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原序

钦定四库全书

增修东莱书説原序

生蒸民而理之皆天也纲三常五以范人事君师賛焉出为大纲小纪公卿大夫士而等级维之然后以化以育以立人而天成地平而位三才时有先后道有升降是以为二帝三王而虞夏殷周之书作经生袭陋病不能窥也东莱夫子讲道于金华首摅是书之蕴门人寳之片言只字退而识録见者恐后亟以板行家藏人诵不可禁御夫子谓俚辞闲之繁乱复杂义其隠乎修而定之澜执经左右面承修定之防曰唐虞三代之气象不着于吾心何以接典谟训诰之精微生乎百世之下陶于风气之余而读是书无怪乎白头而如新也周室既东王迹几熄流风善政犹有存者于横流肆行之中有闲见错出之理辨纯于疵识真于异此其门邪仲尼定书厯代之变具焉由是而入可以覩禹汤文武之大全矣自堂徂奥以造帝者泝而求之于秦誓始至于洛诰而工夫之不继悲夫书説之行于世终狐裘而羔袖澜以西邸文学入三山监丞全州郑公肈之臭味倾盖谓澜东莱说经其纯不可得而见者莫如书説子盍补其余工澜谢不敢僭曰子师之书非子谁责且所欲修者门人识録之陋耳而后师之说明子何嫌于是记忆旧闻如对夫子伏而读之清其俚辞芟夷繁乱剪截复杂俾就雅驯至于防意所出毫发巳见罔敢参与呜呼上帝临女此义可不存邪同焉者曰犹不韪乎异焉者曰安用是或察焉取未修之书合而观乃免开禧丁夘十有一月日南至门人金华时澜书

书篇名

虞书五篇

尧典    舜典     大禹谟臯陶谟   益稷

夏书四篇

禹贡    甘誓     五子之歌征

商书十七篇

汤誓    仲虺之诰   汤诰

伊训    太甲上    太甲中太甲下   咸有一德   盘庚上

盘庚中   盘庚下    说命上

说命巾   说命下    高宗肜日西伯戡黎  微子

周书三十二篇

泰誓上   泰誓中    泰誓下

牧誓    武成     洪范

旅獒    金縢     大诰

微子之命  康诰     酒诰

梓材    召诰     洛诰

多士    无逸     君奭

蔡仲之命  多方     立政

周官    君陈     顾命

康王之诰  毕命     君牙

冏命    吕刑    文侯之命费誓   秦誓

十例

典 谟 贡 歌 誓 诰 训 命 征范

<经部,书类,增修东莱书说,增修书说谱系图

<经部,书类,增修东莱书说,增修书说谱系图

君臣名号

唐虞

君 尧 舜

臣 羲仲 羲叔 和仲 和叔 放齐 四岳驩兠 共工 鲧 伯禹 后稷 契 臯陶垂 殳 斨 伯与 伯益 朱 虎 熊罴 伯夷 夔 龙 丹朱 瞽瞍 象十二牧 三苖

君 禹 啓 太康 仲康 桀

臣 益 羲和 有扈氏 五子 后羿 侯商

君 契 成汤 太甲 沃丁 太戊 仲丁

河亶甲 祖乙 盘庚 高宗 受

臣 伊尹 汝鸠 汝方 谊伯 仲伯 仲虺咎单 伊陟 疑至 臣扈 原 巫咸巫贤 甘盘 傅说 祖已 祖伊 微子箕子 比干 商容 胶鬲 葛伯

君 稷 公刘 太王 王季 文王 武王

成王 康王 穆王 平王

臣 周公 太公 召公 巢伯 管叔 蔡叔武庚 唐叔 康叔 虢叔 闳夭 防宜生泰颠 南宫适 霍叔 蔡仲 苏公忿生荣伯 君陈 芮伯 彤伯 毕公高 卫侯毛公 仲桓 南宫毛 齐侯吕伋 君牙伯冏 吕侯 晋文侯 鲁侯伯禽 秦穆公晋襄公

东莱禹贡圗说

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曽氏徐之西济为界故尔雅济东曰徐

东北据海西南距岱曽氏南与徐以岱为界西与兖以济为界

东南据济西北距河

东西南至河

西距黒水东距河

西南至荆山北距河

东据华山之南西距黒水

北据荆山南尽衡山之阳

北至淮东南至于海

九河

顔师古曰九河又合为一名为逆河言相迎受也海渤海也大史公河渠书及汉孔氏皆以为入渤海河渠书注云河入海当在碣石汉武帝元光三年河决东郡更注渤海禹时不注渤海也恐入碣石之说是以冀州曰夹右碣石入于河也王肃云同逆一大河纳之海郑玄云下尾合名为逆河盖是合大河之尾同入碣石海也

灉沮

史记正义郑云灉沮相触合入雷夏

唐孔氏曰自漯入济自济入河周希圣曰由济入漯由漯入河林三山曰按经文不见济漯相通之道要之二水不必相通皆可以入河也

大野

曽书不名泽者以其蓄而复流

菏泽

此间当有支河通淮泗逹南河也不然则经何以曰浮于淮泗逹于河东坡三山辨之甚明

按地志出商州洛南县西冢岭山东故言自熊耳者非洛源明矣

荆山

曽书谓之南荆

自嶓冢东南至大别汉之源流在焉在江北郑氏所谓次阳列盖自梁而入荆者也先儒则以为南条

太华

薛书云跨四州

鸟鼠

郦氏云出南谷山渭源也在鸟鼠西北许慎云出陇西首阳亭南谷故言自鸟鼠者非渭源也

朱圉

曽氏云以经之序考之朱圉当在西倾东鸟鼠西史氏地志言朱圉在天水冀县北则朱圉乃在鸟鼠东如志所言则经当曰西倾鸟鼠朱圉矣若此者皆志之误

西倾

曽书云西倾南桓水出焉西倾雍州山桓梁州水也

积石

河出昆仑皆隠伏地中按山经曰积石下有石门河水冒之以西南流则积石虽非河源以上流隠伏于积石西则无所用道至积石而后出故为导河积石疏云河源不始于此记其施功处

三江

史记正义云在蘓州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名松江古笠泽江一名上江一名东江一名下江一名娄江于其分处号曰三江口林三山云自豫章而下入于彭蠡而东入海者为南江自蜀岷山至于九江彭蠡以入海为中江自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至汇泽为彭蠡以入海为北江三江自彭蠡以上为二自夏口以上为三江汉合于夏口而与豫章之江皆汇于彭蠡则三为一至于秣陵京口以入于海不复三矣予以经考之自嶓冢导漾至南入于江南江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北江也岷山导江而下中江也然必于扬州言者盖距海且属下流故以记其江之入也震泽厎定者徃徃三江未入之初水势汗漫震泽不能无害今既入则厎定冝矣史记正义所言殆后世因太湖旁有三水遂以为三江必非禹所谓三江也不可以为然也

彭蠡

薛书云东汇泽为彭蠡自湖口以东江汇同流而谓之北江中江者以今江西言之谓之北江荆言之谓之中江

敷浅源

孔氏一名傅阳山在豫章界舆地记在江州德安县

云梦

正义案地理志南郡华容县南有云梦泽云梦之泽每处有名子虚赋云八百里则此泽跨江南北

沱潜

苏氏曰南郡枝江县有沱水尾入江华容县有夏水首出江尾入沔此荆之沱潜也蜀郡郫县江沱及汉中安阳皆有沱水潜水尾入江汉此梁之沱潜也孔安国曰沱潜源梁州入荆州孔颖逹曰虽于梁州合流还于荆州分出如济水入河还从河出也林三山曰据尔雅水自江出为沱自汉出为潜是凢水之出于江汉者皆有此名也出于荆州者荆之沱潜水出于梁州者梁之沱潜也要之皆是自江汉而出也以予观之苏之说则太离三山之说则太合頴逹之说又离合之两失也岂有荆梁相去数千里既合而分犹能辨其此为沱为潜也故当以孔安国之说为正

和夷

曽书云谓自严道以西地名和川夷人居之

九河

黄河之流既大至河东河西之境又受沔渭洛诸水其势奔激北至冀兖之界播为九河所以杀其势也尔雅载其名一曰徒骇二曰太史三曰马颊四曰覆釜五曰胡苏六曰简洁七曰钩盘八曰鬲津其一不名者河之经流也汉许商言徒骇最北鬲津最南徒骇是河之本道东出分为八齐小白塞之为一自河间弓高以东至平原鬲津徃徃有其遗处盖塞其支流并归徒骇也案地里志皆在渤海平原之间许商又云九河相去才三百里

灉漯

谓禹以河所从来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酾二渠以引其河北载之高地过降水大陆播为九河所谓载之高地者谓行河流于西土之旁也二渠者灉水受隂沟中东入于泗漯水出武阳之东北至千乗入海漯灉二渠皆首受河水也其北则又播之为九皆所以杀其湍悍之势也林三山曰二渠之事不见于经难以考证

淮沂

淮出南阳平氏之胎簪山至淮浦入于海盖淮源出豫境至徐之间始大其为患尤在于徐故淮之北则于徐言之也沂水出泰山葢县艾山之南至下邳西南入于泗则沂之源委亦皆在徐矣

淮泗逹河

苏氏据歴代事以证此言最为详备葢近世言汴水者皆以为起于隋时故苏氏辨之以谓自淮泗入河必道于汴说者谓隋帝始通汴入泗禹时无此水以疑禹贡之言案前汉书项羽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文颖注云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于宋郑陈蔡曺卫与洛汝淮泗防于楚即今官渡水也魏武与袁绍相持于官渡乃楚汉分裂之地盖自秦汉以来有之安知非禹迹邪禹贡九州之末皆记入河水道而淮泗独不能入河帝都所在理不应尔意其必开此道以通之其后或为鸿沟或为官渡或为汴上下百余里间不可必知然皆引河水而注之淮泗也故王濬伐吴杜预与之书曰足下既摧其西藩当径取秣陵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泝河而上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王濬舟师之盛古今絶伦而自泗汴泝河可以班师则汴水大小当不减于今又足以见秦汉魏晋皆有此水道非帝创开也苏氏此言足以补先儒之阙遗而订后世之误矣曽书云水自河出为灉许慎曰河灉水在宋又曰汳水受陈留浚仪隂沟至防为灉水东入于泗则淮泗之可以逹于河者以河灉之至于泗也许慎又曰泗受济水东入淮盖泗水至大野而合济然则泗之上流自济亦可通河也以予观之世代久逺难以考证济灉与淮泗逺甚曽说不知何所据而云苏说有可信之理然不载于经者盖其微小不烦禹之治者不与故也不然则天下之大岂止如禹贡所言而止哉

碣石

舆地记在平州石城县海傍其石碣然而立故名之也

青徐汶水

曽书云汶水有二出莱芜原山西南入济者徐州之汶也出于朱虚太山北又东北入于灉者青州之汶也济之入海在青州之西则因浮于汶以逹之也

荥泽

孔安国云济入河并流数里而南截河又并流数里溢为荥泽在敖仓东南孔颖逹推安国说以河浊济清南出还清故可知也正义云泽名今塞为平地荥阳民犹谓其处为荥泽通典云今济不复入荥薛书云泛溢则南北皆被为荥孔頴逹以跨河南北既曰溢为荥跨南北未可知曽书云以事辞考之

雷首析城

曽氏云以事辞考之则雷首当在壶口之东析城当在王屋之西史氏地理志言雷首在蒲坂则在壶口之南析城在濩泽则在王屋之北非其条矣

龙门

魏志地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吕不韦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大禹既通谓之孟门则壶口孟门之东山也龙门在梁山北则梁山龙门之南山也以是考之其先大河出孟门之上横流别出则东之壶口南之梁山西之山皆垫于水矣

岍岐荆

岍岐荆皆在渭水北东行逾河分二枝一自壶口至太岳一自厎柱至王屋合于太行折北至恒山折东至碣石先儒所谓北条郑氏所谓隂列盖自雍入冀者也

西倾 太华 熊耳 陪尾

西倾至太华皆在渭水南东出河南熊耳至陪尾先儒所谓中条郑氏所谓次隂列盖自雍而入豫者也

弱水

酒泉郡之西炖煌郡亦有流沙故顔师古及二孔皆以为弱水至此流沙弱水之导既至合黎至炖煌之流沙则是弱水之经流不应言余波也据地理志张掖郡居延县注云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或言以为自张掖西至酒泉复入张掖酒泉之流沙必无是理陈少南云弱水之正者西入合黎其余则北入流沙尔以少南之说考之庶几可以见余波二字而诸家之说皆不及此

江淮

禹之时江未有入淮之道自州入帝都则必由江入海入淮泗至吴王夫差掘沟通水与晋防于黄池然后江淮始通

淮夷

郑氏云谓淮水上之夷

东陵

薛书云今江州蕲州间也

桐柏

本出胎簪山曰自桐柏非源也

岷山导江

自岷山之阳东南至衡山过九江折东北至敷浅原江之源流在焉郑氏所谓正阳列盖自梁而入荆者也先儒亦以为南条

嶓冢岷山

先儒皆以为南条二山首尾本不相属此郑氏所以有正阳列次阳列之说而并西倾岍岐二条而分为四列也

王屋

曾书云沇水源其出非一始出王屋既出而伏又出于陶丘又出于温之西北平地有二源薛书云济流谓之沇

壶口

禹未治水前梁岐壶口地本相属因禹辟之而后二山为河所絶故既载壶口而后梁岐始为雍州矣林三山云于壶口之西辟孟门而始事于壶口于梁山之北辟龙门而终事于梁山而以余功及其山焉

龙门上口

郦道元云北屈之西南有孟门山龙门之上口也

地理志与龙门同

渠搜

薛书云汉朔方有渠搜县今夏州

猜你喜欢
  卷十八 君陈第二十三·孔颖达
  春秋左传原目·杜预
  卷二十五下·严虞惇
  礼经会元卷三上·叶时
  卷五十一·胡广
  第51章·老子
  简兮·佚名
  卷三十三·王天与
  卷三·易祓
  候人/司右·佚名
  卷四百九十·佚名
  卷一百九·佚名
  二十六、二僧卷廉·慧开
  来 生 净 土·太虚
  致范古农李经纬居士书·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韩琦·唐圭璋

      琦字稚圭,安阳人。生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天圣五年(1027)进士。明道元年(1032),官太子中允,召试,授太常丞、直集贤院。嘉祐初,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魏国公。熙宁八年(1075)卒,年六十八。赠尚书令,谥忠献。徽宗

  • 卷四·沈德潜

    ☆王士礻真字贻上,山东新城人。顺治乙未进士,由司李入为曹郎,改翰林,官至刑部尚书。著有《带经堂集》。○渔洋少岁,即见重于牧斋尚书,后学殖日富,声望日高,宇内尊为诗坛圭臬,突过黄初,终其身无异辞。身后多毛举其失,互相弹射,而赵

  • 第六纲 忌病·刘坡公

    学诗百法之六十四 论诗八病法 昔人论诗有八病。一曰平头,二曰上尾,三曰蜂腰,四曰鹤膝,五曰大韵,六曰小韵,七曰正纽,八曰旁纽。在初学对此八病,虽不必十分注重,然亦不可不知。今试分别言之,并举例如下: 一、平头 谓上句一、二两

  • 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司马迁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荆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

  • 志第四 礼乐四·欧阳修

    其非常祀,天子有时而行之者,曰封禅、巡守、视学、耕藉、拜陵。 《文中子》曰:“封禅,非古也,其秦、汉之侈心乎?盖其旷世不常行,而于礼无所本,故自汉以来,儒生学官论议不同,而至于不能决,则出于时君率意而行之尔。隋文帝尝令牛弘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八十二·杨仲良

      神宗皇帝   审官西院   熙宁三年五月丁巳[1],诏:『国家以西枢内辅赞翌,本兵任为重矣[2]。而狃于旧制,自右职升朝以上,必兼择而除授之,是以三公府而亲有司之为,非所以遇朕股肱之意也。今使臣增员至众,非张官置吏以总其

  • 第十八回 借寇君颍上迎銮 收高峻陇西平乱·蔡东藩

      却说建武八年春月,中郎将来歙,与征虏将军祭遵,奉命西征,进取略阳。遵在途遇病,折回都中,独歙率精兵二千余人,伐山开道,绕出番须回中,直抵略阳城下。守将叫做金梁,在城安坐,一些儿没有豫备。等到城外鼓声大作,方才登陴了望,足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七十三·佚名

    嘉靖三十年五月戊子朔○以霖雨应祈遣文武大臣朱希忠等谢各宫庙○庚寅○升吏部考功司郎中章焕为南京太仆寺少卿○甲午 孝宗敬皇帝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都督佥事沉至祭 泰陵○唐王宇温衡王厚燆各献战马助边赐敕奖谕○丙

  • 一四九四 河南巡抚穆和蔺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一四九四 河南巡抚穆和蔺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乾隆五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河南巡抚臣穆和蔺跪奏,为遵旨汇奏事。窃照钦奉上谕:披阅《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各条,于辽、金、元三朝时事,多有

  • 唐纪七十一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中之下中和二年(壬寅、882)·司马光

    唐纪七十一 唐僖宗中和二年(壬寅,公元882年) [1]五月,以湖南观察使闵勖权充镇南节度使。勖屡求于湖南建节,朝廷恐诸道观察使效之,不许。先是,王仙芝寇掠江西,高安人钟传聚蛮獠,依山为堡,众至万人。仙芝陷抚州而不能守,传入据之,诏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三·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三 洪武二十四年冬十月甲寅朔,上谓羣臣曰:“为君为臣,烛理贵明,处事贵断。昔唐太宗与羣臣论教化,封德彝以为三代之後,人渐浇讹,欲化而不能,独魏徵劝太宗行之,卒致贞观之治,此可谓烛理明;宪宗欲伐吴

  • 卷第廿三·佚名

    續日本紀卷第廿三〈起天平寶字四年七月、盡五年十二月。〉右大臣從二位兼行皇太子傅中衛大將臣藤原朝臣繼繩等奉勅撰」廢帝秋七月戊子朔。日有蝕之。庚戌。大僧都良弁。少僧都慈訓。律師法進等奏曰。良弁等聞。法界混

  • 總序·佚名

    王諱峼,中宗大王長子,母妃,章敬王后尹氏。生而岐嶷,三歲能解書義,六歲封爲世子。性沈靜寡欲,仁恭孝友,勤於學問,踐履篤實,在東宮二十五年,賢德著聞。及其嗣服,中外想望至治,而執喪過哀,遽至不諱,且無嗣子,惜哉!在位一年,壽三十一。

  • 都是幻·潇湘迷津渡者

    清代白话中篇小说集,全称《批评绣像奇闻都是幻》, 四卷,收《梅魂幻》与《写真幻》各二卷,每卷三回,合六回演一事,共十二回。题“潇湘迷津渡者辑”,首有“潇湘耽奇子”序,无绣像, 《梅魂幻》偶有旁批,《写真幻》回末有

  • 长江轮上·叶紫

    叶紫著。作于1935年,收于《叶紫创作集》,见《中国现代散文选》第4卷。文章描写作者及其母亲在长江轮上目睹的一幕惨剧。一个怀孕的农村妇女因无钱买票,把自己吊在船体下。她的悲痛的呼号惊动了作者和他的母亲,好容易将她

  • 虞东学诗·顾镇

    十二卷,清顾镇著。其书以为四五百年来,尊朱熹者信《诗集传》而抑《小序》,崇汉学者又申《小序》而疑《诗集传》,无有定论,而著为此书。说多调停于两派之间,以解其纷。所引之说达数十家,其中取于欧阳修、苏辙、吕祖谦

  • 摄大乘论释·无性

    梵名Maha^ya^na -sam!grahopanibandhana 。凡十卷。无性造。唐代玄奘译。又称无性摄大乘论释、无性摄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书约与世亲摄大乘论释同时译出,而精细过之,对总标纲要分中之十相殊胜殊胜语之大意、所

  • 诸上善人咏·道衍

    全一卷。明代道衍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五册。就求愿往生极乐净土之一二五人,自文殊菩萨至陶氏十六娘,依次各作七言四句之咏赞一首,并略记其生平。其中五人合述,总为一二二首,计比丘六十四人、比丘尼三人、优婆塞三十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