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孔老会谈
这是庄子虚构的故事,他本人也承认自己的作品中,十之八九都是寓言。他详述哲学思想的方法,往往是以历史上、传说中,或自己虚构的人物为主,不时为这些主角安插谈话的机会。
因此,在他的作品里,充满了无法逐字记载的会话。只要看过云将和鸿蒙,光曜与泰清,黄帝,无为和无始,以及"伯昏无人"和"叔山无趾"等人的会谈故事,就不难明白他的取材了。
本篇描述虽为想象,但其间也会提到不少孔、老时代的历史事实。一般传言,老子较孔子年长,而孔子一生只见过他一次。当然,由道家经手的文章,总是把孔子描写为接受劝告,而不是给予劝告的人。
在《庄子》这本书里,孔子以不同的会谈方式出现了有四五十次之多,其中还包括了孔子的弟子--颜回和子贡--与道家圣者邂逅的趣闻。孔老会谈共有八篇,其中之一已在第四章之一介绍过。
一
孔子想要西行至周,把他那些珍贵的书藏在周室。子路思考了一会儿,便对他说:"听说周室有个掌管图书的人,名叫老聃,现在已退职归隐,老师如果要藏书,不妨找他试一试。"
孔子说:"好吧!"
于是孔子到了老聃的住所,请求他代理藏书,老子说什么都不答应,孔子只得用十二经 (1 )来向他解说。还没有说完,老子就打断他的话:"你说得太复杂了,还是告诉我一些简要的思想吧!"
孔子说:"最简要的就是仁义。"
老子问:"请问仁义是不是人的本性?"
孔子说:"是的,君子如果不仁便成不了德,不义就没有正当的生活方式。仁义实在是人的本性。否则,除了仁义还有什么可做的?"
老子又问:"请问什么叫做仁义?"
孔子说:"心中坦诚欢乐,博爱无私,便是仁义的本质。"
老子说:"唉!你这是近似后世浮华的言论啊!说到兼爱,那不就迂腐了吗?所谓的无私,才是真正的偏私啊!如果你真想使得天下苍生皆有所养,何不顺着天道而行?要知道,天地本有一定的常道,日月、星辰也自有其光明和行列,禽兽本有群类,树木也各自生长。你又何必高举仁义,深怕众人不知似的,拼命击鼓去找寻那迷失的人呢?你这么做,是在迷乱人的本性啊!"(《庄子》外篇第十二章《天道》)
二
孔子已五十一岁了,还不曾听过大道的事,于是他南行到沛这个地方去见老聃。老聃看他来了,便说道:"听说你是北方的贤人,是不是已经悟解大道了?"
孔子说:"还没有。"
老子又问:"你怎么去寻求的?"
孔子说:"我从制度上寻求,已经有五年了,可是到现在还没有得到。"
老子再问:"那么,你是如何寻求真理的?"
孔子答道:"我从阴阳变易的道理中寻求,已经有十二年了,仍未得到。"
老子说道:"不错。假如道是可以贡献的,没有一个人把它当作礼物送给国君;假如道是可以进奉的,没有一个人不把它拿去进奉给双亲;假如大道可以说给人听,那么人们早就告诉自己的弟兄了;假如大道是可以传授的,人们也早就传给了自己的子孙。
"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人得到'道',没有别的缘故,实在是因为本心还没有领受到大道的本质。本心不曾领受,大道怎会留止?何况在外没有与本心配合的对象,大道自然也难于运行。
"若出自本心,外在不能接受的,圣人就不会拿来传授;若是出于外在,其本心又无法接受的,圣人也不会强迫自己来接受。要知道,名声是天下共用的,不可多取,多取便容易造成混乱;仁义,是先王的旅舍,只可留宿一夜,若是久居常见,责难也就相继而起。
"古代的至人,时而假借仁道而行,时而寄托义理而止,没有一定的常迹,仅求能自由自在地邀游就够了。他们靠简陋的田地而活,赖荒芜的菜圃居住。然而,就因他逍遥自在,所以能无为;就因为简陋,所以容易生活;就因它荒芜,所以才没有损失。古人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本真行为的表现。
"显达的人,不能辞让禄位与人;有名望的人,也不能把声名让给别人;位高势大的人,更不能给人权柄。因为获得这项权柄的人,有了就害怕失去;真失去了又悲伤莫名。他们对这些权势毫无所知,却又渴慕那无休无止的物欲,自己陷身其中而无法自拔,这是上天给他们的惩罚啊!
"恩、怨、取、与、谏、教、生、杀这八项,都是纠正人类行为的工具,只有顺从自然而不滞塞的人,才能使用这八项工具。所以说:'自己端正了,才能正人。'本心看不到这些道理的人,他的智机也就闭塞不明。"(《庄子》外篇第十四章《天运》)
三
老子说:"仁义就像朝眼睛撒灰沙一样,刹时分辨不清四周的方位;又像叮人皮肤的蚊虫,整夜叫人无法入眠。仁义伤人本性,迷人心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
"如果你不希望夫下人丧失纯朴的本性,就应该顺自然而动,世人自会树立自己的德性,又何必劳心费力,像那背着大鼓去找寻迷路小孩的人一样,大呼小叫地高喊仁义之说呢?
"鸿鹄不是天天洗澡才洁白,乌鸦也不是天天染漆才变黑,它们黑白的本质,原是出于自然,不足以作为美丑的分别。那么,声名令誉又何尝能增益人的本性?
"困在干泉里的鱼,彼此喘着气,吐着涎沫湿润对方以生,这样求生不是太痛苦了吗?还不如逍遥于江湖,彼此不认识来得好啊!"(《庄子》外篇第十四章《天运》)
四
孔子对老子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研究的时间够久,书中的涵义也够明白了,便去求见七十二位国君,和他们讨论先王之道,阐明周公、召公的政绩,但是没有一个国君肯听我的。要劝说人了解真理实在太难了。"
老子说:"你还算侥幸呢!没有碰到一位真要治世的国君。否则,你那些'道'就行不通了。你所说的六经,是先王陈腐的遗迹,并不是先王的真迹!所谓迹,只是鞋印,不是鞋子本身。
"雌雄的水鸟相互凝视不动,自然就产生出幼鸟;雄虫在上鸣叫,雌虫在下应和,借着回声而受孕;还有一些雌雄同体的动物,因遥感而自生。它们的天性不能更改,命运也无法转移。这就跟时光不能停止,大道不可壅塞一样地自然。
"得到道的人,任何地方都可去得;失去道的人,到哪里都行不通。"
孔子返回住所,三月不曾出门。不数日又来见老子说:"我知道了。鸟鹊孵卵而化育,鱼类传沫而生子,蜂类昆虫遥感而自生;尤其是那昆虫,一生下弟弟,哥哥就哭泣(因以母奶喂婴)。我已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和造化冥合,没有看到万物的天性,怎么能去教人呢?"
老子说道:"不错,你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了。"(《庄子》外篇第十四章《天运》)
五
孔子去见老子,老子刚洗过澡,正披头散发要晾干它。但见他木然直立的神情,煞是惊人,看起来就像是具尸体。孔子只得在外面等了一会儿,才再去求见,他说道:"是我眼睛看差了?还是事实本就是如此?刚才先生的形体就跟枯木一样,卓然直立若脱离了人世。"
老子说:"我正在万物刚开始的境界中游荡。"
孔子问:"这句话怎么说?"
老子答:"这种境界很难说得明白。不过,我还是把大概的情形告诉你吧!天地的阴阳之气,本是一动(阳)一静(阴);静出于天,动来自地,阴阳相交,万物丛生。你可以看到这种现象的关系,却看不到阴阳两气的形体。
"阴消阳息,夏满冬虚,夜晦昼明,日迁月移等变化,无时不在进行,却看不到它的功能所在;生有起源,死有归宿,遗憾的是却又找不到它的端倪和穷尽。这一切的一切若非道在推动,那会是谁?"
孔子又问:"请问在万物刚开始的境界中闲游是什么感觉?"
老子回答说:"能够到达'道'的境界,必是最完美,最快乐的。也惟有至人才可以达到这种地步。"
孔子问:"你可以再详细地说说吗?"
老子答道:"譬如:食草的野兽,不怕移居草泽;生长水中的昆虫,不怕移居池沼。这是因为它们的变动少,没有影响到它们正常的生活。了解这个道理,那么,喜、怒、哀、乐的变化,也就扰乱不了我们的心怀,因为万物本就是同一的啊!
"知道天下万物本为一的道理,便会视四肢百骸为尘垢,生死循环为昼夜一般,对那身外的得、失、祸、福再也不会去计较。能做到弃声名如抛泥土一样的人,知道本身的一切重于外在的得失,也就能与时俱变,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觉得丧失了什么。
"何况那万物的变化,原就是无终无始,人心有什么好忧虑的?唉!惟有修道的人,才能了解这个道理啊!"
孔子问:"先生的德性已可配合天地,还需依赖'智言'来修养心性。古代的君子不知道修养心性的事,那么他们是怎么成为君子的呢?"
老子说:"你这就错了。拿水来说吧!水相冲激,自然成声,这是水的本质。至人的道德,也就像水激成声一样,是来自'自然',不是'修为'。
"天自然就有那么高,地自然就有那么厚,日月自然就有那么光明,难道它们又有什么修为吗?"
孔子回去后,把这些话告诉了颜回,然后说道:"对于大道,我就像瓮中的蠓虫一般,了解得太少。要不是先生为我启蒙,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天地有多大呢!"(《庄子》一外篇第二十一章《田子方》)
六
孔子对老子说:"一些研究政治之'道'的人,常常为是非、可否的观点争执不下。辩论的人说:'离坚白、别同异是很容易的事,就好像把它们悬在屋角一样,是再简单不过了。'这种人可以称作圣人吗?"
老子回答说:"这种人和掌乐舞,掌占卜的官一样,被技能所累,不过是劳形伤身罢了。狗要不是因为会捕狸,怎会招来忧患?猿猴要不是因为身手敏捷,又怎会被抓出山林的?丘啊!我告诉你一些你从未听过和你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事吧!
"世上有头有脚、有始有终、无心无耳,而能自化的人很多,但却没有一人知道有形无形能同时存在,以及动若止,死若生,穷似达的道理。
"治事在于随顺各人的本性,一任自然的发展,若是能忘掉周围的事物,忘掉自然,甚至能忘掉自己,就可以和自然冥合了。"(《庄子》外篇第十二章《天地》)
七
孔子见了老子,回去后足足有三天不曾开口说话。
他的弟子问他说:"老师见了老子?给了他什么忠告呢?"
孔子说:"给他忠告?我到现在才看见龙啊!龙的精神相合就成妙体,迹散便成彩云,能够乘坐云气便能配合阴阳了。看到这种情形,我只有张口结舌的份,哪还能给他什么忠告!"
子贡说:"这么说,真有人能够达到,静时若尸体,动时似神龙,说话时如雷霆,沉默时若深渊,发动时又若天地般地不可测度吗?我可不可以去看他呢?"
于是就以孔子的名义去拜见老子。老子盘坐堂上,细声问他:"我年纪已经老迈了,你还有什么要规劝我的?"
子贡说:"那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方法虽不同,人们爱戴他们的心却是一样,为什么独有先生认为他们不是圣人?"
老子说:"年轻人,你走前来,告诉我你怎么知道他们治理的方法不同?"
子贡回答说:"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禹因治水而得天下,汤因吊民伐罪,以武力得到天下;文王顺从纣王,不肯背逆;武王却背叛纣王,不肯顺从,这就是他们不同的地方。"
老子说:"年轻人,你再走前来,我告诉你三皇五帝是怎么治理天下的:黄帝治理天下时,人必纯一,纵使双亲去世也不会哭泣,而人们并不以为这有什么不对。
"尧治理天下时,使人尊敬双亲,疏远别人,人们也不以为这有什么不对。到舜治天下时,人心相竞,孕妇十个月就生孩子 (3 ),婴儿长到五个月就会说话,不到三岁,便知道人我的分别了,早夭的情形,从此开始出现。
"禹治理天下时,使有心机的人,以杀伐为顺天应人,自认为诛杀盗贼不算是杀。于是群党自立,儒墨大兴,开始时还算合理,现在竟成了漫天瞎谈的乌合之众。
"三皇五帝治理的天下,名义上说是治理,事实上却是祸乱的根源。他们的智慧,蒙蔽了日月的光明,消灭了山川的英华,扰乱了四时的运行,其智比蝎子的尾巴,罕见的鲜规 (4 )野兽还要惨毒。他们安不了人们的本性,还自以为是圣人,未免太可耻了!"
子贡听了,顿时脸色大变,坐立不安。(《庄子》外篇第十四章《天运》)
注释
(1)孔子和庄子时代的引证,都说是"六经"。至于"十二经"的说法,有各种不同的注解。
(2)传说是老子的家乡。
(3)按古注:怀孕的妇女,十四月生育,幼儿两岁才能说话。
(4)无注解提到此为何种动物。
猜你喜欢 商虫篇第四十九·王充 事语第七十一·管仲 洪范明义卷上之上·黄道周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五十章 养生·林语堂 第十章 12·辜鸿铭 卷十一·冯复京 卷二十六·王志长 燕礼·佚名 未通第十五·桓宽 卷四百六十五·佚名 卷八十六·道世 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佚名 长阿含十报法经卷上·佚名 顺权方便经卷上·佚名 佛顶大白伞盖陀罗尼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