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五十六

弘道录卷之五十六#1

朋友之信

《宋史》:刘安世与司马光同年友善。登弟後,辞归洛,光问之,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光悦,因与从游,一日避席问:尽心行己之要,可以终身行之者。光曰:其诚乎。又问:行之何先。曰:自不妄语始。自是拳拳勿失,终身行之。後调治州,司法参军,司户以贪闻,运使昊守礼将按之,问於安世,安世云:无之。守礼为止,然心不自安,曰:司户实贪,而吾不以诚对,其违司马公教乎。後读扬雄《法言》君子避碍则通诸理,意乃释。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货利,皆则象司马光。既叹群贤凋丧,犹归然独存,而名望益重。梁师成服其贤,使小文昊默持书来啖,以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安世笑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吾欲为元佑全人,见司马光于地下。还其书不苔。

录曰:元城之从温公,可谓屡踬屡踏矣,而卒不能变,至死犹欲见之於地下。何也。《无妄》六二曰:不耕获,不曹会,则利有攸往。苟非诚信相为始终,确然不易,未有不为利禄所动,权势所移者也。厥後李光以师礼安世,举所闻於温公者曰:学当自无妄中入。正此意也。故曰:不诚无物,人岂有不自信而能信於人者哉,不信於人而能信於地下者哉。呜呼,可谓无负圣门之训者矣。

陈襄自少与其乡之士陈烈、周希孟、郑穆为友,皆气古行高,磨珑镌切,相期以天下之重。时学者方溺於雕篆之文,所谓知天尽性之说,一切指为迂阔。四人者相与以斯道呜於海隅,闻者始皆笑之,竟不为变,而守之益坚,自躬行於其家,以达於州闲,人卒信之。於是父尤皆肴其子弟,请从之游。闽中士人宗之者,谓之四先生。虽有诞突盗傲,不可率者,不敢失礼於其门也。

录曰:是时闽学未闻,四先生以其躬行实践,倡率乡人,始也至难,终也大化,乃天启斯文之运,四海不约而同者也。

谢良佐切己笃信,见二程受学。一日明道谓之曰:诸君在此相从,只是学其言语,故心口不相应,盍若躬措诸行。後与伊川别,一年往见之,伊川曰:相别已久,做得甚工夫。对曰:只去得个矜字。伊川曰:何故。曰:仔#2细点捡得来,病痛全在这裹。若按伏得这个罪过,方有向进处。胡文定问:矜字罪过,何故怨地大。谢曰:今人做事,只要夸耀别人耳目,浑不关自家受用事。伊川喜曰:是子可谓力学切问近思者矣。又曰:命虽浅近也,要信得。将来就上面做工夫,万事真实有命,人力计较不得。吾平生未尝干人,在书局亦不谒执政。或劝之,余对曰:他安能陶铸,我自有命在。若信不及,风吹草动,便生恐惧忧喜,枉却工夫气力。信得,命便养得,气不挫折。

录曰:矜之罪过,何以见其大乎。禹,大圣人也,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颜,大贤人也,曰:愿无伐善,无施劳,人惟自浅也。故以片言自足,以寸长自许,惟自肆也。故不知自己不足,祗见自己有余,此学者大病,终不可入於尧舜之道矣。呜呼,上蔡之学所以高明,刚正人所难及者,正惟在此。学者可不省哉,可不勉哉。

朱光庭初授学於胡安定,告以为学之本在於主忠信,遂终身行之。後师二程,众方惊异,光庭独信不疑,笃学矢志,不渝金石,行可质於神明,在邦在家,临民临事,造次动静,一由至诚。上论古人,岂易其比,赛赛王臣之节,禀凛循史之风。国一盒、元佑、靖国问,事变屡更,其时固有名盖天下,致位庙堂,得行所学者,然夷考其事,犹有憾焉。如公找者,可谓倦倦服膺而弗失之者矣。刘绚自髻龇时师事二程。明道尝谓人曰:他人之学,敏则有矣,未易保也。斯人之志,吾无疑焉。伊川亦曰:游吾门者众矣,而信之笃得之多,行之果守之固,若子者几希。盖所受有本未,所知造渊微,孜孜焉不知其他也。天性乐善而不为异端所惑,故其履也安,内日加重而无交战之病,故其行也果。与李吁志向如一。自二程倡明道学,世方惊疑,能使学者视效而信从,二子有力焉。吕太钧为人质厚刚正,以圣门事业为己任,所知信而力可及,则身遂行之,不复疑畏。故识者方之季路。从张载学,能守其师说,而践履之。尤喜讲明井田兵制,谓治道必自此。如悉次为图籍,令可见用,虽皆本於载,而能自信力行。载每叹,以为不可及。伊川又云:和叔及相见,则不复有认;既相别,则不能无疑。然亦未知果能终不疑否,不知他既已不疑,而终亦复有疑否也。明道遂云:何不问他疑甚。又云:和叔至诚相信心直,故笃信也。

录曰:自孔门教人之後,至是学者方知圣人之道,而心向往之。苟非笃信力行,即所谓江耳之学,无益於身心,安保其不遽变,尚能终身行之乎。此在道学之门,至为切要,而孔曾商若倦倦於《论语》者,复得见矣。录之。

杨万里初见张忠献,勉以正心诚意之学,服其教终身,至名读书之室,日诚斋。淳熙十二年地震,上书曰:臣闻言:有事於无事之时,不害其为忠言。无事於有事之时,其为奸也大矣。天下之事,有本根,有枝叶。臣前所陈枝叶而已。所谓本根,则人主不可以自用。人主自用,则人臣不任责。今日之事,将无类。此圣学高明,愿益思其所谓本原者。迁束宫侍读,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会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央庶务。万里上疏力谏。高宗未葬,翰林学士洪迈不俟集议配飨,独以吕熙浩等姓名上,万里上疏诋之,至有无异指鹿为马之言。孝宗不悦曰:万里视朕为何如主。出知筠州,韩怩胄用事,欲罔罗四方名士,尝筑南园,属为之记,许以掖垣,解曰:官可弃,记不可作。怩胄僭权益甚,至忧愤成疾。家人知其故,凡邸报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用兵启衅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奸臣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

录曰:张忠献之於诚斋,犹范文正之於横渠也。古人成就後学,每母如此。向使揭之於斋,而不能信之於己,将不徒然矣乎。今观应诏所陈,恳恳乎几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之旨。监国之疏,切切乎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之言。至於权好之晚已,邪仗之误国,虽至於死,尚甘心焉,岂非毙而後已者乎。诚斋之名,端不负矣。

何基笃信。黄干以父伯焚为临川县丞,时干适知丝事,伯美见其子而师事焉。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後可,基悚惕受命。於是随事诱掖,得渊源之懿,微辞奥义,研精覃思,平心易气,以俟其通,未尝参以己意立异,以为高狗人而少变也。几所读,必加标点,义显意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尝谓:为学立志贵坚,规模贵大,充践服行,死而後己。读《诗》须扫荡胸次,然後昤哦上下,讽咏从容,使人感发,方为有功。读《易》当尽去其胶固支离之见,以洁序其心,玩精微之理,沉潜极泳,得其根源,乃可渐观爻象。其确守师训,精义造约如比。及王相为弟子,高明劲识,弘论英辨,质问疑难,或一事至十往,基终不变,以待其定。尝曰:治经当谨守精玩,不必多起疑论。有欲为後学言者,谨之又谨可也。

录曰:孔子曰:笃信好学。释之者曰:不笃信,则不能好学。然笃信而不好学,则所信或非其正。此何王金许四先生之传,所以不失其本也。呜呼,西河之旨,亲得大圣之宗者也,而其徒骗服失之,矧经伪学之厉禁乎哉。此其所以馑之又谨,十往不变,以待其定也。

王相大父师愈从杨时受《易》、《论语》,既又从朱骨,张拭、吕祖谦、游文瀚兄弟皆及其门。相少慕诸葛为人,号长啸二蝓。三十始知家学之源,惕然叹曰:长啸,非圣门特敬之道。更以鲁斋。或语何基得熹之传,往从之,授以立志居敬之旨,中心信向,质实坚苦,有疑必从基质之。相之言曰:伏义则河图以画八卦,文王推八卦以合河图者,先天後天之宗祖也。河图是逐位奇偶之文,後天是统体奇偶之文。惟四生数不动,以四成数而上下之,上偶下奇,莫匪自然。又曰:大禹得《洛书》而列《九畴》,箕子得《九畴》而传《洪范》。范围之数,不期暗合洪范者,经传之宗祖乎。初一曰五行,以下六十五字为洪范五皇极,以下六十四字为皇极经。此帝王相传之大训,非箕子之言也。又曰:今《诗》三百篇,岂尽定於夫子之手。所删#3诗,容或有存,汉儒取以补亡。乃定二南各十,退《何彼穠矣》,《甘棠》归之,《王风》削去《野有死麝》,黜郑卫淫奔之诗,又作《春秋》发挥。又曰:《大学》致知格物章,夫尝亡,还知止章于听讼之上。谓《中庸》古有二篇,诚明可为纲,不可为目,定《中庸》、《诚明》各十一章。其卓识独见,多此类也。

录曰:王会之之反身狗理,可谓学也确矣。而卒以章明卓识称者,岂非愚叉明,柔叉强乎。其着书特多,问辨特富,非无所本也。是以学者贵於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畎该博矣。虽然长啸亦主静,徒也。不主静,则不能致远。而研精理性,与立志居敬,一而二也夫。

《元史》:金履祥自幼信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相,尝问为学之方,相告以莫先立志,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为学之大方也。时宋事已不可为,遂绝意进取,屏居金华山中,追逐云月,寄情啸味,视世故泊如也。平居独处,终日俨然,所谓居敬以持其志,立志以户其本者。信乎自在,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惮。训迪後学,谆切无倦。尝谓:刘恕外纪不本於经,而信百家之说,是非缪於圣人,不足以传信。自尧以前,不经夫子所定,固野而难质;春秋非玉帛之使,则鲁史不书,圣人笔削无得而加也。乃用邵氏皇极经世历,胡氏皇王大纪之例,损益折衷,一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断自唐尧以下,接於《通监》之前,勒为一书,名日《通监前编》。凡所引,辄加训释,以裁其义,多儒先所未发。既成,以授得人,许谦曰:二帝三王之盛,其微言懿行,宜後王所当法;战国申商之术,其苛法乱政,亦後王所当戒,则是编不可以不着也。当时议者以为:基之清介纯实,似尹和靖;相之高明刚正,似谢上蔡;履祥亲得之二氏,而并充於己者也。

录曰:仁山之论道,原其愚之论小司马乎。太史公明言《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贞奈何复补之乎。由是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女娲氏、燧人氏、盘古氏、纷纭不一,皆贞门之作俑也。至胡五峰双峰号为儒者,复舛错缪戾,何怪秦博士、梁武帝耶。至少微家塾并载盘古等六氏於前,伏义等八氏於後,总一十四氏,不知孰为三皇,孰为五帝。今当一切削去,以前编为定,可也。

许谦受业金履祥之门,语之曰:士之学,若五味之在和,酝酱既加,则酸咸顿异。子今来见而犹夫人,岂吾之学无以感发予耶。谦闻之惕然,居数年尽得其所传之奥,於书无不读,有不可通,则不敢强;或有未安,亦不苟同也。谓学者曰:学以圣人为准的。然得圣人之心,而後可学圣人之事。其读《诗》,有《名物钞》正其音释,考其名物度数,以补先儒之未备,仍存其逸义,旁釆远援,而以己意终之。期观史,有《治忽几微》,仿史家年经国纬之法,起太嗥氏,迄宋元佑司马光卒。盖以为光卒,则中国之治不可复兴,诚理乱之几也。又有《自省编》,昼之所为,夜必书之,其不可书者,则不为也。开门讲学,远而幽冀齐鲁,近而荆扬昊越,皆不惮来受。其教人也,至诚谆悉,内外婵尽。尝曰:己有知,使人亦知,岂不快哉。或有所问难而词不能达,则为之言其所欲言,而解其所惑。讨论讲贯,终日不倦,摄其粗疏入於密微,闻者方倾耳听受,而其出愈真切,惰者作之,锐者抑之,拘者开之,放者为约之,随其材分,成有所得。然独不以科举之文授人,曰:此义利所由分也。笃於孝友,有绝人之行,处世不胶於古,不流於俗。大德中,荧惑入南斗,谦以为灾在昊楚,窃探忧之。是岁大侵,貌瘠加损。或问曰:岂食不足乎。 谦曰:今公私匮竭,道谨相望,吾能独饱邪。其处心盖如此。

录曰:愚观许白云之所忧窃,与今同夫是而不胶於古,不流於俗。盖胶於古,则荧惑之变,不但大侵而已;流於俗,则昊楚之灾,未必切身而已。而不知儒者之心,视天地万物,中国四夷,未之有间,而天道人事,皆吾学问中之所当究。初非应举之文,科目之士所能知也。其伤中国,距夷狄,默与於治忽几微之间;而所以扶世道,振元纲,又切于洞究释老之旨。此所以足任正学之重,而身之安否为斯道之隆替也。

皇明初,赵考古妈谦系出宋秦王六世孙,公烦入元,累世不仕。先生远宗沬泗,近取关问,信道敦笃。洪武初,聘至京师,归而筑考古台,作《声音文字通》一百卷,大阐六经百氏,自谓有精义人神之妙,时人未之许也。惟宋景濂命子仲市受其学,与江西宋季子、天台林公辅、同郡唐愚士信以为然,吏部侍郎侯庸事以师礼。复起至京,廷臣成谓海外圣学未闻,宜用真儒往教,遂授琼州府学教授。既至,作琼台布学范,传授造化经纶图说,集补前圣成书,随物书之,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虽蛮夷荷戈执戟之徒,向风慕义,而远方从游之士不以梯山航海为惮,若三山郑尚宾,合肥王仲迪,莆田朱伯绍,凤阳孙仲岳,琼台昊文祥,皆宗之。丘文庄公濬信之尤笃,盖琼州自考古之後,始知圣学。文庄始以朱子微言散见於传注语录!学者狞未易求,乃釆其精切者,汇为二十篇,作《学的》。又《纲目》以正统为主,如秦隋之未有不可遽夺,汉唐之初有不可遽予者,作《世史正纲》。《家礼》虽得崇本孰实之意,而仪节阙略,作《家礼仪节》。《大学衍义》尚缺治国平天下,乃釆经传子史,附以己意,作《衍义》。补四书之着,乃其大者。在太学,一遵李忠文公遗矩,而综理微密。人谓忠文莫及。在大位,务以宽大启上心,忠厚变士习。凡人才进退,政事废举,一惟祖宗旧典是循。预修英庙实录,奋然以于谦被诬之事为言,众始信之,方得从实书其功最。吏部考察以多黜为公,黜者况不敢诉,公深知其弊,言於上曰:唐虞三载考绩,三考黜陆。今有居官未及半载,徒信人言,未必皆实。上深然之。会吏部上当黜者几二千人,劫凡未及三载,及虽经三考,非为贪暴实迹者,俱勿黜。盖信公言也。

录曰:愚观赵考古哄先朝系属自秘,入元不仕,其所着书,自以为精义入神之妙,人亦未之许也。苟非大明当空,崇重真儒,阐扬道学,安能尽信之乎。自是薄海内外成与同文,不旋踵问,有文庄者出,深悟笃信,推而骄之身心,措之事业,以裨我皇明之治。正以见胜国不得与于斯文,而薄海内外蔼然文明,气象岂无自欤。

弘道录卷之五十六 竟

#1本书原卷前卷後有的未标明卷数,现统一补全。

#2『仔』原作『子』,今据文义改。

#3『删』 原作『刚』今据文义改。

猜你喜欢
  里仁篇·孔子
  卷八 汤誓第一·孔颖达
  卷六·郑玄
  譴交第十二·徐干
  割鸡可不可以用牛刀?·孔子
  卷六十六·山井鼎
  卷九·王与之
  原序·王应电
  诗解颐卷一·朱善
  菩提資糧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卷二十·赜藏主
  转移风气运动的原则·太虚
  佛说无畏授所问大乘经卷下·佚名
  佛说如来兴显经卷第四·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三·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刘克庄

      杨、刘诸人师李义山可也,又师唐彦谦。唐诗虽雕琢对偶,然求如一抔三尺之联,惜不多见。五言叙乱离云:“不见泥函谷,俄惊火建章。剪茅行殿湿,伐柏旧陵香。”语尤浑成,未甚破碎。若《西昆酬唱集》,对偶字面虽工,而佳

  • 省斋集补钞·吴之振

    周必大游茅山道中口占须篇游乃成章千峰溧阳来,势若西南奔。遥拱三茅峰,不敢迫至尊。三茅如轩悬,次序俨弟昆。正西辟夷途,群仙之所门。至今下泊官,往往弥旗幡。过池州作千古风流杜牧之,诗材犹及杜筠儿。向来稍喜《唐风集》,今

  • 卷十三·查慎行

    钦定四库全书 苏诗补注卷十三  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古今体诗四十三首【熙宁八年乙卯在密州任作】 送段屯田分得于字 劝农使者古大夫不惜春衫践泥涂王事靡盬君甚劬奉常客卿虬两须东武县令天马驹泮宫先生非俗儒相与野

  • 第六十六回 救孤城谢玄却秦军 违众议苻坚窥晋室·蔡东藩

      却说襄阳被围,西北隅坍陷数丈,幸有朱母预筑斜城,才得敛众拒守。但秦兵未肯退去,单靠这埭夫人城,仍是孤危得很。晋江荆都督桓冲,屯兵上明,有众七万,也怕秦兵强盛,未敢径进。秦长乐公苻丕,欲急攻襄阳,武卫将军苟苌道:“我军十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六十八·乾隆

      五季  【壬唐长兴三年是辰歳凡四国三镇】春二月唐始刻九经【即唐开成中石壁九经也注见前】板  唐冯道李愚等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淄州邹平人】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是年始刻俟板成而印卖之】以一文义去舛讹唐主从

  • ◎民政四·徐天麟

    ○徙豪族高帝罢平城,使娄敬往结和亲,敬从匈奴来,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夕可至,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与,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强族,一日有变

  • 第五节 十年笔墨与生活·老舍

    ①老舍这篇十年总结性的文章基本介绍了他建国后的创作情况。《正红旗下》很重要,写于1961—1962年,未能完成,生前未发表,他也未公开向人提起。六十年代初的政治气候已让老舍有点无从把握。一、创作生活十年来,我主要

  • 卷七十二·傅恒

    <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准噶尔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七十二乾隆二十四年夏四月乙亥训谕八旗大臣官员上谕军机大臣曰朕今日恭阅皇祖实録议政大臣等奉上谕太祖太宗时满洲兵凡遇征战马匹口粮自备行走

  • 卷四十二·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卷四十二 汉  太   史   令司马迁 撰宋中郎外兵曹参 军裴 駰集解 唐国子博士弘文馆学士司马贞索隐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正义 郑世家第十二 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集

  • 周莘仲广文遭难记·吴德功

    周老师名长庚,莘仲其号,少熟五经,及吕东莱博义。年十五,应童子试,始习八比时文数十首。翌年,入闽县学,联捷中秋榜。自是益讲究古文四六,福省凡寿文碑记论序,皆出先生手。犹精工书法,朝元方家澍以师事之。光绪十三年,实任彰化县教

  • 钦定南巡盛典卷七十五·高晋

    吁俊乾隆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大学士公傅恒等奏言该【臣】等防议得江浙两省进献诗赋之生监人等作何分别考试之处窃惟江浙为人文所萃重以圣朝作养久道化成士风日盛兹值翠华临莅更荷特沛温纶増广学校取额异数优渥无有伦比

  • 卷二十六下·朱熹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仪礼经传通解__仪礼经传通解续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通解续卷二十六下宋 杨复 撰因事之祭下 祭礼十下小宗伯凡天地之大烖类社稷宗庙则为位【祷祈礼轻类者依其正礼而为之 疏曰天烖谓日月食星辰

  • 新华严经论 第二十五卷·李通玄

    长者李通玄撰 随文释义者。余文自具。如欲度众生令住涅槃乐。不离无障碍解脱智。此是根本智。乃至如实觉无行无生慧光禅善巧决定观察智善巧多闻。如此五法总是一根本智之随用。修行者。修方便定显之可见。如倍于正法

  • 序·聂先

    续藏经 续指月录清 聂先编辑序天下有可以言传者。有不可以言传者。有可以言传而究不可以言传者。其可以言传者。理之显焉者也。人得而指焉者也。其不可以言传者。理之微焉者也。人莫得而指焉者也。其可以言传而究不

  • 黄帝太一八门入式秘诀·佚名

    黄帝太一八门入式秘诀,撰人不详。盖为唐代道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众术类。此书所载道法与《黄帝太乙八门入式诀》后二卷相似,但文字全异。内载各种符箓、神印、咒诀。大旨以书符念咒之术召请六丁玉女下辟精邪

  • 红鬃烈马·佚名

    清代秦腔剧目。又名《回龙鸽》、《王宝钏》。作者不详。见《清稗类钞》著录。现存清末刻印和手抄的部分折子。根据鼓词《龙凤金钗传》改编。写唐丞相王允的三女王宝钏彩楼招亲,选中乞丐薛平贵。王允命女退亲,宝钏不从,被

  • 宝女所问经·佚名

    又名《宝女经》、《宝女问慧经》、《宝女三昧经》。印度大乘佛教经典。西晋竺法护译。四卷或三卷。首尾皆残,仅一纸二十八行。经中主要论述毗尼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菩提分、三十二相业因、三十二障大乘

  • 杂譬喻经·佚名

    有四部:一,旧杂譬喻经二卷,西土贤圣集,吴康僧会译。二,杂譬喻经,一名众经撰杂譬喻经一卷,比丘道略集,秦罗什译。三,杂譬喻经二卷,失译。四,杂譬喻经一卷,后汉支娄迦谶译。五,譬喻经十卷,不入藏经。有坊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