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朱子曰:“心不可有一物,外面酬酢万变,都只是随其分限应去,都不关自家心事。才系于物,心便为其所动。其所以系于物者有三,或是事未来,自家先有个期待底心。或事已应过去了,又却长留在胸中,不能忘。或正应事之时,意有偏重,便只见那边重。都是为物所系缚。到别事来到面前,应之便差了。圣人之心,莹然虚明,无纤毫形迹,一看事物之来,若小若大,四方八面,莫不随事顺应。此心元不曾有个事。”今按:此条论忿懥好乐忧患恐惧诸情绪诸事,均不可留于心中。心空无物,才能应物得当。又说:“孔子畏匡,文王囚羑里,死生在前,圣人元不动心,处之怡然。”今按:孔子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孟子言四十不动心。此心仍须学来。
朱子又说:“有心于好名,遇着近名底事,便愈好之。有心于为利,遇着近利底事,便贪欲。”今按:这便要看此心之志。故曰志于学,曰志于道。若只要心中无一事无一物,又差了。朱子又说:“此等处须是存养体验,自做得些工夫,当自见之。难以浅识悬断。”今按:中国学问,主要便在自做工夫上,却不宜专在文字上去求。西方科学家脱离不了一间实验室,中国人文之学则以人间世为其实验室,主要实验者,即是吾此心。
又说:“圣人之心周流应变而不穷,只为在内,而外物入不得。及其出而应事接物,又不陷于彼。”今按:孔子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富只是外面事变,只在物一边。遇贫当求心能乐,遇富当求心能好礼,所求都在自己心上。若贫必求富,则求在外面物上,不在自已心上,自己又如何作得主。却先把己心丢了。
又说:“忿懥之类,在心上理会。如亲爱之类,又在事上理会。心上理会者是见于念虑之偏,事上理会者是见于事为之失。”今按:西方人多用心在事上理会,却忽于心上理会。念虑偏了,事为自多失。故西方人亦多忿懥。不于心上理会,故少亲爱。中国人则多知忿懥在心上有差了,但更知亲爱在事上亦有差,此处更当学。
朱子曰:“彼之不可教,即我之不能教。可与能,彼此之辞也。”今按:人孰不亲爱其子女,但为父母者不能教,非子女之不可教。人又孰不亲爱其国,但非在下者之不可治,乃为之上者之不能治。明于此,彼此之间则无不可亲之家,无不可爱之国矣。今日国人不亲家,不爱国,而徒生忿懥,是皆不明于彼此之辨耳。孟子只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但未说人皆能为尧舜,此亦彼此之辞。
朱子又曰:“能使人兴起者,圣人之心也。能遂其人之兴起者,圣人之政事也。”今按:此惟中国人有此观念。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只论下一项,再不及上一项。朱子又曰:“只我能然,而人不能然,则不平矣。”今按:西方人则只在法律前求平等,不在人与人间求平等,此又是双方文化大相差异处。
猜你喜欢 心术下第三十七·管仲 正言第三十四(缺)·管仲 景公燕赏无功而罪有司晏子谏第七·晏婴 絜齋毛詩經筵講義卷四·袁燮 浮邱子卷一·汤鹏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卷首上·王顼龄 卷八·叶梦得 卷八·赵汸 卷三十六·盛世佐 卷十一·李光坡 卷十七·朱熹 異部宗輪論〈不分品〉·欧阳竟无 庄严净土分第十·朱棣 指月录卷之二十四·瞿汝稷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二·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