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译文 卷五 克己

卷五 克己

5·01 濂溪先生曰: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乾之用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圣人之旨深哉?“吉凶悔吝生乎动”。噫,吉一而己,动可不慎乎!——周敦颐《通书·乾损益动》

[译文]

周敦颐说:君子勤勉不息以求达到诚的境界,然而必须戒除愤怒,堵塞欲念,迁善改过,而后才能达到诚的境界。乾道的功用善处在此,损卦益卦的大道理也无过于此,圣人的思想深邃呀!《周易·系辞》说:“吉凶悔吝生乎动。”嗳,“吉与凶,悔与恨”中有利的只有一个“吉”字而已,可以不慎重地对待自己的言行心念吗?

5·02 濂溪先生曰: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予谓养心不止于寡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周敦颐《濂溪集》第九《养心亭说》

[译文]

周敦颐说:“孟子说:‘修养心一性一没有比寡欲更好的了’。”我则认为修养心一性一不能停留在寡欲而存守善一性一的地方。减少欲一望以至于没有私欲,到了没有私欲的地方,诚实无欺、真实无妄这些圣贤的品质就能确立了,圣智之光明就能通达天下事理了。诚立是贤,明通是圣。

5·03 伊川先生曰: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夫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中也。颜渊“请事斯语”,所以进于圣人。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视箴日:心兮本虚,应物无迹;一操一之有要,视为之则。蔽一交一于前,其中则迂;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听箴曰:人有秉彝,本乎天一性一;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言箴曰: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发禁躁妄,内斯静专。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召。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己肆物忏,出悖来违。非法不道,钦哉训辞!动箴曰: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厉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一习一与一性一成,圣贤同归。——《二程文集》卷八《四箴》

[译文]

程颐说:颜渊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这四个方面都是人身的功用,都由人内心的支配而与外在事物相互感应,而约束视听言动这些外在行为的又是存养心一性一的方法。颜渊请求实行孔子这些话,所以他已经接近于圣人。后代学圣人的人,也应该牢记心中而不忘。所以我作了四箴来自我提醒。视箴说:心本是虚灵的,随外物之感应而无形迹。一操一持的关键,在于立个视的准则。物欲一交一相蔽塞于眼前,人心就会随物迁移而失其本。制约了外在的目视,作到非礼不视,这样来安定内心。作到克已复礼,久后就能使得心诚。听箴说:人生秉持着天道之常,这来源于人的天一性一。如果在物欲的引一诱下心智随物迁化,就会丧失先天秉持之正。那些卓然的先知先觉的圣人呀,心有主宰有所定止不为物欲引一诱而动,我们要防范邪念以存守内心之诚,就该作到不合礼法的话不去听。言箴说:人心中思虑之动,借着言语来表达;语言出口要禁绝轻狂与虚谬的话,内心才能静定而主一。何况言语乃是作人的关键,它能使人和好也能挑一动战争。自身的吉凶荣辱,也都由语言招致。轻易出口的话近于荒诞,啰嗦烦琐的话近于虚伪,自己说话放肆了就会冲撞别人,自己说了背理的话就会有人来跟你过不去。不合礼法的话不说,可敬可佩呀先哲的垂训!动箴说:明哲的人能发现事物之几微,在内心思虑刚动时就能存诚。有志之士勉力行一事,在做事的时候能守之以正。顺理做事就能安定从容,放任自己的私欲去做就会危险。仓促匆忙中能够念善,战战兢兢地守持着善行,一习一惯中善的一一性一养成了,也就同圣贤一样。

5·04 《复》之初九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传曰:一陽一,君子之道,故复为反善之义。初,复之最先者也,是不远而复也。失而后有复,不失则何复之有?惟失之不远而复,则不至于悔,大善而吉也。颜子无形显之过,无子谓其庶几,乃“无祗悔”也。过既未形而改,何悔之有?既未能“不勉而中”,所谓不欲逾矩,是有过也。然其明而刚,故一有不善,未尝不知;既知,未尝不遽改,故不至于悔,乃“不远复”也。学问之道无他,惟其知不善则速改以从善也。——《程氏易传·复传》

[译文]

《周易·复卦》的初九爻辞说:“走得不远又返回,没有大的悔恨,大吉。”程颐解释说:《复卦》初九这一一陽一爻,一陽一是代表君子之道,所以这复就是返回善道的意思。它是初爻,是一陽一之复生在最前的,是走得不远就回来了。世上的事必先有失然后有复,不失去哪里有复?只因为失去得不远就回来了,就不至于有悔恨,所以大善而吉也。颜回没有表现成实际行为的过失,孔子说他品德修养已经差不多了,就是“没有大的悔恨”。过错既然还没有形成就改了,会有什么悔恨呢?但既然未能作到不用努力就从容中道,也就是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超越规矩,那他还是有过错。但他智明而行刚,所以一有不善,没有不自知的;已经发现,没有不立即改正的,所以不至于有悔恨,也就是“走得不远返回”啊。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只是知道自己有不善就迅速改正以回到善上来呀。

5·05 《晋》之上九:“晋其角,维用伐邑,历吉,无咎,贞吝。”传曰:人之自治,刚极则守道愈固,进极则迁善愈速。如上九者,以之自治,则虽伤于厉,而吉且无咎也。严厉非安和之道,而于自治则有功也。虽自治有功,然非中和之道,故于贞正之道为可吝也。——《程氏易传·晋传》

[译文]

《周易·晋卦》上九爻辞说:“这一爻处晋卦的上方,象卦的角而为刚,只有用来讨伐不服的城邑,这是化危厉为吉而至无咎。但严格来说,仍属于羞吝。”程颐解释说:人的自我修治,刚到极点则守道就更加坚固,进到极点向善就更为迅速。象上九这一爻,用这种一精一神自我修治,虽然伤于过分严厉,但还是无害的。严厉不符安定中和之道,但用于自修则有功效。尽管自修有效,但不是中和之道,严格来说仍是可羞吝的。

5·06 损者,损过而就中,损浮末而就本实也。天下之害,无不由末之胜也。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一婬一酷残忍,本于刑罚;穷兵黩武,本于征讨。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损之义,损人欲以复天理而已。——《程氏易传·晋传》

[译文]

损卦的意思,是减损去过分的而趋向中正,减损去虚浮的末流而接近原本的实在。天下为害的事,无一不是由于末流的过分。高峻的宫宇,雕饰其墙,居室之奢,本原于遮蔽风雨的房屋;酒池如肉林的奢费,本原于免人饥一渴的饮食;一婬一刑酷虐的残民之政,本原于为收其威的刑罚;穷兵黩武,本原于征讨。大凡人的物质欲一望过分者,都本于正常的奉养。其流变离根本远了,就成为毒害。先王制定其根本之制时,本于天理;后人流于虚浮时,就是徇人欲了。损卦的意思,就是减损人欲以恢复天理。

5·07 夫人心正意诚,乃能极中正之道,而充实光辉。若心有所比,以义之不可而决之,虽行于外不失其中正之义,可以无咎,然于中道未得为光大也。盖人心一有所欲,则离道矣。故《夬》之九五曰:“苋陆夬夬,中行无咎。”而《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夫子于此,示人之意深矣。——《程氏易传·夬传》

[译文]

人能做到心正意诚,才能行于至中至正之道,内心德行充实而光辉显扬于外。如果心中与不善者有朋比,只是由于大义不允许而与之决断,那么尽管外在行为不失其中正之义,可以没有妨害,但就其中道说不能算是诚而有光辉的。因为人心一有所欲,就偏离大道了。所以《夬》卦的九五爻辞说:“马齿苋决而又决,中道而行无害。”而《象》辞却说:“虽然中道而行无害,但内心不算光明。”孔老夫子在这里要告诉人的道理深刻呀。

5·08 《节》之九二,不正之节也。以刚中正为节,如惩忿窒欲,损过抑有余是也。不正之节,如啬节于用,懦节于行是也。——《程氏易传·节传》

[译文]

《节卦》的九二爻,是不正之节,不当节制而节制。以刚中正为节,即应当节制而节制的,如制止忿怒,堵塞贪欲,损省过分的,抑制盈余的都是如此。不正之节,如吝啬的节省用度,懦弱的节制行为都是这样。

5·09 人而无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有之而能制其情不行焉,则亦难能也,谓之仁则未可也。此原宪之问,夫子答以知其难,而不知其为仁。此圣人开示之深也。——《程氏易传·论语解》

[译文]

人能做到无好胜、自夸、怨恨、贪心这些一毛一病,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有这些一毛一病而能制约着自己不去这么做,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但说这就是仁人则不可。这是原宪的提问,孔子回答他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了,若说是仁人,我不能同意,这可见圣人开示后学的深刻呀。

5·10 明道先生曰:义理与客气常胜,只看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之别。义理所得渐多,则自然知得客气,消散得渐少,消尽者是大贤。——《二程遗书》卷一

[译文]

程颢说:“人身上义理与客气互相争斗常常互有胜负,只看双方消长比例的多少,来区分君子和小人。义理所得渐多,则自然能清楚自己身上的客气而加以控制,客气消散得渐渐地少,消尽客气的人是大贤。

5·11 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者一温一润之物,若将两块玉来相磨,必磨不成,须是得他个粗砺底物,方磨得出。譬如君子与小人处,为小人侵陵,则修省畏避,动心忍一性一,增益预防,如此便道理出来。——《二程遗书》卷二上

[译文]

邵雍解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说:玉是一温一和细润的东西,如果拿两块玉相磨,必然磨不成,需要有一个粗砺的东西,才能磨出玉来。这就好比君子与小人相处,被小人欺凌,就能修治反省自身回避小人,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一性一情,增加他的能力,预防发生祸患。这样一来,道理也就在君子身上体现出来了。

5·12 猎,自谓今无此好。周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隐未发,一日萌动,复如前矣。”后十二年,因见,果知未。——《二程遗书》卷七

[译文]

程颢曾说:打猎,我自认为已经没有这个嗜好了。周敦颐听了说:“你说得多么简单呀!你只是这种意念潜隐着没有暴露出来,有朝一日萌动了,就又和以前一样嗜好了。”此后十二年由于见到打猎的,不觉有喜好之心,方能说明未能断除这种嗜好。

5·13 问:不迁怒,不贰过,何也?《语录》有怒甲不移于乙之说,是否?伊川先生曰:是。曰:若此则甚易,何待颜子而后能?曰:只被说得粗了,诸君便道易,此莫是最难,须是理会得因何不迁怒。如舜之诛四凶,怒在四凶,舜何与焉?盖因是人有可怒之事而怒之,圣人之心本怒也。譬如明镜,好物来时便见是好,恶物来时便见是恶,镜何尝有好恶也?世之人固有怒于室而色于市。且如怒一人,对那一人说话,能无怒色否?不能怒一人而不怒别人者,能忍得如此,已是煞知义理。若圣人因物而未尝有怒,此莫是甚难。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今人见有可喜可怒之事,自家著一分陪奉他,此亦劳矣。圣人之心如止水。——《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文]

有人问:不迁怒,不贰过,是什么意思呢?先生您的《语录》上有对甲怒不移到乙身上的说法,对吗?程颐说:对的。又问:如果这样的话不迁怒非常容易,哪里非要颜回这样的大贤才能做到呢?程颐说:只是说得粗浅了,诸位便认为容易,这恐怕是最难的了,应该领会颜回因为什么不迁怒。比如舜诛四凶吧,怒的根源在四凶,和舜有什么关系。这是由于这人有可怒的事才对他发怒,圣人心中原本是没有怒的,圣人之心就好比一面明镜,好的事物来了就照见好,恶的东西来了就照见恶,镜子本身哪曾有好和恶呢?世俗的人固然有在家里生了气却到闹市上给人脸色看的。比如因一人发怒,对那一人说话,能没有怒色吗?有能对这一个人发怒而不对别人发怒的人,能够忍到这地步,已经是很懂得义理了。至于说圣人因物之可怒而怒而自心未尝有怒,这恐怕是很难很难的。君子役使外物,以外物之可喜可怒而应之以喜怒,小人被外物役使,其心随外物的感染而喜怒。现在的人看到有可喜可怒的事,自己也用一分喜怒去奉陪,这也太劳累了。圣人之心就象静止的水,万物毕照而自身凝然不动。

5·14 明道先生曰:人之视最先,非礼而视,则所谓开目便错了。次听、次言、次动,有先后之序。人能克己,则心广体胖,仰不愧,俯不作,其乐可知。有息则馁矣。——《二程外书》卷三

[译文]

程颢说:人的视、听、言、动,视在最先。如果非礼而视,那就是所谓的一睁眼就错了。其次是听,其次是言,其次是动,有个先后的顺序。人能除去自己的私欲,就心宽体胖,对上不愧于天,对下不愧于人,其中之乐可想而知。这种乐一停息,人就气馁。

5·15 谢子与伊川先生别一年,往见之,伊川曰:相别一年,做得是工夫?谢曰:也只去个矜字,曰:何故?曰:子细检点得来,病痛尽在这里。若按伏得这个罪过,方有向进处。伊川点头,因语在坐同志曰:此人为学,切问近思者也。——《二程外书》卷十二

[译文]

谢良佐与程颐分别一年,去见程颐。程颐问:相别一年,学问上下的是什么工夫?谢良佐说:也只是去掉一个矜字。程颐问:为什么如此?回答说:仔细检查起来,一切病根,都在这矜字里。如果能按得住伏得下这矜字,避免了矜带来的罪过,而后学问才有一精一进。程颐点头,顺势告诉在坐的同学人说:这人为学,能恳切地发问并就眼前的问题思考。

5·16 横渠先生曰:“湛一气之本,攻取气这欲,口腹于饮食,鼻舌于臭味,绵攻取之一性一也。知德者属厌而已,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小害大、末丧本焉尔。——张载《正蒙·诚明》

[译文]

张载说:清净纯粹是气的本体,取得外物是气的欲一望,口腹对于饮食,鼻舌对于气味和滋味,都是感受外物之一性一的表现。那些明白大德的人对于外物,不过适足而已,不让过分的嗜欲连累其本善之心。本心是根本,是大端,嗜欲是末端,是细节,他们不会因小害大,不会因末节丧失根本。

5·17 恶不仁,是不善未尝不知。徒好仁而不恶不仁,则一习一不察,行不著,是故徒善未必尽义,徒是未必尽仁。好仁而恶不仁,然后尽仁义之道。——张载《正蒙·中正》

[译文]

厌恶不仁的东西,这就能做到有不善没有不被察觉的,仅仅是一爱一好仁德而不厌恶不仁,那就不能明察一习一理的正确与谬误,不能明白行一事的当与不当,所以仅仅是善,未尽能完全符合义,仅仅是做正确的事,未必就是完全的仁。一爱一好仁德而又厌恶不仁然后才能穷尽仁义之道。

5·18 有潜心于道,忽忽焉他虑引去者,此气也。旧一习一缠绕,未能脱洒,毕竟无益,但乐于旧一习一耳。古人欲得朋友,与琴瑟简编,常使心在于此。惟圣人知朋友之取益为多,故乐得朋友之来。——张载《论语说》

[译文]

有的人想潜心学道,但心却忽忽悠悠地被闲思杂虑所牵引,原因是心为气所动了。旧的一习一俗缠绕着你的心,不能够摆脱出来,毕竟是无益的,只是乐于旧一习一而不能摆脱罢了。古人想要得到朋友,以及琴瑟、书册,常常使自己的心放在这上边。因为圣人知道从朋友那里得益的多,所以乐于有朋友来。

猜你喜欢
  卷七 释水第十二·邢昺
  明本释卷下·刘荀
  卷七十四·程公说
  家礼附録·朱熹
  卷三十九·山井鼎
  卷三十八·林之奇
  卷二十一·严粲
  卷六十三·顺治
  卷四百九·佚名
  卷三十六·道世
  卷五·佚名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五〈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欧阳竟无
  妙法蓮華經卷第六·欧阳竟无
  渐备一切智德经卷第三·佚名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五卷·慧远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二十三·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二十三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一百 刘埙 补史十忠诗【并叙】 诗以厚伦美化爲本非曰谐俗寄情而已卽千篇奚益每思张许二顔同时死国名芳唐史与天长存近代死节数公何愧往昔顾麦秀黍离无由

  • 卷四百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三元稹酬东川李相公十六韵【次用本韵并啓】稹啓今月二十日州吏回伏受相公书示知小生所献和慈竹等诗关逹鉴览不蒙罪退而又赐诗一十韵并首序一百二十三言废名位之常数比朋友以字之饰扬涓埃

  • 御选元诗卷七十九·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七十九七言絶句十二祖钦山居竟日窗间坐寂寥岩前稚笋欲齐腰幽禽忽起藤花落涧瀑吹声度石桥夹岸桃花红欲然洞中流水自防防山家不会论春夏石烂松枯又一年圎至雪后荆林道中冷风寒栁闭千门栁外嗁鸦聚

  • 列传第三十二 尉迟运 王轨 宇文神举 宇文孝伯 颜之仪 乐运·令狐德棻

    尉迟运,大司空、吴国公纲之子也。少强济,志在立功。魏大统十六年,以父勋封安喜县侯,邑一千户。孝闵帝践阼,授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俄而帝废,朝议欲尊立世宗,乃令运奉迎于岐州。以预定策勋,进爵周城县公,增邑五百户。

  • 卷之二百二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革除遗事三·黄佐

    陈迪练安侯泰郭任卢迥暴昭毛泰胡子昭卓敬茅大芳胡闰廖镛陈继之韩永高翔董庸王度巨敬谢升周璇黄魁黄彦清高不危牛景先甘霖○陈迪陈迪,字景通,宁国宣城人。世居麻姑山西村。曾祖巨卿,元江州路总管。祖有贤,父仲康,抚州守御

  • 卷七·宇文懋昭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七 纪年 太宗文烈皇帝五 【辛亥】天会九年春尼雅满乌绅伊都居云中鄂勒欢居燕山达兰攻淮东为宋将张荣所败 时宋张荣据通州粮具尽杀人为粮又以地势不利率舟船入缩头湖作水寨以守达兰在

  • 齐荣显传·宋濂

    齐荣显,字仁卿,聊城人。父齐旺,为金朝同知山东西路兵马都总管。荣显自幼聪明,童年时与一些儿童游戏,划地为战场,他端坐指挥,各按阵式行动。九岁,代父为千户,佩金符,随其舅严实归顺蒙古,屡立战功。攻濠州时,荣显直逼城下,所向披靡,主

  • 二十七年·佚名

    (丁亥)二十七年清道光七年春正月1月1日○丁丑朔,敎曰:「予聞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又聞農者,天下之大本,后非民曷依,民非農曷生?故我祖宗朝以來,克知小民之依咨我臣工,勖率農政,每於歲月之正,播告八方,著爲成憲,予小子其敢不繼志而圖功

  • 卷四十·湛若水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四十     明 湛若水 撰 恤孤幼 诗小雅角弓骍骍角弓翩其反矣兄弟昏姻无胥远矣臣若水通曰此诗刺王不亲九族也骍赤色角弓张之则张弛之则反以比兄弟不相亲也长我者为兄

  • 论语集注大全卷四·胡广

    <经部,四书类,四书大全__论语集注大全钦定四库全书论语集注大全卷四里仁第四凡二十六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处上声焉于防反知去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朱子曰

  • 司裘/内树·佚名

    司裘掌管制作大裘,以供王祭天所穿的服装。仲秋进献良裘,王于是用[司裘所供飞鸟]赏赐官吏们。季秋进献功裘,以待颁赐给群臣。王举行大射,就供给虎侯、熊侯、豹侯,在侯上设置鹄。诸侯举行大射,就供给熊侯、豹侯。卿大夫举行大

  • 复长沙赵省长等电·太虚

    长沙赵省长、宝生和尚、王师长均鉴:电悉,讲经修法,为国祈福,理当应召,惟滞晋留京,事缘未了;更须急赴宁波天童寺之约,故拟祈转请道阶法师至湘以成胜举!太虚叩微。(海刊六卷五期)

  • 释劫运之由·印光

     ●娑婆之苦, 说不能尽。纵时属升平, 仍然日在苦恼中。以众生久习相安, 遂不知耳。近来中国屡经兵燹, 已是苦不堪言。而外洋各国三年大战, 人死近千万, 为开辟第一兵劫。而战势尚盛, 不知何所底极。静言

  • 显扬圣教论 第十二卷·无著

    显扬圣教论 第十二卷无著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摄净义品第二之八释应知多种者。嗢柁南曰体释文义法  起义难次师说众听赞佛  略广学胜利论曰。体者。诸经体性略有二种。谓文及义。当知文是所依。义是

  • 昭覺丈雪醉禪師語錄卷第十·丈雪通醉

    嗣法门人彻岩等编偈下萬竹道中土曠人稀日正長,空山絕響路羊腸,驚看伏麈文翻蔚,忍見歸鴻羽帶黃。客思易消樵語雜,沙場難禁野夫狂,秖因不負中天令,錫影橫挑鷲嶺香。遊白兔亭數峰晴色湧香泉,氣燄凌空意悄然,玉兔和雲翻雪浪,溪龍帶

  • 为奴隶的母亲·柔石

    短篇小说。柔石著。写于1930年1月。初载于同年3月由鲁迅主编的《萌芽》月刊。1947年2月由上海世界语编译社出版。它是柔石牺牲前留下的最后一篇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作品以三十年代初期的浙江

  • 杜甫诗集·杜甫

    现存杜诗共一千四百五十多首,本诗选约选了四分之一。本诗选以浦起龙的《读杜心解》为底本,参考了其它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