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答陳真如書(二則)

答陳真如書

前數日,冶公寄到弟覆十力書數紙,以為此不過尋常辨論之文,托便寄閱,邀共欣賞已耳,非商量大事、懇求真知灼見以圖歸根結蒂者,故例置答。今得親函,有惶恐求責,使知實踐不濫議論之辭,並希得覆。是則非尋常辯論之作,而唯一大事之舉,又安得不答?直心是道場,不直則道不見。弟覆十力書時,試檢其時是何心境,若有一毫求勝之心,豈唯應師友呵斥?若真是商量大事,駁斥背教之談,則彼被駁者應如何感激涕零、恩同罔極﹗而翻事呵斥,以塞人口,是何異周厲王殺人以弭謗,告子不動心冥然罔覺悍然不顧己耶?﹗明辨以篤行,但有道理,雖佛亦許質難糾繩。講學而呵責辨論之人,吾未之前聞也。既已辨論,而複求師友呵斥,吾亦未之前聞也。

玩十力之辭,以推十力之意,蓋謂殺人須從咽喉上著刀,說食豈能即飽,固亦自具苦衷,而亦豈容抹殺。所可咎者,自既未得真甘露味飫人飢虛,而徒跡襲宗門掃蕩一切之陋習、宋儒鞭辟為己之僻執,遂乃孤明自許,縱橫恣睢,好作一往之辭,墮入謗十二部經、謗般若波羅蜜而不自覺。其罪伊何?寧不省惕耶﹗真如據教駁斥,固無不合,然亦只破得十力掃教而不嫻教之愆,並不知其立宗而不成宗之謬。又所談無所有不可得無念為念諸端,則不知境界不諳法門, 侗顢頇,離題太遠,誠可呵責。乃正襟令顏莊重發語大聲判告曰︰十力、真如,不知佛之宗趣唯一是無余涅 ,不知佛之法門八萬四千,自發心以至正覺,節節境界,節節行持,節節殊異,而非以一法門概也。

無余涅 為根本涅 。所謂涅 無體,寂滅寂靜,畢竟空是也;所謂一真法界,一切所依是也。此畢竟空人人皆具而不能顯,謂之自性涅 。胎卵濕生、情與無情乃至俱非,我皆令入無余涅 而滅度之。我皆令入,則盡未來際作諸功德以充其量,是故不入涅 ,謂之無住涅 。無住涅 為勝進涅 ,為大涅 ,而其根本仍無余涅 也。無余猶俗言質量,無住猶俗言數量也。小乘解脫,雖不若大乘法身數量圓滿,然不能因數量不滿,遂並略棄解脫質量亦不談也。

顧何以勸示發心動言三藐三菩提耶?涅 所顯得,菩提則所生得。生得一分菩提,即顯得一分涅 ,涅 必待菩提而顯,故必發菩提以顯之。作用在菩提,歸趣仍在涅 也。《大涅 經》雲︰菩提為果,涅 為果果是也。涅 待菩提顯,而大涅 又必待大乘大般若顯、一乘大方便顯。發心在無上菩提,充量在一切智智是也。菩提之謂智,智是無分別,必得與涅 相應,乃能無分別,乃可謂之智。智亦是無漏,必正智緣如,與涅 相應時,乃能無漏,乃可謂之智。智亦是般若,龍樹雲菩提是般若之果,般若是菩提之因;又雲能觀實相慧,謂為般若波羅蜜,實相是涅 ,慧觀實相即與涅 相應,乃稱般若,乃可謂之智。智亦是觀緣,《大涅 經》雲︰十二因緣為因,觀緣智為因因是也;《密嚴經》雲︰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是也。了真乃知幻,即與涅 相應乃能觀緣,乃可謂之智。是中如幻義皆屬菩提,非詮涅 。《大般若經》四百七十八卷〈空性品〉︰諸法乃至如來,永斷習氣,與生滅二相合者,亦皆是化;涅 常空,不與生滅相合,非化;然變化與空,如是二法,非合非散;此二俱以空空,故空,不應分別是空是化。據空化不應分別義,則知五百五十六卷涅 如幻者,是就無二無別說涅 如幻,以皆不可得不可說故也,並非如幻義既屬菩提又屬涅 也。法義不可限,法相仍不可亂也。

觀上菩提義、無分別義、無漏義、般若義、緣生義,皆必得涅 相應義乃成立,是故佛之宗趣唯一,即無余涅 是也。十力徒知佛門無住涅 之數量,又錯讀孔書,遂乃附會支離,竊取雜揉孔、佛之似,而僻執其一途。既恐怖無余涅 ,而大本大源于以斷絕,無本之木如何生,無源之水如何長也?常、樂、我、淨仍不離無余涅 ,蓋不生不滅是常,大寂靜離鬧是樂,大牟尼名法是我,解脫是淨。十力乃雲止是自己分上事,究竟屬自己分上何等事耶?明德是無聲無臭,中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誠是體物之鬼神,易是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此與無余涅 皆有關系。《毛傳》解天命即是天道,得經文天之所以為天,包並天之體用全義。宋儒乃有流行命令偏解,而十力泥之。又拘解《系辭》生生之謂易之義,而不盡其妙。遂乃不知孔學根本于寂滅寂靜也,是則錯也。真如駁十力而不能道出種種,故曰十力、真如皆不知佛門宗趣唯一是無余涅 者,此也。

宗趣唯一,法門無量,既曰無量,則各自有其境界。無所有不可得,無分別無心,皆般若所行地上菩薩境界,非地前境界也。毛道凡夫二取熾然,何論無所有不可得?一念無心入正性離生,初地菩薩尚入定無漏、出定有漏,而雲念念無心耶?《大密嚴經》︰得無分別便入密嚴宮,密嚴是大明妙智之殊稱。《大般若經》佛告善現︰汝以辨才,應為菩薩摩訶薩眾宣示般若波羅蜜多,六百卷《般若》皆為地上菩薩說法也。《智論》謂善現是大士示現于小位,又善現得無諍三昧樂說無相,樂說無相則所說詳盡佛獨加持,雖彌勒天王舍利弗等皆不得為教授教誡諸菩薩主,是之謂菩薩境界也。于此境界又足借徵無余涅 唯一宗趣已。

唯一宗趣無余涅 ,是則徹上徹下、徹始徹終、須臾不離無余涅 也。故般若為地上事,為根本智,相應涅 矣,而三智所系,皆不離乎根本。隨順無漏,趣向無漏,臨入無漏,是亦無漏,是即所謂地前加行智,朝宗根本也。以無所得為方便而不舍離一切眾生,是即所謂地上根本智,固根本也。一切智智皆從般若而得生故,甚深般若複由一切智智而得有故,是即所謂地上最後後得智,得根本後以之用于世間,而仍是根本行也。

據是三智,有情成佛,凡有初中後三漸次。引生無漏為初漸次,由凡入地歷七方便,加行智境也。無相無功用住為中漸次,自初至八煩惱障盡,根本智境也。圓滿菩提為最後漸次,一切智智乃証極地,後得智境也。如是或談五行,或立五位,或開十三住,在何位住,即何境界,談何行法,不可誣也。故曰法門非一也,而皆以無余涅 為宗趣也。吾輩皆毛道凡夫,當急求初漸次加行智境界法門,若侈談無所得,或竊取有所得,非方廣道人,即順世外道,于生死大事何曾涉著一毫,此可欺人或自欺耶?

念念無心,是無漏地上境界,凡夫有漏,從何覓得?然無路可通,而有方便,大智慧人苦心婆心貽我大寶,豈堪忽視?無漏則無心,有漏則有心,雖則有心,而心之內境有自証分,亦現量得。此之現量,世間現量,但能建在率爾墮心上,稍一剎那則尋求決定染淨與六識俱矣。發生六識之根,是四惑相應之末那,纏眠演繹,無可出期。若自証分則有漏中至善,久久緣習,忽無漏生,所謂徑路絕而風雲通也,此即隨順依處,依之立引發因,能引發無漏法也。諸修道人皆恃此心,而于宗門唯一取用。然此但說心用,而法門則仍有種種可談矣。

無所有不可得是無漏地上境界,凡夫有漏但是二取,然有方便可以趣入。其在無著《瑜伽》,有四尋思,得四如實智。依識有所得、境無所得生,而所取破,即得暖頂位;依境無所得、識無所得生,而能取破,即得忍及世第一位。世第一位,一剎那見道入地矣。其在龍樹中觀,初觀無常,馴習以後繼以觀空,所謂三十七菩提至涅 城、三三味入涅 門是也。初熟柔順忍,後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而入地矣。其在一乘《大涅 》,由聖行三學,進梵行無量,複由梵行所修之舍為十八空,乃得天行,入地六度矣。其在《華嚴》,地前七方便異常明了,淨行修無我,梵行修無法無盡藏行而入地矣。三十七菩提分者,大小共由之路,瑜伽以之修對治,中觀以之修無常。雖三十七而根于四念住,雖四念住而要于循身觀。修循身觀者,初嫻數息以定其心,繼嫻不淨以入其境,數息不淨,龍樹謂此二觀法中真甘露門也。若欲直探般若,則亦必由三慧作意入門,而助伴于十法行句。凡此地前方便法門,任擇一途皆可入地,無容夸大鄙薄輕非。

宗趣唯一無余涅 ,法門則有三智三漸次。非惟佛法則然,孔學亦何獨不然﹗但讀《中庸》,二義明了︰初段、"天命之謂性"至"萬物育焉",統明宗趣唯一、法門三次。二段、"仲尼曰"至"唯聖者能之",但明能中庸與不能。三段、"君子之道"至"治國其如示諸掌乎",分明宗趣唯一。四段、"哀公問政"至"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分明法門三次。五段"衣錦尚 "至"無聲無臭至矣",複明宗趣唯一。

文段既晰,可以談義。一段、《中庸》是素隱之書,素其隱于不睹不聞,則與無余涅 相應,譬如獅子據得其窟,然後可以出而大吼,此之謂唯一宗趣。未發之中,天下大本,如根本智;發皆中節,中和位育,如後得智,此之謂法門三次。然天命之性已示宗趣,率性修道已詳法門矣。一陰一陽之謂道,成之者性也,一陰一陽則無思無為與涅 相應,天命即一陰一陽之天道也。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非三漸次耶?三段、夫婦知能費也,聖人不知能隱也,般若無知無能也。天地之大費也,人有所憾隱也;大小費也,莫載莫破隱也;鳶飛魚躍費也,戾天于淵隱也;忠恕違道不遠無入而不自得,費而隱也;鬼神離軀殼而應于無余涅 ,得物之體而萬物無不育,學者如鬼神,初空其身繼空其心、心所,即立于無余涅 地與鬼神同,體萬物而王天下,豈奇異事耶?君子之道,鬼神之為德,一本于無余涅 而已矣。四段、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從容中道,誠也,聖人也,是即無所有不可得入地般若行也,則所謂根本智是也。其次致曲,可欲之謂善也,曲能有誠,有諸己之謂信也,誠則形形則著,充實之謂美也。著則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也,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大而化之之謂聖也。何謂化?轉有漏心、心所成無漏四智,異物曰變化也,則入地成聖矣,則所謂加行智是也。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乃至贊化育與天地參,先知如神,則聖而不可知之謂神也,則所謂後得智是也。此非三漸次而何?五段、入德而天下平皆歸乎隱微乃至無聲無臭,則又鄭重歸結于無余涅 ,唯一宗趣可以想矣。

熟讀《中庸》,乃知孔、佛一致,一致于無余涅 、三智三漸次而已。自孟子外,宋明儒者誰足知孔?唯王陽明"無善無惡心之體、知善知惡是良知",得有漏心之自証分。而轉有漏為無漏,隨順趣向于無余涅 ,何曾夢得;三漸次之後得智,更何足談?若其余諸儒,一言寂滅寂靜,即發生恐怖;恐怖不已,發生禁忌;禁忌不已,大肆謗毀。夫至謗毀而無漏途竭,輪轉三途豈有窮極?滅燈毒露慧命枯亡,痛寧已哉﹗至三漸次更不足論,明明二之中四之下也。神聖差等,經數可按,而曰非聖人之上又有一等神人,甘持世俗見解敢與經文相背也﹗陽明"堯舜萬鎰,孔子九千",與經文"以予觀于夫子,賢于堯舜遠矣"相背,又何足與談十地差別、十王大業?

至極之果且盲不知,民亦何能得所歸宿?宋明諸儒不熄,孔子之道不著,邪說誣民充塞仁義,豈食人肉而已哉﹗如一闡提鏟無漏根,寧細事哉?敬告十力︰萬萬不可舉宋明儒者以設教也。應知孔子之道晦數千年,當繼孟子後大啟昌明也。吾非敢鄙儒,躬行實踐,誰敢不敬?但不可以世間之賢,阻至極之路也。嗟乎悲哉, 明死矣,曾聞何道,得個什么?吾門諸子,其他且置,十力、真如皆行年五十,石火電光,其與幾何?商量大事,應如救火追亡,一切客氣悉皆屏棄。吾年七十,死亡更促,執筆答此,痛徹心脾。十力、真如︰此豈求勝之書也哉﹗此豈求勝之書也哉﹗

十力原書雲︰一念恆持不失自己,三藏十二部都如此得著落,否則都是戲論也。善學者于此把定,不要侈談無所得與涅 如幻。《般若》六百卷,滿紙是無所得,學人實透般若,乃于無所得而無不真有得矣。真有得矣,必不漫言無所得也。涅 只是常、樂、我、淨,此是自己分上事,自明自見雲雲。

(1939年7月10日)

再答陳真如書

得本月二十一日覆書,謂于我所答書,循環奉誦,繼以日夜,開示蒙昧,受恩無涯。曩學內院,粗知《瑜伽》,近讀《般若》,乃知無上法味,層出不窮,師所告誡,完全接受。惟十力我見極深,乃至與諸佛爭勝,師以至義對十力說,均非對症,此書永遠寶存,不複轉示十力雲雲。

從善之勇,服膺之摯,心境之光明,誰與吾子?此何如事,為己為人,不應如吾真如哉?今人談義,既非為己立足于心身性命之場,亦非為人取譬于欲立欲達之地。初無樹志凌霄,繼乃名利恭敬,而又益之以幾卷古書,幾條道理,烏得不我見如山,奚能倏爾崩角?三十六種外道,一與佛談,即盡棄所學,無論矣﹗老名士董羅石一見陽明,盡棄詩瓢,積縑表摯,豈複見于今日哉?十力究竟不算豪傑,雜毒已攻心矣,我亦奈之何哉,而亦烏足計哉?惟是此篇答書,吾並非止為真如、十力發表要義,吾實為盡天下人發表忠言。蓋發表之意有激于自身而出者,有激于唐宋諸儒而出者。

激于自身而出者︰漸幼孤,庶出,母長年病。初習程朱,得鄉先生大譽,雖足樹立,而生死事不了。繼學陸王,雖較直截,而亦不了生死。母棄養,無奈何,吾友桂伯華導看《起信》、《楞嚴》,雖快然知生死由來,而豈知無余涅 之說哉﹗于是年四十矣,究極所歸,學《唯識》、《瑜伽》而不能入。女蘭,年十七,隨予學于寧,予入隴而死,痛徹于心脾,中夜哀號而無可奈何,遂翻然求學,通宵達旦,鑽研《瑜伽》,于是《唯識》、《瑜伽》渙然冰解。四方之士畢至,真如、十力亦于是結道義之交。于是年五十矣,又豈知無余涅 之說哉﹗無端而東兒死,生世十九年耳,聰明而不祿,誠悼痛之,許一嗚同時死,黃樹因同年死,于是習《般若》,不能融貫。逾年而同懷姊死,又聶耦庚死,乃發憤治《智論》而《般若》嫻習。雖得畢竟空義,猶未敢執無余涅 以為宗趣也。進治《涅 》,年已六十,作《涅 敘》,苦不克就。乃避暑廬山,會散原至,留連數月,而《涅 敘》竟,而後知無余涅 之至足重矣。蓋九一八大水泛濫,東夷猖獗之時也。都城未陷,予于寧院五題講會,蒙文通、湯錫予二君主持之,大提特提無余涅 唯一宗趣之義。會竟而七七事起,竟成寧院講學終結,豈細故哉?我皆令入無余涅 而滅度之,初以為對小乘之說,繼但存疑,數年後,夫乃決知。誰都能有漸之長年,誰非出家而畢生如漸唯此一事?誰于諸宗作窮研融會,徵實以得南針?是故知無余涅 唯一宗趣,不易易也﹗此所謂激于己而出者也。

韓愈文人,烏足知道,更何論清淨寂滅﹗村嫗唯計飽食昏睡,談何清廟明堂?宋人說理始《太極圖》,世俗根由且依稀仿佛,何論出世真詮,又何論涅 寂滅?辟佛者極惡寂滅,仇而恨之,其非種者鋤而棄之。人謂大乘度人窮極六道,謗者則曰︰雖則普渡有情,而所渡仍是寂滅,故佛異端耳。略談粗義,都譏禪學,試問禪何害于爾,而惡之拒之如是?皆盲昧之流,非惡寂滅,實惡斷滅,以斷滅為寂滅而惡之也。非惡禪,惡清談廢事,以清談廢事為禪而惡之也。說風是風,盲從不究,世皆敗壞,殃及學林,馴至于今,仍是張冠李戴。夫無余涅 為何如事,天下陷溺為何如危,此烏可已已耶﹗此所謂激于唐宋諸儒而出者也。

來書請益︰無余涅 ,幸加垂示。應重答之,諦聽無忽。無余涅 者,寂滅之謂也。《瑜伽》說有二種寂滅︰一者、寂靜寂滅。有《涅 》說四寂靜︰當來不生,而苦寂靜;三毒永斷,而煩惱寂靜;背惡習善,而不損人寂靜;見聞覺知,不憂不喜,而舍寂靜。今無余涅 ,增說亦四︰無算數言說,而數教寂靜;無身,而一切依寂靜;無身生苦,而依依苦寂靜;不思未來苦生不生,而依依苦生疑慮寂靜。此以寂靜見寂滅者,依他惑盡之境界也。二者、無損惱寂滅。經說︰比丘求寂滅,名真安樂住;又言︰由實有無生、無為、無等生起,而有生、有為、有等生起,有永出離;世尊依此密意,說言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是為寂滅。所具功德難了知故,名為甚深;極廣博故,名為廣大;無窮盡故,名為無量;有非有不可說,即蘊離蘊不可說,以無二故,不能以數說,名為無數;以其一向無垢,謂之為無損惱也。此以無損見寂滅者,圓成德備之境界也。《瑜伽論》言︰依他起上無遍計執,便是圓成,是故依、圓皆寂滅也。亦可謂依他惑盡,略如《攝論》說彼果斷;圓成德備,略如《攝論》說彼果智也。不可說無住非無余、智則異寂,而不明相應義也。

無始時來,恆河沙數諸佛世尊,最崇最上,曰無余涅 ,釋迦說法四十九年,最終歸趣,亦大演涅 。以是因緣,而後吾人飲甘露味于一切法海,若全襟驪珠在握,是故智者先務之急在《涅 經》,豈不然歟﹗此經說三德︰曰解脫德是體,曰法身德、般若德是相、用也。其宗趣有三︰曰涅 是常,解脫體也;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曰一乘,《大涅 經》見性成佛,法身、般若相、用也。是三德者,不即不離,不一不異,至微至妙,妙于相應。夫相應者,不可思議,法爾如是境界也。經言︰我今當令一切眾生,及以我子四部之眾,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複當安住是中,入于涅 。何等名為秘密之藏?猶如∴字三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別亦不得。解脫之法亦非涅 ,如來之身亦非涅 ,摩訶般若亦非涅 ,三法各異亦非涅 。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 ,如世伊字。細味經言,而知相應至妙之義,一語具三玄,一玄具三要是也。舉一涅 而即具三德,一語具三玄也。舉一解脫,法身以充其量,般若以顯其德;舉一法身,清淨無垢本于解脫,功德無邊資于般若;舉一般若,因之為無分別起于解脫,果之為一切種智成于法身;則所謂一玄具三要也。皆相應義也。並則一劃,縱則一貫,誰居左右,誰為始終?面目無序,君臣無位,淆混一團,法相亂三,是則即也,一也,有過也。別不具三,解脫則有小而無大,法身則詳增上而略本質,般若則明用而非詮體,非圓相也。異地而處,三法雖具,不相連屬,非妙相也。是則離也,異也,亦有過也。伊之三點,非並非縱,亦非別異,而仍三法。以法相談,則治而不亂;以至理談,則融洽無間;相應之妙如是哉﹗

是故,菩提、涅 曰二轉依,此二皆以畢竟空而空,則無二無別,相應義則然也。寂則凝然不動,智則萬化皆通,無礙自在,相應義則然也。佛各具法身,而同一法界,亦相應義則然也。《起信論》開真如、生滅二門,而不立正智法,談者說同歸一法界,則止有一法界,其不明相應義,而過現重重,大都然也。無余涅 既大小殊,其為異門亦大小異,解脫則同,法身、般若不同,所以異也。寂滅異門,小乘有八,斷與無欲、滅諦斷知、及沙門果有余、無余;大乘無量,略二十六,《瑜伽》說也。《涅 》解脫一百余門,法身有四︰常、樂、我、淨;然一百余門可攝于彼二十六門,彼二十六門可攝于此常、樂、我、淨四門。常、恆、久住、無變、有法,攝于常也;舍宅、洲渚、救護、歸依、及與所趣、安隱、淡泊、善事、吉祥,攝于樂也;或攝于我也;無轉、無垢、難見、甘露、無憂、無沒、無熾、無熱、無病、無動、乃至涅 、永絕戲論,攝于淨也。常、樂、我、淨可攝于一。一之為歸,寂滅是也。諸行無常,寂滅為常也。生必滅故,寂滅為樂也。我得八自在,寂滅則我也。一法界清淨,寂滅則淨也。是則一百余門與二十六,常、樂、我、淨盡之矣。常、樂、我、淨,寂滅盡之矣。寂滅者,定境也,名大三昧深禪定窟,亦名無相三昧,無色聲香味觸生住男女十相,無色而住去來進止如是之義諸佛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此定境界猶如虛空不可壞滅,名涅 界,亦名法界,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此性當住,又名法住性、法界性、法尼夜摩性,若有此尼夜摩三摩地者,于諸有情心無顧戀証于涅 ,退轉諸佛法門,不得入于究竟之慧。是故菩薩舍而不証,近住而已。一切如來令從定起,超第八地乃至法雲,入佛內証作諸功德,如來變化所為事畢,然後住于真身隱而不現。此寂滅境,佛對小乘說為無色,對大乘說色,無余涅 ,非斷滅境,一真法界,清淨無垢而已。燈明滅盡,燈爐猶存;然木滅盡,灰質猶存;煩惱雖滅,法身常存;非胎藏生而微妙身,初地應寂能意生身,此之謂也。

《維摩詰經》舍生死而樂法身,從如是無量清淨功德,生如來身,是也。定慧相資,乃得生顯;慧從定生,不定無慧;定從慧顯,不慧無定;剎那相應,不可說二,而寂滅則一也。寂滅就用、就智、就慧相應邊言,亦名密嚴國,是內証聖智之所行,是大明妙智之殊稱。《密嚴經》言︰此土最微妙,不假日月明,佛及諸菩薩,清淨光恆照,無有晝夜時,亦無老死患,殊勝密嚴宮。諸天所希慕。最上瑜伽者,地地而進修,其身常清淨,而生密嚴國,得解脫智慧如來微妙身。三德相應義,此亦如是雲。又雲︰極樂非胎生,光淨悉瑜伽,若比于《密嚴》,百分不及一。

上來所談寂滅諸義,于無余涅 已得其概。略說如是,若欲詳明,讀《大涅 經》、《大密嚴經》。

(1939年7月30日)

(選自《內學雜著》卷下,《歐陽競無先生內外學》第十二冊)

猜你喜欢
  墨子閒詁卷十一·孙诒让
  论语精义卷八下·朱熹
  辨定祭礼通俗谱卷一·毛奇龄
  卷四·汪克宽
  第十四章 45·辜鸿铭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卷十四·王顼龄
  卷一百九十五·秦蕙田
  后叙·傅逊
  卷五·王志长
  不苟论第四 贵当·吕不韦
  卷三百八·佚名
  指月录卷之二十三·瞿汝稷
  佛说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卷下·佚名
  六度集经卷第三·佚名
  药师经析疑·李叔同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某邑妓·唐圭璋

      渔家傲   十月小春梅蕊破。

  • 卷一百七·陈邦彦

    <集部,总集类,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一百七目録兽类杜秀才画立走水牛歌【唐顾况】述韦昭应画犀牛【唐储光羲】观胡九龄员外画牛【宋韩琦】观黄介夫寺丞所收丘潜画牛【宋梅尧臣】毛老鬬

  • 卷五百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二姚合和李补阙曲江看莲花露荷迎曙发灼灼复田田乍见神应骇频来眼尚颠光凝珠有蔕焰起火无烟粉腻黄丝蘂心重碧玉钱日浮秋转丽雨洒晩弥鲜醉艳酣千朶愁红思一川绿茎扶萼正翠菂满房图淡晕还殊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一·佚名

    正统十二年三月癸亥朔 上以躬谒 陵寝告 奉先殿遣官祭皇城门之神是日 车驾发京城命西宁侯宋瑛宁阳侯陈懋右副都御史曹翼刑部侍郎杨宁居守驻跸沙河○甲子驻跸 陵下遣礼部尚书胡濙祭告 天寿山之神○提督辽东军务左副都御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八十三·佚名

    万历三十一年四月丁亥朔户部言巡仓御史左宗郢请以四十两月应折之粮俱就通仓支放目今四月正当奉旨开操未便停住合俟六月操止将京军月粮坐拨通仓支放其临德两仓严禁改折务足原额五十万之数以备支运今岁粮运行总漕巡漕设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十三·佚名

    万历二十五年八月己未朔庚申以万寿圣节赐辅金万寿字二副银万寿字二副金篆字八个金书红符一道银书红符一道及讲官刘元震等二员有差○除庶吉士朱延禧黄志清南师仲陈之龙何宗彦刘纲赵用光孙如游邓士龙顾秉谦为翰林院编修

  • 卷之九百七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三百三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杜弼传·李延寿

    杜弼,字辅玄,中山曲阳人。祖父杜彦衡,任淮南太守。父亲杜慈度,任繁时县令。  杜弼从小聪明敏捷,家中贫穷买不起书,十三岁那年寄住在郡中的学校内读书。同郡人甄琛任定州刺史,考试学校的生员,对他策问,他对答如流,声音响亮。甄

  • 左良玉传·张廷玉

    左良玉,字昆山,临清人。早年曾官任辽东车右营都司。崇祯元年(1628),宁远城发生兵变,巡抚毕自肃自杀而死,良玉因为此事丢官回了家乡。后来恢复了官职。总理马世龙让他跟随游击将军曹文诏前去援助玉田、丰润两地,接连攻战了洪

  • 卷三·郭良翰

    钦定四库全书明諡纪彚编卷三明 郭良翰 撰諡法下神 皇 帝 王 公 侯 君 圣 贤 玄 太高 世 尧 舜 汤 商 周 桀 纣 魏 戴丁 祁 胡 夷 长 远 坚 耆 尊 考 肇德 钦 翼 齐 容 慧 知 

  • 十五年·佚名

    (甲辰)十五年大明成化二十年春正月1月1日○己丑,百官分半進表裏,一半詣景福宮,進表裏于兩大妃殿。○永安道觀察使李淑琦來啓曰:「近者兀狄哈等,聚徒衆,攻殺會寧城底斡朶里等,掠畜産而去。臣給鹽、布等物,存撫之。舊例,斡朶里若遇

  • 二十一年·佚名

    (戊子)二十一年大明萬曆十六年春正月1月1日○朔乙酉,全羅監司尹斗壽狀啓:龍潭縣,去十二月十五日,地震,自西南,聲甚轟輵。1月2日○丙戌,二所巡廳軍號,趁不受去。兵曹啓:「以夜深,不爲受去。」傳曰:「軍法解弛,於此可見。」命囚巡將李

  • 对症下药·孔子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所行诸,子日,‘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日:“求也退,故进之

  • 第十部分·毛公

    小雅 节南山之什《节南山》,家父刺幽王也。【笺】家父,字,周大夫也。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传】兴也。节,高峻貌。岩岩,积石貌。【笺】兴者,喻三公之位,人所尊严。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不敢戏谈。【传】赫赫,显盛

  • 卷二十七·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二十七   宋 王与之 撰土均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郑康成曰均犹平也主平土地之政令【○吕氏曰此所以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贾氏曰土均草人稻人皆土地之事薛平

  • 修丹妙用至理论·佚名

    修丹妙用至理论,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北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此书言炼丹理论及丹法,分为九篇。其篇目依次为:卦气、火候、药诀、正疑、甲庚、五行、药证、具用、九转。大略谓安立坛室炉鼎及炼丹火候,皆须

  •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延寿

    全一卷。略称唯心诀。宋代僧永明延寿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为永明延寿阐明其唯心思想之着作。延寿主张千途异说归于一法,而万法归于一心;法华、般若、思益、华严、圆觉、楞严、大集等诸经亦一法之千名而已,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