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尔 雅》

作者:陆宗达 王宁

第一节 《尔雅》与“经”

《尔雅》是十三经里的一部比较特殊的典籍。六朝人称之为“诗书之襟带”(刘勰《文心雕龙》),宋朝人誉之为“六籍之户牅,学者之要津”(林光甫《艾轩诗说》),清朝人更以之为“训故之渊海,五经之梯航”(宋翔凤《尔雅郭注义疏序》)。可见历代学者对它多么重视,又可见它在我国典籍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但是,从这些评论中,我们又可看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不论“襟带”也好,“户牅”与“要津”也好,“梯航”也好,都似乎说它是古代治经学的工具,而不是说它本身就是一部“经”。可《尔雅》确为十三经之一。这个问题必须首先剖析清楚。

《尔雅》为什么叫“尔雅”?刘熙《释名》说:“尔雅: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黄季刚先生以为“雅”是“夏”的借字。因此他说:“一可知《尔雅》为诸夏之公言;二可知《尔雅》皆经典之常语;三可知《尔雅》为训诂之正义。”(《尔雅略说》)综合这两种说法,《尔雅》是一部古代经典的词语解释之书,它在释词上有三大任务:(1)标准语释方言俗语;(2)当代语言释古语;(3)常用语释难僻词语。对文献语言作出的解释,我国古代称作“故训”,又称“训诂”。《尔雅》实际上是一部训诂的汇编,或者说,是一部以释义为主的词典。它不象一般的经书,是供阅读的。而象古代的字书,是供查检的。 它不属于历史或思想理论一类,而属于语言文字学一类。那么,它又怎样列入了经书呢?

我国经书的数量有一个发展过程,汉代只有六经(因乐经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实际为五经),汉末加了一部《论语》,变为七经,六朝以后又加上《孝经》和《孟子》,合成九经,继之将《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与《春秋》分开独立成经,便有了十一经。唐文宗开成年间,石刻十二经,并置于太学,于十一经中加上一部《尔雅》。十三经就是由唐代的十二经发展来的,因此,其中包括《尔雅》。

唐文宗时将《尔雅》列为经学,主要的依据是汉代曾把《尔雅》列为官学:汉代刘歆欲立古文学,曾征募能为《尔雅》者千余人,讲论庭中(见《汉书·楚元王传》)。汉武帝时,正式立《尔雅》博士。唐代认为这便足以确定《尔雅》的经学地位,于是列入经类。实际上,在五经之后增设的经书,很多是五经的附庸,例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对《春秋》史实的详叙,《论语》、《礼记》是言论的辑录……既然这些对五经所载的史实、思想、制度加以解释的书后代都杂糅到正式的经里去,那么,解释经传语言的《尔雅》列入经书,也就不奇怪了。所以纪昀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持说经之家,多资(《尔雅》)以证古,故从其所重,列之经部:”这又是从内容上来说明《尔雅》入经的缘由。

第二节 《尔雅》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其特点

《尔雅》的作者与成书的年代,旧有三说:一说为周公所著,成书在西周;一说为孔子或其门徒所著,成书在东周;又一说为汉儒所著。这三个说法,都不够准确。

根据现代学者的考证,《尔雅》中的很多材料,应在《毛诗诂训传》之前就有了。《尔雅》与《毛传》有许多共同的树料,但《毛传》的解释显然比《尔雅》更精确,水平更高。例如,《毛传》已有“辞”(语助词)的概念,已能用“××声”、“ ××貌”等术语来表示迭字形容词与象声词的词性……这都是《尔雅》所不具备的。而且,《尔雅》所论的制度多为周制。例如,《释山》中有两处记载“五岳”:一是“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河南衡”;另一是“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前者为周初之制,后者为东周之制。这都说明《尔雅》不是汉代的著作。说《尔雅》为周公、孔子所著,也不可信。因为《尔雅》释五经的材料连一半也不到,它所采的训诂,旁及《楚辞》、《庄子》、《穆天子传》、《管子》、《吕氏春秋》、《国语》等,以至《史记》,很多是在周公、孔子之后。从它所涉及的文献和所论的制度、史实看,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杂采几代多家的训诂材料汇编起来的。而且,汇编也不是一次而成,而是逐步完善。初具规模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400-300年左右的战国时期,汉代古文经典的传注发达起来后,又经过一度增补润色,才成为我们今天所见的样子。

《尔雅》的成书情况决定了它的特点,这是在研究和应用《尔雅》时必须留意的。这就是《尔雅》所取的训诂和经传百家多有相同者。不但释经之条目多与《毛传》相同,其他材料与古代典籍相同之处也很多。如;“师,众也”、“比,辅也”、“晋,进也”、“遘,遇也”、“履者,礼也”、“颐者,养也”、“震者,动也”……都与《易·十翼》同。“勤,劳也”、“肇,始也”、“怙,恃也”、“典,常也”、“康,虚也”、“惠,爱也”、“绥,安也”、“考,成也”、“怀,思也”……都与《周书·谥法篇》同。“元,始也”、“芾,小也”……都与散见他籍的子夏《易》传同。《谷梁传》“平之为言以道成也”、“胥之为言犹相也”、“实耒者,是来也”……都与《尔雅》同。《礼记丧服传》中的称谓,大都与《释亲》同。《尔雅》“暴雨谓之涷”、“卷葹草,拔心不死”……与《楚辞》文同。“扶摇谓之猋”、“蒺藜,蝍蛆”与《庄子》文同……这说明,《尔雅》是汇编,不是独创,它是多有所本的,所以,它可以“观古”、“证古”,对研究和了解古代文献的语言很有参考价值。但是,由于材料来源非只一处,材料入书亦非一时,所以,《尔雅》中的材科难免存在矛盾、重复。前面所说两个“五岳”便是一例,那是因为采用了两个不同时期的制度。又如,“密肌,继英”一条,《释虫》、《释鸟》两次出现,虽有人笃信《尔雅》,认为它既是虫名,又是鸟名,但仔细考察,这只不过是把对一个名称的两种不同的解释同时收入罢了。在应用《尔雅》时对它的这个特点,要特别重视。

第三节 《尔雅》的编排与内容

现存的《尔雅》共有十九篇,将各种故训按义分类。其实,除语词外,是按物分类。这十九篇可以分成五大类;

(一)语言类:

1.《释诂》;

2.《释言》;

3.《释训》。

这三篇是古代文献词语训释的汇编。《释诂》和《释言》主要是单词的训释,《释训》多为迭字词或连绵词。《释诂》、《释言》多用直训的方式,有同义词比较的作用。《释训》则多用义界的方式,起“道形皃”的作用①。如《释诂》:“绩、绪、采、业、服、宜、贯、公,事也。”《释训》:“子子孙孙,引无极也。”

(二) 人文关系类:

4.《释亲》

这一篇主要解释亲属关系的称谓。分为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类。如“宗族”类释父、母时说“父为考,母为妣”;“母党”类释母、母晜子等时说“母之姊妹为从母,从母之男子为从母晜弟,其女子子为从母姊妹。”

(三)建筑器物类;

5.《释宫》;

6.《释器》;

7.《释乐》。

《释宫》是解释宫室的总体名称和各个部位的名称的,《释器》解释一般器物称,材科名称和制作工序的名称;《释乐》则专讲乐器。如《释官》中有“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释乐》中有“大瑟谓之灑,“和乐谓之节”。

(四)天文地理类:

8.《释天》;

9.《释地》;

10.《释丘》;

11.《释山》;

12.《释水)

这一部分中,《释天》包括的内容最广,其中又分为四时、祥、灾、岁阳、岁阴、岁名、月阳、月名、风雨、星名、祭名、讲武、旌旗十三类。《释地》解释地域名称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又分九州、十薮、八陵、九府、五方、野、四极七类。《释丘》专讲自然形成的高地,分丘和厓岸两类。《释山》讲山脉。《释水》讲河流,包括水泉、水中、河曲、九河四类。如释“四时”说:“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四气和谓之玉烛”;《释山》有“小山岌。大出垣”,“石戴土谓之崔嵬,土戴石为砠”等。

(五)植物动物类:

13.《释草》;

14.《释木》;

15.《释虫》;

16.《释鱼》;

17.《释鸟》;

18.《释兽》;

19.《释畜》

这部分分别对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昆虫、水生动物(包括爬行动物)、鸟类、兽类、家畜的名称进行解释。其中《释兽》分寓属、鼠属、齸属、须属四类,《释畜》分马属、牛属、羊属、狗属。鸡属、六畜六类。如《释草》:“菉,王刍,”“荼,苦菜”;《释鸟》:“舒雁,鹅;舒凫,鹜”,“皇,黄鸟”。

从以上内容看,《尔雅》并没有为我们展示出较完整的义类。也就是说,它没有对词语的意义进行完整的分类,而只是分出了物类。

第四节 《尔雅》的应用

《尔雅》尽管列入“经”部,就其内容和作用说,却只是一部训诂资料集。它保存、整理了故训,对研究古代文献有很大的用处: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的自然状况和社会状况。在阅读古代文献时,遇到建筑器物、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的名称,以及有关的亲属称谓,都可以技类来查检《尔雅》。

第二,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的词义,弄清古今词义的区别。例如,《诗经·郑风·缁衣》:“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席”在现代汉语里只当席子讲,而《尔雅》有“席,大也”的训释。这是因为“古代的席子有的是乱草铺成的,铺得很多,很厚,所以引申有“大”义。《缁衣》的“席”正当“大”讲。查查《尔雅》,对古文献难解的词义便能较确切地理解。

第三,它可以帮助我们辩析、比较古文献中的同义词。如,《释诂》第一条;“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十一个词都训“始”,但含义有所不同:

初,裁衣之始。哉,即才,草木之始,“刚才”的“才”义由此发展出。首,人体之姑。基,筑墙之始。肇,开门之始。祖,人类之始。元,即“兀”,地之高处,今“元凶”、“元首”、“元旦”……等词,“元”皆引申有始义。胎,人生之始。俶,品德之最高者,引申有始义。落,专指庙堂宫室建成之始,今“落成典礼”,“落”即始。权舆,草木迂曲出土,即生长之始。

第四,它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词语比较完整的全貌,帮助我们认识古代词汇发展的规律。如:

《释兽》:“熊虎醜,其子狗,”《释畜》:“(牛)其子犊”。郭璞注:“今青州呼犊为狗。”《释畜》:“犬未成豪狗,”郭璞注:“狗子未生幹毛者。”

可以看出,上古动物的幼子很多称“狗”。而马之小者称“驹”、羊之小者称“羔”,“驹”、“羔”都是“狗”的音变。这些字古音都在“侯”韵。可见在汉语词汇发展的早期,词汇的意义是综合的,统称很多,以后思维细密了,词义趋向分析,分化出“犊”、“驹”、“羔”、“狗”等不同名称。待双音节合成词和词组大量产生,改用词的组合来区别同类事物,词汇的发展又趋于综合了。《尔雅》还可帮助我们研究名物来源的规律。总之,它是词汇理论研究不可缺少的资料。

最后,《尔雅》广为搜集故训,又能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传注的训释条例,有助于我们凭借古注去阅读古书,而且还能有助于辞书编写和教学中的释词工作。

在应用《尔雅》时,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尔雅》是将不同时期、不同经传中的故训汇集在一起的。有人称它是“同义词典”,这说法不够确切。在《尔雅》中同用一个词训释的一系列词,虽然同训,未必都同义,因为,经传的训释都是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的词义,它所取的有的是词的本义,有的是词的引申义,有的是词的假借义。有的是概括词义,也有的是具体环境中的具体词义。甚至有些还带有作者和作品独特的用意;不加分析一律简单理解,便会形成谬误。例如《释诂》第一条“落,始也。”“落”在这里是按训释词,这用的是它的特殊意义,只有在庙堂宫室落成时,它才有“始”义。而宫室落成虽是使用的开始,却是建造的终结,就这个意义来说,它与当筑墙之始的“基”字,不但不是同义词,而且简直就是反义词了。而《释诂》后文“陨、磒、湮、下、降、坠、摽、蘦,落也。“落”在这里作训释词,倒是用的它的常用义,当从上而下掉落洪。《尔雅》的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还可以发生各种不同的关系,如:

“基,始也。”——广义释狭义。

“毕,尽也。”——释假借义。

“艾,长也。”“艾,养也。”——释不同的引申义。

“共,具也。”——同源词互训。

……

所以,在应用《尔雅》掌握古代文献的词义时,必须首先弄清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发生什么关系?是概括词义相同,还是具体词义一致?是多数意义相同,还是个别义项一致?它们的相同是近似,全同还是包括?这两个词,曾经在什么语言环境里互训过,适于在什么语言环境里通用。经过一番具体分折,应用时就不至于出差错了。这些麻烦,固然是《尔雅》这部书不够严密的缺点造成的。但《尔雅》已是历史的陈述,早在公元前400-300年,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有这样完备的字典。今天,我们要依靠它来探求古代词义,便不能苛责古人,只能要求今人多作过细的工作了。

第五节 《尔雅》的注本

要想弄通以上提出的问题,弄清《尔雅》的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的种种关系,必须依靠过去对《尔雅》研究的成果。这些成果保留在《尔雅》的注疏中。

《尔雅》的注家,魏晋以前有犍为文学、刘歆、樊光、李巡、孙炎等,都称“旧注”,但材料已失散,后人采辑也未能完备。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中保留了一些。魏晋以后有沈旋、施乾、谢峤、顾野王、裴瑜、陆德明等,各有短长,也未能系统。今天普遍使用的注本是晋代郭璞的注。郭注在阐发《尔雅》的体例,指出故训的来源、根据上,较为准确系统。为郭注作疏的最通行的有两家:一是邢昺的《尔雅注疏》(收入《十三经注疏》中),一是郝懿行的《尔雅义疏》。除此之外,邵晋涵的《尔雅正义》,从经学的角度上讲《尔雅》,许多地方优于郝疏,也可参考。

如何利用注疏来读《尔雅》,举《尔雅义疏》为例:

《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郭注》:“《尚书》曰:‘三月哉生魄。’《诗》曰:‘令终有俶。’又曰:‘俶载南亩’,又曰:‘访予落止’又曰;‘胡不承权舆。’胚胎未成,亦物之始也。其余皆义之常行者耳,此所以释古今之异音,通方俗之殊语。”

郭注的特点是只提供难解的训释。这里举《尚书》和《诗经》将“哉”、“俶”、“落”、“权舆”的文献依据说明了。又解释“胎”为什么训“始”。其余都是常训,郭璞不再加注,最后两句话是阐发《尔雅》的体例。郝懿行的疏除了对郭璞已注的几点加以证实补充外,郭璞没有注的,他也作了解释。这使我们应用《尔雅》更方便了。所以,凭借注疏读《尔雅》,是非常必要的。

————————————————

① 直训和义界是两种不同的训诂方式。用单词训释单词,叫作直训,如“初,始也。”用一句话来概括词的意义,为之作出界说或加以具体形容,叫作义界,如“丁丁嚶嚶,相切直也。”

猜你喜欢
  卷十二 乡射礼第五·郑玄
  奇怪篇第十五·王充
  理学类编卷七·张九韶
  卷六十一·程公说
  卷六十二·卫湜
  第81章·老子
  权舆·佚名
  (十一)颜渊篇·钱穆
  聪明品第三·佚名
  卷六·佚名
  卷四百九十五·佚名
  卷二百八十一·佚名
  高僧傳卷第二·慧皎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四·宗喀巴
  佛说佛名经卷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平园续集补钞·吴之振

    访诚斋杨监全胜贺监家,赐湖岂比赐书华。四环自劚三三径,顷刻常开七七花。门外有田聊伏腊,望中无处不烟霞。却惭下客非摩诘,无画无诗只谩夸。陶渊明己酉重九诗一首某以此年此日舟次吉水距永和才一程耳辄用其韵先寄二兄十三

  • 卷五十一·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五十一明 高棅 编七言絶句六接武【下之一】李益宫怨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汴河曲汴河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早度破讷沙

  • ●远山戏·沈泰

    (新都伯玉汪道昆撰琅琊敬美王世懋评西湖林宗沈、泰元标、李光阳阅) 〔末上〕【画堂春】(花间素女抱云和,传来一曲阳阿。金钗乍坠舞婆娑,妒杀青娥。肯信风云气少,浪言儿女情多。风流京兆有遗歌,胜事如何?) 籍籍张京兆,金杯映翠眉

  • 东都事略卷十二·王称

    本纪十二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徽宗长子也母曰显恭皇后王氏以元符三年四月己酉生于坤宁殿时徽宗甫登位即生嫡长欲异其礼越三日辛亥大赦授山南东道节度使封韩国公建中靖国元年改鎭兴德封京兆郡王崇宁二年拜司空移鎭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三·佚名

    正统七年六月庚寅朔赐太仆寺少卿崔奎诰命并封赠其父母妻先是奎以私过未获给诰命至是以为请 上命给之○升锦衣卫千户王山为本卫世袭指挥同知山太监振之侄也○命江西瑞州府知府刘说复任升从三品俸说任满诣京自陈老疾乞

  • 二百一十三 曹(兆页)奏请圣安并报雨水粮价摺·佚名

    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十九日 江宁织造.主事奴才曹(兆页)跪奏:恭请万岁圣安。奴才于五月十七日已至江宁。江南二麦收成有八、九、十分不等。米价七钱八分至八钱五、六分不等。各处雨水沾足,农民俱得及时插秧,秋成有望。百姓安乐,

  • ●郑氏史料续编卷六·佚名

    ·二四五、右都督蘇明殘揭帖(順治十五年正月三十日到)欽授右都督蘇明為感激皇恩、恭陳末議、俯賜陛見、以盡忠悃事:職漳人也,與兄茂窮居海表,逼受偽職。苦失身於匪倫,欲向化而無階。乃於順治十三年五月內,兄茂以疑被戮

  • 卷一百六·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明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六兵部一诸司职掌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军卫武官选授之政其属有四曰司马职方驾部库部後改司马为武选驾部为车驾库部为武库职方仍旧俱称清吏司武选清吏司诸司职

  • 大学或问·胡广

    或问大学之道吾子以为大人之学何也曰此对小子之学言之也曰敢问其为小子之学何也曰愚于序文已略陈之而古法之宜于今者亦既辑而为书矣【即今之小学书】学者不可以不之考也曰吾闻君子务其远者大者小人务其近者小者今子方

  • 交朋友不要自取其辱·孔子

    【原文】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①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注释】 ①道同”导”,开导、劝。 【译文】 子贡问怎样交朋友。孔子说:“忠言相告,好话对导,他不听就算了,不要自找羞辱。” 【读解】 这一段话的意思其实

  •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佚名

    【题解】 《仪礼》中专言祭礼者凡三篇,即《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撤第十七》。《特牲馈食礼》记述诸侯之士岁时祭其祖祢之礼。所谓特牲,就是一豕。凡牲一为特,二为牢。所谓馈食,简言之,就是用

  • 兜沙经全文·佚名

    後汉月氏三藏支娄迦谶译一切诸佛威神恩。诸过去当来今现在亦尔。佛在摩竭提国时。法清净处。其处号曰在所问清净。始作佛时。光景甚明。自然金刚莲华。周匝甚大。自然师子座。诸佛过去时。亦悉於上坐。仪法等无有异。

  • 颠海心韵自叙·太虚

    民国戊寅除夕,抵昆明碧鸡山宿华亭寺,次晨已卯元旦试笔,书‘从来第一义谛’一六言偈,自是徜徉滇海金碧间者九月有奇,所缘情触境而发抒,均为六言,至越畹町而出滇入缅,都得六言绝三十六首,六言古二首,六言律一首,六言排律一首,于六言

  • 卷第六·佚名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第六  尊者大目乾连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念住品第九之余云何于此内法。住循法观。若具正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内法者。谓自想蕴行蕴。若在现相续中。已得不失。于此内法。循法观者。

  • 续指月录总目·聂先

    续指月录总目那罗延窟学人聂 先乐读 编集济阳橙仙居士江 湘郢上 参订锺山刘思敬觉岸授稿珠湖孙宗彝孝则论定序 弁语 总目 凡例 伦叙考卷之首 六祖下十六世(瞿录补遗集)临济宗 平江虎丘元净禅师 潭州福严文

  • 武当纪胜集·罗霆震

    元罗霆震撰。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著录。为武当山风景名胜题咏集,并有少量诗咏宫观和物产。

  • 二程粹言·杨时

    理学著作。宋程颢、程颐著,杨时编。是杨时汇辑二程的言论集。二卷,分为十篇:《人物》、《心性》、《君臣》、《圣贤》、《天地》、《论事》、《论政》、《论书》、《论学》、《论道》。朱熹称程颐之言即事明理,耐人咀

  • 周礼述注·李光坡

    二十四卷。清李光坡(1651-1719)撰。李光坡字耜卿,号茂夫,福建安溪人。大学士李光地之弟。杭世骏《榕城诗话》称其家居不仕,潜心经学。学说皆宗宋儒,专治“三礼”。着有《三礼述注》、《白轩文编》等。《周礼述注》为《三礼