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古之教者①

——用制度确保教育的是实施

【原文】

古之教者,家有塾(2),党有庠(3)。术有序(4),过有学(5)。比年入学(6),中年考校(7)。一年视离经辨志(8),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9)。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10)。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11),而远者怀之(12),此大学之道也。记曰(13):“蛾子时术之(14)。”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礼》。②家: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一巷称为闾。塾:闾中的学校。(3)党:五百户为党。庠(xiang):设在遂中的学校。④术(sui):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序:设在遂中的学校。(5)国:京城。学:大学。(6)比年:没年。(7)中年:没隔一年。(8)离经:给经书断句。(9)小成:小有成就。(10)大成:大有成就。(11)说:同

“悦”。(12)怀:向往。(13)记:记言记得事的书。(14)蛾(yi)子:小蚂蚁。术:学习。

【译文】

古时教学,闾中有塾,党中有庠,遂中有序,京城有大学。每年有新生入学,隔一年有一次考试。入学第一年考查断句的能力,辨别志向所趋;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于学业,是否乐于合群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敬爱师长;第七年考查对学问的见解,和对朋友的选择。如果考查合格,就叫做“小成”。第九年考察知识畅达,触类旁通,能遇事不惑,不违背师训,这就叫做“大成”。像这样,就能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原处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理。古书上说:“小蚂蚁经常学习街土堆成堆。”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读解】

学习的确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这是一个时间过程,由此设立一整套的制度和措施,比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等,是完全必要的。我们看到,这些东西在先秦时代已发展的比较完整了,也可算作是咱们这个文明古国值得炫耀的成就吧。

但是我们发现,儒家讲教育,处处不忘一个“用”字。很难笼统地说“用”是好还是不好,因为“用”(实用)有不同的层面。比如科技就很注重实用,但咱们的古代教育似乎从未把这方面的内容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器物层面的东西,总是为古人所蔑视的。直截了当地说,儒家教育所看重的“用”,是统治国家和民众能够的统治术。在他们看来,与统治术无关的东西,都算不得知识和学问,都没有学习和传授的必要。

这样来看,儒家的教育思想就该大大折扣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可以设想,如果照这套思路做下去,全国的学校都该办成政治学校了,学校的目标全变成了培养政府官员和政治家。一个国家满是政府官员和政治家,是一桩匪夷所思的事,大概也是有点可怕的。

猜你喜欢
  死伪篇第六十三·王充
  卷二十二·汪克宽
  卷二十七·严虞惇
  卷五十一·山井鼎
  左传折诸卷二十七·张尚瑗
  卷三十四·王道焜
  提要·朱熹
  卷十一·吴廷华
  卷三·张尔岐
  书经衷论卷二·张英
  第二十章未来社会人生的艺术化·梁漱溟
  论语卷五·朱熹
  续修高僧传征文·太虚
  覆月华居士书·太虚
  大般涅槃经 第六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十九 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司马迁

    范睢者,魏人也,字叔。游说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睢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睢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睢持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馈,令睢

  • 世宗纪四·薛居正

    显德四年春正月己丑朔,帝御崇元殿受朝贺,仗卫如仪。诏天下见禁罪人,除大辟外,一切释放。壬寅,兵部尚书张昭上言:“奉诏编修太祖实录及梁、唐二末主实录。伏以撰《汉书》者先为项籍,编《蜀记》首序刘璋,贵神器之传授有因,其历数

  • 卷十七·谷应泰

      ○建文逊国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门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   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出亡。”少监王钺跪进曰:“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曰:‘临大难,当发。’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一红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七十七·乾隆

      宋  神宗皇帝  【庚戌】宁三年春正月罢判尚书省张方平  初帝欲用王安石方平以为不可及是方平服阕还朝以观文殿学士判尚书省安石言留之不便遂出知陈州及陛辞极论新法之害帝为之抚然未几召为宣徽北院使留京

  • 路史卷十七·罗泌

    后纪八疏仡纪高阳帝颛顼,高阳氏,姬姓,名颛顼,黄帝氏之曾孙,祖曰昌意,黄帝之震适也。行劣不似,逊于若水。取蜀山氏,曰景 。生帝乾荒,擢首而谨耳,豭喙而渠股。是袭若水,取蜀山氏曰枢,是为河女,所谓淖子也。感瑶光于幽防,而生颛顼,併干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九·佚名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甲申朔○乙酉御史颜鲸言各仓场草料原系泒征大户上纳已而变为召□之法流为回者之毙一官吏索常例二输纳既毕本价不及时领三领价多有力者得之四报□多不实今□既重困不若官自召□以额设主事一员领之其御

  • 卷四十六·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四十六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四十三 魏臣 徐邈 胡质【子威】 王昶 王基 谨案此卷止存胡质一传而貭传内附子威亦阙又通卷议赞俱阙 胡质字文德楚国夀春人也父敏

  • 一四六 陕甘总督勒尔谨等奏委员解送书籍并汇叙目录呈明折·佚名

    一四六 陕甘总督勒尔谨等奏委员解送书籍并汇叙目录呈明折乾隆三十九年二月二十日臣勒尔谨、毕沅、杨嗣曾跪奏,为恭进书籍事。窃臣等钦奉谕旨,会同购访遗书,于上年十二月内,将设法办理章程及现在购获书目开单会奏。奉朱批

  • 三、孟懿子南宫敬叔学礼孔子考·钱穆

    (附:南宫敬叔南容非一人辨)《世家》“孔子年十七,孟釐子卒,懿子及南宫敬叔往学礼焉。”崔述云:“《春秋传》此文在昭公七年,(按今《史记》鲁楚两《世家》及《年表》,并误在昭公八年。)由襄公二十二年递推之,则孔

  • 卷二十二·陆宗楷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二乐三乐器镈钟二【一镈钟第四夹钟春祭用之一镈钟第十南吕秋祭用之】特磬二【一特磬第四夹钟春祭用之一特磬第十南吕秋祭用之】编钟一编磬一琴六瑟四排箫二箫六篪四笛六笙六壎二鼔一搏

  • 卷二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夀盛典初集卷二十二典礼六【大酺】康熙五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丁丑上以直省臣民来京庆祝万夀者人数繁多谷值腾贵命吏部尚书管仓塲事富宁安等发京仓米石减价平粜自三月初一日至於三十日本年三月十八日恭遇

  • 卷一·高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地名攷畧卷一詹事府詹事髙士竒撰周都洛邑王城【武王作邑于镐京谓之宗周是为西都既革殷命谓周公曰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雒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盖营之而未就也周公摄政之七年成王在

  • 提要·黄道周

    【臣】等谨案儒行集传二卷明黄道周撰道周有三易洞玑别着録是编取儒行一篇分十七章上卷之目曰服行第一自立第二容貌第三备豫第四近人第五特立第六刚毅第七又自立章第八下卷之目曰儒仕第九忧思第十寛裕第十一举贤第十二

  • 卷六·王引之

    乃、迺(正文此字待改)乃,猶「於是」也。《書&middot;堯典》曰「乃命羲和」,是也。常語也。字或作「[1234]」(俗作「迺」、「<廴西>」)。《爾雅》曰:「迺,乃也。」乃,猶「然後」也。《書&middot;禹貢》曰「作十有三載乃同」,是也

  • 卷第一百六十九·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六十九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四颇有成就味相应四静虑非净非无漏耶。答有。谓欲爱未尽。彼于四静虑所有善法皆未得故。无净无漏即以此故成就味相应四

  • 观心论疏卷第五·灌顶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第三明中道观破法遍者。亦明五意。何者一为学无缘慈。前从假入空破众生缘慈。次从空出假破法缘慈。今修中道离二边慈故。名无缘慈也。经云。缘如来者。名曰无缘。与实相同体无缘普覆法界。拔苦与乐故

  • 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如金刚顶经百千颂十八会瑜伽。演顿证如来内功德秘要。夫修行菩萨道。证成无上菩提者。利益安乐一切有情以为妙道。

  • 卷第七十二·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七十二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三 尔时善财童子。入菩萨甚深自在妙音解脱门修行增进。往诣开敷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