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十二)朱子论象山

以上略述朱子论格物,亦可谓乃是朱子言心学工夫之画龙点睛,最后结穴之所在。此下当略述朱子与象山两人之意见相异。

后人言朱陆异同,率谓朱子乃理学,象山乃心学,其说之误,已辨在前。其实两人异见,亦正在心学上。

言朱陆异同,必首及于鹅湖之会。象山兄九龄《复斋》一诗云: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勤琢切,须知至乐在于今。

象山和之云: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自今。

此两诗,可见当时二陆要旨。然象山谓《复斋》诗第二句微有未妥。因《复斋》言古圣相传只此心,则欲传圣人之心,仍须读圣人之书,自不免要留情传注,寖及支离。象山改为斯人千古不磨心,则今日之我心,便是往日圣人之心。所谓此心同,此理同,直从己心契入,岂不易简。传心之说,朱子实已早发在前。朱子又曰:

心与理,不是理在前面为一物,理便在心之中。人心万理具备,若能存得,便是圣贤,更有何事。

凡学先要明得一个心。

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圣贤千言万语,只要人不失其本心。

此诸语,亦可谓乃是当时理学家共同信守语,朱陆异见,并不在此。

朱子又曰:

施之君臣则君臣义,施之父子则父子亲,施之兄弟则兄弟和,施之夫妇则夫妇别,都只由这个心。

人只要存得这些在这里,则事君必会忠,事亲必会孝,见孺子则怵惕之心便发,见穿窬之类则羞恶之心便发。合恭敬处自会恭敬,合辞逊处自会辞逊。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即此心也。率性之谓道,亦此心也。修道之谓教,亦此心也。以至于致中和,赞化育,亦只此心也。

人只是此心,以至千载之前,千载之后,与天地相为终始,只此一心。

若尽从此等处看,朱子与象山并无异见。然朱子又谓:

人心所见不同,圣人方见得尽。今陆氏只要渠心里见得底方谓之内,才自别人说出,便指为外。所以指文义而求之者皆不为内。只是专主生知安行,学知以下一切皆废。

简策之言,皆古先圣贤所以加惠后学,垂教无穷,所谓先得我心之同然。凡我心之所得,必以考之圣贤之书。脱有一字不同,更精思明辨,以益求至当之归。

此处乃是朱陆两家意见分歧处。朱子言人心之体,从大处说来,无内外,无古今,古圣贤所说,乃先得吾心之同然。此则同是一心,不须分别,若只把现前当下来看己心,则不免规模窄狭,不复能取人之善。

又曰:

学圣人之道,乃能知圣人之心。知圣人之心以治其心,而至于与圣人之心无以异,是乃所谓传心。岂曰不传其道而传其心,不传其心而传己之心哉。

此较前说更深一层。就圣人言,则圣人之道固一本于圣人之心。就后之学者言,则必学圣人之道而后乃能知圣人之心。此一曲折,便会转入二陆所谓支离与精微的路上去。而且又说知圣人之心以治其心,则更似转到外重内轻,把圣人心来作己心准则,与象山意见似更相远。

朱子又曰:

如孝弟等事,数件容先做底,也易晓。若是后面许多合理会处,须是从讲学中来。不然,为一乡善士则可,若欲理会得为人许多事则难。

盖孝弟等事,质美者亦可以生知安行。其他许多人事,则无不从讲学中来,然亦不得摈之在己心之外。故朱子谓陆子静杨敬仲有为己工夫。若肯穷理,当甚有可观,惜其不改。穷理则即是讲学中事。朱子又曰:

孝悌忠信,若浅言之,则方是人之常行。若不由此,即日用之间更无立脚处。故圣人之教,未尝不以为先。若极言之,则所谓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而曾子所以形容圣人一贯之妙者,亦不过如此。故大学之道,必以格物致知为先,而于天下之理,天下之书,无不博学审问谨思明辨以求造其义理之极。然后因吾日用之间,常行之道,省察践履,笃志力行,而所谓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忠恕之一以贯之者,乃可言耳。盖其所谓孝悌忠恕,虽只是此一事,然须见得天下义理表里通透,则此孝悌忠恕方是活物。如其不然,便只是个死底孝悌忠恕。虽能持守终身,不致失坠,亦不免为乡曲之常人,妇女之检柙而已。何足道哉。

此处即是《大学格物补传》之所主。在朱子意,孝弟忠信,只属小学事。只是人之常行,日用之间一立脚处。圣人之教亦以是为先。但若极言之,孝弟可以通神明,忠恕可以达一贯,但其间必经过大学一番格物之教,讲学穷理,大有事在。否则

只理会得门内事,门外事便了不得。所以圣人教人要博学。若不博学,气质纯底,将来只成一个无见识底呆人。若是意思高广底,将来遏不下,便都颠了。

所以又说:

古人之学,所贵于存心者,盖将推此以穷天下之理。令之所谓识心者,乃将恃此而外天下之理。是以古人知益崇而礼益卑。今人则议愈高而其狂妄恣睢也愈甚。

此等话,在朱子,亦并不一一针对象山而发。当时理学家风气,过分看重了心,看轻了事。又谓理在心,不在事。又因是而看轻了向外面去求知识。故朱子要说:

根本枝叶,本是一贯。身心内外,原无间隔。

此处所提本末内外,似乎是当时一般理学家所共同认为的一项重要区别。即如二程,向不提及濂溪之《太极图》,又不和康节谈数学。伊川于横渠《正蒙》,则谓其有苦心极力之象,而无宽裕温和之气。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明睿之照本于内,考索所至则在外。伊川又谓有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德性之知本之内,见闻之知求之外。此在二程,亦显见有重视内本轻忽外末之倾向。程门诸儒,此一倾向益显。朱子虽宗二程,然言下竭力要泯此内外本末之隔阂。其为《六先生赞》,于二程外又增入周张邵马四人。又在二程中,自谓较近伊川。若从此方面推扩,则理学风气,将为丕变。然在一般理学家眼光中,则朱子似终不免有在枝叶上用力,近乎有驰外之嫌。象山兄弟,实亦以此意见看朱子。象山极重明道,而于伊川则颇致不满。朱子之言象山,则曰:

看子静书,只我胸中流出底是天理,全不着得些工夫。

又曰:

陆子静之学,只管说一个心本来是好底物事,只被私欲遮了。若识得一个心,万法流出,更都无许多事。

在朱子意,亦同样主张一切须自我胸中流出,亦主张万法都从心中流出,但又另开一面,主张从外面流入,来广大己心,发明己心。此一面,象山则谓之是支离。朱子又谓自明道转出谢上蔡,自上蔡转出张旡垢,又自旡垢转出了陆象山。象山自谓得之孟子,但朱子则指其亦从程门来。后人袒护象山,谓象山之学亦源自明道,其实朱子已早发此意。

朱子又曰:

抚学有首无尾,浙学有尾无首。

抚学即指象山,浙学则导自朱子老友吕祖谦东莱。但若要在二者间择取其一,朱子则宁取抚学。若不先有内本,则失却了理学传统精神。但朱子则更要由本及末,由内向外,有了首还要有尾。至若有尾无首,则将更遭朱子之呵斥。

由上所述,可见在朱子心目中,象山地位极高,朱子极欲与象山密切讲论以归一是,并时欲对彼我两家异见得一调和。故曰:

自子思以来,教人之法,惟以尊德性道问学两事为用力之要。今子静所说,专是尊德性事,而熹平日所论,却是问学上多了。自觉虽于义理上不敢乱说,却于紧要为己为人上,多不得力。今当反身用力,去短集长,庶几不堕一边。

此处朱子辞极谦退,然亦仍是牢守平日讲学宗旨,总是要本末内外一贯交尽。惟此项工夫,却甚难到达一恰好恰中之境界。往往不偏在这边,便易偏到那边。即朱子于北宋理学诸家中,亦只是要去短集长,求得一恰中恰好。而朱子对于自己工夫,亦时时有反省自谴之辞。在主意上则要不堕一边,而在工夫上,则每觉不遽是恰中恰好。若不明白到朱子这一番心境,则见朱子说话,往往忽彼忽此,像是没有定见。而象山听到朱子这一番说话,却云:

朱元晦欲去两短,合两长,然吾以为不可。既不知尊德性,焉有所谓道问学。

此一说,在朱子看来,亦并非不是。朱子所争,乃在知了尊德性以后,还须得道问学,不要尽靠在一边。不要尽把一边话来开导他人。此处恐是朱陆两家异见之症结所在。后人或有谓象山实是承接明道,伊川与朱子则走入歧途。从极严格之理学传统言,此亦不得谓之全不是。但朱子在理学传统中,意欲恢宏疆宇,廓开道路,把求知精神与博学精神充分加入,则此两家异见,自难调和合一了。

猜你喜欢
  卷十四上 尽心章句下(凡三十八章)·孙奭
  雅述·王廷相
  ●竹窗三笔目录·袾宏
  卷十三·陈天祥
  论语解卷七·张栻
   三 徇私舞弊和礼俗·林语堂
  卷一百十五·秦蕙田
  第29章 孔子闲居·戴圣
  ·知行合一··王守仁
  礼记要义卷第六·魏了翁
  墨子卷二·墨子
  卷第三·佚名
  佛说频婆娑罗王经·佚名
  袪世人对于佛法之误会·太虚
  孔雀王咒经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七出 拒媒·孔尚任

    ◎甲申五月〖燕归梁〗(末扮杨文骢冠带上)南朝领略风流尽,新立个妙龄君;清江隔断浊烟尘,兰署里买香薰。下官杨文骢,因叙迎驾之功,补了礼部主事。盟兄阮大铖,仍以光禄起用。又有同乡越其杰、田仰等,亦皆补官,同日命下,可称一时之盛

  • 纳兰性德·龙榆生

    纳兰性德字容若,初名成德,后避东宫嫌名,改曰性德,为太传明珠长子。年十七补诸生,明年举顺天乡试,康熙丙辰(一六七六)应殿试,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一等。自幼聪敏,读书一再过即不忘。尤喜为词,自唐、五代以

  • 提要·李商隐

    【臣】等谨案李义山诗集三巻唐李商隐撰商隐字义山懐州河内人开成二年进士释褐秘书省校书调宏农尉防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厯佐幕府终于东川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事迹具唐书本传商隐诗与温庭筠齐

  • 紫岩诗选巻三 ·于石

    宋 于石 撰元 呉师道选五言律诗山居【二首】结屋万山顶柴扉昼懒开捣茶惊鹤醒抛果引猿来笋短和泥掘松髙倚石栽有时寻胜去多趂暮钟回不谈当世事荣辱两无闻诗思半山月生涯一坞云砚干分瀑润香断借兰熏有客时相过呼儿采

  • 卷第一百八十九·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二百户食实封九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唐纪五〔起重光大荒落(辛巳)三月,尽十二月,不满一年。〕高祖神尧大圣光

  • 卷第一百二十一·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宋纪三〔起着雍执徐(戊辰),尽上章敦牂(庚午),凡三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七·佚名

    天启六年正月乙巳朔 上御皇极门内殿受朝贺○正旦节遣侯张国彦顾肇迹薛濂李弘济陈光裕伯孙廷勋朱自洪赵祖芳刘嗣爵王明辅郭邦栋祭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茂陵 泰陵 康陵 永陵 昭陵 定陵 庆陵遣诚意伯刘孔昭祭

  • 上清帝第四书·康有为

    光绪二年闰5月初八日具呈,工部拿事康有作为为权宜妥善料理后事,讲究体要,乞速行乾断,以图自强,呈请代奏事:窃职前月不自量狂愚,妄陈大计,自以僭越,干犯重诛,待罪弥月,惊慌战栗,乃蒙陛下六合包涵,不责其僭妄之罪,难道不是广刍荛之听,

  • 志卷第二十六 高丽史七十二·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舆服一。○东国自三韩仪章服饰循习土风。 至新罗太宗王请袭唐仪是后冠服之制稍拟中华。 高丽太祖开国事多草创因用罗旧。 光宗始定百官公服

  • 让皇帝李宪传·刘昫

    唐睿宗有六子,昭成顺圣皇后窦氏生玄宗,肃明顺圣皇后刘氏生让皇帝,宫人柳氏生惠庄太子,崔孺人生惠文太子,王德妃生惠宣太子,后宫生隋王隆悌。让皇帝李宪,本名成器,,是睿宗的长子。开始封永平郡王。文明元年(684),立为皇太子,当时

  • 大清国籍条例·佚名

    1909年第一章 固有籍第一条凡左列人等不论是否生于中国地方均属中国国籍︰一) 生而父为中国人者二) 生于父死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三) 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者。第二条若父母均无可考或均无国籍而生于中国地方

  • 松阳讲义卷一·陆陇其

    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大学之道章这一章是五经四书的纲领明白得这一章五经四书都在其中了要明白这章书不必另出意见只将朱子章句或问细细玩味便洞然了今日所以不可不讲者因明季讲家将这章书都讲乱了不将异説埽去不免反被

  • 卷十三·苏辙

    钦定四库全书 诗集传卷十三      宋 苏辙 撰 桑扈之什     小雅 桑扈刺幽王也 交交桑扈有莺其羽君子乐胥受天之祜 莺有文貌也胥辞也幽王直情而恣行无复礼文法度故思古之君子乐循礼义以受天福夫苟乐之则

  • 与陈静涛居士书(三十通)·太虚

    一静涛居士鉴:前昨曾游白云山(明晨去罗浮山,五日回后,在居士林讲上生经),有就能仁寺设佛学院之议。但,一、希望港方何夫人等合助经费,不知有无可能?二、须有常驻主持的人,亦不易得!未知居士以为如何?顺问近祉!太虚启。廿三、十二、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宗泐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讲寺住持(臣)僧(如玘)奉 诏同注此经以喻法为名。实相为体。无住为宗。断疑为用。大乘为教相。初释喻法名者。金刚喻也。般若法也。金中精刚至坚至

  • 黄龙晦堂心和尚语录·晦堂祖心

    侍者 子和 录门人 仲介 重编师上堂。时在法座前。大众集定。良久微笑曰。便恁么休去。已是欺谩。还相委悉么。有则便好乘时。如无。且莫错向水中拈月。遂升座。焚香。奉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龙图永固。凤历长新

  • 目录·牧云通门

    懒斋别集目录○卷之一文部(甲)论观苦入道论序达澄昭公语偈序元白可公出山诗序盐梅鼎公游南岳序木陈忞公回粤省亲序鱼喁草序别刻古庭和尚拈颂序听云集序柴庵先生和池上来诗序宗镜节录序吕幼安诗草序永安闻慧堂世系序

  • 宋文鉴·吕祖谦

    北宋诗文总集。原名《皇朝文鉴》,《皇宋文鉴》。南宋吕祖谦奉孝宗之命编篡。一百五十卷,又目录三卷。仿萧统《文选》体例,分为61类。一至十一卷,收赋80余篇;十二至三十卷,收各体诗约1020篇;三十一至一百五十卷,收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