世上应该是正直的,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生理本直。罔,不直也,而亦生者,幸而免尔。”

张居正注:“人之不直,何以异于是哉!孔子深恶不直之人如此。故圣王在上,举用正直之士,斥远憸邪之徒,则举措当而人心服矣。”

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非知则见道不明,非好则求道不切,非乐则体道不深。其节次亦有不可紊者。学者诚能逐渐用功,而又深造不已,则斯道之极,可驯至矣。此圣人勉人之意也。”

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天赋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天赋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名家注解朱熹注:“言教人者,当随其高下而告语之,则其言易入而无躐等之弊也。”

张居正注:“若学者之学,又当自加勉励,盖奋发勇往,则下学者皆可以上达。因循怠惰,则中人亦流于下愚,是在人立志何如耳。孔子他日告鲁君说,国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此又进学者所当加意也。”

6·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算智慧,孔子说:“对人民尽心专一,合乎道义;对鬼神恭敬而远离它,这样可以称得上智慧了。”樊迟又问怎样才能叫仁德。孔子说:“仁德的人先付出而后收获,可以称得上仁德了。”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谓知矣。”又曰:“先难,克己也。以所难为先,而不计所获,仁也。”

观周明堂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先其事之所难,而后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也。此必因樊迟之失而告之。”

张居正注:“按夫子此言,虽是分言仁智,其实只是一理,盖媚神之念,即是望效之心。先难之功,即是务民之义,人能用力于人道之所难,而祸福得失,皆置之于不计,则仁智之道,兼体而不遗矣。此又学者之所当知。”

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喜欢动,仁德的人喜好静;明智的人乐观,仁德的人长寿。”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非体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

朱熹注:“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

6·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孔子说:“齐国的政治一有改革,就赶上鲁国;鲁国的政治一改革,就合乎仁道了。”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夫子之时,齐强鲁弱,孰不以为齐胜鲁也?然鲁犹存周公之法制。齐由桓公之霸,为从简尚功之治,太公之遗法变易尽矣,故一变乃能至鲁。鲁则修举废坠而已,一变则至于先王之道也。”

朱熹注:“孔子之时,齐俗急功利,喜夸诈,乃霸政之余习。鲁则重礼教,崇信义,犹有先王之遗风焉;但人亡政息,不能无废坠尔。”

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译文孔子说:“酒杯已经不像酒杯了,酒杯啊!酒杯啊!”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觚而失其形制,则非觚也。举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则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职,则为虚位。”

朱熹注:“不觚者,盖当时失其制而不为棱也。觚哉觚哉,言不得为觚也。”

张居正注:“然圣人之意,非为一觚,盖见世之有名无实者多因感于觚而发叹也。故君尽君道,而后可以为君,臣尽臣道,而后可以为臣,不然亦皆觚而不觚者也。若其所关系则又岂特一器之小而已哉!”

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宰我问孔子说:“有仁德的人,如果告诉他说,‘井里掉进去一个仁德的人’。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人,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愚弄。”

名家注解朱熹注:“身在井上,乃可以救井中之人;若从之于井,则不复能救之矣。此理甚明,人所易晓,仁者虽切于救人而不私其身,然不应如此之愚也。”

张居正注:“有智以行仁,而后仁为无蔽,宰我忧为仁之陷害,其不智可知,故孔子晓之如此。”

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能广博地学习文献,并且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违背正道了吧!”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博学于文而不约之以礼,必至于汗漫。博学矣,又能守礼而由于规矩,则亦可以不畔道矣。”

朱熹注:“君子学欲其博,故于丈无不考;守欲其要,故其动必以礼。如此,则可以不背于道矣。”

张居正注:“圣人示人为学之方莫切于此。”

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译文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了。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

名家注解朱熹注:“圣人道大德全,无可不可。其见恶人,固谓在我有可见之礼,则彼之不善,我何与焉?然此岂子路所能测哉?故重言以誓之,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之也。”

张居正注:“重言之者,欲使子路笃信乎此,而深思以得之也。盖孔子道大德宏,不为自己甚,故其待南子者如此。至于灵公问陈,则明日遂行。孔子岂屈己以徇人者哉!合而观之,可以知圣人之心矣!”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作为道德标准,该是最高的了!人们缺乏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自世教衰,民不兴于行,少有此德久矣。”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施爱于人民而又能救济人民,怎么样呢?可以称得上仁德吗?”孔子说:“何止于仁呢?那是圣德了!尧舜都恐怕难以做到!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可以称为是实行仁道的办法了。”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医书以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属己,自与己不相干,如手足之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人之功用。仁至难言,故止曰:‘已欲立而主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观仁,可以得仁之体。”

朱熹注:“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于人,则恕之事而仁之术也。于此勉焉,则有以胜其人欲之私,而全其天理之公矣。”

张居正注:“盖子贡之说,是在功用上求仁,故其效愈难而愈远。孔子之论,只在心体上求仁,故其术至简而至易。况能知为仁之方,则虽尧、舜之所以为圣,亦不外此。盖尧舜之圣岂能遍物而爱之,只是其心常在安民而已。人君若能以安民为心,而推之以治天下,则仁圣之事,一以贯之,而何尧舜之不可及哉!”

猜你喜欢
  卷三 三之二·孔颖达
  度万第八·鹖冠子
  傅子·傅玄
  卷四·刘因
  孟子集疏卷十一·蔡模
  跋·蔡模
  人才的品质更重要·孔子
  春秋辨义卷十·卓尔康
  大雲初分得转生死业烦恼健度第六·佚名
  無盡意菩薩經卷第一·欧阳竟无
  戒杀四十八问(并引)·周梦颜
  佛说尼拘陀梵志经卷下·佚名
  论世界史纲·太虚
  佛学会应注重于学·太虚
  成实论大意·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钱子正

    钦定四库全书三华集卷二明 钱子正 撰緑苔轩集二七言律诗舟中夜坐未上孤舟思巳迷转篷踪迹更依依亦知离别古不少似此漂零今所稀野旷星河垂着地夜深风露冷沾衣天涯见説多岐路万里羇愁何处归旅舍不寐破屋頽垣倚败牀不眠

  • 卷十二 怀帝·王夫之

      〖一〗  晋武分诸王使典兵,晋不竞矣。彼皆膏粱纨袴之子也,教练不亲,束伍不禁,瓦合而徒炫其军容,足以乱尔,而不足以竞。又、颖、颙、越之交相残杀,閧然而前,穨然而熸,未尝有经旬之战守,而横尸万计,其以民命为戏久矣。不足以

  • 卷十四·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十四 【起己丑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尽丁未汉後主建兴五年】考异【当分注尽丁未汉帝禅建兴五年】考证【尽丁未汉後主建兴五年

  • 二十七、院试·包天笑

      江苏学政,是要巡行江苏全省,替皇帝选拔多士,在清朝这个官制,算是钦派在一省的钦差大臣。所以他在这一省内,考过一府,又考一府,匆匆忙忙,几乎席不暇暖。学台衙门是在江阴的,然而他在衙门里的时候很少。这一任的学政是谁,我已

  • 卷十九 魏书十九 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陈寿

    (曹彰传、曹植传)任城威王曹彰传,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从小就善于射箭、驾车,臂力过人,徒手能与猛兽格斗,不怕危险困难。几次跟随曹操征伐,志向慷慨昂扬。曹操曾经批评他说:“你不向往读书学习圣贤之道,却好骑马击剑,这都是只能对

  • 李时勉传·张廷玉

    李时勉,名懋,字以行,安福人。童年时期,曾在寒冬季节用棉被将脚裹起来塞进桶中,坚持读书。永乐二年(1404)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入文渊阁学习,参与编修《太祖实录》。后被授予刑部主事,又参与重修《实录》。书成后,改任翰林侍读。

  • 春秋大全卷十一·胡广

    明 胡广等 撰闵公公名启方史记名开葢为汉景帝讳庄公子年九岁即位在位二年諡法在国逢难曰闵周 详见隐公元年郑 详见隐公元年齐 管仲为政宋 详见隐公元年晋 献公十六年是年晋作二军衞 鲁闵公二年狄灭卫宋桓公立

  • 灵隐寺募化重建罗汉堂启·太虚

    灵隐乃东南一大名刹,古称绝胜觉场,不惟山水灵秀,而殿宇亦甚宏恢,故为士女瞻礼之所集,中外游观之所萃。曩者、毁于红羊之劫,虽次第修复,唯罗汉堂犹为清初所建,所塑五百余尊罗汉像,匠心妙手,各具神态,冠绝全国诸刹之罗汉。且其逾三

  • 判摄一切佛法·太虚

    地点:北碚缙云山汉藏教理院双柏精舍  时间:二十九年十月二十日上午  出席人:太虚、法尊、苇舫、雪松、福善、雨堃、常光、陶冶公、张纯一、李子宽、周观仁、王廷贵。太  今天要提出来谈的,就是我在暑期训练班所讲的

  • 菩萨行与大乘胜解·太虚

      今天开会追悼常惺法师。有几句话,是应该特别提出来说一说的:‘六度齐修,智悲兼大,求之古德仿佛圭峰密’!常惺法师平生的学问,虽所涉甚多,然其得力处,应该是在于华严宗;所以他对于华严宗教理的阐发以及实行,颇与圭峰密相近。

  •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十六·佚名

    圣勇菩萨等造宋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同译经梵才大师绍德慧询等奉 诏译  爱乐希求无上智力。运载有情殊胜彼岸。第六意识勤修智道。诚实布施求根本行。是处究竟制度法义。听闻亡相修布施法。蕴集清净殊胜智力。净觉有

  • 卷三十五·佚名

    释奉钵品第二【经】佛告舍利弗:&ldquo;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能作是功德,是时四天王皆大欢喜,意念言:&lsquo;我等当以四钵奉上菩萨,如前天王奉先佛钵。&rsquo;&rdquo;【论】问曰:前品说已具足,今何以重说?答曰:前虽赞

  • 第四十五則 趙州一領布衫·胡兰成

    第四十五則趙州一領布衫舉:僧問趙州從諗禪師: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領布衫,重七斤。僧問一歸何處?若答:一歸於無,那就是不及格。為什麼?萬法歸一,一歸於無,那只是一句觀念論的邏輯學的說話,一點意味亦沒有。應當把它

  • 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佚名

    昔梁时招提寺僧琰师。初作沙弥。时有相师。语琰曰。师子虽大聪明智慧无那相王短命如何琰闻此语。遂请大德。共详其福。修何功德。更得延年。大德云。佛教圣言。依法受持金刚般若。功德最大。必得延年。琰时奉命遂即入

  • 卷之四·佚名

    嘉兴大藏经 撄宁静禅师语录撄宁静禅师语录卷之四书记寂惺 编侍者超级 录拈古颂古西域东土三十四祖机缘(并序)古今尊宿五宗机语拈提熟烂久矣近代学人填耳塞目固不虚其请益然某忆行脚时每讯同学溯菩提初祖而上往往

  • 天玉经外传·吴克诚

    一卷、附《四十八局图》一卷。旧本题吴克诚(生卒年不详)撰,《天玉经外传》,又名《吴公教子书》。书中所含,以《青囊奥语》和《催官篇》词句及《玉尺经》三合为本。如其以庚午为火局,遂谓寅龙左旋属丙,右旋属丁,非但以木为火

  • 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佚名

    一卷,唐不空译。说金刚界三十七尊之心要。

  • 千转陀罗尼观世音菩萨咒·佚名

    唐大总持寺沙门释智通译,出集经第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