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贵直论第三 知化

知化

原文:

三曰:夫以勇事人者,以死也。未死而言死,不论。以虽知之,与勿知同。凡智之贵也,贵知化也。人主之惑者则不然。化未至则不知;化已至,虽知之,与勿知一贯也。事有可以过者,有不可以过者。而身死国亡,则胡 可以过?此贤主之所重,惑主之所轻也。所轻,国恶得不危?身恶得不困?危困之道,身死国亡,在於不先知化也。吴王夫差是也。子胥非不先知化也,谏而不听,故吴为丘墟,祸及阖庐。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 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 通属,习 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於我亦然。夫吴越之势不两立。越之於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虽无作,其伤深而在内也。夫齐之於吴也,疥癣之病也,不苦其已也,且其无伤也。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虽胜之,其後患未央。”太宰嚭曰:“不可。君王之令所以不行於上国者,齐、晋也。君王若伐齐而胜之,徙其兵以临晋,晋必听命矣。是君王一举而服两国也,君王之令必行於上国。”夫差以为然,不听子胥之言,而用太宰嚭之谋。子胥曰:“天将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胜;天将不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不胜。” 夫差不听。子胥两袪高蹶而出於廷,曰:“嗟乎!吴朝必生荆棘矣!”夫差兴师伐齐,战於艾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子胥将死,曰:“与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乃自杀。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 ,抉其目,著之东门,曰: “女胡 视越人之入我也?”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禽。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於地下?” 乃为幎以冒面死。夫患未至,则不可告也;患既至,虽知之无及矣。故夫差之知惭於子胥也,不若勿知。

译文:

以勇力侍奉别人的人,也就是以死侍奉别人。勇士没有死的时候谈论以死侍奉别人,人们不会了解,等到勇士真的死了以后,人们虽然已经了解了他,但为时已晚,和不了解是一样的。太凡智慧的可贵,就贵在能事先察知事物的变化上。君主中的胡 涂人却不是这样,变化没有到来时惜然无知,变化出现后,虽然知道了却又为时已晚,和不知道是一样的。

事情有些是可以失误的,有些是不可以失误的。对于会导致身死国亡的大事,怎么能够失误呢!这是贤明的君主所重视的,胡 涂的君主所轻忽的。轻忽这一点,国家怎么能不危险,自身怎么能不困厄?行于危险困厄之道,遭致身死国亡,在于不能事先察知事物的发展变化。吴王夫差就是这样。伍子胥并不是事先没有察知事物的变化,但他劝谏夫差而夫差不听,所以吴国成为废墟,殃及先君阖庐。

吴王夫差要伐齐国,伍子胥说:“不行。齐国和吴国习 俗不同,言语不同,即使我们得到齐国的土地也不能居住,得到齐国的百姓也不能役使。而吴国和越国疆土毗邻,田地交 错,道路相连,习 俗一样,言语相通。我们得到越国的土地能够居住,得到越国的百姓能够役使。越国对于我国也是如此。吴越两国从情势上看不能并存。越国对于吴国如同心腹之疾,即使一时没有发作,但它造成的伤害严重而且处于体内。而齐国对于吴国只是癣疥之疾,不愁治不好,再说治不好也没什么妨害。现在舍弃越国去进攻齐国,这就象担心虎患却去猎杀野猪一样,虽然可能获胜,但后患无穷。”太宰豁说:“伍子胥的话不可听信。君王您的命令所以不能推行到中原各国,就是由于齐晋的缘故。君王如果进攻齐国弗战胜它,然后移兵,以大军压晋国国境,晋国一定会俯首听命。这是君王一举降服两个国家啊!这样,君王的命令一定可以在中原各国推行。”夫差认为太宰豁说得对,不听从子胥的意见,而采用了太宰船的计谋。伍子胥说;“上天如果想要灭亡吴国的话,就会让君王打胜仗;上天如果不想灭亡吴国的话,就会让君王打不了胜仗。”夫差不听。伍子胥提起衣服,迈着大步从朝廷中走了出去,说:“唉!吴国的朝廷一定耍生荆棘了!”夫整兴兵伐齐,和齐军在艾陵交 战,把齐军打得大败。回来以后就杀伍子胥。伍子胥说;“我怎么才能留下一只眼睛看着越军入吴呢?”说完就自杀了。夫差把他的尸体投到江 中冲走,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国都的东门,说:“你怎么能看到越军侵入我的吴国?”过了几年,越人报复吴国,攻破了吴国的国都,灭绝了吴国的世系,毁灭了吴国的社稷,夷平了吴国的宗庙,夫差本人也被活捉。夫差临死时说;“死人如果有知的话,我在地下有什么脸面见子胥呢?”于是用巾盖上睑自杀了。胡 涂的君主,祸患还没有到来时无法使他明白;祸患到来以后,他们虽然明白过来也来不及了。所以夫差死到临头才知道愧对伍子胥,这种知道就还不如不知道。

猜你喜欢
  卷十一·王樵
  第十四章 防闲子弟·佚名
  卷六十二·秦蕙田
   养生主第三·刘文典
  仪礼释宫増注·江永
  支那內學院院訓釋釋教訓第三·欧阳竟无
  山师/都司马·佚名
  一般人对道德的三种误解·梁漱溟
  诣如来品第九·佚名
  心忠长老尼塔铭并叙·太虚
  南洋佛教会之展望·太虚
  答 或 问·太虚
  构成佛教之要素·太虚
  第四十八卷·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六十九·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郑光祖

    (外扮李尚书引祗从上,诗云)捧持日月受皇恩,掌握经纶四十春。海内尽皆知姓字,昔年龙虎榜中人。老夫姓李名绛,字深之,自进士及第,累蒙擢用,随朝数载,因老夫廉能清干,谢圣恩可怜,官封监察御史,正授吏部尚书之职。今有一人,乃是白参军

  • 甲集第六·钱谦益

    杨按察基《眉庵集古今诗一百一十二首【感怀(十四首)】璞玉宜深藏,白雪乃寡和。和寡非所悲,衒玉徒取祸。奈何刖足者,抱璞不知过。进非烈士忠,退耻愚夫懦。佣春匪利直,贩鬻欲自涴。山中一尺雪,且复掩扉卧。

  • 卷四十三 【仙神鬼怪】·陈衍

    ●元诗纪事卷四十三 【 仙神鬼怪】侯官陈衍辑羽客悬葫芦诗刘妙容歌水仙祠神卫芳华鬼郑婉娥鬼华亭二生仙方诗晚翠亭诗荆州鬼语◆羽客题蕉叶诗○题蕉叶诗午夜君山玩月回,西邻小圃碧莲开。天风香雾苍华冷,名籍因由问汝来。

  • 志第十六 刑罚七·魏收

    二仪既判,汇品生焉,五才兼用,废一不可。金木水火土,咸相爱恶。阴阳所育,禀气呈形,鼓之以雷霆,润之以云雨,春夏以生长之,秋冬以杀藏之。斯则德刑之设,着自神道。圣人处天地之间,率神祗之意。生民有喜怒之性,哀乐之心,应感而动,动而逾

  • 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七十八·赵尔巽

      海望三和 莽鹄立 杭奕禄 傅鼐 陈仪 刘师恕焦祈年 李徽王国栋许容 蔡仕舢   海望,乌雅氏,满洲正黄旗人。初授护军校。雍正元年,擢内务府主事。累迁郎中,充崇文门监督。八年,擢总管内务府大臣,兼管户部三库,赐二品顶戴。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二·焦竑

      孝子   ◆孝子   危孝子貞昉傳(宋濂)   錢瑛傳(梁潛)   崔孝子敏傳(張昌)   貞孝鄭仲涵淵墓銘(宋濂)   簡祖英傳(黃佐)   孝子丘鐸傳(宋濂)   毛聚傳(宋濂)   孝子瞿嗣興傳(宋濂)   姚甫擔骸傳(姚夔)   畢孝

  •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二十四·杨士奇

    宣德二年春正月庚寅朔立春顺天府官进春 上御正朝受贺文武群臣命妇朝 皇太后 皇后○晓刻有流星大如杯色赤尾迹有光起正南云中东南行至云中○辛卯敕谕文武群臣曰朕祗承 天命统御天下亦惟文武群臣相与协恭用臻至理夫所治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一·佚名

    正德十年十一月癸未朔钦天监进正德十一年大统历 上御奉天殿受之给赐文武群臣颁行天下○升锦衣卫都指挥使张兰为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兰太监□之侄初授正千户累辽东宣大江西功一岁中至都指挥使至是自乞改正复有是命本兵

  • 第二六六呈同治九年闰十月十三日一一七○一--五·佚名

    林妈义以浮出大枋系其所有,呈请淡水分府查验,起封还管;批:不准被告住做状自稿干证住歇家地保住认僇具呈人林妈义、住本城保书院边、漳州属、离城里经承代书原差 戳记 淡水分府陈、给粤籍代书、赖世安

  • 第十一册 天聪二年毛文龙等处来文六件·佚名

    第十一册 天聪二年毛文龙等处来文六件天聪二年正月,毛文龙来书云:昔先汗之所以侵犯辽东之地,皆我国文武官员,未奉帝命,任意妄为,致使先汗恼怒,遂起衅端也。时先汗致书於岛云:偏助金泰希(金泰希乃叶赫国主)又夺取哈拉章嘉地方等

  • 卷六十九·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六十九 唐 张守节 撰 苏秦列传第九      史记六十九 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战国策云苏秦雒阳轩里之人也艺文志云苏子三十一篇在纵横流敬王以子朝之乱从王城东迁雒阳故城乃号东周以王

  • 志第二十二 郡国四(原文)·范晔

    (青州、荆州、扬州)○青州济南 平原 乐安 北海 东莱 齐国○荆州南陽 南郡 江夏 零陵 桂陽 武陵 长沙○扬州九江 丹陽 庐江 会稽 吴郡 豫章◆济南国(故齐,文帝分。雒陽东千八百里。)十城,户七万八千五百四十四,口四十五万三千

  • 奏谳书十六·佚名

    原文:淮陽守行縣掾新郪獄,七月乙酉新郪信爰書:求盜甲告曰:從獄史武備盜賊,武以六月壬午出行公粱亭,至今不來,不知在所,求弗得,公粱亭校長丙坐以頌繫,無繫牒,弗窮訊。七月甲辰淮陽守偃劾曰:武出備盜賊而不返,其蹤蹟類或殺之。獄告出

  • 主道第五·韩非

    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

  • 谷梁折诸卷首·张尚瑗

    <经部,春秋类,三传折诸__谷梁折诸钦定四库全书谷梁折诸卷首  兴国县知县张尚瑗 撰先正评说宣帝闻卫太子好谷梁问韦贤夏侯胜史高皆鲁人言谷梁本鲁学公羊乃齐学也宜兴谷梁自元康中始讲授郎十人至甘露元年积十余嵗皆

  • 大雲初分大众健度馀·佚名

    善男子,有大雲经总持大海三昧大海。如来法印诸佛法城。法界甚深常住不变。不可议常乐我净。善男子,若有受持书写读诵解说之者,则能破坏众生烦恼。断除一切贫穷困若遭饥荒穀米勇贵。读诵是经则得丰壤。若时焰旱天则降雨。

  • 嘉定县乙酉纪事·朱子素

    一卷。明朱子素撰。《嘉定屠城纪略》 《纪载汇编》本改名为《东塘日札》,《痛史》本转作《嘉定县乙酉纪事》,为同书异名。所记时日,略有参差,或为传抄之误。而《东塘日札》载侯峒曾溺水不死,被清兵引出所杀等条,《嘉定屠城

  • 随相论·德慧

    全一卷。印度德慧法师(梵Gun!amati ,求那摩底)作,南朝陈代真谛译。又称求那摩底随相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书乃为破外道之我执而作。内容详解俱舍释论卷十九慧品(新译之俱舍论卷二十六智品)中之四谛十六行相,其次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