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四)里仁篇

里仁为美章。

问:里仁之说,孟子尝引以明择术之意矣。今直以择乡言之,何也。朱子曰:“恐圣人本意,止于如此。而孟子之言姑借此以明彼耳。”又曰:“如孟子说也无害。”,今按:此条指出孟子引《论语》有失孔子本意处。朱子又屡指出程子引《论语》失孔子本意处。但朱子又明言其无害。实则朱子说孔孟,宜亦有失孔孟本意处。读者能知此,又能知其无害,斯始可与论中国学术传统之深处。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章。

问:安仁利仁之可以久处约长处乐,何也。朱子曰:“胡氏于此发明,似得其本旨者。曰:舜之饭糗茹草,若将终身。衣袗鼓琴,若固有之,此安仁者之久处约长处乐也。原宪环堵,闵损汶上,鲁之季文子,齐之晏平仲,此利仁者之久处约长处乐也。”问:非颜闵以上不知此味。曰:“须知到颜闵地位,知得此味,犹未到安处也。”今按:此条若用西方哲学思辨方式来做发明,恐终难达。朱子引胡氏语,以舜至晏平仲诸人之具体行事说之,则本旨自显。又谓到颜闵地位,方知得此味,但又未到安处。则中国学人求知,亦显与西方哲学家求知有不同。到了知处,犹未到乐处,则又显与西方哲学境界有不同。故西方哲学与史学分,中国则绝无此分。而朱子主张格物穷理之精义,亦由此见。若定要把中国人所用道德二字,分立为道德哲学,则自见与中国传统意见大有乖离。

惟仁者能好人章。

问,公正之说。朱子曰:“公者,心之平也。正者,理之得也。一言之中,体用备矣。”又曰:“惟公然后能正。公是个广大无私意,正是个无所偏主处。”又曰:“以无私心解公字,好恶当于理解正字。有人好恶当于理,而未必无私心。有人无私心,而好恶又未必当于理。”今按:今人多连用公正二字,其实公自是公,正自是正,此两字有别,而相少不得。此条就公正二字,来分别心之体与理之用。分别得细,却更见其和合之深。阳明承象山意,争心与理一,又言知行合一,而教人于事上磨炼,似亦未失朱子大旨。然终不如朱子立言之周到。西方贵专门之学,心不能广大无私,而所主之理终亦不能无所偏。学如何从公正处人,又从公正处出,此是一大问题。

苟志于仁矣章。

问:过与恶何分。朱子曰:“恶是诚中形外,过是偶然过差。”又曰:“志于仁,则虽有差,不谓之恶。惟其不志于仁,是以至于有恶。此志字不可草草看。”今按:中国文化传统正是要教人一切志于仁,所以尽有过差,却不志于恶。西方人一切不求志于仁,虽富虽强,其善恶却难言。耶稣传教不得谓其非志于仁,一到欧洲人手里,则变了。即如十字军远征,亦不得谓非恶,终是与十字架精神不同。何以同信一上帝,定要对异教徒斩尽杀绝。则其非仁意,亦可知。

富与贵章。

朱子曰:“众人固欲富贵,然得位以行其道,亦君子之所欲也。众人固恶贫贱,然身困则道否,亦君子之所恶也。故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君子小人未尝不同。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特以非义而得富贵则不处,不幸而得贫贱则不去耳。”又曰:“富与贵,贫与贱,方是就至粗处说。后面终食造次颠沛,方是说得来细密。然不先立得个至粗底根脚,则后面许多细密工夫更无安顿处。”今按:此引上一节乃合情合理之言。中国人于贫贱富贵之差,有好安排,有好指导。所欲有不处,所恶能不去,建群立国,已四五千年于兹。今国人乃弃置不加理会,一若论经济,非资本主义即共产主义。论政治,非自由民主即阶级集权。建群立国之大道,尽在人,不在己。风气已成,一时亦无奈之何。此引下一节根脚已差,工夫无安顿处,宜乎今日之一切难言矣。

我未见好仁者章。

朱子曰:“好仁者,是资性浑厚底,恶不仁者是资性刚毅底。好仁者恻隐之心较多,恶不仁者羞恶之心较多。”又曰:“好仁底较强些子,然好仁而未至,却不及那恶不仁之切底。盖恶不仁底,直是壁立千仞,滴水滴冻,做事得成。”今按:中国人讲道理,只从普通人日常人生处讲。如仁不仁,好人恶人,有此心,一切行处逃不离,一切道理亦尽在此上面。何如西方哲学所讲,都远超出了此等处,才有讲究。又西方人似乎恶甚于好,资性刚毅,但所恶乃是贫贱,不是不仁,故不得说他们是壁立千仞,做事得成。此处须细辨。孔子曰:“观过斯知仁矣。”中国文化中,自亦不能无过失,但观其过处,自知其用意之仁。近人尽量评斥古人,亦非无过。而其过处,却多陷于不仁,此不可不慎。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章。

朱子曰:“一是一心,贯是万物。不论何事,圣人只此一心应去。”今按:朱子说一贯,乃以一心应万物。如一堆散钱,将一条索子穿了,此其重心可知。但与西方哲学所主心一元论大不同。心一元论乃说万物分析到最后,只是一个心,此是向外求真。哲学上之唯心唯物,其实与自然科学同样是向外寻求。中国道理重在人生实际行为上,以己之内心去应万物,则心与物显属分了。故以西方哲学来说,朱子近似一二元论者。实则非二元,只能说是多元。亦非多元,朱子只就人的行为说,只能说是一人本位,或人生行为本位,始得之。故又曰:“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说来说去,合来合去,合成一个大物事。”此大物事亦仍是一人生,在人之内,不在人之外。西方哲学则要从外面合成一大物,或唯心,或唯物,或上帝,则宗教科学哲学,在西方实只是一个,只是向外寻求。而说来说去,合来合去,人心不同,乃合成三个,即宗教科学哲学是也。都由外面说,不着有己心,非孔子所谓之一贯。朱子又说:“譬如元气,八万四千毛孔,无不贯通。”此指人身之生命言。中国人生命,一身贯通,身与身又贯通,故得健康长寿,其民族生命之悠久举世无匹。朱子又说:“天道犹言体也,人道犹言用也。”是天人合一。人道即合于天道,犹吾身之元气与天地之元气亦无不贯通也。朱子又说:“某解此亦用力,一项说天命,一项说圣人,一项说学者。天是无心,圣人是无为,学者是着力。”今按:此着力与无为与无心,亦一以贯之。故孔子只说,吾道一以贯之,而曾子说之以忠恕。忠恕即学者之着力处。西方人则或着力在宗教,或着力在科学,或着力在哲学,皆注意在外,故其元气终不贯通。

君子喻于义章。

朱子曰:“小人之于利,计较精密,有非君子所能知者。缘其气禀中,元有鏖糟浊恶之物,所以才见此一物,而其中元有之物即出来应。君子之于义,亦如此。”今按:此条谓小人在其气禀中元有鏖糟浊恶之物,似近荀子论性恶。故理学家分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而主变化气质。可见理学家自有一套,不专以《论语》《孟子》为说,此即孔子所谓亦足以发也。中国古代与后代之学术思想,莫不各有异,而重要处,则在其仍能会通和合,成为一传统。西方则只言变,言进步,无传统可言。若有之,则亦惟在其求变求进步之一意上。如是则前面并未到家,后面又永不见到家时。中国人则自认为前面到家了,后面仍然会到家。纵不是说时时处处事事物物尽是到家了,但总有时有处有些事物,古圣先贤所行,及其一些观念与理论,则是到家了。今人则谓其只是守旧,一无变,亦未有进步处。此即近代国人与自己文化传统之主要相争处。

以约失之章。

朱子曰:“如老子之学,全是约。盖清虚寡欲是其好处。文景之治,汉曹参之治齐,便是用此。仁宗于元佑,亦是如此。事事不敢做,兵也不敢用,财也不敢用,然终是少失。如熙丰不如此,便多事。”今按:此条说约字全采老子,然并不以老子为全是,为极对。今人一意慕西化,西方亦自有可采处,以西化为全是极对,则大失之矣。或有以程朱既主张孔孟,又兼引老庄为非,则又失之。

猜你喜欢
  卷十六(僖二十五年,尽二十八年)·孔颖达
  卷五 公冶长第五·邢昺
  卷一百三十八·陈祥道
  卷四十八·陈祥道
  卷七·陈傅良
  累害篇第二·王充
  阳门之介夫死(1)·戴圣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管仲
  提要·马明衡
  卷十九·乾隆
  第六章 谷神·林语堂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讲要·太虚
  宝髻经四法忧波提舍·佚名
  阿吒薄俱元帅大将上佛陀罗尼经修行仪轨卷上·佚名
  法华文句记卷第七·湛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圆禅师·唐圭璋

      圆禅师,主湖州甘露寺。   渔家傲   本是潇湘一钓客。自东自西自南北。只把孤舟为屋宅。无宽窄。幕天席地人难测。   顷闻四海停戈革。金门懒去投书册。时向滩头歌月白。真高格。浮名浮利谁拘得。

  • 第十四出 打围·梁辰鱼

    【北醉太平】〔净丑领旦贴扮宫女众扮将校上合〕长刀大弓。坐拥江东。车如流水马如龙。看江山在望中。一团箫管香风送。千羣旌斾祥云捧。苏台高处锦重重。管今宵宿上宫。〔丑〕伯嚭参见。〔净〕太宰少礼。〔旦贴〕内

  • 楔子·费唐臣

    (驾上,云)自从将学土苏轼安置黄州,不觉又过数年。当初误听李定等论劾,是朕一时没主张。如今在朝官员没一个如他的学问。似此高才之士,岂可终身斥朕逐,已令使臣领敕,宣召他回京,这一来必重用也。(下)(末上,云)下官苏轼,自从遭贬

  • 卷三·唐·蒋一葵

    陆宣公(贽)随德宗自奉天还阙。兴元元年,下悔过制书曰:“失守宗祧,越在草莽。不念率德,诚莫追于既往;永言思咎(宣公奏议,其全书悉格言名论,别当尽读。不具载)。期有复于将来。明征厥初,以示天下。”宋王荆公罢相守金陵,谢

  • 天籁集后序·白朴

    余以洪武甲寅春掾姑孰郡文学时真定白溟子南分教诸生间示其祖兰谷先生天籁集谨按先生讳檏字仁甫后改字太素姓白氏号兰谷金季寓斋先生枢密院判之子也寓斋生三子先生其仲子也先生生长兵间流离窜逐父子相失遂鞠于元遗山先

  • 卷175 ·佚名

    廖行之 上湖南孙漕四首 湘水湘江衮衮流,南连五岭北荆州。 造船行粟无遗算,自叶流根皆运筹。 国计已多刘晏策,民情滋欲寇恂留。 善刀莫起疱丁念,何止恢恢十二牛。 廖行之 上湖南孙漕四首 湘欲

  • 卷九十三·毕沅

      ◎宋纪九十三 ∷起著雍阉茂正月,尽上章困敦十二月,凡三年。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重和元年辽天庆八年,金天辅二年   春,正月,甲申朔,御大庆殿,受定命宝,百僚称贺。   金杨朴言自古英

  • 卷五十·谷应泰

      ○大礼议武宗正德十六年夏四月,帝即位。帝兴献王子,宪宗纯皇帝孙也。宪宗生十皇子,长孝宗敬皇帝,次兴献王。弘治七年甲寅,兴献王之国安陆州。正德二年秋八月,帝生于兴邸。时黄河清,庆云   见,轸翼分。已而献王薨,帝受敕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纪昀

    氏族略 【七】补遗○补遗三上声去声△上声勇 【见姓苑周勇获吴大夫明勇金勇英卫千户】宠 【见姓苑五代宠令图中门使】拱 【见姓苑明拱北景泰进士拱廷臣嘉靖进士】奉 【○宋奉真名医明奉科任知县奉明宣德举人】(臣)等谨

  • 一二四四 文源阁办理全书处为移送供事史晋事致内阁移付·佚名

    一二四四 文源阁办理全书处为移送供事史晋事致内阁移付乾隆五十二年九月十四日文源阁办理四库全书处为移付事。前奉移送供事史晋到园办事,今书业已告竣。该供事数月以来,勤慎小心,毫无遗悞。理合给文,令其仍回贵处当差。

  • 许远传·欧阳修

    许远,乃右相许敬宗之曾孙,是一位宽厚长者,为政清明。早年客居河西,章仇兼琼征召他来代理剑南府太守,想以女儿许配给他,许远坚决推辞。章仇兼琼恼怒,借口有过加以弹劾,降为高要县尉。后遇赦回。适逢安禄山叛变,有人向玄宗推荐许

  • 二十九年·佚名

    (癸未)二十九年清康熙四十二年 春正月1月16日○壬戌,憲府新啓略曰:「頃日筵中,承旨呂必容,乃擧尹趾仁,奬以材識,請以甄敍,有若碩德宏才,沈屈莫伸者然。大凡奬進人才,責在銓曹,收敍牽復,權出人主,雖以大臣之重,猶不敢直請。此豈一承宣

  • 提要·吕柟

    【臣】等谨案周子抄释二卷明吕柟撰柟有泾野经说别着録宋五子惟周子著书最少而诸儒辨论则惟周子之书最多无极太极之说朱陆两家龂龂相规至今五六百年不能归一太极图说与通书表里之说元何虚中至特着一书辨此一语论者亦

  • 外篇·天道第十三·庄子

    [题解]《在宥》篇讲,“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本篇基本上是对这一思想的论述与发挥,从天道与人道关系方面阐述庄子的政治思想。全篇可分为七段第一段,阐述天道虚静无

  • 造像量度经序·佚名

    乌朱穆秦部落。原任公工布查布。深通五明。精习三倚。心珠内含。慧月外照。悯夫世之造像者。离宗失迷。程式靡准。三会成咎。沦于极恶。致使如来妙胜。末由仰瞻。乃追[巾*(穴/登)]像之初。宏演胎偶之法。翻译量度经一

  • 史传三编·朱轼

    《史传三编》是清人朱轼和蔡世远主持编纂的《历代名儒传》、《历代名臣传》和《历代循吏传》的合称。成书于雍正七年(1729)。这部书辑录了自汉至元名儒8人、名臣22人、循吏119人,有传有论。这部书的问世和传世,为研究

  • 四天王经·佚名

    全一卷。宋代智严、宝云共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内容记述持国、增长等四天王于每月六斋日,奉帝释天之命,从七曜二十八宿下四洲,巡行四天下,伺察众生之善恶以奏帝释。与长阿含经卷二十‘四天王品’、起世经卷六‘四天王

  • 宝行王正论·龙树

    梵名Ratna^vali^ (宝花环之意)。全一卷。龙树着,陈代真谛译(557~569)。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本论计分五品,即安乐解脱品、杂品、菩提资粮品、正教王品、出家正行品等。此系龙树居于大乘佛教之立场,对宝行王(梵S/a^tava^h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