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

乃、迺(正文此字待改)

乃,猶「於是」也。《書·堯典》曰「乃命羲和」,是也。常語也。字或作「[1234]」(俗作「迺」、「<廴西>」)。《爾雅》曰:「迺,乃也。」

乃,猶「然後」也。《書·禹貢》曰「作十有三載乃同」,是也。亦常語。

乃,猶「而」也。《春秋》宣八年:「十月己丑,葬我小君頃熊。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定十五年:「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公羊傳》曰:「而者何?難也。乃者何?難也。(《說文》:「乃,曳詞之難也。」)曷為或言『而』,或言『乃』,『乃』難乎『而』也。」案,「乃」與「而」對言之則異。《禮記·文王世子》曰「文王九十七乃終,武王九十三而終」,是也。散言之則通(互見「而」字下)。《儀禮·燕禮》:「大夫不拜乃飲。」鄭注曰:「乃,猶而也。」《大戴記·夏小正》篇:「匽之興,五日翕,望乃伏。」《傳》曰:「而伏雲者,不知其死也,故謂之伏。」而伏,即「乃伏」也。襄七年《左傳》曰:「吾乃今而後知有卜筮。」乃今而後,即「而今而後」也。

乃,急詞也。《大戴記·夏小正》篇:「乃瓜。」《傳》曰:「乃者,急瓜之辭也。」

乃,猶「則」也。《易·係辭傳》曰:「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詩·生民》曰:「鳥乃去矣。」隱三年《左傳》曰:「將立州吁,乃定之矣。」皆是也。「乃」與「則」同義,故《書·盤庚》:「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哀十一年《左傳》作「則劓殄無遺育」。莊二十八年《左傳》:「則可以威民而懼戎。」《晉語》「則」作「乃」。又或以「則乃」連文,《書·立政》曰「謀麵用丕訓德,則乃宅人」,是也。

乃,猶「其」也。《書·多士》曰:「爾乃尚有爾土,爾乃尚寧榦止。」爾乃,爾其也。《晉語》:「伯宗問曰:乃將若何?」乃將,其將也。(今本無「乃」字,乃後人不曉古義而妄刪之,據宋明道本補。)《書·盤庚》:「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共。」哀十一年《左傳》作「其有顛越不共」。「乃」與「其」同義,故或以「乃其」連文,互見「其」字下。

乃,猶「是」也。成二年《左傳》:「衛石稷謂孫良夫曰:子以眾退,我此乃止。」言我於此是止也。(杜注:「我於此止禦齊師。」)《晏子春秋·外篇》:「公曰:『吾聞之,五子不滿隅,一子可滿朝,非迺子邪?』」迺子,是子也。《莊子·德充符》篇:「子產蹴然改容更貌曰:子無乃稱。」猶曰子無稱是言也。

乃,猶「方」也,「裁」也。莊十年《穀梁傳》曰:「乃深其怨於齊,又退侵宋以眾其敵。」謂方深其怨於齊也。《大戴記·保傅》篇曰:「太子乃生,固舉之禮。」《賈子》「乃」作「初」。《呂氏春秋·義賞》篇曰:「天下勝者眾矣,而霸者乃五。」高注:「乃,猶裁也。」義並同。

乃,猶「若」也。《書·盤庚》曰:「女萬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先後丕降與女罪疾。」言汝萬民若不生生也。《洛誥》曰:「女乃是不[1234],乃時惟不永哉。」言汝若是不勉也。《孟子·公孫醜》篇曰:「乃所願,則學孔子也。」《莊子·盜蹠》篇曰:「小人殉財,君子殉名。其所以變其情,易其性,則異矣。乃至於棄其所為而殉其所不為,則一也。」「乃」字並與「若」同義。

乃,猶且也。《書·大誥》曰:「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獲?」「乃」字並與「且」同義。

乃,猶寧也。襄三十年《左傳》:「人謂子產就直助強,子產曰:『豈為我徒?國之禍難,誰知所敝?或主強直,難乃不生?姑成吾所。』」乃,寧也。言禍難未知所敝,雖或主強直之人,寧不生難乎?唯兩無所主,姑成吾所而已也。(杜注:「言能強能直,則可弭難。今三家未能,伯有方爭。」於語意未合。)寧、乃一聲之轉,故「乃」訓為「寧」,「寧」亦訓為「乃」。互見「寧」字下。

乃,異之之詞也。《書·盤庚》曰:「女不憂朕心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詩·山有扶蘇》曰:「不見子都,乃見狂且。」是也。亦常語也。

乃,轉語詞也。《書·康誥》曰「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殺」,是也。亦常語。

乃如,亦轉語詞也。《詩·日月》曰:「乃如之人兮。」《蝃蝀》曰:「乃如之人也。」

乃若,亦轉語詞也。《墨子·兼愛》篇曰:「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句)。乃若兼,則善矣。」《孟子·離婁篇》曰:「乃若所憂則有之。」

乃若,發語詞也。《墨子·兼愛》篇:「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惡衣、殺身而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孟子·告子》篇:「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

乃,發聲也。《禮記·雜記》曰:「祝稱卜葬虞,夫曰乃。」鄭注曰:「乃某卜葬其妻某氏。」《正義》曰:「乃者,言之助也。」

《說文》:「寧,願詞也。」徐鍇曰:「今人言寧可如此,是願如此也。」襄二十六年《左傳》引《夏書》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是也。常語也。

寧,猶「何」也。《易·係辭傳》曰「寧用終日」,是也。亦常語。

寧,猶「豈」也。成二年《左傳》曰:「寧不亦淫從其欲以怒叔父」,是也。亦常語。

寧,猶「將」也。《莊子·秋水》篇曰:「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呂氏春秋·貴信》篇曰:「君寧死而又死乎?其寧生而又生乎?」《趙策》曰:「人之情寧朝人乎?寧朝於人也?」「寧」字並與「將」同義。《楚辭·卜居》曰:「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寧,亦「將」也,互文耳。

寧,猶「乃」也。《毛鄭詩考正》曰:「《四月》首章:『胡寧忍予。』《箋》云:『寧,猶曾也。』案,寧,猶乃也,語之轉,下『寧莫我有』同。《雲漢》首章:『寧莫我聽。』寧,亦乃也。篇內『寧丁我躬』、『寧俾我遁』、『胡寧忍予』、『胡寧{疒真}我以旱』,並同。」家大人曰:乃、寧、曾,其義一也。《日月》之「寧不我顧」,《小弁》之「寧莫之知」,《四月》之「胡寧忍予」,《箋》並曰:「寧,猶曾也。」又《正月》之「寧莫之懲」、《四月》之「寧莫我有」、《雲漢》之「寧莫我聽」、「寧丁我躬」、「寧俾我遁」,《箋》內皆以「曾」代「寧」,曾,亦「乃」也。《論語·先進》篇「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是也。又《雲漢》之「胡寧忍予」、「胡寧{疒真}我以旱」,《箋》內皆以「何曾」代「胡寧」。何曾,何乃也。《孟子·公孫醜》篇:「爾何曾比予於管仲?」趙注曰:「何曾,猶何乃。」是也。《桑柔》曰:「倬彼昊天,寧不我矜。」《箋》曰:「昊天乃倬然明大而不矜哀下民。」是《箋》亦訓「寧」為「乃」也。又《正月》曰:「燎之方揚,寧或滅之。赫赫宗周,褒姒滅之。」言以燎火之盛,而乃有滅之者。亦如赫赫之宗周,而乃為褒姒所滅也。(《箋》釋上二句曰:「燎之方盛之時,寧有能滅息之者?」失之。辯見《經義述聞》,下並同。)《桑柔》曰:「民之貪亂,寧為荼毒。」言民心貪樂禍亂,乃為苦毒之行也。(《箋》訓「寧」為「安」,失之。)《瞻卬》曰:「心之憂矣,寧自今矣,不自我先,不自我後。」言不自我先,不自我後,而乃自今也。(《正義》曰:「天下人心之憂愁,所由來久遠,寧從今日矣。」失之。)《禮記·內則》曰:「子婦有勤勞之事,雖甚愛之,姑縱之,而寧數休之。」言姑縱使勤勞,而乃數數休息之也。(《正義》曰:「寧可數數休息。」失之。)昭二十二年《左傳》:「寡君聞君有不令之臣為君憂,無寧以為宗羞。」言無乃以為宗羞也。(此「無寧」與他處言「無寧」者不同。杜注:「無寧,寧也。」失之。)《賈子·禮》篇:「不用命者,寧丁我網。」《史記·殷本紀》作「乃入吾網」。此皆古人謂「乃」為「寧」之證。

寧,語助也。昭元年《左傳》曰:「是委君貺於草莽也,是寡大夫不得列於諸卿也。不寧唯是,又使圍蒙其先君。」不寧唯是,不唯是也。寧,語助耳。(《正義》曰:「不寧,寧也。言寧有唯是之事。」失之。)

能,猶「而」也。「能」與「而」,古聲相近(說見《唐韻正》)。故義亦相通。《詩·芄蘭》曰:「雖則佩觿,能不我知。」能,當讀為「而」。「雖則」之文,正與「而」字相應。言童子雖則佩觿,而實不與我相知也。(毛《傳》曰:「不自謂無知以驕慢人也。」《箋》曰:「此幼稚之君,雖佩觿與,其才能實不如我眾臣之所知為也。」皆未合語意。辯見《經義述聞》。)下章「雖則佩,能不我甲」,義與此同。《荀子·解蔽》篇:「為之無益於成也,求之無益於得也,憂戚之無益於幾也,則廣焉能棄之矣。」《趙策》:「建信君入言於王,厚任葺以事能重責之。」能,並與「而」同。《管子·任法》篇:「是貴能威之,富能祿之,賤能事之,近能親之,美能淫之也。」下文五「能」字皆作「而」。又《侈靡》篇:「不欲強能不服,智而不牧。」(「能」與「而」同,尹知章以「能」字絕句,「不服」二字屬下讀,非是。)《晏子春秋·外篇》:「入則求君之嗜欲能順之,君怨良臣,則具其往失而益之。」《墨子·天志》篇:「少而示之黑謂黑,多示之黑謂白。少能嘗之甘謂甘,多嘗之甘謂苦。」《韓詩外傳》:「貴而下賤,則眾弗惡也。富能分貧,則窮士弗惡也。智而教愚,則童蒙者弗惡也。」崔駰《大理箴》:「或有忠能被害,或有孝而見殘。」能,亦「而」也。

能,猶「乃」也。亦聲相近也。家大人曰:昭十二年《左傳》曰:「中美能黃,上美為元,下美則裳。」能、為、則三字相對為文。能者,乃也。言中美乃黃,上美為元,下美則裳也。《孫子·謀攻》篇曰:「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少則能守(今本「戰」、「守」下並衍「之」字,辯見《讀書雜志》),不若則能避之。」言敵則乃戰,少則乃守,不若則乃避之也。《魏策》曰:「奉陽君約魏。魏王將封其子,謂魏王曰:『王嘗身濟漳,朝邯鄲,抱葛、薛、陰成以為趙養邑,而趙無為王有也。王能又封其子河陽、姑宓乎?臣為王不取也。』」言王乃又封其子乎,臣為王不取也。《史記·淮陰侯傳》曰:「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能千里而襲我,亦以罷極。」(以,與「已」同)言韓信兵不過數千,乃千里而襲我也。《太史公自序》佞幸傳曰:「非獨色愛,能亦各有所長。」言非獨以色見愛,乃亦各有所長也。《列女傳·賢明傳》曰:「先生以不斜之故,能至於此。」言以不斜之故,乃至於此也。「能」與「乃」同義,故二字可以互用。《後漢書·荀爽傳》「鳥則雄者鳴鴝,雌能順服。獸則牡為唱導,牝乃相從」,是也。「能」與「乃」同義,故又可以通用。《淮南·人間》篇:「此何遽不能為福乎?」《藝文類聚·禮部下》引「能」作「乃」。《漢書·匈奴傳》:「東援海、代,南取江、淮,然後乃備。」《漢紀》「乃」作「能」,是也。「乃」與「而」聲相近,故「能」訓為「而」,又訓為「乃」。「能」與「寧」一聲之轉,而同訓為「乃」。故《詩》「寧或滅之」,《漢書·穀永傳》作「能或滅之。」(宋祁曰:「姚本能作寧。」案此依《毛詩》改耳。各本多作「寧」,今據宋景祐本及《王氏詩考》所引訂正。)

《呂氏春秋·異用》《離俗》二篇注並曰:「徒,但也。」常語也。

徒,猶「乃」也。《莊子·天地》篇曰:「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今徒不然。」言今乃不然也。《荀子·子道》篇:「子路謂子貢曰:吾以夫子為無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又曰:「子貢謂子路曰:『女謂夫子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無所不知。」

獨,猶「寧」也,豈也。《禮記·樂記》曰:「且女獨未聞牧野之語乎?」襄二十六年《左傳》曰:「夫獨無族姻乎?」

獨,猶「將」也。宣四年《左傳》曰:「棄君之命,獨誰受之?」《楚語》曰:「其獨何力以待之?」《孟子·滕文公》篇曰:「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獨,猶「孰」也,何也。《呂氏春秋·必己》篇曰:「孔子行於東野,(今本作「孔子行道而息」,乃後人所改。辯見《讀書雜志》。)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馬。子貢請往說之,畢辭,野人不聽。有鄙人始事孔子者,請往說之。因謂野人曰:『子耕東海至於西海,吾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說,相謂曰:『說亦皆如此其辯也(與「邪」同)?獨

如向之人?』解馬而與之。」高注曰:「獨,猶孰也。」

奈,如也。《晉語》曰:「奈吾君何?」奈何,如何也。《書·召誥》曰:「曷其奈何弗敬?」

奈何,或但謂之奈。《淮南·兵略》篇曰:「唯無形者無可奈也。」揚雄《廷尉箴》曰:「惟虐惟殺,人莫予奈。」奈,即「奈何」也。

那者,奈之轉也。《魏志·毋丘儉傳》注載文欽與郭淮書曰:「所向全勝,要那後無繼何?」言奈後無繼何也。故《廣雅》曰:「奈,那也。」

那者,「奈何」之合聲也。宣二年《左傳》曰:「棄甲則那?」杜注:「那,猶何也。」《日知錄》曰:「直言之曰那,長言之曰奈何,一也。」

《爾雅》曰:「那,於也。」(於,讀如字。郭讀為「於乎」之「於」。又云:「那,猶今人言那那也。」皆非。辯見《經義述聞》。)《越語》曰:「吳人之那不穀,亦又甚焉。」韋注用《爾雅》。

《爾雅》曰:「都,於也。」(於,讀如字。)《孟子·萬章》篇曰:「謨蓋都君咸我績。」趙注用《爾雅》。《史記·司馬相如傳》曰:「揆厥所元,終都攸卒。」

《集解》引《漢書音義》與趙注同。都、諸聲相近,故「諸」訓為「於」,「都」亦訓為「於」,而「孟諸」,字又作「明都」也。

都,歎詞也。《書·堯典》:「兜曰:都。」某氏《傳》曰:「都,於(音烏)。歎美之辭。」故《皋陶謨》「皋陶曰:都」,《史記·夏本紀》「都」作「於」。

當,猶「將」也。《儀禮·特牲饋食禮記》:「佐食當事,則戶外南面。」鄭注曰:「當事,將有事而未至。」《孟子·離婁》篇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韓子·外儲說右》篇:「太公望曰:『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者,非爵祿,則刑罰也。今四者不足以使之,則望當誰為君乎?』」《史記·魏公子傳》曰:「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又《留侯世家》曰:「橫絕四海,當可奈何?」「當」字並與「將」同義。

當,猶「則」也。《墨子·辭過》篇曰:「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也,

當為宮室不可不節。」又曰:「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為衣服不可不節。」又曰:「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為食飲不可不節。」「當」字並與「則」同義。

當,猶「如」也。《墨子·明鬼》篇曰:「燕之有祖,當齊之有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雲夢也。」(僖三十三年《左傳》:「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

儻、黨、當、尚

儻,或然之詞也。字或作「黨」,或作「當」,或作「尚」。《莊子·繕性》篇曰:「物之儻來寄也。」《釋文》:「儻,崔本作『黨』。」《荀子·天論》篇曰:「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黨見,或見也。楊注訓「黨」為「頻」,《九經古義》訓為「所」,皆非。辯見《讀書雜志》。)《史記·淮陰侯傳》曰:「恐其黨不就。」《漢書·伍被傳》曰:「黨可以徼幸。」《墨子·法儀》篇曰:「然則奚以為治法而可?當皆法其父母奚若?」又曰:「黨皆法其君奚若?」《兼愛》篇曰:「當使若二士者言行之合,猶合符節也,無言而不行也。」(若,此也。言儻使此二士之言行相合,則無言而不行也。)《非樂》篇曰:「然則當為之撞巨鍾,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干戚,民衣食之財將安可得乎?」(安,猶「於是」也。說見「安」字下。)又《尚賢》篇曰:「尚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將不可以不尚賢。」黨、當、尚,並與「儻」同。

殆者,近也。(《周語》《鄭語》注,及《呂氏春秋·高義》《士容》二篇注並同),幾也(《禮記·檀弓》注),將然之詞也。《書·顧命》曰:「殆弗興弗寤。」

誕,發語詞也。《書·大誥》曰:「殷小腆,誕敢紀其敘。」又曰:「誕鄰胥伐於厥室。」《君奭》曰:「誕無我責。」《多方》曰:「須暇之子孫,誕作民主。」《詩·皇矣》曰:「誕先登於岸。」《生民》曰「誕彌厥月」、「誕置之隘巷」、「誕實匍匐」、「誕後稷之穡」、「誕降嘉種」、「誕我祀如何」,諸「誕」字皆發語詞。說者用《爾雅》「誕,大也」之訓,則詰鞫為病矣。

誕,句中助詞也。《書·大誥》曰「肆朕誕以爾東征」,是也。說者訓為大,亦失之。

迪,詞之「用」也。(《書·牧誓》:「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史記·周本紀》「不迪」作「不用」。迪,為「不用」之「用」,又為語詞之「用」,義相因也。)《書·皋陶謨》曰:「咸建五長,各迪有功。」言各用有功也。《大誥》曰:「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言惟此十人用知上帝命也。(王肅曰:「民十夫用知天命。」)《康誥》曰:「今惟民不靜,未戾厥心,迪屢未同。」多方曰:「爾乃迪屢不靜。」亦謂用屢未同、用屢不靜也。《酒誥》曰:「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顯小民。」言用畏天顯小民也。《無逸》曰:「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茲四人迪哲。」言惟茲四人用哲也。《君奭》曰:「茲迪彝教文王蔑德。」言惟此五人用常教文王以精微之德也。又曰:「亦惟純右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時昭文王迪見冒。」亦謂用知天威、用見勉也。(冒,馬本作「勖」,云:「勉也。」說見《經義述聞·康誥》。)又曰:「武王惟茲四人,尚迪有祿。」言惟茲四人,尚用有祿也。《立政》曰:「迪知忱恂於九德之行。」亦謂用知誠信於九德之行也。「迪知上帝命」,「迪知天威」,「迪知忱恂於九德之行」,文義正相近也。《史記·夏本紀》「各迪有功」作「各道有功」。某氏《傳》於諸「迪」字,或訓為「道」,或訓為「蹈」,皆於文義未協。

迪,發語詞也。《書·盤庚》曰:「迪高後丕乃崇降弗祥。」言高後丕乃崇降不祥也。(上文曰:「高後丕乃崇降罪疾。」)迪,語詞耳。《君奭》曰:「迪惟前人光施於我衝子。」《立政》曰:「古之人迪惟有夏。」兩「迪」字亦是語詞。王肅注及某氏《傳》,或訓為「道」,或訓為「蹈」,亦於文義未協。

迪,句中語助也。《酒誥》曰「又惟殷之迪諸臣惟工」,是也。某氏訓為「蹈」,亦失之。

直,猶「特」也,(《呂氏春秋·忠廉》《分職》二篇注並云:「特,猶直也。」)但也(《淮南·精神》篇注)。《禮記·祭義》曰:「參,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文十一年《穀梁傳》曰:「不言帥師而言敗,何也?直敗一人之辭也。」《孟子·梁惠王》篇曰:「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莊子·德充符》篇曰:「某也直後而未往耳。」《荀子·榮辱》篇曰:「是其為相縣也,幾直夫芻豢之縣糟糠爾哉?」(幾與「豈」同)《齊策》曰:「衍非有怨於儀,直所以為國者不同耳。」直、特,古同聲,故《詩·柏舟》「實維我特」,《韓詩》「特」作「直」。《史記·叔孫通傳》「吾直戲耳」,漢書「直」作「特」。

直,猶「特」也,專也。《晏子·雜篇》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之賢主,不肖者使之不肖主。嬰最不肖,故直使楚矣。」「直使楚」,特使楚也。《韓詩外傳》曰:「臣裏母相善婦見疑盜肉,其姑去之。恨而告於裏母,裏母曰:『安行?今令姑呼女。』即束蘊請火去婦之家,曰:『吾犬爭肉相殺,請火治之。』姑乃直使人追去婦還之。」言特使人追還去婦也。《史記·留侯世家》曰:「良嘗間從容步遊下邳汜上(今本《史記》《漢書》「汜」作「圯」,皆後人所改,劉攽、宋祁已辯之),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汜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言特墮其履於橋下,使良取之也。(《史記》《漢書》注解「直」字皆誤,辯見《讀書雜志》。)《梁孝王世家》曰:「平王襄直使人開府,取罍樽賜任王後。」言特使人取罍樽賜之也。以上四「直」字亦訓為「特」,而與前異義。

疇、[C120]、[1234]

爾雅曰:「疇,誰也。」《書·堯典》:「帝曰:疇谘若時登庸。」《史記·五帝紀》作「誰可順此事」。字本作「[C120]」,又作「[1234]」。《說文》:「紵,誰也。」(今本作「[1234]」,非。據《廣韻》引改。)又曰:「[1234],詞也。」「《虞書》曰:『帝曰:[1234]谘。』」

疇,發聲也。《禮記·檀弓》曰:「予疇昔之夜。」鄭注:「疇,發聲也。」昔,猶前也。宣二年《左傳》曰:「疇昔之羊子為政。」疇、誰,一聲之轉,故「疇昔」之轉為「誰昔」,互見「誰」字下。

猜你喜欢
  大学章句·朱熹
  解老第二十·韩非
  论语觧卷二·张栻
  丧期要不要改革?·孔子
  卷三十七·湛若水
  卷一百四·秦蕙田
  卷九·李光地
  卷七·佚名
  诣如来品第九·佚名
  虚舟省禅师语录卷之二·虚舟普度
  在加尔各打与波史先生谈话·太虚
  卷第十九·佚名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一卷·佚名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卷第四·善月
  华严游意·吉藏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刘克庄·唐圭璋

      克庄,“全”已见。   卜算子   纤软小腰身,明秀天真面。淡画修眉小作春,中有相思怨。   昔立向人羞,颜破因谁倩。不比阳台梦里逢,亲向尊前见。   又   梅岭数枝春,疏影斜临水。不借芳华只自香,娇面长如洗。  

  • 费时举·唐圭璋

      蓦山溪   蜡梅   黄苞初绽,谁向江头寄。天赋与清香,笑红颜、呈妖逞媚。低垂花面,不与众争妍,春尚未。先群卉。独禀中央气。   何须施巧,点缀芳丛里。只恐暗寻香,误峰儿、归来故垒。玉纤攀处,金钏色相宜,朔风寒,空雪

  • ●卷二·尤袤

    ○刘长卿 刘长卿,字文房,至德监察御史。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南鄂岳转运留后,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播州南巴尉。会有为之辩者,除睦州司马,终随州刺史。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皇甫云:&ldquo;诗未有

  • 巧对录卷之五·梁章钜

    稗史云:坡公有对云:&ldquo;栗破凤凰缝黄出;藕断鹭鸶露丝飞。&rdquo;佛印曰:&ldquo;无山得似巫山好。&rdquo;东坡曰:&ldquo;何叶能如荷叶圆。&rdquo;子由曰:&ldquo;不如&lsquo;何水能如河水清&rsquo;。&rdquo;又有人以&ldquo

  • 目录·王松

    刘序吴序施序邱序郑序陈序自序题词如此江山楼诗存四香楼少作附存林跋连跋题词题词王处士友竹先生五旬寿序友竹居士五十寿诗邱菽园笔记一则题沧海遗民「台阳诗话」遗民王友竹君生圹表

  • 第六十七回 元天子巧设机关·陈端生

    第六十七回元天子巧设机关陈寅恪评:又观第一七卷六七回中孟丽君违抗皇帝御旨,不肯代为脱袍;第一四卷第五四回中孟丽君在皇帝之前,面斥孟士元及韩氏,以致其父母招受责辱;第一五卷第五八回中皇甫少华(即孟丽君之夫。)向丽君跪

  • 卷二十一·陈耀文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花草稡编> 钦定四库全书 花草稡编卷二十一 明 陈耀文 辑 长调 玉烛新【早梅】         周美成 溪源新腊後见数朶江梅剪裁初就晕酥破玉芳英嫩故把春心轻漏前村昨夜想弄月黄昏时候孤

  • 列传第一百四·刘昫

    ○孔巢父 从子戡 戣 戢许孟容 中元膺 刘栖楚 张宿 熊望 柏耆 孔巢父,冀州人,字弱翁。父如珪,海州司户参军,以巢父赠工部郎中。巢父早勤文史,少时与韩准、裴政、李白、张叔明、陶沔隐于徂来山,时号“竹溪六逸”。永

  • ●卷二百二十七·徐梦莘

      炎兴下帙一百二十七。   起绍兴三十一年正月,尽其日。   和州进士何廷英上书。   和州进士何廷英谨斋戒沐浴昧死裁书惶恐顿首拜献於皇帝陛下臣闻欲成天下之大业必顺天下之人心欲安天下之生灵必从天下之所欲

  • 卷四十五·朱轼

    钦定四库全书史传三编卷四十五大学士朱轼撰名臣续传二附魏范粲范粲字承明陈留外黄人为人高亮贞正博涉强记学皆可师远近请益者甚衆性不矜庄而见之皆肃如州府交辟不就久之乃应命为治中转别驾辟太尉掾尚书郎出为征西司马

  • 卷之二·朱克敬

    厘金之议,创于上元周腾虎,即汉代算缗法也。扬州某帅奏行之,骆秉章继行于湖南,胡林翼又昉行于湖北。自是天下皆有厘局,而湖南立法最善。其法兼用官绅,互相钤察,分局司事,皆命于总局,而听分局之举劾,制若郡县然。为三连票,一存分局

  • 土官底簿卷下·佚名

    ○云南永平驿驿丞李宗本县马站戸前元万戸洪武十六年同土官杨陵等归附总兵官拟充永平驿驿丞十七年实授故无子嫡长亲侄李定备马赴京进贡告袭永乐三年十二月奉圣旨着他去永平驿做驿丞只不世袭他若不志诚犯了法度时拏来问

  • 佛说一切如来名号陀罗尼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法野大菩提道场。初成正觉。与诸菩萨摩诃萨众八万人俱。复有八万四千大梵天子亦在道场。悉皆围绕瞻仰世尊。尔时会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

  • 真州长芦了和尚劫外录·真歇清了

    侍者 德初 义初等 编上堂。僧问。三世诸佛向火焰里转大法轮。还端的也无。师呵呵大笑云。我却疑着。僧云和尚为什么却疑着。师云。野花香满路。幽鸟不知春。僧礼拜云。今日遭人毒手。师乃云。柳眼争芳。风烟混秀。

  • 后红楼梦·佚名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 30回。无名氏伪托曹雪芹撰。卷首有“逍遥子漫题”的序,称“同人相传雪芹尚有《后红楼梦》三十卷。”“顷白云外史、散花居士竟访得原稿,并无缺残”。序后又有“白云外史”和“散花居士”的题词。

  • 儒行集传·黄道周

    二卷。明黄道周撰。为崇祯十一年(1638)黄道周官少詹事时所进《礼记》注五篇之五。《儒行》为《礼记》篇名,黄道周将其分为十七章。上卷凡八章:服行第一,自立第二,容貌第三,备预第四,近人第五,特立第六,刚毅第七,又自立第八;下卷

  • 妙法莲华经玄义·智顗

    二十卷。唐释智顗撰。《妙法莲华经玄义》亦称《法华经玄义》略称《法华玄义》这是天台宋评释《妙法莲华经》题名的主要着述为天台三大部之一。是由智口授,弟子灌顶随听随记整理成书。玄义以五章叙经,即:一法喻为名,二实相

  • 发菩提心经论·世亲

    凡二卷。天亲著,鸠摩罗什译。全称发菩提心经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共分十二章。内容系就发菩提心而论,据大乘经论、小乘阿毗达磨论书,而详细注释、分类,并说明法数。劝发品第一。发心品第二。愿誓品第三。檀那波罗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