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宰惠紀略序

余宰惠民五年於茲矣凡有裨於地方者但使力之所能為無不勉為之此事未竟彼事又續草草勞人終歲幾無暇晷如黃沔窩鋪改為調夫局挑徒駭河淤塞籌修城費栽護城柳以及舉行賓興整頓義學諸大端皆已略著成效其他或籌畫巳具而未即奉行或巳奉行而未能盡善除災賑別有日記外凡舉大事無不記之以備遺忘焉歲己亥延邑孝廉李荔村補正志乘并採前志遺漏及十二年以後事為一冊曰惠民縣志補遺初欲將五年來見之行事者擇要敘入嗣閱某志凡例有本任官政事概不列入之語恐涉鋪張未核實也甚為有理因於補遺外別為宰惠紀略以年冠首以事附之合為五卷附入志乘可也不附入志乘亦可總使閱者見余之行事即如見余之用心而所行或有得而無失或有失而無得或得失參半或得不償失一聽人之高下其議論而余於赴鄉時明查暗訪反觀內證或亦自鏡之一道歟至於備後人採擇余尚不敢自信而敢期共信哉茲以量移將去謀付諸梓用序顛末云爾時光緒二十六年臘月扶溝柳堂自序

自漢龔遂以政績著於班史後世言政者多稱勃海所治地當今直隸天津及山東武定諸郡縣余家故天津宦山左治河下游長隄以北即武定府境往來其間者最久蓋嘗北涉滹沱南望馬谷察其民風物土數百里之內苦樂頓殊慨然想樹榆畦韭之遺不可盡覩雖時移勢易豈不以人哉武定既瀕大河數被沈災凋敝尤甚惠民為附郭首邑斥鹵之壤波及之餘田里愁苦歎息饑待振溺待援惟賢有司是賴余友扶溝柳君以名進士知縣事宰惠民者五年上下之交孚官民之譽洽政成廢舉始量移去余與交十載稱莫逆稔知君賢能嗣事河工又習聞其政聲憶往歲過君署齋歡然道故且為余具述所以飾吏治者皆秩秩有條理今雖移去惠之士民當有刻石頌德列狀紀功如賈雒州陸浚儀故事抑或追慕詠歎形諸歌謠河清十奇錢塘一葉安見古今人不相及耶雖然世固有弋美譽冐上考張皇治具以塗飾觀聽為能者至問其平日所興除利害事固了不異人無足稱道豈非以虛名可襲而實際難誣乎今君既纂志乘補遺乃紀其宰惠之實政錄以付梓自序其厓略郵寄示余且曰達官大人之序不必有子與瀛舫之序則不可無瀛舫亦我輩友時宰濟陽幹濟時艱為大府所器重余方以僣越領郡符自愧不習吏事未克於君之政績有所發明度瀛舫必能暢論之姑以俟焉抑吾聞之禮曰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又曰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君之治民巳有成效著明如此而斤斤焉責言於瀛舫與余是朋友之義所當盡者余不得而辭也聞君移治東平未及三月戢萑苻懲奸蠹奪赤子於虎口中已卓然克自表見吾知他日有繼是書而成編者當不惜自掩其前媺以信今而傳後是又徯諸良史氏之採錄而非余言之敢私矣姑就是書之成誌余所以知君者若此庶見君平曰信乎朋友者有道哉有道哉光緒辛丑端陽日如弟天津徐世光拜序

余於戊子秋游學京師越二歲庚寅禮部制舉文出第五名清剛雋上則河南柳公純齋作旭安此時知其為文而未知其為人也又數載公受撫軍李公知除惠民令余於惠民故多姻戚計偕來都者咸嘖嘖頌公賢今年春公移牧東平余館於東平三年矣四易主人無咎無譽既相見知與家君癸酉同譜直而好學剛而容物脫略形迹引為小友旭安此時知其為人猶未知其為官也甫浹旬頌聲四起有叔度何暮之嗟孟子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政教未及施而得民如此豈偶然哉語曰官之好醜去日方知徵公之吏治於東平不若求之惠民適刺史邵君介眉奉府檄至州於其座得公宰惠紀略一書携歸讀之其為文為人為官乃盡得之矣古今政治之書汗牛充棟然皆託之空言而不能見諸行事即行矣或誤國或病民戚少保自敘其書曰事實則不美觀美觀則不事實紀略者記事也非記言也事實也非美觀也公中州宿士偃蹇名場者二十年登第時蓋將五旬他人處此亦鰓鰓焉為子孫計市田宅謀遷擢而民生之休戚國家之利病又安問乎公治惠民五載政平訟理行一事必酌其通出一令必求其是正田里謹征槯振災荒興養也補志乘增禮器設鄉校立教也嚴苞苴清訟獄勵官方也擊強宗戮大猾申國法也至防河勦匪二事則禦大災捍大患關繫民生國計者也漢京循吏半出儒林史稱倪寬董仲舒以經術潤飾吏事公蓋學優則仕倪董之亞歟雖然旭安更有屬望於公者公扶溝人也居近洛北宋之世洛學為天下冠大程子解褐令扶溝其教思所被後世必有興者我

朝雎州湯文正儀封張清恪崛起七百年後挹其流風餘韻巋然理學名臣公去兩先生遠而讀書窮理動與之合宰一邑一邑治他日宰天下天下必治黃霸為相聲名減於治郡豈所論於公哉則是書第河之崑崙而龍門馬頰皆支派矣公之經濟學問亦孰得窺其尾閭乎古人有言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公之教身教也我之教言教也故教之三年而不如數日者聽公弦歌吾將學道矣

光緒辛丑三月既望年愚姪聊城傅旭安識於龍山講舍

古人著書各有體例或年輕事緯或義聚類從紀略者紀事之大略非如漢紀晉略斷代為書成一家言也况五年中公私奔走案牘蝟集或事後追書文成旋棄得之輿中錄之河上其日月漫不記憶授草寫官繆譌百出方欲斟酌體例重加正訂而移牧東平遂攜之來晤主講孝廉傅曉麓孝廉尊人與余同譜誼屬通家時時過從談時事論文藝當以是書質之并詢其條例孝廉曰公之書紀實也非紀文也草創足矣更加討論修飾潤色斤斤爭勝於文字此操觚家所為豈牧民者之能事乎則命名之義失矣且考之經傳本無體例春秋體例由公穀而彰馬遷體例至史通始著文選標題亦慎矣後代古文大家猶謂昭明不學強分義類公據事直書仿古人筆記漫錄之體奚為不可余韙其言遂屬其門下士十餘人分校寫定而是書之成蓋有前緣云柳堂識

猜你喜欢
  ●卷五·刘一清
  卷之三十七·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九十·佚名
  卷之一百七十九·佚名
  卷之一百二十七·佚名
  ●卷十五·余继登
  ●绎史摭遗卷六·温睿临
  一百五十九 内务府总管赫奕等奏请补放江宁织造摺·佚名
  第五册 天聪元年四月至五月·佚名
  一四八 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拟派肄业贡生校录《永乐大典》应刊书籍并再添摆板供事折·佚名
  绎史卷一百四十六下·马骕
  卷七之二·佚名
  孝武帝本纪·沈约
  第三十八章 唐生智、张发奎之异动·李宗仁
  钦定南巡盛典卷七十四·高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臧懋循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杂剧(元)关汉卿撰●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杂剧目录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安秀才花柳成花烛 正名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第一折〔冲末扮周舍上〕〔诗云〕酒肉

  • 卷九十一·毕沅

      ◎宋纪九十一 ∷起重光单阏正月,尽阏逢敦牂十二月,凡四年。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政和元年辽天庆元年   春,正月,己巳,以贤妃王氏为德妃。   辛未,诏:“诸路州、军学生不及八十人处,

  • 第九回 二世篡位咸阳宫 始皇归葬骊山墓·黄士衡

    话说赵高同着李斯、胡亥,密议篡立之策。先将始皇赐与扶苏玺书烧毁,假传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别作一书,赐与扶苏、蒙恬,说:他二人带兵数十万,在边已久,士卒多死,不能立功。扶苏反敢时常上书诽谤,都因未奉命令,不得归为太子,所以

  • 卷十一·吴缜

    ●钦定四库全书新唐书纠谬卷十一(宋)吴缜 撰○十一曰载述脱误衡王传误唐义识字误常山及薛谭字误程处亮名不同韦伦传记襄州事误严善思传误王同皎传误狄仁杰传误宰相世系表脱漏不载者宰相世系虽有名而计目中脱漏者宁王传

  • 读例存疑卷三十九·薛允升

    刑律之十五诉讼之一越诉投匿名文书吿人罪吿状不受理听讼回避诬吿越诉:凡军民词讼,皆须自下而上陈吿。若越本管官司,辄赴上司称诉者,(即实,亦)笞五十。(须本管官司不受理,或受理而亏枉者,方赴上司陈吿。)○若迎车驾及撃登闻鼓申诉

  • 二三、孔子至蔡乃负函之蔡非州来之蔡考·钱穆

    《世家》记孔子自陈迁蔡,又自蔡如叶。崔述辨之曰:“《左传》哀公二年,蔡迁于州来。(今安徽寿州。)四年,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今河南信阳。)十六年,楚白公作乱。叶公自蔡入楚,攻白公,白公死,叶公兼摄令尹、司马。国宁,乃老于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 洪武九年三月乙卯朔,上谓群臣曰:“智力虽足以取天下,而不足以得人心。朕每忆斯言,竟夕不寐,静观往事,无不皆然。朕当取天下之初,论智不如张士诚之狡论,力不如陈友谅之众,而朕一以诚心待物,未尝以

  • 卷19·吴缜

    《文德皇后传》云:“从幸九成宫,方属疾,会柴绍等急变闻,帝甲而起,后舆疾以从。”今案《帝纪》并《柴绍传》,并未尝有急变之事,莫知何谓,疑其无之。《宜城公主传》略云:“主嫁裴巽,帝恚,斥为郡主,久之复故,封于神龙元年”今案中宗自

  • 春秋大全卷二·胡广

    明 胡广等 撰隠公中【辛平王五十酉一年崩】三年【齐僖十一晋鄂四衞桓十五蔡宣三十郑庄二十四曹桓三十七陈桓二十五武三十一宋穆九卒秦文四十六楚武二十一】春王二月【程子曰月王月也事在二月则书王二月在三月则书王

  • 慎行论第二 慎行·吕不韦

    慎行原文:一曰:行不可不孰。不孰,如赴深溪,虽悔无及。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有知不利之利者,则可与言理矣。荆平王有臣曰费无忌,害太子建,欲去之。王为建取妻於秦而美,无忌劝王夺。王已夺之,而疏太子。无忌说王曰:“

  • 修身原文·洪应明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四·佚名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復次善男子。菩薩具十種法。則得圓滿成就一食。何等為十。一者成就食時性不貪求。二者成就食時性無染著。三者隨得食時常知止足。四者恒依時食不墮非時。五

  • 信力入印法门经卷第一·佚名

    元魏天竺三藏昙摩流支译归命一切诸佛。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如来住持境界之处。去寂灭道场不远普光法殿大福德善根所成之处。平等普遍无可嫌处。具足无量功德之处。金刚坚固所成之处。不可坏地安固之处。一切摩尼

  • 卷第十四·佚名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第十四  尊者胜友集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摄颂曰。非亲尼自受  舍中处分食不请向学家  受食于寺外从非亲尼受食学处第一佛在王舍城竹林园中。时莲花色苾刍尼。

  • 西村集·史鉴

    八卷。《附录》一卷。明史鉴 (1434—1496)撰。史鉴字明古,因家居西村,人称西村先生,江苏吴江人。他隐居不仕,终身布衣。王恕巡抚江南时,闻其名,延见之,与其讨论时政,史鉴指陈利弊,王恕非常佩服其才,认为可以独当一面,

  • 玉环记·杨柔胜

    作者佚名。或说杨柔胜撰。杨柔胜,字新吾,江苏武进人。约明万历十年(1582)前后在世。此本或为后人改订杨本。本事见于唐人《玉箫传》及范摅《云溪友议》中有关韦皋的故事。全剧三十四出。剧写:京兆书生韦皋,寄居洛阳。

  • 十地经论·佚名

    凡十二卷。印度世亲着,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译。略称十地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系注释十地经(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之作。内容系解说菩萨修行之阶位,十地融摄一切善法:初三地寄说世间之善法;次四地说三乘修行之相状

  • 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佚名

    具名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一卷,赵宋法天译。持世陀罗尼经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